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探究

  滇黔两省为彝族传统聚居区,隋唐以来两省彝族势力已盛。自明朝以来,滇黔两省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明初统治者在彝族地区沿用元朝的土司制度,但随着土司势力的日益发展而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明王朝不得不设置流官和土官政权。与此同时,为了发展经济还设立军屯制度,正是由于军屯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彝族地区的社会面貌、政治制度、居住环境等也不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彝族居住区出现大量汉族,形成了彝、汉共居区。这也促使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这种变化对彝族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经济因素只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以往研究彝族史的学者如方国瑜、马长寿、刘尧汉等人对此问题没有进行专门探讨,当今学者也关注较少。笔者不揣浅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全面分析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 明朝在西南地区推行的政治、经济政策是促使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根本原因
  明王朝为巩固政权,在云、贵等地实行卫所制度、军屯制度和土司制度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促成了滇黔地区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这一变化是使滇黔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根本原因。洪武十五年三月朱元璋命付友德等,以云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要控制要害。所有驻守军在各处都设置兵屯。从这时起 ,军屯制度在云南确定下来。而在西平侯沐英统治时期,云南各地广开屯田,收到非常显著的效果,致使云南的农业发展至空前的规模,贵州、广西的农业也有很大进步。
  (一)卫所制度的实行
  明初在云南设置卫所制度,卫所军士七分种田,三分操备,真正做到了军粮自给。在这种制度之下,大量的军户定居下来,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其影响最大的就是开发了边疆,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引起了社会情况的极大变化。以曲靖府来说,这个地区蜀汉至南朝时期设宁州城,为彝族政治经济中心;唐宋时期南诏大理设石城郡,由彝族首领统治;元代和明初反抗封建王朝的战争比较激烈,自来就为彝族主要聚居区域,明朝初期在云南基本上实行土官政权,但设置军屯以后一百年中有很大变化。在曲靖府内,民户之中,主要为彝族,也有白族、汉族,《万历云南通志赋役志》载:亦佐县实在人丁系夷萝,而在南宁县、沾益州、马龙州未注明夷萝。说明在这些地方的居民并不完全是彝族,已有其他族群出现。这些族群的出现为彝族的散居奠定了基础。
  (二)军屯经济的发展
  随着军屯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军户与民户参错而居,通过安置村落,开辟田亩,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久而久之,军民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为日后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军屯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民户也受到很大影响,改变了落后守旧的生产技术和粗糙的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明朝开设军屯一百多年以来,云南地区农产品逐渐充裕,手工业、商业逐渐发达。冲破了封建领土经济的束缚,地主私有制逐渐抬头,地主经济处于统治地位,封建领主制日益消弱直至灭亡。领主存在的基础是大地主所有制,但军屯制度是军屯占有土地,领主无法反抗,这就冲破了大地主所有制。志书所载民田,经过布政司登记,发给印票,负担税粮,已与领主所有制不同。
  二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是促使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重要原因
  自明朝中叶以来,屯田制度一度败坏,田亩日减月削,有的被豪强霸占;有的屯户隐匿,很多军田改为民田,屯户也成了民籍,官府稽查严格,就有放弃屯地而脱离军籍,即逃避军籍的。这充分说明了卫所制度的衰落,卫所军中私招顶替,不服军役。这些人还没有脱离军籍而私下作弊,不务操守、屯种,冒领军粮,特别严重的还有托庇土官和异姓冒顶隐占屯田作为民田等等,这一系列严重恶习蔚然成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同时卫所制度、军屯制度的衰落,土司乘机而起。一方面严重剥削人民,使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另一方面,土司横行霸道,权力日增,严重威胁了中央权威,于是中央为了维护权威就趁势实行改土归流。
  (一)改土归流失败激化民族矛盾
  成化、弘治以后,彝族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流官直接统治,改土归流最先在滇中和滇东北地区进行,后推广至全省。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地方官吏的丑恶嘴脸也日渐彰显,他们作恶多端,虽受到弹劾,但凶焰没有改变。人民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深,这样一来,遭到人民的抗击也是必然的。《明史沐英传》载:正德二年(1507年)师宗民阿本作乱,(木崑)与都御使吴文度督兵分三道进。一出师宗,一出罗雄,一出弥勒,而别遣二年伏盘江,截贼巣,逐大破之。这只是广西府改土归流后一次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起义最终被残酷的镇压下去,给人民大众造成严重灾难。像这样的起义在滇东和黔西北地区层出不穷,但这些起义最终都被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令人更加愤怒的是有的土官竟虐杀人民,完全不给人民生存的空间。滇黔交界地区的彝族同样也处于水深火热中,改流前本地区是一个彝族的聚居区,改流后彝族人民遭到血腥屠杀。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剥削,逼得他们离开故乡,寻找新的住处,这也就打破了彝族聚居的局面。他们原来的聚居地已是抓牙满地,完全沦为土官的地盘,这使当地的民族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彝族聚居的现状一去不复返,这种情况在昭通地区最为明显。
  (二)征矿收税激化社会矛盾
  明代对人民的剥削不仅只有流官,还有一个政策就是征矿收税。明代遣太监征矿收税,毒害全国。《明史英宗本记》记载天顺四年四月己西,遣内臣督云南银课。可以看出,明朝已派太监到云南征矿税。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云南银矿业日益发达,税官的苛索无度也日益泛滥。《滇略》卷七载:万历二十六年,遣太监杨荣开采云南储矿,横征暴敛,已至民情鼎沸。明朝太监杨荣来云南开办矿产,不断增加矿税,毒害严重,激起民愤,以至全省人民反抗矿税,这迫使明朝中央下令减税,但杨荣置之不理,以致云南汉彝各族人民起事杀杨荣。然而,杨荣毕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此,人民最痛恨的元凶杨荣受到了明王朝的包庇,没有得到应有的惩治。反而参加起事的汉、彝等各族人民收到了严重灾难,彝族人民为了躲避灾难,到处逃亡,这又促使彝族散居状态的进一步确定。
