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现在当地还有一个宁古塔将军旧址和宁古塔历史文化博物馆。
  宁古塔也不是一座监狱,流放过去的人,就是在当地生活,但是却是奴隶身份,日子过的很惨的。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要蹲到监狱里。
  宁古塔也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官员,文人,罪犯,只要皇帝乐意,统统都可以流放到宁古塔。
  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流放犯人之地?宁古塔到底有什么可怕的?为什么会被人称为"人间地狱"?今天我们来好好聊一聊。为什么宁古塔这么可怕?
  首先,宁古塔在当时是苦寒之地,环境恶劣,还有大片未开发的原始部落
  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必然是让你去吃苦的,不可能把你流放到一个经济发达之地。早起的时候,朝廷流放犯人选择的都是南蛮之地,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南方已经被完全开发,成为经济发达之地,自然不适合流放。
  那清朝就选择了自己的老家,龙兴之地东北。宁古塔位于东北边陲,但也不是最北边。这个地方,方圆百里都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生活的都是野蛮的原始部落。直到康熙年间的时候,才设立了宁古塔将军,附近有8个原始部落投诚过来。
  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当时有个文人吴兆骞,因为科考舞弊案,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在给其母的信中写道: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透过这段描述,我仿佛就能看到东北老林子里,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
  其次,流放宁古塔,路途遥远,戴着枷锁、脚镣走3000里的路,途中就是一大折磨
  在清朝,可没有咱们现在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即便是有马车,一个犯人,也没有资格去坐,全凭两个大脚板子走。而且还是戴着枷锁、脚镣。路上还不一定能吃饱,睡好。
  你想想,你走3000里,差大爷们也陪你走3000里,哪个心里没有怨气,这一走就是小半年,新娶的老婆放家里也不放心啊。
  所以,这一路上,被当差的吆来喝去,随意折磨是常有的事。能坚持走完这3000里路的都不是一般人,一般人走到半路就挂了,除非你家里有矿,给当差的喂饱,你这一路上也许会舒服点。
  也许会有人抬杠说:"北京到牡丹江哪里有3000里,明明是1422里"。大哥,你走的是高速,当年可都是泥泞小路,不都得绕圈嘛。另外,也没人规定,流放的一定是从北京出发,也有可能是从广东出发。
  再次,宁古塔的这种可怕,也少不了文人刻意渲染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不乏一些文人,这些文人一大特长就是会写文章。因为受尽了路途中的苦,又到了一个完全不适应的环境下。为了让其他人知道,自己确实在这里受了很大的罪,就用文章极力来描述宁古塔的可怕。
  比如被流放过去的明末文人王家祯,他在《研堂见闻杂录》写道:"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比如清朝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这个人就很聪明,拿宁古塔和黄泉路对比。说宁古塔你不知道,但是黄泉路哪个老百姓会不知道。两相对比,更突出了宁古塔的可怕。
  宁古塔真的这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了。那里有很多的宝贝,人参、鹿茸、貂皮,在当时一抓一把,只不过在当时来说没人懂得去开发。被流放过去的人,在当地都干什么
  关于流放宁古塔,一般人只知道前半句话"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有后半句"与披甲人为奴"。
  也就是说,去给披甲人当奴隶。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人呢?
  披甲人,在满清社会属于最下等的人,一般是清朝的俘虏和俘虏的后代,他们被安排在东北,负责开发满清的龙兴之地。你想想,本身披甲人就是最下等的人,给最下等的人当奴隶,那还有活路吗?
  有没有活路,得看你有没有本事。在当时,能在宁古塔舒舒服服的活下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文化人,一种是手艺人。
  位于边陲的宁古塔,还属于半开化之地。对文化和手艺的渴求是很旺盛的,所以,文化人和手艺人,来到宁古塔一般都会高看一眼,甚至高薪聘请,担任教科文卫方面的专家领导。
  比如上面提到的诗人吴兆谦,来到宁古塔以后,被当地人请去当教书先生,因为文采出众,后来被官府的人挖了去当幕僚。在宁古塔生活20年后,吴兆谦临死前甚至还有点怀念那里的生活。
  比如绍兴人杨越,因为犯事被流放到宁古塔,他和老婆两个人一起去了。因为杨越会做绍兴小吃,就在当地做了一些卖,没想到大受欢迎,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钱也越来越多,有钱能使鬼推磨,夫妻俩人在宁古塔没受一点罪,反而成了人上人。
  当然,如果你没文化、没技术、没手艺,那么不好意思,最重的体力活在等着你,修路,开荒,挖矿,当牛马一样的使唤。吃的差,住的差,基本就是没有房子住,随便搭个茅草房就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你看,不要再说什么读书无用论了,有文化,到哪里都能吃得开。
  在古代,宁古塔确实是人间地狱,要不然,每当有人要被发配时,皇帝也不会说"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让人闻之胆寒的话了。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但被流放,还要当奴隶。
  当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对象,不是只有女人,男人更多,只是女人来这里以后面临的境遇更危险些。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为什么就那么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鬼。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经去过宁古塔,他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宁古塔就是中国北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这个地方本人没有去过,但去过距其西部80多千米的一个地方,曾经路过宁古塔的。一路上给我的感受就是,茫茫林海,皑皑白雪。山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枝也是白的,一个字就是:冷!
  现代人冬天去,那肯定是旅游是享受,但放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发配到宁古塔,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死刑,只不过不是立即要命而已。
  因为太过寒冷,不但冬季时间长,而且气温经常在零下30-40 ,粮食是产不了的,要想活命,基本上是靠打猎。
  当地的原住民或许没问题,但对那些从南方流放过来的人来说,寒冷就是最大的敌人,缺吃少穿,经常是分分钟要命。
  因为宁古塔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是狼虫虎豹的天堂,这些流放之人,许多往往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在半路上被野兽或者饥民吃掉,呜呼哀哉了。
  这些可怕的事情,都记录在了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里了:"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幸走到了目的地流人,来到宁古塔以后,并不是说苦日子就到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开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披甲人的奴隶,是要干活的。
  所以说,宁古塔之所以让流放之人闻之色变,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的因素就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处东北偏远之地,距离统治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异常遥远,在那个主要靠马车和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充满未知的凶险,对许多人来说就足以要了小命。
  其次,东北极寒之地,动辄零下40度的低温,让在南方习惯了舒适气候的流人,很难适应,冻死冻伤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极端寒冷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作物生长,食物严重缺乏,基本生活靠打猎,这对流放之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打猎本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还没有学会打猎,就已经饿死或者被猎物反猎食了。
  第四,那里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这些流放之人来到这里,极容易生病,因为缺乏必要的治疗,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第五,这些流人来宁古塔,可不是来享受的,许多是"披甲人"的奴隶,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战争来临的时候,还需要披挂上阵,累死战死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这些人远离故土亲人,那种思乡思亲之情,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精神折磨,才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敌人。
  所以说,300年前的宁古塔,就是一个让人待不下去的"人间地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许多被流放的人根本坚持不下去。这里既然这么可怕,管理又不严,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任人自生自灭,那么逃跑行不行呢?
