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论古代自然科学和医学实践对脾藏象理论发生的影响

  1 脾藏象理论在古代自然、社会环境中孕育生长
  远古人居住在禽兽之间, 夏季居住阴冷之地, 冬季活动身体以驱寒, 饮食方面经历了从茹毛饮血, 到神农尝百草教人学会耕种农艺, 再到饮食用火烤熟、烹饪的过程, 说明远古社会居住、饮食、生活条件匮乏, 人类艰难地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同时, 私有制开始出现, 欲望产生, 七情具备, 伴随着战乱、社会动荡, 人心不安。这样的内、外环境, 容易使人产生脾胃不适的症状, 在甲骨文中虽未言脾胃之名, 但卜辞篇已经有腹不安的记载, 最初利用占卜解决病痛, 说明人们开始对脾胃病症的思考与探索。
  农业起源可追溯到太古时代, 继渔猎、初起农作之后, 古代农业不断发展, 随之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对土地尤为依赖, 土地是孕育生命, 生养万物之根源[2]。《尔雅释言》:土, 田也。从上古时期井田之制, 到中古时期均田流变, 近古时期佃农风行, 再在到近世时期田赋结合, 人们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重视农业也促成古朴民风和保守思想的形成, 这种观念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作用, 亦长期稳固了重土思想, 生生不息的思想传承孕育了属土之脾为气血之本、升降之枢、五脏之本、后天之本、养生之本等重大的脾藏象逻辑结论。
  2 脾藏象理论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2.1 天文、历法对脾藏象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有天文、历法影响到了脾藏象理论的完整形成。盖天说的宇宙模型强调地的重要性, 可见脾如大土承载万物;浑天说证明了《内经》中土地的功能结构;五星运行提出中央土星, 填充了脾藏象理论的内容;而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则指出脾藏致病与气候的关系[3]。以天文历数认知人体脏腑, 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特点, 不同的天文历数, 形成了不同体系模型, 如五脏六腑十一藏象是五运六气历标示人体的产物, 六节藏象是在六爻的天文历数模型基础上构建起来的[4]。四时藏象模型, 脾主长夏。五脏五腑、五脏六腑藏象模型, 脾与胃相配。六节藏象模型有多种说法, 其中嗌六脏说, 谷气通于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 , 当与脾主运化水谷有关;头六脏说, 见于《素问诊要经终论》[5]中, 且其论述的主旨即六脏应六时, 三月四月, 天气正方, 地气定发, 人气在脾, 在这一模式下, 脾主时在三月、四月;八卦八风藏象模型, 天芮星配坤卦, 脾属坤卦, 在西南属土, 居玄委宫, 应谋风, 所主之时是自立秋至秋分之间的四十五日;以及十二脏腑说等。
  2.2 古代地理对脾藏象理论的影响
  《内经》对方域的划分主要是五方说和九州说[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描述了五方气候的特点, 中央生湿。《素问五运行大论》[5]描述更加细致, 中央生湿, 湿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脾生肉, 肉生肺, 其在天为湿, 在地为土, 在体为肉, 在气为充, 在藏为脾。其性静兼, 其德为濡, 其用为化, 其色为黄, 其化为盈, 其火倮, 其政为谧, 其令云雨, 其变动注, 其灾淫溃, 其味为甘, 其志为思。思伤脾, 怒胜思, 湿伤肉, 风胜湿, 甘伤脾, 酸胜甘。脾与方位的配合依据于中国古代的空间观。根据五行概念源于五位之说, 中是五位之中最重要的, 能够调控其他四方。脾主长养生化的特点与五位中的中、五行中的土相应, 故有中土之说。由于五行生克制化作用, 在中、南、西、北等方位的地域上, 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强, 病变主要以脾胃的实证多见;而在东方地域上, 人体脾的功能相对较弱, 病变主要以脾胃虚寒证多见[6]。《素问异法方宜论》[5]:中央者, 其地平以湿, 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蹻, 故导引按蹻者, 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 各得其所宜, 故清所以异而病皆愈者, 得病之情, 知治之大体。《素问金匮真言论》[5]:中央黄色, 入通于脾, 开窍于口, 藏精于脾, 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 其类土, 其畜牛, 其谷稷, 其应四时, 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在肉也, 其音宫, 其数五, 其臭香。不同地区人群的生活习惯和体质寿命以及发病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人的情志也受地域的影响。这些理论不仅体现出了异法方宜、因地制宜的的治疗原则, 也拓展了脾藏象理论研究思路。
  2.3 古代气象对脾藏象理论的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五脏应四时是《内经》的一个重要命题。祖先早就观察到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而自然对人影响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是春夏秋冬四季, 而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机制, 即五脏应四时或称五脏主时理论。脾与季节时段无以对应, 就在夏季分出第三个月称作长夏属土 (又称季夏或称至阴) , 与脾对应, 以全五脏、五行之数。《素问平人气象论》也有类似的表述, 长夏藏真濡于脾。在这个模型中, 脾对应长夏恶湿。除了四时正常气候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而导致疾病外, 还可由于四时气候的异常变化而致病, 比如《素问气交变大论》[5]言:岁木太过, 风气流行, 脾土受邪, 民病飧泄食减, 体重烦冤, 肠鸣腹支满, 上应岁星。气候的变化对脾疾病发展和转归有一定影响。《素问脏气法时论》[5]曰:病在脾, 愈在秋, 秋不愈, 甚于春, 春不死, 持于夏, 起于长夏。亦云:脾病者, 日昳慧, 日出甚, 下晡静。了解脾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规律, 可为脾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等对脾藏象理论的影响, 体现了脾藏象系统与自然界相参相应, 即与外环境的高度一致性, 也是具有时空特征的五脏系统[7]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脾藏象理论的发生发展是反复医学实践积累的成果