  (三)土目统治与沐氏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明朝中叶以来实行的改土归流,其中还有一个特别的政策就是以夷制夷。以夷制夷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纠纷。封建王朝利用土目、土兵来镇压起义人民。土目残酷的压制起义人民,于是土目和起义人民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而起义人民中就有滇东彝族,与以汉族等族组成的土目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纠纷,甚至仇视。在土目统治地区,土目为了显示他们的高贵,在婚姻关系上不与彝族开亲。而在黑彝聚居的地区,他们会抓汉人到彝区,成为他们的奴隶,为他们服务。有的黑彝也会侵犯他族。这些做法不仅破坏了生产,而且破坏了民族统一,导致了严重的民族纠纷。在土目、彝族共居区,汉族人户迁入,土目把田地典卖给汉人,汉族地主占有土地后,就大肆剥削彝族农民。使彝族人民无田可耕,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于是他们就视汉人为仇敌,以致引起残酷的残杀,民族矛盾十分的激烈。其中,侵占人民土地最为严重的莫过于沐氏勋庄,沐氏镇守云南,广置庄田,遍于郡县,剥削农民最为浓烈。
  三 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是促使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直接原因
  (一)人口迁移
  明朝时期,在云南等地推行卫所制度,实行军屯,其实质就是军事移民,卫所制度规定军士皆有家庭,因而军士都带有家室,以每户平均三人计算,军户的人数就是军队的三倍。这样庞大的人群就被悄无声息地迁入到了云南境内。而军户大都是汉人,这就改变了云南长期以来汉少夷多的状况,汉族从这时起开始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而到明代中叶以后,流官取代土官,卫所制度逐渐衰落,形成了军非旧籍,田各易主,变军为民的社会面貌,即军户变为农户,土兵变为农民,军官多变为了地主,卫所军匠变为了手工业者。这些汉族人口以各种身份融入了当地社会,其中,就有大量汉族流散在滇东、黔西等彝族地区,他们与彝族人民或是共同居住,或是以村落为单位穿插交错杂居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二)民族融合
  原为彝族聚居的地方,为何改变为彝族人口只占少数呢?一方面是彝族人口迁往别处,另一方面就是民族融合。明朝时期,军屯经济在彝族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卫所军和彝族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在劳动分工上,不以军民为单位的分工,没有彝族与汉族的区分,而是相互供应,有无相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专业化,经常进行商品交换,有的市镇成了贸易活动的场所。同在这个地区的各族人民都来赶集,进行商品交换的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感情的加深。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坝区经济和山区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四 新农作物品种的传入是促进滇黔两省彝
  族由就聚居变为散居的又一原因明朝以前,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荞脾,广泛种植而收成较少,供应的粮食非常有限。因此,在明代以前,山区提供的粮食不足以养活山区人口,几乎没有人向山区迁移。然而,在明王朝统治以来,随着卫所制度的实施,军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坝区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发展。此时的军田和民田主要在坝区,同时也在向山区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迁入山区的人户也逐渐增多,他们选择可耕之地定居下来,修筑道路,开垦农田,兴修水利,使原来密集的山林,逐渐成了人们生活的乐土。这些迁入山区的劳动人民,不仅给山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山区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传入了山区的两件宝玉蜀黍(包谷)和马铃薯(洋芋)。
  五 结 语
  明朝时期滇黔彝族居住地发生重大变化,由聚居变为散居,这种变化并非偶然,它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王朝在滇黔彝族地区普遍建立了卫所制度及实行军屯、民屯、商屯,实行改土归流,利用流官和土目来统治彝族地区,造成彝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急剧变化,大部分地区封建地主制经济战胜了领主制,使得彝族地区的山区经济和坝区经济发展起来的同时也给彝族人民带来了新的压迫和剥削。在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下,迫使彝族群体离开故乡寻找新的住处,山区自然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然而,明朝时期迁移的大军并不是彝族群体,而是汉族。大量汉族人口以官吏、士兵、农民、手工业工匠以及商人等不同身份,相继来到彝族地区。彝族与汉族等其他各族人民产生、生活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民族大融合,坝区多形成汉族,山区多形成彝族,最终形成了滇东彝族散居的局面。加之玉蜀黍和马铃薯两种山区农作物的传入,更加稳固了这种局面。

网络,精彩无限摘要本文论述了网络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从常用技巧及英语教学精彩网络资源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与介绍。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教学网络资源常用技巧一网络是辅助英语教与学的重要手段。确实,以计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泛读教学提要英语教学目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网络环境为泛读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内容丰富且获取方便的资源。本文着重探讨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优越性网络阅读资源库的构建网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关键词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管理和监控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给大学英语教学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探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以及教师在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中的作运用网络技术改革物理教学模式摘要文章针对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提出更新教学观念,在已有硬件条件(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优化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从封闭式的第一阶段推进到开放式的第二阶段。