  跑,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得能跑出去!
  一眼望不到头迷宫一样的森林、不知深浅的沼泽地、随时都会扑过来的野兽,是每一个想逃跑的人必须面对的,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死结。
  有人逃跑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派人去追,因为他们会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不得不再乖乖地自己回来。回来还有活路,那些没有回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半路死掉了。
  著名的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已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宁古塔的可怕。
  这么一个让流放之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怪不得皇帝要将其作为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的名字有什么说法吗?那里真有一座古塔吗?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降清以后在顺治时期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因为文字狱牵连在1661年被发配宁古塔。
  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的"塔",就是"台"的意思;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满语里"六"发音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那里就是个蛮荒之地,根本没有什么塔。
  把宁古塔作为特定的流放地,还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都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那种,几百年前,让他们只靠双脚,身带枷锁跋涉几千里,到关外边境苦寒之地,也是对他们一种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
  其次,因为东北是清朝兴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以后,这里就被封了起来,不准许外人进入,也不准开发。所以,这里就是一片原始地区,和富庶的中原江南比起来,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让这些发配之人到宁古塔,也是为了增加这里的人口,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苦寒之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履行戍边的责任。
  这些流放之人,许多也是"披甲人"的奴隶,奴隶就是要干活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身披战甲的人,是清朝特有一个阶层,地位介于清朝正规的军人和奴隶之间,主要来源就是作战时的降将降卒。
  皇帝的打算,可谓一举两得。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哪些人呢?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中,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但又不至于死罪的犯人如盗贼外,一般情况下有这样几类人:
  犯事的官员,这类人一旦被判流刑,往往都是一家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都受牵连,自然是一家子被发配到宁古塔了。
  这类人里面,也有不同的,一种是财产全部被罚没充公的,这样子他们一路上的情况可想而知,能熬到宁古塔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到了宁古塔,日子也是更加艰难,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小到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没有钱财为自己打点了。
  还有一种是财产受影响不大的,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虽然是被发配,但有条件改善待遇。
  另外一类,就是个人犯事被发配过来的,说起来那可是孤苦伶仃,路上死掉的概率很大,到了宁古塔的,日子也不会好到那里,能够翻盘回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最终都是老死的宁古塔苦寒之地了。
  有没有可以发配结束回去的,当然有,不过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背后有人有钱支撑才可以,不然就是回去,也有可能死在半路。
  那么,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真实生活到底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对流放之人的管理了。
  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有边军,后来改设为宁古塔将军,除了负责这里的防务以外,这些流放之人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这些流放之人中,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一般的就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在宁古塔的生存最为艰难,基本上靠打猎为生,死亡率非常高。
  另一类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给生产力落后的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对提高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作用非常大,自然受到特别的关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当然和在南方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但饿死冻死什么的担忧就没有了。
  过得最好的,当属那些比较有名的文人和官宦人家。宁古塔太落后了,这里的文化人少,受教育程度很低。被发配过来的这些文化人,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他们的用武之地就多了,当老师、做账房先生等等,这可比打猎做手艺强太多了。
  流放到宁古塔的女人,日子可能会更艰辛,死亡率会更高些。
  极端恶劣的气候,对于抵抗能力相当较差、身体羸弱的女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死亡行军,而且还要面对押运者的欺侮,许多人不堪忍受而自杀了,能够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一种幸运。
  而到了宁古塔,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个极度缺乏女人的世界里被抢夺的猎物,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是死是活,全看造化。
  流放在宁古塔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流放生涯过得怎么样?
  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除了一般的罪人,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人和朝廷的王公大臣,他们过的自然是另外一种日子,毕竟以前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也是宁古塔头面人物的座上宾,心里虽然苦,但日子自然无忧。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第一个汉臣,是康熙太子的师傅陈嘉猷,顺治十一年被判流刑宁古塔,与妻子带三子一女及三个仆人一起风尘仆仆地到了宁古塔。
  其他后来陆陆续续被流刑到宁古塔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人,吕留良的加入,方拱乾、方孝标一家,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张缙彦等等。
  因涉及郑成功"通海案"的影响一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杨越,在康熙三年(1664年),还编入水军,参加在黑龙江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后来,在宁古塔一带,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还开辟了进行物品交换的集市,促进了宁古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顺治十四年,即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明崇祯元年进士方拱乾,后来因为捐钱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而被赎罪才被准予解除流刑返回。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处流浪,以卖字为生,令人唏嘘。
  方拱乾属于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中的另类,绝对具备乐观主义精神,"无一日辍吟咏",不但每天写诗,还著有关于宁古塔的书籍,如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陋俗的《鬼妾叹》和有助于研究古代宁古塔基本情况的《绝域纪略》。
  吴兆骞像
  同样因为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流放的大诗人吴兆骞,不但家产被没收,父母兄弟妻子也都被流放宁古塔23年。
  后来还是因为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倾力相救,才得以从宁古塔脱身。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曾经给陈嘉猷的儿子当过家教,后来还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海虽然是武将世家,却热爱读书,深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特别优待那些流放而来的文人,准许他们开馆讲学谋生。
  所以在巴海治下,发配到宁古塔的文人,日子过得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影响很大。
  看来,有学问的人,到哪里都挡不住施展才华的机会啊。
  比较悲催的是,吴兆骞因为长期在宁古塔,已经适应了东北的苦寒气候,回到江南以后反而不适应这里的湿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知道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返回故土,究竟是喜还是悲。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主要的流放地,随着多年开发,这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清朝就又开辟了新的流放地,那就是新疆。
  到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犯罪之人被发往宁古塔的也越来越少,慢慢就不再流放了。
