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城市道路飙车性质浅探论文

  关键词:城市道路飙车
  杭州胡斌5.7交通肇事案已经尘埃落定,但本案所引起的多方面争论似乎并没有得到一个共识。对本案可以从事实认定、适用法律、舆论监督、公众认同、对司法工作中危机的管理等多方面来深入解读。在本案的定性问题上,存在着对于胡斌这种飚车行为是属于交通肇事行为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争。《检察日报》曾在本案发生后先后刊登了两篇代表性的文章。在这两篇观点针锋相对的文章中,麦子的《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刘明祥的《飙车就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吗?》一文主张胡斌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1]。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位作者之所以对胡斌案的定性存在截然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双方对于飙车行为的内涵如何界定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胡斌的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行为、对这种行为如何认识也就难以取得一致意见。胡斌案已经被法院作出一审判决,笔者没有该案的第一手资料,也无意有关办案机关的处理结果评头品足。本文仅就飙车行为的如何定性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飙车行为的性质分析
  关于飙车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定义为:"开快车"。在百度百科中进行搜索,"飙车"一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传说中的御风而行的神车,二是驾车高速行驶。由于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在法律上也就找不到界定飙车的标准。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并不应仅按照其上述语义来界定,它并不仅是超速行驶行为这么简单。如果法律对某一路段车辆行驶的最大速度规定为80码,那么,过往车辆的速度如果是81码发表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构成了超速行驶,101码也构成了超速行驶,但二者的危险性却不可同日而语。从超速行驶的程度上看,认定为飙车行驶,其超过最高限速规定应达到一定比例。另外,判定超速行为是否属于飙车,还应包括驾车者的主观心理状态。因为从一般的社会经验来看,飙车者追求的大多是高速行驶中感官上的快感、竞争之后的成就感和惊险演出成功后所获得的认同感。[2]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法律意义上的飙车行为应界定为:行为人明知自己超速行驶,为了达到某种心理上的刺激、快感等不正当的满足,而故意为之的行为。
  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空间内驾车飙车的行为并不是一般的交通运输行为。对于"交通运输"的含义,理论上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交通运输是指利用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人或物从一地运载到另一地的活动过程,交通运输的目的是运输一定的人或物。但飙车行为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飙车的行为人确实是利用了交通工具,并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将自己和所驾驶的车辆从一定运往另一地。但从本质上讲,飙车者的目的仅仅是利用一定的交通工具和设施来炫耀自己的某种技能,而和交通运输无关[3]。
  交通运输作为一项具有相当危险性的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带有与生俱来的危险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它给人类带来的高效便捷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综合考量,它的存在是利大于弊的,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允许。为了趋利避害,人们制定了大量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以最大限度的引导交通运输行为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但公路上的飙车行为却只具有与生俱来的高度危险性,而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效益。据调查,飙车行为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危害:影响了行车秩序,妨害了交通安全;制造噪音、污染环境;引发打架群殴等暴力事件;助长歪风,毒化社会风气;增加交警负荷,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引发交通事故,增加社会负担;引起公众恐慌和不满,增加社会对立[4]。综上,在公共道路上标车的行为本身就带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理应为法律所禁止。据有关报道,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规章中都禁止在城市中飙车。
  二、城市道路上飙车行为的构罪问题分析
  1、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飙车行为
  如前所述,公路飙车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当前很多城市中这种行为屡禁不止发表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和制裁不利有很直接的关系,仅凭治安处罚手段不足以有效治理这种行为。将其纳入到刑法惩罚范围之内既有必要性,也不存在适用法律上的障碍:完全可以认定这种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行为人对于自己严重超速驾驶的行为是明知故犯的;其次,行为人对于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持放任态度。公路并不是F1赛道,它的存在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快捷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并非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在超高速驾驶中寻求刺激。如果说行为人对于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飙车还存在自信自己的驾驶技术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话,那么在城市道路上飙车会对其他车辆和行人造成伤害,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作为一个理性人,他是完全能够预测到的。行为人之所以放任为之,完全是因为他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持漠视的态度,对可能发生的后果持放任态度。行为人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持过于自信的态度和对公众的人身安全持漠视的态度,这两者并不矛盾。另外,公路飙车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也不仅仅限于交通运输安全,如前所述,它对整个公共安全都构成了潜在威胁。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公路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尤其对于人流、车流密集的城市道路,行为人在这些地方飙车,会对不特定的多数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行为的社会危害相比,差异并不像有些论者所讲得那样存在天壤之别。
  2、致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飙车行为
  行为人在公共道路上飙车,对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全持漠视的态度,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的态度。行为人在这种罪过的支配下,最终导致他人伤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构成要件。在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将这种在道路上飙车致人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是否需要致多人伤亡为要件。在胡斌案中,刘明祥教授提出"胡斌不是故意冲撞人群,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他的行为与那种已经是使就会造成不特定多数人死亡的所谓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有重大差别"[5]。对此有论者做出了精彩的点评:"本案中,不是故意冲撞人群是事实,但后果只造成了一人死亡而不是多人伤亡却是偶然——如果当时站在斑马线上的",不是只有谭卓一个人,而是一群人,那么,案发现场的场景,就会‘壮观’得多"。"从他(胡斌)决定把车以那种速度开到闹市区那一刻,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就已经受到威胁——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发表论文毕业论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是危险犯,造成严重后果只是加重处罚情节"[6]。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是入木三分的。对于在城市道路上飙车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并不应强求该行为造成多人伤亡。致人伤亡数量的多寡只是在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加重处罚情节的基础上,对其量刑时应考虑的因素。
