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为什么川普一天要做100个俯卧撑这种假到离谱的新闻

  从以往到现在,"假新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从媒体对该问题的广泛报道,到政府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都一再显示了消除假新闻的决心。但事实上,假新闻一直屡禁不止。
  比如2014年马航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时,各类媒体信息乱飞,花样百出的阴谋论让人莫衷一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有人用5G基站传播病毒""新冠病毒为人造"等荒诞不经的假新闻也曾风靡一时,引发群体性的混乱与恐慌。
  假新闻一经发布就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但为什么如此错漏百出的假新闻,也可以传播如此之快?人们为什么总爱看假新闻呢?这就要从人的心理学规律说起了。
  真正意义上的假新闻
  假新闻指的是"假借新闻报道形式传播的错误虚假、耸人听闻的信息",其内容常常具有煽动性。它经由人们的分享行为而呈病毒式传播,造成较大的社会危害。
  事实上,分享新闻是人类的本能。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通过交换有价值的信息,与他人产生链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感。没有分享,社会网络就不存在,因为我们是通过信息的不断互通形成一个整体的。
  一些人的分享是一种利他行为,将消息转给需要的人会让自己产生奉献感,有一种"我属于某个群体"的感觉;还有一些人是"炫耀型分享者",把新闻作为社交货币,树立一种自己消息灵通的群体印象。
  分享新闻是人类的本能 | unsplash
  假新闻常会利用人类的分享本能得以传播自身,这一方面是因为假新闻内容抓人眼球,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某些认知偏误让我们难以辨别新闻的真伪。
  欲罢不能:细节越多,假新闻就越"可信"
  合取谬误(conjunctionfallacy)让我们容易被假新闻欺骗。合取谬误指出,如果虚假的故事是精心编纂的且富有细节,那么我们就更容易相信假消息。一则消息里包含的细节越多,就越是令人感觉合理可信,尽管实际上这事的可能性变得更小而非更大了。
  举一个例子,想象一位虚构的女士叫做"琳达",琳达今年31岁,单身未婚,性格直爽,聪明智慧,主修哲学。学生时代,她特别关注性别歧视和社会正义问题,并积极参与反核示威活动。
  下面两个选项哪个更有可能是准确的描述?
  1. 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2. 琳达是一名积极参加女权主义运动的银行出纳员。
  第二条听起来似乎更可信,因为它的内容与背景介绍一致,使得整个故事看起来更连贯充实。尽管如此,但其实第一条发生的概率更高。原因很简单:第一条的情况是包含第二条的。
  推而广之,对任意论述A、B和C,A为真的概率总是大于A、B、C全为真的概率,因为如果A、B、C均为真时A肯定为真,反之却不然。
  当两件事情可以单独或联合发生时,两件事情联合发生的概率不可能高于任何一件事情单独发生的概率。这个简单道理谁都懂,但是在看新闻时,人们总是本能地认为具有更多细节的事情发生率更高。
  事实上,事情越具体,发生的可能性反而更低。在网上,虚假故事都是经过精心编造,并且富有丰富细节。由于充满了细节,我们很容易相信这样的假消息是真实的。
  细节越多,新闻越"可信",但越不可能发生 | unsplash
  确认偏误:立场有时会盖过事实
  立场也会影响我们对新闻的判断。《石板》(Slate)杂志做过一项实验,向读者展示真实事件的照片以及五张随机选择的伪造照片。结果发现,平均每张假照片都会给至少15%的人植入错误的记忆。而总体来看,有将近一半的参与者相信,假照片里描绘的事件的确发生过。
  洛杉矶加州心理学家 StevenFrenda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人们更愿意相信符合他们政治立场或者世界观的假照片,也就是说,符合你立场的假新闻,更容易被相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确认偏误",指的是我们会用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式来寻找和解释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屏蔽某些信息,仅去相信符合自身观点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是虚假的。
  前些日子,有消息传特朗普跟俄罗斯私下串通,操纵了美国的选举。说法很多,但都没有切实的证据。这里就有"确认偏误"的表现:
  你会发现,媒体上每一次有特朗普通俄的新"爆料"出来,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会把这个爆料当成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反对特朗普的人说这个爆料证明了特朗普通俄;支持特朗普的人说这里根本就没有实际证据,你们拿一个没有实证的东西来说特朗普,恰恰说明特朗普是无辜的!