  那些已经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流人,有的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回不回来也无所谓了。再加上几百年的开发,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宜居性也越来越适宜,既然能够生活下去,还有谁愿意再为未知去冒险呢。
  还有一部以吕留良案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就叫《宁古塔》,吕留良,就是那个传说中刺杀了雍正皇帝的女侠吕四娘的父亲。吕留良因谋逆罪遭全家抄斩,其学生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数千人被雍正皇帝发配宁古塔,以披甲人为奴。
  这些人活着走到宁古塔的只有一半,许多女眷在路上就已经被兵卒折磨而死,境况非常凄惨。
  现在的宁古塔,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白山黑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如果喜欢看清宫剧的朋友,可能发现有这么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
  其实说白了宁古塔就是清朝专门用来发放犯人的地方。不过并非是专门发配女犯人,发配犯人不分男女。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后来被当成流放地。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宁古塔是各族给朝廷进贡的转收站。
  要说这宁古塔是怎么来的,还要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曾经有6个兄弟,这6个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满语当中,六有宁古的意思,个为塔,合起来就成了宁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因为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中间三四千里的路程。这还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儿,走到这个地方。还没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就算你侥幸走到了宁古塔,这里生活条件也够你受的。由于地处边陲,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再加上犯人身份,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每年都有大批犯人冻死。
  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10个黄泉也不怕了。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路上没有累死,来到宁古塔也没有冻死,与披甲人为奴也不是好受的。
  那么这个披甲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呢?其实披甲人的身份也不高,他们是满清入关的时候,那些"识时务为俊杰"的人。什么是识时务为俊杰的人?就是那些明奸。
  他们的地位只是比奴隶高了一两个档次而已,不过可不要小看这一两个档次,对于这些奴隶,可是有着非常高的生杀权。
  毕竟天高皇帝远,在这里虐待犯人,根本就传不出去。侥幸传出去了,距离紫禁城三四千公里的距离,这一来一回,早就把这事给忘了。
  难道来到这里的犯人过得都不好吗?也并非如此,还真有几个混的不错的人。比如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过来的诗人吴兆谦,他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
  他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为何能够活得这么滋润?这是因为人家肚子里面有墨水,来到宁古塔之后办了一个学堂,后来名声越来越大。
  被一些官老爷知道之后,把他聘请回去做了幕僚。整日饮酒作对,诗词歌赋,可谓是好生快活。但是说到底,只要一天在宁古塔,就是一天的犯人。
  后来他朋友凑了钱,把他赎了回来。没想到回去之后,反而想念在宁古塔的日子。临死之前,还想着能够吃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无独有偶,有一个名叫杨越的犯人,在宁古塔生活的也还不错。他肚子里虽然没有什么墨水,但是有好的手艺,开了一家夫妻店,专门售卖绍兴美食。
  宁古塔作为北方边陲之地,从来没有机会吃过南方的这些小吃。夫妻两人的店铺开业之后,很快便在宁古塔火了起来。有钱的就是爷,后来夫妻店越开越大,地位越来越高。
  另外在宁古塔最受欢迎的,就是那些能够救命的人。什么人能够救命?当然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生了。就比如说吕留良的孙子,他就是一个医术高手,一手针灸出神入化。
  宁古塔作为苦寒之地,生病的人本来就多。突然来了这样一个医生,肯定是大受欢迎。这些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这些人之外,还有诸如郑成功之父郑之龙、文人张缙严等大名人。
  这些人在中原都是人中龙凤,因为种种原因被发配到边陲之地。瘸子里出将军,更何况这些人都不是瘸子,自然大放光彩。
  宁古塔不但流放女犯人,也流放男犯人,清朝的宁古塔,即今天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辖区内,清代前期属于吉林宁安府。
  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原因就三条,一是地理位置特别偏远,半路容易死亡,二是位于极北之地,特别的寒冷,三是相比关内,食物严重短缺。  宁古塔的来历——宁古塔三个字来自满语的音译和误传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 ,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因此,流放宁古塔非常苦就在这一点,这几千里地,犯人半路上要么被野兽吃掉了,要么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么掉到什么坑里摔死了,要么被当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清朝有人记载说:"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有专有的名字称呼这种泥淖和沼泽,叫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人们要经过哈汤,必须踩着大草墩走,因为大草墩能支撑人和马的重量,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脚滑了,就一命呜呼了。宁古塔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流放者半路不死,到这也能冻死。
  宁古塔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来说,并不是中国的最北边,宁古塔离牡丹江还有一千多里地呢。问题是,就算不是最北边,相对来说也足够寒冷了。
  当时被流放的人里,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辽东已经受不了严寒,再往北到宁古塔,能撑过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万幸中的万幸。
  宁古塔当地部落的人,都是打猎为生,穿的都是动物的皮毛,保暖做得很不错。流放到那里的犯人,到哪里去弄什么貂皮熊皮虎皮猞猁狲狼皮袄啊?只靠自己带来的棉衣,过不了多久就会冻病,当地又缺乏医生郎中,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饥饿和冰冻中病死。宁古塔的饮食起居——像原始人一样居住,当地没开垦,只能靠打猎或者野草为食。
  宁古塔的居住环境跟关内的房屋也不同,那里很原始,要么是住在用木头架的窝棚里,要么是住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里,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样的帐篷或房屋,这又岂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辽东由于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都划成了禁止开垦的地区,所以流放到那里的犯人,是没法种粮食吃饭的,只能靠打猎和尝百草为生。当然,有的流放犯人跟当地人搞好关系,可以搭伙过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鱼类和野草。比如遮鲈鱼等鱼类、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动物、欧李子、老枪菜,蘑菇等野菜菌类。
  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饿死,冻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宁古塔的犯人都这么凄惨吗?——并不是,当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艺人。
  我们都知道,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属仆人,有各种文人,有男有女。在这些人里,文人是最吃香的,因为当地人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其次是手艺人,因为手艺人会制造工具,当地人需要工具,就拿猎物来换。
  宁古塔的满人,比较尊敬文人,特别是当过官的文人。
  他们称呼这些文人为哈番,包括有爵位的,有官职的,甚至是监生举人,也被他们称为哈番,你既然被称为哈番了,人家尊重你,你就吃香了。当地商人往往邀请这些哈番帮自己经商,做掌柜的或账房,因为你识字,会算账,还能说满语。
  如果不愿意当掌柜的,你还可以去当教师,当地人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希望孩子读书识字,于是这些流放的文人,就成为他们追求的香饽饽,这些人不但教给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习汉语。
  像这样的哈番,当地满人给的钱很多,清朝人记载:师终岁之获,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数金而已,掌柜可得三四十金。
  当时文人们虽然被流放,但是朝廷允许携带书籍,因此,文人们还可以用书籍跟当地人,甚至高丽人做买卖,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个流放犯,叫吴汉槎,被流放到宁古塔,随身携带了三本著名词人的词集,被两个高丽使臣看到,二人竟然用一块金饼把这三本书买走了。吴汉槎戍宁古塔,行笥携有徐电发釚《菊庄词》、成容若德《侧帽词》、顾梁汾贞观《弹指词》三册,会高丽使臣仇元吉、徐良崎见之,以一金饼购去。
  其次是手艺人。有的铁匠,在宁古塔就很吃香,因为你会打铁,会造工具。
  比如铁匠会打铁锅,当地人没有铁锅,就拿打的猎物跟铁匠换,他们弄了貂皮,熊皮,换铁匠打的铁锅,铁匠拿这些动物皮去卖,换了银子买吃的或者买了铁再打铁锅。
  甚至清朝人还记载说,康熙朝,当地一个铁锅,可以换一铁锅的貂皮,就是把貂皮放到铁锅里,放满为止。后来由于貂皮涨价了,一铁锅貂皮可以换两个铁锅了。这些貂往往都被运到京城卖给达官贵妇。
  至于那些没学问,又没手艺的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
  顺治十四年,江南才子吴兆骞在考场上交了张白卷,顺治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宁古塔。一到宁古塔,吴兆骞就被眼前的冰封给镇住了!在宁古塔生不如死地过了一年,吴兆骞还是忍不住给父母寄了一封诉苦信。吴父无计可施,只得狠心将儿媳妇和小姨子一并送去宁古塔安抚他。
  宁古塔在当时,被人们称作是"人间地狱",获罪的官员宁愿死,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宁古塔。既是江南才子,为何要交白卷惨遭流放呢?