  3.1 古代解剖正向推动理论形成
  《内经》中提到人死后可以进行解剖观察, 对整个消化道的长度就有研究, 与今天我们所知的长度相差不多, 并对脾的位置有认识。《灵枢本藏》[8]: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素问太阴阳明论》[5]:脾与胃以膜相连耳。《内经》中对脾的形态虽然没有明确记载, 但是《难经》在脾的形态方面描述的较为详细, 对脾的重量、形状、大小以及其附带组织散膏在《难经四十二难》[9]中云:脾重二斤三两, 扁广三寸, 长五寸, 有散膏半斤, 主裹血, 温五藏, 主藏意。这些解剖认识对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理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脾与胃肠的位置关系和消化道为脾胃实现消化功能等生命活动 (即脾主运化理论) 的基本结构根据;主裹血为脾主统血理论形成的基本结构根据。
  3.2 临床实践反推理论的发生
  脾气外绝导致血泄, 反推了脾气对血的统摄理论。《内经》从病机角度反映出脾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素问示从容论》[5]:于此有人, 四肢解墯, 喘咳血泄, 今夫脉浮大虚者, 是脾气之外绝。气是其统摄作用的主要外在体现[10]。
  运用温补营气、温补脾阳的方药推导出脾生血、统血的理论内涵。《伤寒论》[11]102条: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张仲景在治疗血证中, 血虚运用温补营气方法, 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创造小建中汤, 体现了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化生血液而统血的理论内涵。张仲景还认识到脾统血与脾气、脾阳有关。《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12]:下血, 先便后血, 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运用柏叶汤、黄土汤治疗脾虚寒, 血失固摄而吐血下血, 体现了脾固摄血液而统血的理论内涵。
  湿邪伤脾反推了脾主运化水液理论。太阴湿气当令, 每多伤脾, 《灵枢九针论》[8]曰:脾恶湿, 因此脾易被湿邪所伤。故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 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 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甚则导致水肿。
  饮食伤脾反推了脾主运化水谷理论。《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13]:夫食过于饱, 则脾不能磨消, 令气急烦闷, 睡卧不安。食入过饱, 饮食物无法消化, 引起腹胀、气急等症状, 甚则睡卧不安、失眠;反之, 过饥则化源不足, 气血必虚, 机体虚弱, 邪气易乘之。《太素调阴阳》[14]注曰:甘以资脾气, 今甘过伤脾气濡, 令心闷胃气厚盛也。脾主味为甘, 过食肥甘厚味使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影响胃的受纳作用。饮食偏嗜, 亦会影响脾胃正常功能, 《诸病源候论留饮宿食候》[13]:留饮宿食者, 由饮酒后饮水多, 水气停留于脾胃之间, 脾得湿气则不能消食, 令人噫气酸臭, 腹胀满, 吞酸, 所以谓之留饮宿食也。
  劳倦伤脾反推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理论。《素问本病论》[5]:人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调经论》[5]: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素问宣明五气》[5]:久坐伤肉。《素问举痛论》[5]:劳则气耗。均是指劳累过度, 损伤脾气, 可见气少力衰, 四肢困倦, 神疲懒言, 动则气喘等。适度的活动, 有助于脾胃气血化生和流通。
  思伤脾反推了脾与情志的生理联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思伤脾。《灵枢本神》[8]: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 意伤则悗乱, 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死于春。由于脏腑之间相互联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因素, 均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梦境亦反映了脾与情志的无形联系。《素问方盛衰论》[5]: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 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此皆五藏气虚, 阳气有余, 阴气不足, 合之五诊, 调之阴阳。《灵枢淫邪发梦》[8]:脾气盛则梦歌乐, 身体重不举, 厥气客于脾, 则梦见丘陵大泽, 坏屋风雨客于胃, 则梦饮食。客于大肠, 则梦田野。客于小肠, 则梦聚邑冲衢。
  4 结语
  脾藏象理论源于古人朴素的认知, 在古代自然、社会环境中孕育生长, 又通过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 在取象比类中得到了发展, 再经由长久的临床应用, 其生理功能得到了完善[15], 是反复医学实践积累的成果, 其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德新, 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8-39.