  特朗普和普京"亲密会晤" | Kremlin.ru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扭曲的。
  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当人们受到确认偏误的影响,错信了假新闻时,甚至会歪曲自己的记忆。换句话说,人们常常会把自己的谎言变成记忆的一部分。
  2018年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们相信自己瞎编的谎言只需要45分钟。该研究一共有42名参与者,其中一半是老年人(60~92岁),另一半为千禧一代(18~24岁)。所有人都拿到一份有102个问题的表格,表格中是关于他们前一天做了些什么的日常问题。
  研究人员随机选择了一半问题,要求受试者撒谎。45分钟后,受访者回答了同样的问卷。这一次,研究人员让他们如实回答所有问题,但结果显示,"有些谎言改变了记忆,它为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的事情创造了新的记忆。"当然,跟年轻人相比,老人更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看来,我们不仅很容易被网络上的假新闻误导而引发虚假记忆,而且会自己给自己提供错误信息。也就是说,说谎也会篡改人们的记忆。
  选择失明:其实……立场也是浮云
  刚才提到,人们更愿意相信论证了自身立场的假新闻,"屁股决定脑袋"是一种人性!然而,接下来的两个实验会告诉你,即使是立场,也是不靠谱的!
  2005年,几个瑞典研究者偶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心理学效应,叫做"选择失明(choice blindness)",意思是人们常常记不住自己的选择。
  在实验中,研究者给受试者看两张照片,让受试者选哪张照片上的人长得更好看,更有吸引力。受试者选好之后,研究者把两张照片收起来,就好像洗牌一样摆弄摆弄,然后把其中一张照片再拿出来摆在受试者面前,说:"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觉得这个人更有吸引力呢?"
  这个实验的关键在于,研究者后来拿出来的这张,并不是当初受试者选定的那张,而是被他否定、落选的那一张。但实验的结果是,大部分受试者居然没发现。
  "选择失明"这个效应后来又被重复验证了好几次。比如一项2013年的研究让受试者选择了几个基金做投资,然后马上在屏幕上打出来这几个基金,说这是你选的,你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要这么选?而超过60%的受试者,都没有发现屏幕上的一个基金被换过了。
  "选择失明"现象最有意思的特点是,人们不但忘了自己的选择,而且还都能对着被换过的那个选择侃侃而谈,说我为什么要这么选——就好像真的是他选的一样。
  "选择失明"现象提醒我们,面对一些有关公共事务的观点时,如果无关乎自身利益,其实我们的立场是摇摆不定的,甚至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记得自己的立场。人们坚持的只是"坚持原则"的姿态,而不是"原则"本身的内容。
  而面对蜂拥而至的新闻资讯时,人们最在意的经常不是新闻的真假,甚至也不是新闻是否符合立场,而是自己能否在论战中获得胜利。虚假的新闻,善变的立场,让网络成为认知偏误的重灾区。
  谁在转发假新闻?