  这就要说到顺治时期发生的著名的"南闱科场案"。当时的乡试有两个考场,顺天乡试,考场设在北京,简称北闱,江南乡试考场设在南京,简称南闱。
  当时天下初定,为了笼络士子,清廷必须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但当时的考官,大多是明朝留下的老滑头,弄权舞弊,屡禁不止。
  顺治十四年十月,有人举报考官受贿,在考场内当众翻查试卷来选拔人才(贿赂考官的考生,与考官约定在试卷的某个位置写某字)。
  顺治帝勃然大怒,自己明明特地下诏要求考官杜绝舞弊,但这些人居然阴奉阳违,朝堂,顺治提出一定严办这些考官和考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廷还没有商议出要如何给这些人量刑时,居然又有人举报了江南乡试,这可把顺治气炸了!要知道,当时时局未稳,江南地区是反清势力的聚集地。
  盛怒之下,顺治决定重惩南闱。南闱的所有考官,悉数处死,所有中举的考生,则一律都要来北京接受刑部调查,确定没有舞弊,再参加重考,由两江总督亲自监考。
  而这一年中举的考生中,就有吴兆骞。吴兆骞,出身于书礼簪缨之家,世代为官,他的两个哥哥兆宽、兆夏都是江南有名的才子。吴兆骞则更为出色,自幼就聪明过人,7岁能解悟《太玄经》,9岁写出上千字的《胆赋》。
  26岁这一年,吴兆骞考上了举人,这原本是一件极其荣耀的事,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不幸。吴兆骞有真材实料,自然不可能作弊,即使是重考,对他也是小菜一碟。
  但是在重考时,每个考生边上都站着两个带刀侍卫,这让吴兆骞觉得十分屈辱,一向桀骜不驯的他居然直接交了白卷。
  两江总督认为,交白卷说明心虚,之前能中举人分明就是作弊,直接判了死刑。
  吴兆骞大喊冤枉,经过通融申辩,交由刑部复审,刑部重新命题,这次吴兆骞再也不敢扮清高了,好好写了篇夸赞当朝皇帝的文章,以期求得皇帝的宽容。
  虽然最终确认吴兆骞是无辜的,但皇权岂容挑衅,死罪难免活罪难逃,吴兆骞挨了四十大板,流放宁古塔。
  此时吴兆骞年轻气盛,虽然常听人说过"宁走黄泉路,不下宁古塔",但毕竟只是听说而已,还不知道宁古塔究竟有多可怕。等他真的到宁古塔时,他就被眼前的千里冰封给镇住了!
  这里一年有七个月都是冰雪天气,最低温度达到零下四五十度,别说南方人了,就是北方人估计都冻不住。有几次,吴兆骞都想自杀来逃离这片苦寒之地,但是作为罪犯,如果他自杀了,家中父母兄弟妻儿都会受到牵连。
  在宁古塔呆了一年后,吴兆骞终于忍受不了,给父母寄了封书信,上面写尽了宁古塔的苦寒:"宁古寒苦天气所无,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吴父虽然也托人四处奔波,却也无法帮助儿子脱离苦海,只得狠心将儿媳妇和小姨子也送到宁古塔去陪他一起受苦,希望有妻子和小姨子陪伴,他能挺过去。
  这么说,你可能会觉得是不是因为文人比较矫情,宁古塔又不是荒无人烟,还有官兵驻守,怎么会是"人间地狱"呢?
  这就要先说到宁古塔的历史了。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附近,现已是一个完全对外免费开放的景点。
  宁古塔没有塔,这个名字是从满语的拼音直接音转过来的,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当年就生活在这里,每次要去找儿子们或者给儿子们送东西,就会说:"去六个人(ning gu ta)那里。"这个地方就被叫做"宁古塔"。
  也就是说宁古塔就是当年女真族居住的地方,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就在此驻扎军队。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盛京(今沈阳),宁古塔就作为清代统治东北边疆的重镇。
  在清朝以前,流放地一般都会选择"南蛮之地",当时这些地方都还没有开发,非常的荒凉,比如苏东坡就曾被流放到广东惠州、海南岛,还留下了东坡井、东坡田等东坡佳话。
  到了清朝,南方已经开发得很好了,如果再流放到这些地方,那不跟去度假一样吗?根本就算不上是刑罚。既然犯了罪,肯定是要受苦的,清朝先祖的故地宁古塔就很苦。
  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将犯人流放到那里,一来可以惩罚罪犯,毕竟宁古塔是苦寒之地,不习惯这种气候的关外人发配到这里简真是活受罪。二来,作为宁古塔作为满州人的龙兴之地,也是需要有人去建设的,将犯人们派到那里去建设满人先祖的故地,即使死了也不心疼。
  要说中国最冷的十个地方,现在的宁古塔还排不上名,年平均气温4.3  ,1月最冷,平均气温-17  。而同样位于黑龙江的漠河年平均气温-5.5  ,1月份平均气温达到-36  ,最低时达到-50  。
  但300多年前的宁古塔,却远没有现在暖和,虽然以前没有温度计,但按照当时文人对宁古塔天气的描述,平均气温保守估计也在零下40-50 左右。为什么会和现在的温度差异这么大呢?
