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现代物理学还有多少乌云?至少三大乌云,几十朵小乌云,甚至更多

  从17世纪开始,伽利略通过系统化实验归纳了自然规律,从而标志着物理学的诞生。从伽利略到牛顿,从麦克斯韦再到爱因斯坦,从哈勃提出宇宙膨胀论到霍金提出黑洞辐射。物理学的新理论层出不穷,每一个都颠覆着常人的思维。
  从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那年开始计算,物理学到今天走过来将近400年的时光。
  纵观物理学史,有两次大巅峰时期。第一次是以伽利略和牛顿为代表的实验科学的兴起,第二次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崛起。
  21世纪为止,物理学没有出现颠覆性理论。反而留下来更多的乌云。
  普朗克
  这些乌云全都是在20世纪被科学家提出,驱散其中任何一朵乌云,必将在物理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8世纪末的大部分科学家曾天真地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基本完成,其他只是缝缝补补的小事情。直到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彻底打破了这违和又尴尬的"和谐"局面。
  20世纪的物理学全线推进,不仅将微观世界的研究尺度缩小到普朗克级别,还在高速世界将粒子的运动提高到狭义相对论级别。
  不过物理学一直残留着形形色色的矛盾。比如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认为的乌云基本就是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不可调和性。爱因斯坦在晚年就着手研究如何将电磁力和引力统一起来,这就是爱因斯坦心中的大一统理论。以目前的认知层次来看,爱因斯坦注定是失败的。毕竟那时候强力和弱力还未被纳入物理学的研究范畴。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浮现到世人面前,比如正反物质对称性破缺,量子引力的传播子还未被找到。
  在高能物理中,物理学家还曾搞不懂质量产生的根本机制
  在宇宙学上,既然按照霍金的黑洞辐射理论,那么被黑洞吸收的信息终将释放出来,那这些信息又会去哪?如果黑洞不会释放信息,那么理论预测的的黑洞辐射又该如何解释?
  还有额外维度,多重宇宙论,暗物质,和暗能量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物理学不仅存在理论矛盾,还存在理论之间的矛盾。在实验物理上,还存在验证手段不足的窘境。
  但归根结底就是可验证理论的手段远远落后于挺进的理论。如果所有的理论都有可靠的实验基础,那么目前的物理学也不会出现理论的百花齐放局面。我简单盘点一下物理学现存的大乌云
  在理论层面上,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不兼容,也就是说引力子目前还没有找到,其引力子还未被纳入标准模型。
  解决的方案就是超弦理论,M理论甚至是圈量子引力理论。
  万有理论
  这些都是万有理论的候选者。正如前文所言,这些理论基本上很难,甚至没有手段可以验证,超弦理论甚至沦为数学上的自嗨。
  在宇宙层面,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否确凿无疑地存在?即便大多数科学支持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存在,但是其信心仅仅来自无法解释的星系旋转现象引发的额外引力猜想,以及宇宙加速膨胀导致的能量缺失现象。
  严格来说,暗物质和暗能量只是科学家坚信现有主流物理学理论的正确性。而观察宇宙的结果却与现有的力学理论有明显冲突。那么物理学该怎么办?
  力学理论已经被无数实验验证,没人相信力学理论会错,也没有更好的理论替代现有的力学理论,于是我们不得已引入新的物质概念,并选择相信它们是客观存在的。
  疑似暗物质存在的子弹星系团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结果,爆炸之初会产生同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而且在爆炸之初,大部分正反物质会湮灭并释放了巨大能量,可为什么同等量的正反物质没有湮灭完全?