  三、对完善有关法律的建议
  实践中司法人员和社会公众之所以对这种飚车的行为如何定性争论如此激烈,和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因为概念内涵难以明确确定,《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没有对飚车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司法实践中,各地司法机关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理也有很大差异。司法个案出现之后,各地的不同处理被网络等媒体传播放大之后,造成了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工作广泛的不信任。因此,最高立法应在对这类事件的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法律明确禁止在城市内道路上的飚车行为,并将这种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入罪。司法机关应通过发布司法解释或司法判例的形式对在不同情况下飚车行为的定性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有效遏制这种危害行为的发生,统一执法标准,提高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分别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2009年5月27日第3版
  [2] 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3] 李丽:《从杭州富家子飚车一案分析公路飚车行为的刑法定位》,载《网络财富》2009年第7期
  [4]沈黎、刘斌志:《青少年飙车现象的社会工作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4期
  [5] 《飙车案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载《检察日报》2009年5月19日第3版
  [6]麦子:《飙车,真不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载于《检察日报》2009年5月20日第8版

初中德育的有效实施方法若干思考德育对初中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多数初中生的年龄都在1215周岁,而此阶段的学生都处于青春叛逆时期,导致初中生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在道德之路上出现问题。所以为提高学论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体系建立初中生良好性格与完美品德之形成,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这三者的共同努力。整体上来说,学校是初中生的生活场所,它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但并非全部包揽。然而,学校教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些看法。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语文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要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中职德育课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探究一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重要性有学者研究表示,青少年对于职业的陌生感和职业生涯都有一定的困惑,这普遍存在于我国的年轻人中,他们对职业发展人生成长感到十分迷茫。例如在就业时,学生对于今后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对策按照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它们四位一体,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作为各科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小学的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中最基础的学科,这门课程具有人文性启蒙性和先导性。语文课程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和人文内涵,课本中的文章都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些东西往往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将德育渗透于美术教学中的思考与做法人们常说ldquo德育求善,美育求美,智育求真。rdquo因为美本来就是真与善的形象化表现。美是真与善的形象化表现,它以美术作品和美的行为的显性形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漫谈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漫谈一幼儿德育的含义德育指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就其内容主要包括道德品质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政治教育。幼儿德育主要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中国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之中。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浅谈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因此,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根据自己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浅析小学德育教育中以生为本教学策略的应用小学德育工作要相机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
浅谈互联网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民俗的冲击浅谈互联网消费主义对传统文化民俗的冲击一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掀消费主义风潮1。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产生背景双11的说法最早始于2009年,当时电子商务刚刚兴起,网络购物对大部分人来解密2017年中考作文热点命题(上)传统文化考什么?解密2017年中考作文热点命题(上)传统文化考什么?早在2016年年末,教育部便颁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通知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內容。在被问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浅读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新思维一加速战略出师不利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在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就提出了苏共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构想一一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构想,1986年3月苏共二十七大分析莱斯利菲德勒文化批评思想中的魔性莱斯利费德勒(1917200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开启了从种族性别和性的角度探讨美国经典小说的先河。1960年,他的文学评论著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一论绝对精神与黑格尔的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世界历史一黑格尔的世界历史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世界历史作为现实的人类历史就是绝对精神的展开,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而绝对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因而世界历史就是自由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美国具有公开反叛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逐渐为消费社会所同化,高雅艺术与商业形式之间的分野正在消失,文学艺术广泛进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布什原则西方人文传统新保守主义年月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首次阐述了被西方舆论界称为布什原则的三大要素。第一,美国战略不再主要是冷战时期的遏制与威慑原则,而是要保持先发制人(preempt灵知人及其现代幽灵(下)真理为何要密传?人们在说到灵知主义时,凭靠的是什么原始文献?如果真有这样的宗教群体还有那么高超的思想,肯定有著于帛书的文字。但是,灵知派的正宗文本并没有传衍下来,当谈论灵知派时,人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中国新时期,西方史学史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我们迈步新世纪,立意开创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新局面的时候,不由想起了我们的前辈,想起了他们创业的困难,耕耘的艰辛。茫茫大漠,人们多么渴论游叙弗伦篇作者施特劳斯游叙弗伦篇的主题是虔敬。出于不止一个理由,游叙弗伦篇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虔敬柏拉图是怎么想的。它的确没有向我们传递其最终或完整的虔敬观。然而,这部著作却向我们传递了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