  在"人人都可发声"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假新闻的温床。一方面,网络缺乏"把关人",信息没有编辑审核,导致海量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难辨;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兴起,让新闻生产更加容易,新闻的传播速度也一路飞升,这就造成了假新闻的泛滥。
  那究竟是哪些人在转发假新闻,以及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在2016年美国大选前后,纽约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300人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年龄或许是判断分享假新闻人群的最佳指标。其中,65岁以上的用户中有11%分享了虚假新闻链接,而18至29岁的用户中只有3%的用户进行了分享。从分享假新闻的数量上来看,65岁以上的人是18至29岁人群的近7倍。
  由此可见,老年人是传播假新闻的主力。
  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判断网络新闻真实性所必需的数字媒体素养,更重要的是,从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衰老对认知和记忆有负面影响。
  这个理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记忆会变差,这让老年人很难抵抗"虚幻的真实效应",也就是说,当他们不断反复接触某一类信息之后,就愿意相信这些信息是正确的。在评估真相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根据自己的熟悉程度来判断,而不是进行理性分析。因此,信息环境越复杂,错误信息越流行,这种效应就越严重。
  如何防御假新闻
  要想抵御假新闻的影响,学会思考数字的合理性是第一步。
  许多新闻会用数字来论证观点,比如,有一则新闻提到:加州吸食大麻的人口35年来每年增加两倍。这里的数字就有问题,假设35年前,加州只有1个人吸大麻,这个数字每年增加两倍,35年后就会超过170亿。只消简单的推算就能验证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需要警惕专家的意见。 专家一般来说是对的,但也会犯错。糟糕的是,人们很容易误以为专家永远是正确的,就因为他们是专家,他们德高望重、知识渊博。在现有领域尝试新事物时尤其如此,人们往往认为懂得多的人好像说话更有说服力。
  举个例子,物理学家戈顿·肖曾提出,每天听20分钟莫札扎特的音乐能短暂地提高智商。后来这个观点受到质疑,因为这位物理学家并不是人类心智研究领域的权威。而且在他的实验中,有一组人听莫扎特,对照组则什么都不做,实验给对照组的安排不严谨,因为无聊与停滞,也会让智商反应暂时下降。所以,专家也会犯错。
  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前面反复提到的"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会让人们专挑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资料和信息。比如,你认为摄取太多维他命D会造成身体不适,于是当支持这个结论的证据出现时,你就会毫不犹豫地认同,忽略了信息本身是否属实。所以,当你获得一种观点时,要同时检视这个观点正反两方的信息,避免得出偏误的结论。
  与"确认偏误"相似的是一种认知偏误"动机性推理",指的是当我们有强烈的动机得出某个特定结论时,所体验的情绪唤起会干扰我们的推理方式,从而让我们失去对新闻的判断力。
  譬如,假设你对美国某个政治人物极度反感,当看到关于这个政治人物的负面消息时,就会不假思索地相信,而不会去思考新闻的真实性。
  此前就有一款可以撰写假新闻的AI,叫Grover,它可以针对任何主题写一些天马行空的假新闻,比如围绕争议人物特朗普写的《为什么川普一天要做100个俯卧撑》的怪诞文章。看起来颇像那么回事:
  这个啼笑皆非的新闻主题,因为加上了AI对川普的性格和言论的把握,真的可能会蒙骗不少人——尤其是对川普有负面印象的人。
  当然这只是一则玩笑,但是一想到连AI都可以自己写假新闻了,下次再转发某个新闻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再多考虑1~2秒呢。

寒冷刺激血压剧烈波动是冬季心梗的致命推手专家告诉我们,昼夜温差为1015时,心梗事件风险增加6。9温差为15以上时,心梗事件风险增加11。1。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会出现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增高,心脏会用更大的力熬夜的危害有多大别把熬夜不当回事充足的睡眠对于调节身体机能和代谢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很多人因为平时工作忙应酬多,不得不挤走睡眠来填补白天不够用的时间即使无所事事,也不愿提前睡觉,非得拖到夜深人静才肯上床。熬夜有时候俗话说一个猪肚十副药是什么意思?常吃猪肚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导语一提到猪肚,很多人都认为是猪的肚子部位,其实并不是,猪肚是猪科动物猪的胃部,猪肚在日常生活是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大家经常吃的猪肚做法各式各样,有的人喜欢吃爆炒猪肚做法,今天和大家肚子经常咕咕叫,还总是放屁,是怎么回事?看完或对您有帮助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相信很多人就会出现肚子咕咕叫的情况,有的人是因为没有吃饭饿得咕咕叫,还有的并不是饥饿造成的,已经吃饱饭了,还会出现这类情况,不仅肚子会咕咕的叫,可能还会伴随频繁放屁喝汤养肾还是伤肾?这几个喝汤误区要了解老百姓常说肉汤多精华,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鸡汤鱼汤排骨汤都是营养滋补的好食物,所以很多肾友在患病后,常常觉得身体虚弱,于是就开始各种汤品补起来,那荤汤真的很有营养吗?喝汤的四大误区1喝为何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上床萝卜下床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为何这么说,它的养生奥秘是什么呢?