  考古专家们对此做出了解释,原来清朝时期,刚好处于"小冰河时期"。"小冷河期"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灾难,时间可长达几百年。
  小冰河期始于13世纪,在17世纪达到巅峰。明朝末期清朝初年刚好就是小冰河时期肆虐的巅峰期。
  我们知道,人体感受外部环境最舒服的温度是24 ,温度稍高又稍低我们都会感觉不舒服。如果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几十度,我们就会产生极大的不适应感。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南方或者没有那么冷的北方,到了宁古塔,就像突然被丢进冰窖里一样(零下四五十度可不就是冰窖吗?),再加上古时候没有暖气,取暖都是靠烧炭,被流放的人哪里来的炭可以烧呢?
  就别说是流放的人了,吴兆骞来到宁古塔后,发现连当地的衙门都是一间会漏风的茅草屋。这是宁古塔的第一苦:寒。除了冷之外,宁古塔还非常的偏远,这是第二苦。
  明末文人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是这样介绍宁古塔的:"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如果从今天的地图来看,牡丹江离北京约1500公里,开车大概需要16个小时,坐高铁大概9个小时,坐飞机则只要2.5小时。
  在古代,当然是没有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了,作为犯人,也不可能坐马车,只能靠两条腿,而且还不是正常的两条腿,是在受刑之后,再戴上几十斤的枷锁,行程当然也不止1500公里了,毕竟过去没有高速公路,是要翻山越岭的,实际的行程至少要翻几倍,一走就要好几个月。
  一路不仅要经过风吹日晒、冰霜雪雨,还要吃衙役的鞭子。如果你有看影视剧,还会看到一个场面,就是护送犯人的衙役都非常凶狠,一个心情不好,就拿着鞭子抽打犯人。因为衙役心里也有气:就因为你们犯了罪,害得老子也得跟着你们受苦,不拿你们撒气拿谁撒气?
  在行进途中,成人每天只给8两粮食,15岁以下4两,8两就差不多是一小碗米饭的量。
  在这样的状态下负重前行好几个月,身体强壮的年轻人不好,老人、小孩和女人大多是要死在半路上。
  当时和吴兆骞一起发配宁古塔的还有钱威、吴兰友等八名举子。由于行程艰辛,才走到抚顺,吴兰友就病死了。几人从顺治十六年三月出发,走了小半年,直到农历七月十一日才抵达宁古塔。路途遥远、极寒之地,这还只是刚开始。流放和坐牢不一样,关在牢里虽然失去自由,但还有人管饭。而流放,是要去做劳动改造的。这是第三苦。
  那么犯人到了宁古塔做什么呢?轻犯会被派往官家的庄园干活,耕种、放牧等;重犯则"与披甲人为奴"。
  比如《甄嬛传》当中,甄嬛的父亲被人陷害,雍正就将他发配到宁古塔,但不必给披甲人为伍:"甄远道夫妻年事已高,朕会从轻发落,甄远道及其眷属流放宁古塔,不必给披甲人为奴,只住在那里就行了,也算是朕顾念他的辛苦。"
  什么是"披甲人"呢?
  我们都听过清朝的"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是女真族首领为了管理,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原来是四旗,随着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战争中,势力越来越多,扩张为八旗,按血统和血缘关系来划分。他们平时耕田打猎劳作,打仗时披甲上阵。
  旗丁中,又按照身份地位,分为为"旗丁"、"披甲人"和"啊哈"。"旗丁"就是女真人,"披甲人"就是降人,民族不一,比较复杂;最低一等的是"啊哈",也就是奴隶,多是被流放到这里的汉人,以及朝鲜人。
  "披甲人"因为身份地位较低,在清兵入关后,没有一并跟着入关,而是留在宁古塔为清朝镇守边关,相当于镇守边关的军人,也算是对朝廷有贡献的人,由于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辛苦,所以朝廷就将犯人发配到那里去给他们当奴隶。
  所以到达宁古塔的犯人,一方面要先适应那里寒冷的气候,还得掌握生存本领。那里资源十分稀缺,一年有半年都是冰雪覆盖,女真人以前是靠打猎为生的,但被流放到那里的汉人,大多都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不要说没打过猎,就连地都没种过。去了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每天都要被披甲人当牛一样使唤,种田、修路、挖矿。
  缺吃少穿,住在简易的草棚里,还干最重的活,活得不如牲畜,要说多苦就有多苦。而且因为他们是奴隶,披甲人可以随便对他们拳打脚踢,就是打死了,也不会有人追究,毕竟是犯人。
  所以去了宁古塔,还"与披甲人为奴"简直是生不如死。
  更重要的是,你想死,也死不了,因为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多是拖家带口去的,你一个人死了,那你的家眷基本也活不成了。被流放到宁古塔还有第四苦,那就是思乡之苦。
  我们看一些清宫剧,皇上将犯人流放宁古塔时,后面都会加上一句"永世不得入关",也就是一旦被流放到宁古塔,这辈子都别想再回到家乡了。
  像吴兆骞这样,流放宁古塔23年还能回来的少之又少,首先你得有像顾贞观那样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挚友,为了救出好友,与纳兰容若四处奔波,甚至自毁清骨,投身权相。
  所以宁古塔并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主要是流放犯罪的官员及家属,抗清名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文人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家属,包括我们开头讲到的文学家吴兆骞,普通百姓是没有机会被流放到宁古塔的。
  但如果是女人被发配到宁古塔,那就更惨了。除了要承受发配之苦、生活之苦外,还得承受身体的侮辱,很多女人不只是成为奴隶还要成为性奴,被披甲人肆意蹂躏,所以很多官员发配宁古塔,如果妻儿一并为奴,他宁愿选择杀掉他们,也不愿让他们受侮辱。
  但从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在清朝之所以把发配宁古塔当成鬼门关,最主要的是因为当时的自然条件恶劣,政治地位低下,经济不发达造成的。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刑罚,宁古塔才能不断地进步发展,他们去开山、挖路,还有一些很有才华的文人、医生、匠人到了当地,不仅没有受到压迫,还受到了当地披甲人的尊敬,他们促进了那片荒蛮之地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美丽的牡丹江。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
  流放宁古塔是比处死还要可怕的刑罚!清朝皇帝降罪会说"全家老小发配宁古塔,永生永世不能踏入关内半步"听到此话的犯人们常会瑟瑟发抖,跪地求饶,一些流放至此的犯人还没等出发就上吊自杀了。
  宁古塔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去了之后能不能活着回家根本是未知数,和鬼门关差不了两样,来此的犯人几乎一待就是一生,永远回不到自己的故乡,那么宁古塔是怎么来的?为何又会如此可怕呢?宁古塔的可怕之处
  宁古塔最早见于《清太祖实录》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
  宁古塔的字面意思虽然指一个塔,但最早却是一个地名,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海林市,宁古塔在清朝不仅是军事重地还是流放犯人的地方。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有六个儿子曾经居住在此,宁古塔因此被称为"宁古塔贝勒",六在满语中意思为"宁古",个在满语中意思为"塔",宁古塔由此得名。
  流放制度相当于"废物利用",犯人活着就要榨干他们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因此流放之地必然为荒凉之地,宁古塔作为女真族发源地,很有建设的必要性,流放到山高皇帝远的宁古塔成为了首选之地。
  宁古塔也不光流放女犯人,几乎各色人等都有。当时,宁古塔只有少数的女真族居住,周围人迹罕至,只有丛林和沼泽天气情况,道路非常难走,人更无法居住。
  1661年,明朝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流放至此成为了宁古塔流放的开端。
  东北黑龙江一带尚未开发,很多区域都是原始森林,中原人士称那里是"辽东极北",冰天雪地。出了山海关到沈阳还算好,过了沈阳就进入了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荒无人烟,蚊虫都很厉害,有一种叫白蛉的昆虫,飞来铺天盖地,蛰一下满身都是血包,更严重的是,原始森林里还有很多的猛兽,稍不留神犯人就成了动物的食物。
  清朝时期的东北非常寒冷,属于小冰川期,犯人们没有御寒衣物,从北京到黑龙江至少3000里,往往期限就两个月,这些犯人要没日没夜的赶路,路上还要遭到衙役的侮辱殴打,很多人走不到宁古塔,就丢了性命。而那些从江南出发的犯人,很多人都没去过东北,连雪都没见过,你让他横穿大半个中国,行走七八千里地,能有30%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万幸。犯人在宁古塔怎样生活?