文章介绍谈网络时代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摘要分析了网络化信息化给教育领域带来的诸如师生关系学习环境等的巨大变革,由此提出在网络时代高校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养,以及培养教师信计算机成本核算系统的建构计算机成本核算系统的建构计算机成本核算系统的建构计算机成本核算系统的建构文章来自教育网目前为止,国内企业,特别是机械制造业ERP实施成功的范例不多。因此,走第二条路是在实施ERP之计算机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计算机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计算机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计算机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路径精品源自英语医学院校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视不够仅侧重于医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局限于利用图书馆的原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计算机专业体系建设分析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专业,有其独特所在。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一方面应该建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摘要学校心理咨询受医学影响而产生了三个局限即(1)过于重视心理治疗技术(2)过于强调心理疾病普遍性(3)对于心理疾病的治愈性过于乐观。针对医学模式的不足。以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心理测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翻转课堂模式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重建,并且被很多学校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它是基于传统课堂的一种课堂效果改良,即将学生置于教学的首要位置。翻转课堂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一个性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结合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在素质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教育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的行为认知模式和学习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其价值观念
现代汉语形容词界限特征的多维考察摘要ldquo有界无界rdquo是认知语言学家在一定的认知域内提出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同样适用于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现代汉语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者不仅界限特征呈对立中学体育课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学体育课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同是一样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不同,教学环境的不同,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中学体育课波普尔伪证主义史学之下的历史科学性摘要历史究竟是不是科学?究竟可不可以把历史做成一门科学?这一系列相关问题是自西方自然科学兴起和发展以来一直困扰着西方史学家心中的巨大问题。自实证主义史学出现之后,人们为每一史观的变新房装修卫生间下水管噪音声源分析及隔音四大方案分析新房装修卫生间下水管噪音声源分析及隔音四大方案分析卫生间下水管道隔音问题倍受关注七层以上的都httpwWw。LWlm。Com市人受卫生间下水管噪音侵扰,现在的房子每家都是在卫生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构功能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中结构mdash功能教学法的应用与实践摘要结构功能教学法是近年来在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法,笔者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以交际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文化渗透原则三个方面从语用频率管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摘要分析词词的义项与语义场构成在新HSK四级的分布情况,认为词的语用频率显示了词的常用度与重要性。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该参考词的语用频率与词汇义场作为词汇教学的途径,提出具体教高中语文网上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对比测试报告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改革语文教学,以助语文素质的养成,这是我校语文四结合研究又一新探索。这一探索受到全国语文四结合总课题组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谢幼如教授等专家的密切基于小波变换的音频数字水印研究基于小波变换的音频数字水印研究1引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在全世界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快捷的制作加工分发和传送各种多媒体制品,而且这种复制和传送几乎可以无损体育教师心理品质与课堂教学效果研究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近十几年的摸索,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教育理论,让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体育工作者开拓了新的天地。十几年来,一线的体育工作者,把关注共振峰频谱分析对人声音色的影响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共振峰频谱分析对人声音色的影响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音乐教学领域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这些应用大都体现在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公共音乐欣赏等课程方面,小学数学教师的论文数学素养是指在个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与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认识和实践活动等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思想观念等的一种综合修养,大家看看下面的小学数学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