中医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与大自然是一个整体,大自然有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天中有十二时辰的变常吃苹果的人,一定要注意四不吃1。早起空腹不能吃早起空腹不能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能吃,而是那些平时就脾胃虚寒和患有肠胃疾病的人,早起以后不能空腹吃苹果。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消化,咱们肚子里的食物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晚年的健康是你中老年工作生活习惯的形成的到了中老年,我们都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很难的改变。但反思一下我们是否有正确的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习惯?这对我们的晚年我们非常重要。晚年的生活质量是你身体健康决定的。无论你在社会的任何层次冬天是身体修复最好时机,调好体质更健康,八大体质调补方收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四季的法则,也是最养生的法则!冬天,万物闭藏,是身体修复的难得的好时机!一是冬天阳气潜藏,阴精蓄积,顺应这个趋势调养身体,效果比其他时候要好。二是进入冬季人间百病皆因脾虚,送你几味中成药,补中益气消耳鸣中医上有句话叫,脾虚则百病生。如果你经常耳鸣,或者耳鸣反反复复发作。又恰恰是饮食不节制,饥饱不定,喜爱肥甘厚腻起居无常,优思过度等习惯。在中医来看,你的耳鸣很可能是脾虚所致。有这样柿子通身都是宝各个部位都可入药柿子含有糖类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本草纲目记载柿,高树,大叶圆而光泽,四月开小花,黄白色,结实青绿色,八九月乃熟。柿子全身都是宝,各个部位都可入药。柿皮柿皮是柿
眼睛干涩酸痒,应该吃哪些食物可以使眼睛变得明亮?劳累是多种多样的,许多人的工作体力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长时间盯着电脑,眼睛会非常劳累。我们不知道这样下去会不会让眼睛出现问题,但这肯定是不利于健康的,我们要想办法保养眼睛,让眼睛重新血糖升高,眼睛先知,眼部出现以下4种改变,当心糖尿病眼底病变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指出,2型糖尿病在诊断前常已存在一段时间,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糖为什么你总是控制不好血糖?这6个问题是关键!医生都收藏了很多糖友表示总是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血糖,下面就来一起来看一下都与哪些因素有关。(1)不良的饮食习惯。一些糖尿病患者虽然意识到控制饮食可以降低血糖,因此就控制进食量,甚至是不吃主食高血压患者吃叶酸,降低脑卒中风险,医生血管不好的人都应知道上周三,东北刘大爷去了趟医院,医生帮他做完检查量完血压后,开了一纸处方,让刘大爷去药房拿药。可药一到手,他就不高兴了,因为里面有一瓶叶酸。叶酸?这不是女人才吃的东西吗,不是开错了吧娶妻最怕憋死牛,嫁汉最怕犟死头你知道是啥意思吗?俗语娶妻最怕憋死牛,嫁汉最怕犟死头,说的是娶老婆最怕娶个有话不说,闷在肚子里的女子,而找男人就怕找个象犟驴一样犟的男人。那么,这么说有道理吗?下面小编来说说这个俗语。1娶妻最怕憋死面带伏犀必显贵,鼻梁塌陷终成空,这样的说法你怎么看?面带伏犀必显贵,鼻梁塌陷终成空,这是一句面相学方面的俗语,是什么意思呢?这种说法你会相信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也就是额有伏犀骨的话,他就是富贵之人,如果门前有槐富跚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进,讲的啥意思?在农村,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单独的院落,人们喜欢在门前屋后种植一些树木来美化居住环境。但种植什么树木好呢?就有这么一句俗话门前有槐富跚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进,说的是在门前最好是种槐树,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说的是啥意思?门为房主宅为宾,东西厢房不住人这个俗语讲的是门是作为房主人最重要的脸面,能在自己家里住宿的宾客都是和自己家里关系最重要的人。而东西厢房一般不是用来住人的。这样讲,可能有人还是不大明籍贯是什么?我们为啥要填写籍贯?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说起籍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一出生开始就要填写,而且在今后的一生还要多次填写。如上学找工作结婚做生意买房货款等等都要填写很多表格,籍贯就是其中很常见的必填内容。很多人经常填写,亲子沟通对孩子未来有着重要意义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方式之一,我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突然世界上的人彼此间都不再沟通,那到底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而亲子沟通,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彼此人生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韩非子十过韩非子十过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讲十过,就是十种过失。作者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君主常犯的十种过失,用它们所导致的亡国亡身的惨祸,告诫统治者要引以为鉴。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