  在宁古塔,只有两种工作:成为披甲人的奴隶,或成为差役,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为重体力劳动,在这里,犯人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只有干不完的劳动,如果想要偷懒还会遭受到一顿毒打,除了冬天会有短暂的休息外(天气太冷,官差们都出不去),全年无休。
  这里补充一下披甲人的知识:清朝施行八旗制度,旗下根据不同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旗丁。阿哈是奴隶,多为汉人或朝鲜人,阿哈是女真人,而披甲人是投降之人,地位高于奴隶,低于女真人,由于永居边疆,披甲人逐渐成为了镇守边疆的人,也有人将他们视同为军人。
  犯人们大多数都缺衣少穿,吃不饱穿不暖,住宿简陋(草棚),没有足够的医疗条件,对于养尊处优的罪犯及家属,这份苦是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官差们条件也不好,他们心里也有怨气,因此常常拿犯人们出气,这些都成为他们的催命符,犯人没有几个能熬得住。
  有资料记载,犯人们每人每年要上交粮食12石,草料300束,猪肉100斤,木炭100斤,石灰300斤,芦苇100束。这些活儿并不轻松,完不成基本上就是一顿暴打,所以犯人们只能拼命干活,让自己少受点罪。
  尤其是宁古塔远离中原,地广人稀,集市贸易并不发达,因此没有妓院。清朝为了安抚军心,保证将士们的身心健康,将犯人们的家眷妻女收入官妓籍,发配至宁古塔,因此发配到这里的女犯人或官员女家属,处境比男人更为恶劣。
  如花似玉的千金、丫鬟、夫人,来到这里面对如狼似虎的士兵,常常生不如死、不堪其辱,很快就香消玉殒了。尤其是清朝时人们将贞洁看得重于性命,女人活着时会被家人唾弃,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成为孤魂野鬼般的存在。她们的后代也无法进入官场,做生意受人唾弃,因此女人在女巫塔往往不愿受辱,选择自尽。宁波塔的犯人们最后都怎么样了?,
  犯人们对于宁古塔的贡献非常大,他们带去了汉人的耕种技术、种植方法,使该地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同时还大力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到康熙时,宁古塔已经不再是愚昧、贫寒之地,反而成了贸易重镇,经济大省,人口稠密(清朝统计流放过来150万人,但到了多少不好说),已经不再像早期那般恐怖。
  康熙后期,宁古塔劳动力越来越充裕,慢慢地流放犯人目的地改到了新疆伊犁,到1910年《大清新刑律》直接废除了流放制度。
  清朝灭亡后,有一部分犯人在那里摧残的不成人样,就算他们想要回到家乡,身体也无法支持行走那么远的路途回家,还有一部分人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环境,和官员、披甲人混成了兄弟,这些人就选择留在这里繁衍生息,在当地开枝散叶。
  有些犯人想要回家,但后来袁世凯并不希望这些犯人回到故乡,因为他们会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大隐患,这部分人如果想回来,就需要花大价钱收买官员,如此才能重返家乡,想想也是十分悲催。
  结语:
  关于宁古塔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去过宁古塔,十个黄泉也不怕",流放犯人们通过世世代代的劳动,将荒无人烟的极寒之地建设成了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虽然是被逼无奈,但也看出人类的无限可能,只要肯吃苦,铁杵磨成针。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犯人们,不仅自己不会再犯错了,后代们也都会以此为戒,但能不去还是不去的好。
  说起流放宁古塔,不能不提起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的吴兆骞,因为吴兆骞全家流放在宁古塔23年。
  吴兆骞是个男人,所以宁古塔可不只是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吴兆骞小时候是个天才儿童,七八岁就能写诗作赋,9岁那年他写了《胆赋》,10岁写了《京都赋》,惊才绝艳,没有不称奇赞叹的。
  有文献记载:
  "每鼻端有墨,则是日读书必数寸矣。"
  说明他读书用功,每天都要读厚厚的几大本。
  天才都有天才的脾气,儿时的吴兆骞恃才狂放,无法无天,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见人脱了帽子放在那里,他偷偷拿了,尿在人家帽子里。
  他的小学老师名叫计青辚,骂他:"别人戴在头上的帽子,你怎么能拿来当尿壶呢!"
  计青辚也知道他有才,曾对外人感慨自己这个学生说:"此子异时必有盛名,然当不免于祸。"
  长大一点,和他同族的两个兆字辈的哥哥并称"延陵三凤"。
  吴兆骞像
  顺治十四年,丁酉年,吴兆骞参加江南科考,卷入了当年的科场舞弊案,
  朝廷震怒,将五名主考官斩首,顺治皇帝责令当季考生全部重考。因为不能肯定舞弊的有没有漏网之鱼,就安排武士披甲持刀监考。
  当天的科试考场一片萧杀之气,参考的考生大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举子,哪里见过这个场面,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
  可能是被人用枪顶着脑袋影响了发挥,平日里文如泉涌的吴兆骞竟然没有答完题。临考完吴兆骞投笔悲叹,"我吴兆骞考个举人还用得着抄吗!"