  正反粒子对示意图
  现在的宇宙绝大数是由正物质主导的,这多余出的正物质势必意味着同等量的反物质消失。这些反物质的去向是科学家无法解释的。
  这一问题的解决注定掀起新的物理学革命。
  不过也有值得庆幸的一面。最近几年,物理学在实验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寻找希格斯波色子
  在基本粒子如何产生质量的这一问题上曾经令物理学家费解。不过科学家提出来希格斯机制回答这一问题。
  希格斯粒子示意图
  科学家首先假定宇宙中充满希格斯场,某些基本粒子在希格斯场的量子激发会获得质量。不过这样的假设必须找到希格斯粒子。
  就在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宣布找到符合理论预言的新粒子,该粒子就是曾经苦苦寻找的希格斯波色子。
  彼得·希格斯
  希格斯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验证量子力学完备性的贝尔实验
  爱因斯坦曾经在1927年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舌战量子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并反对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纠缠的诠释。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为,大自然绝对不会存在量子纠缠这么诡异的超距作用的出现,这肯定是在解释量子纠缠这件事上出现的纰漏。这种纰漏就是由于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导致的。
  我们之所以不可以完全预测天气,在于我们无法精确了解大气层中每一个空气分子的物理量,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了解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相互作用,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精确预测天气。
  同理,爱因斯坦认为波尔对量子纠缠的解释是由于类似于无法掌握每个空气分子物理量的某种关键信息的缺失,这才导致出现量子纠缠这样诡异的现象出现。
  他还认为:量子纠缠的超时空作用是纠缠粒子分开之初就决定好的。就好比把一双手套放进两个完全相同的盒子里,并随机打乱盒子摆放顺序。如果我打开其中一个盒子发现这只手套为左,即便你把另一个手套拿的再远,都会同时知道那只手套为右。
  于是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并不完备。不过这样的争论没有任何实验可作为对赌保证。
  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贝尔提出来贝尔不等式以专门解决这一矛盾。上个世纪已经进行过多次贝尔不等式验证实验,结果显示爱因斯坦错了。不过这些实验饱受存在漏洞的诟病。
  直到2015年,由数万人参与的大贝尔自由意志实验才从99%的程度上否定了爱因斯坦的说法。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是板上钉钉的事。
  最后我总结一下,物理学在理论与实验上存在亟待解决的三大乌云
  ①量子力学与引力的矛盾
  ②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索
  ③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原因在其他方面,物理学还存在如下乌云
  理论预测和实验观察产生数量级冲突矛盾的真空能量密度问题,简称真空灾变问题
  是否存在四维空间甚至更高维空间,简称高维度问题。
  磁单极在宇宙爆炸之初是否存在过。以及中微子震荡问题。
  基本粒子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是否在数值上相等?
  我相信随着科学得发展,这些问题会一一解开。目前物理学的乌云解开后,或许会出现更多的乌云。乌云就是矛盾,有矛盾才会前进。
  不过在哲学层面上,物理学终将存在一个永恒的话题,那就是:宇宙为何而生?

多家外媒同时报道俄罗斯科学家制造出时光倒流的方法今天,一篇名为时间之箭及其在IBM量子计算机上的逆转的论文引起了外媒圈的震动。其研究团队来自俄罗斯的顶级科学家,研究人员说我们人为地创造了一个与时间热力学箭头方向相反的状态。论文一138。2亿年前,宇宙大爆炸炸出所有物质!那原材料来自哪?我们知道,宇宙大爆炸理论从上个世纪20年代末被哈勃提出来之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撑。如今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已经是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当然还有更多的宇宙起源学说,这里我们姑且不考虑玻尔兹曼大脑宇宙中或至少漂浮着7万5千亿亿亿个意识体玻尔兹曼大脑是著名的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一直都是宇宙学家的争论的焦点,到目前为止玻尔兹曼大脑依旧是宇宙学未解决的问题之一。跟着科学认识论的思路,我们从易到难,渐进地理解这一高深思广义相对论是如何被爱因斯坦构建出来的?学过大学物理的同学都明白狭义相对论有个基础,那就是狭义相对性原理,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是相对的,其取决于参照物的选取,这一点和初中物理学是一样的。狭义相对论和牛顿力学都对相对性原理没康德物质若可无限细分,最后就是无,那为什么还存在物质?物质到底是什么,这不仅是古老的哲学议题,还是最前沿的物理学研究范畴。如果我现在问你,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或许你的回答很模糊,即便你学过高中物理,也未必可以给出最本质的回答。事实上,爱因斯坦晚年没有研究神学!他本人实锤宗教只是愚昧的化身牛顿研究神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实牛顿一生都在研究神学,而并非只有晚年。之所以大众觉得牛顿只有晚年研究神学,是因为牛顿早年研究自然科学太突出了,完全盖过了同时期研究神学的风头。