  [2]王彩霞, 崔家鹏, 秦微, 等.论脾为五脏之本[J].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 (4) :744-746.
  [3]寇晓忱.从整体史观剖析《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形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
  [4]郑洪新.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5:47-49.
  [5]高士宗, 撰.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孙国中, 方向红, 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37-728.
  [6]王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354-357.
  [7]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专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70-71.
  [8]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233, 278, 180, 228.
  [9]战国秦越人.难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0:106-107.
  [10]商略, 易杰.脾统血概念内涵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 2014, 41 (2) :253-254.
  [1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18.
  [12]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49.
  [1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218, 208.
  [14]杨上善, 撰注.黄帝内经太素[M].萧延平, 校正.王洪图, 李云, 点校.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74.
  [15]刘佳琳, 王彩霞.脾脏象发生考[J].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 (12) :2518-2519.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研究的论文摘要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数字化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那么,到底还要不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呢,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方法研究论文论文摘要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大增。然而,高校所培养的大量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造成现实中高职人才短缺岗位空闲与大量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待业在家现象并存多模态逻辑的研究动因及意义论文传统模态逻辑多为单模态逻辑,即在同一系统内只考虑一种模态算子(如时间知识程序等),很少尝试着在同一模态系统内同时考虑多种模态算子。而随着模态逻辑在人工智能计算科学等领域的发展,人们浅析图书馆法的价值及其意义的论文1。关于图书馆法的价值价值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从哲学意义上说,价值是一定客体的存在发展变化等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目的和愿望的满足实现和接近。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具有双重性首浅谈拖拉机座椅悬架对动态舒适性影响的研究论文0引言目前,很多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座椅是否舒适对驾驶安全驾驶员身体健康以及工作效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虽然我国在车辆动态舒适性方面比较重视,但其研究实用性不强,国内厂商在刍议在播音主持中如何实现文化价值论文摘要现阶段,虽然播音主持在多项领域中都具备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播音主持的自身来看的话,其含有的价值程度及文化程度并不高,进而使得播音主持在大众文化中无法掀起更大的影响力。本文笔试论文综考试中的思维要求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需求改变世界论文人世多偶然,偶聚必其然。新物多偶生,源源永不断。新物替旧物,皆是世人选。新物善旧物,用者心难改。此当人性事,日月不有怠。善物日月积,生活善中改。世人皆欲善,此事永难改。新物善人事,2017电力管理毕业论文在电力管理中,政府与电力企业间的关系涉及电力企业经营电力投资电价电力监管四个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电力管理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2017电力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论文摘要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医药营销毕业论文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越来越成为其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很多的学校也有相关的专业,看看下面的医药营销毕业论文吧!医药营销毕业论文摘要如果医药企业选择的营销模式
彝族音乐构成体系的综述摘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彝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风格差别很大,各个支系的民间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下,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形式评价方法的根本诠释为出发点,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培养兴趣,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摘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键词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情景交融寓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容摘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普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析内容摘要现行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仍然踯躅在传统模式当中,难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必须加以改革,从而实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及师资培养与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真正统一。关键词音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摘要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的论文摘要符合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这一任务在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注意在结合二字上下功夫,通过借助于数学知识载体,进采用电化教育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论文当前,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高高过一浪,社会进步如新月异,电化教学以其直观快捷手段多样表现力强跻身数学课堂之中。它使课堂教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几年来,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在小学刍议选煤机械噪声危害及治理刍议选煤机械噪声危害及治理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一种公害。选煤厂则是煤炭企业的主要噪声源之一,有相当一部分选煤厂的选煤机械噪声已经超过我国工业企业噪声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及治理措施浅谈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影响及治理措施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交通发展迅速,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