  他反应如此异常,朝廷认定他舞弊,判决杖四十,刺配戴枷,全家老小流放宁古塔。
  清朝的刑法主要有四种,即斩、绞、流、徒。流放宁古塔就属于"流刑"。
  流刑去国远乡,戴枷徒步,到边远苦寒之地受苦受难,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和折磨。
  清朝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吴兆骞是了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有才华,在宁古塔这个的苦寒之地属于稀有人才,不只没有受大多苦,还受到当地军民的礼遇和照顾。
  驻守宁古塔的八旗将军巴海、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学问,给了吴兆骞充分的自由,把他当成朋友。将军巴海甚至出钱聘请吴兆骞当老师,教其两个儿子读书。
  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吴兆骞文思勃发,写出了大量可以传世的文章和诗篇。
  在一次欢迎萨布素的宴席中,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宴席上即兴创作了《长白山赋》,一经诵出,把宁古塔一众大老粗全给震了。
  萨布素更是辗转托人将这篇赋文带回京城,上呈皇帝。当时康熙已经即位,康熙读完《长白山赋》,大加赞赏。
  老年吴兆骞
  又过了好多年,在纳兰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顾贞观等人的积极斡旋下,亲朋好友筹集2000两白银,以认修内务府工程的名义,经过康熙恩准,这才下旨准予吴兆骞结束流放,从宁古塔回来。
  这一年,吴兆骞51岁,流放23年。
  纳兰明珠对流放归来的吴兆骞照拂有加,聘他为纳兰家的家庭教师。
  吴兆骞是个特例,可以说被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他是结局最好的一个。
  流放期间,吴兆骞写给母亲信里说: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宁古塔冬天的气温,一般情况下都能达到-30多度,极端气温能达到-50度,以当时的条件,每年的冬天都会有大批的犯人被冻死。
  有一个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名叫方拱干,他说:"人们都怕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头条千万条,关注第一条。别忘了给个关注。
  "人间地狱"宁古塔为什么能成为清朝犯人们的噩梦?甚至他们很多人宁愿死都不愿意去。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来到了这里,基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到了这里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或是被毒死、亦或者被累死,总之"发配宁古塔"在清朝人的眼中,与走一遭"黄泉路"是没有区别的 。
  "宁古塔"是用清朝用来流放犯人的一个地方,并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因为发配到这里的不分男女 。其次"宁古塔"也不是一座塔,他指的是一个地名。据《宁古塔地略》记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因在满族语言里,"六"与"宁古"同、"个"与"塔"同,故名为"宁古塔"。为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后来移驻至吉林乌拉,是清朝罪犯的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从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气候条件十分的恶劣,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去马上就结冰了,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寒冷,加上清朝时期,我国处于小冰川期,这无疑让原本寒冷的气候,变得更加可怕。
  而且这些烦人到宁古塔一般需要走上3-4个月,这一路上野兽成全、瘴旗泛滥,他们还要带着几十斤的枷锁,一路上挨饿受冻的,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去,很大一部分人还没到宁古塔就已然死在路上了。
  其次就算真的熬到了宁古塔,以为就完了么?不!他们到了宁古塔后,一般都是给"披甲人"为奴,除了要忍受这边恶劣的环境外,还得要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劳动量,包括但不限于开荒、开路、开矿、打围、烧石灰等,总之就是劳动度的强大到常人所无法理解,而且一般流放到这里的人他们以前都是当官的,哪里吃过这种苦,基本没过多久,也都被累死了。
  还有就是,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他们到了这边是没有地方给他们居住的,不像在别的地方起码还有个遮风避雨的监牢,他们要么就自己挖个地窖、要么打个草棚,这在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他们这些穿着单薄的人,光着脚在雪地里劳作,晚上就只能住在这里的草棚或者地窖里,又有几个人能熬过去呢?
  不过好在后来康熙巡视东北之时,看到这边的惨状,懂了恻隐之心,感叹道:"来此寒苦之地……殊为可悯"。当即将下令免除了一些人的劳苦,亦或者改发环境条件较好的尚阳堡。只不过康熙之后还是有很多被流放至宁古塔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们的噩梦,因为他们只要被判处流放宁古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死人"画上了等号了。
  宁古塔就是清朝专门用来发放犯人的地方。不过并非是专门发配女犯人,发配犯人不分男女。
  宁古塔是一个地名,地处边陲,环境恶劣,后来被当成流放地。不过曾经有一段时间,宁古塔是各族给朝廷进贡的转收站。
  要说这宁古塔是怎么来的,还要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曾经有6个兄弟,这6个兄弟各占一方。而在满语当中,六有宁古的意思,个为塔,合起来就成了宁古塔。
  那么又怎么成为了发配犯人的地方呢?这因为早年间,满族人从这里发家。把犯人发配到这里,既可以修路筑桥,改变老家面貌。又给这里的人为奴,彰显皇家地位。
  不就是被发配出去干苦力吗?这可要比砍头或者是满清十大酷刑好多了,犯得着这么害怕吗?其实是我们想简单了。
  因为从紫禁城走到宁古塔,中间三四千里的路程。这还是北方,如果犯人在南方犯的事儿,走到这个地方。还没走到,可能就死在路上了。
  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清朝的刑法主要有四种,即斩、绞、流、徒。流放宁古塔就属于"流刑"。
  流刑去国远乡,戴枷徒步,到边远苦寒之地受苦受难,精神和肉体受到双重打击和折磨。
  清朝规定:"限日行五十里,若三千里限二月;二千五百里限五十日;余准是。"
  很多人病死累死流放的途中。
  吴兆骞是了幸运的那个,因为他有才华,在宁古塔这个的苦寒之地属于稀有人才,不只没有受大多苦,还受到当地军民的礼遇和照顾。