而到按照人类A克隆出人类B,那人类B是否会拥有和A一样的自我意识?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克隆技术制造一个自我意识的复制体,那么就实现人类梦寐以求的永生技术了。人们可保存大量幼年时期的体细胞,每克隆一次使用一个体细胞核。那么理论上保存了多少细胞核就可以克为什么引力波和光速都是299792458ms,是巧合还是必然?稍微有点物理常识的读者都知道光速不因观察者而改变。光速不变也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预设,如果这个预设是错误的,那么相对论就不复存在了。最早预言光速不变的是麦克斯韦,这一论述最早出现在1为什么史前动物如此巨大,而现代动物都不是很大?总体而言,史前动物的体积的确比现代动物大,但是这一问题存在幸存者偏差。人们普遍认为史前动物比现在大,主要是参考侏罗纪时代的恐龙。但是史前世界远非只是侏罗纪时代。在寒武纪时期,最大的70万年前,人类曾经拥有阴茎骨基因,为什么后来消失了因为夏娃,人类失去了阴茎骨20年前,美国生物学家发表了一篇题为人类先天阴茎骨缺失的论文。论文借助创世记神话给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上帝创造夏娃用的是亚当的阴茎骨,而不是肋骨。因为男女肋骨从未来穿越而来?高合HiPhiX的核心科技已超越你的想象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未来的汽车工业,必将会以科技为主导。诞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汽车,也面临着变革。除了增强本身的基础性能外,对智能化便捷化也做出了新的要求。很多人也对未来汽车
对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证逻辑的考察对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论证逻辑的考察一引言在探究第一推动力与宇宙能量之源文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质量概念是我们人类对于感知的物质体的长宽高体积重量数量刚性等绝对存在(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地球对流层正在扩大每十年上升五六十米据科学进展杂志报道,数十年的气象气球和卫星数据显示,地球的对流层正在扩大。对流层是地球大气最低层,从陆地和海洋表面向上延伸到两极之上6公里高度,以及热带地区上空18公里处。这是最温揭秘陆探一号A星太空自动驾驶时空重访以预测地质灾害1月26日,中国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图为卫星研制资料图。张阳摄中新网上海1月26日电题揭秘陆探一号A星太空自动驾驶时空重访以预测地质灾害作者郑莹莹化学电阻型气体传感应用研究获进展(记者朱汉斌)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兰亚乾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在化学电阻型气体传感应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实现室温下对二氧化氮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传船底星云高清图像面世,让我们从中一窥恒星的诞生,很是壮观船底星云细节图像让人直呼惊奇船底星云是厚厚的尘埃与气体团,恒星正在其中活跃地孕育成型。天文学家们获取了迄今为止船底星云分辨率最高的近红外线图像。图解船底星云最新图像。这些图像最近由一个玻璃瓶,能在自然界中存在多久?真的可以存在200万年吗?在中国古代西域地区出土过很多精美的玻璃制品,距今大约2000年,而世界上最古老的玻璃制品距今已有4000年之久。根据考古学家的说法,玻璃瓶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文物,它不会轻易被腐蚀。化学学习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1,纯净物的组成(1)宏观上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2)有的纯净物由大量的分子构成,像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硫酸等等。有的纯净物由大量原子直接构成,像金刚石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顺利入轨新华社华盛顿1月24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4日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当天顺利进入围绕日地系统第二拉格朗日点的运行轨道。据介绍,美国东部时间24日14时(北京时间2东亚部分地区可能会形成大气河流,并带来创纪录的降雨量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由于气候变化,东亚部分地区可能会形成大气河流,并带来创纪录的降雨量。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模型来调查在不同气候变化结果下东亚大气河流和极端降雨的情形。2018年7月和到2050年,太阳能板可能会用掉地球一半的铝一项新的分析表明,世界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存在重大问题。蓬勃发展的太阳能电池板市场这对清洁能源的未来至关重要到2050年可能需要全球近一半的铝。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办法缓解这种情况为何NASA认为隐藏的第九行星可能会出现据SlashGear报道,人们可能已经听到天文学家和公众对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的争论。自从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级为矮行星后,人们一直在争论它应该被恢复。然而,关于太阳系中有多少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