  驻守宁古塔的八旗将军巴海、都统安珠瑚、萨布素等,全都敬重他的学问,给了吴兆骞充分的自由,把他当成朋友。将军巴海甚至出钱聘请吴兆骞当老师,教其两个儿子读书。
  在宁古塔流放期间,吴兆骞文思勃发,写出了大量可以传世的文章和诗篇。
  在一次欢迎萨布素的宴席中,吴兆骞感激萨布素对他的知遇之恩,在宴席上即兴创作了《长白山赋》,一经诵出,把宁古塔一众大老粗全给震了。
  萨布素更是辗转托人将这篇赋文带回京城,上呈皇帝。当时康熙已经即位,康熙读完《长白山赋》,大加赞赏。

你觉得火锅里最不能缺的一道菜是什么?我是人间滋味JYM,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综合了好几个人的意见,包括我自己也非常认同火锅里最不能缺的一道菜就是牛肚泪奔主要是是它的口感,脆脆哒。这种脆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口感,恰恰好的连续吃三天都不腻的肉沫土豆,一上桌就被抢完了今天分享超级下饭的肉沫土豆,做法超简单,软糯鲜香,全家都爱吃,喜欢就赶紧收藏起来吧!食料猪肉土豆料酒生抽蚝油老抽盐鸡精淀粉葱蒜小米辣。做法1。猪肉洗净剁成肉沫(或料理机)2。土豆去羊汤别用清水炖,难怪味道差!分享5个实用技巧,肉嫩汤鲜无膻味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感谢阅读我分享的美食文章,经验和大家一起共享,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羊汤别用清水炖,难怪味道差!分享5个实用技巧,肉嫩汤鲜无膻味!冬天是吃羊肉的季节,羊肉感觉淄博这个城市怎么样?淄博五区三县,你说的所谓的淄博是指张店区吧,淄博在大部分不了解的人心里是个工业城市,感觉污染严重,其实不然,张店区这几年发展的很快,同时也十分注重环境质量。在2011年刚出的人民生一个人也要记得好好吃饭,3道简单美味,送给在外独自打拼的你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着说不出的苦,奈何有些苦楚是不能同外人诉说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能说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每当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好办,那就化悲愤为食物吧!吃火锅时,这5类食物要少吃,营养低添加多,网友都是爱吃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对于吃货们来说,吃火锅的旺季也开始了。约三五个朋友坐在一起,吃着冒着热气的火锅,全身暖洋洋,别提有多爽了。火锅里面的食材非常多,喜欢吃什么都可以唰,而且味道十分美味小时候,哪道菜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东北人,长期处于高纬度的苦寒之地,自然从小就喜欢热乎乎的火锅喽东北特色汆锅底。氽锅底始于满族传统火锅在东北民间的延续,是满族火锅的简化版,因为它做而成食独自成菜,不必像吃东怎么做白斩鸡最好吃?白斩鸡一原料主料嫩母鸡一只重约750克。配料姜50克葱50克。调料精盐5克花生油60克。二制法主料要求选用肉嫩而厚骨小而软,末下过蛋的小母鸡。过重过轻不选。宰杀后,应立即制作,力求你吃过哪些软糯糯的糕点?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软糯糯的糕点有很多,许多地方都有本地特色软糯糯的糕点,例如河南豌豆糕北京的驴打滚,广东的萝卜糕芋头糕砵仔糕等等,软糯糯的糕点口感好,我很喜欢吃软糯糯的糕点,我吃焖饭加什么食材最好吃?早上,当踏进写字楼电梯的瞬间,人们会发现拥挤的电梯里,多数人手里上拎着一个便当包,偶尔有鱼香味或是番茄炒蛋的丝丝香味,隐隐约约的在电梯里散发。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里,在人人披着伪装面猪肝的新做法首先准备食材配料猪肝盐青辣椒红辣椒,蒜末姜生抽耗油爆炒酱做法把猪肝切片,切好以后,先不要着急用水清洗,先放入一勺盐先抓个两三分钟左右,可以起到一个软化肉质的作用,然后在用清水清洗掉
夏天吃凉菜有多危险?这5点少做一点风险都变大原创营养师顾中一增加凉菜风险的五件事1。加工时生熟不分2。加工时把蔬菜泡太久(十分钟左右合适)3。把凉菜在室温下放置超过两个小时4。用不认识的野菜不新鲜的蔬菜5。在外面的餐馆随意点五种地方特色香肠,哪种是你的最爱1,老北京蒜肠老北京蒜肠选好的猪瘦肉和少量肥膘肉经腌制制馅灌肠干燥,蒸煮而成。成品肠衣为猪肠衣,颜色为暗白色,因为再打馅过程中加入蒜沫,所以蒜香味浓。非常适合下酒!2,广味香肠广味全产业链科学节粮捍卫舌尖安全当前,国内部分消费者存在认知和消费误区,片面追求面粉大米等产品的精细白,而不了解过度的粮食加工会降低出品率,造成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营养流失。这既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宣传粮食健康营养消费甘味小百科第一期你不知道的甘味6月26日,中粮集团与甘肃省政府国资委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及各分会甘肃省农垦集团,召开了甘肃省中粮集团甘味农产品对接合作视频会议。中粮与甘肃省达成关于推信物百年中粮篇各家信物来报到了赓续传承为粮而生因粮而兴红色血脉滋养了中粮近万枚商标共同守护着国人餐桌的幸福信物百年中粮篇各家信物来报到昨天,你的微博是不是被信物接力海报刷屏了中粮集团旗下品牌通过信物海报接力组团信物百年商标背后的红色血脉,传承至今守护国人餐桌上世纪50年代,一枚流淌着红色血液的商标面世,帮助新中国突破封锁禁运的重重枷锁,开辟出一道宝贵的外汇生命线。时过境迁,国力日兴,使命传承,红色血脉滋养了中粮近万枚商标,共同守护着国新品上市中粮悦活与峨眉山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月8日,中粮悦活与峨眉山市政府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商业联合会原会长张志刚,中粮集团党组成员副总裁陈朗,四川省乐山市委副书记市国资委党委书记高鹏凌,四川省乐中国状元祝贺阿联酋国庆日TheChineseNO。1ScholarcongratulatesUAENationalDay。2020年12月2日,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成立49周年的喜庆日子。600年前,起源于全球首家科技健康e站落户宁波2020年12月27日,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庐山东路的沃生科技健康e站的隆重开业,9点31分,剪彩仪式正式开始。沃生控股智能设备董事长蒋亚云女士浙江沃生科技董事长蒋凯森先生浙江沃生科技李江波教授来中国阜阳讲课啦2020年12月26日留日博士李江波教授在安徽阜阳首次亲授森田疗法精品培训班正式拉开序幕,参加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40多位精神科专家,心理咨询师,森田疗法爱好者等朋友们,其中来自安徽安家立业享幸福年味,和昌集团开启璀璨生活新篇转眼,到了一年一度的小年夜,小年开始,祭灶扫尘穿新衣剪窗花贴春联家家户户忙新年。你对新年有啥新期盼?从2020到2021,或许有着太多艰辛与不易,但人们对家的美好期盼从未停息,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