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江苏省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
  摘要:大学通识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本文对江苏省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从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高校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江苏 改进对策 大学通识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展开探索实践以来,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重视。其注重人格养成、提升文化素养、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江苏省内不少高校自21世纪初陆续开展大学通识教育的尝试,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已初具成效,但与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其应有的意义价值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与阻力。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困难与阻力,让大学通识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江苏省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
  大学通识教育在西方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通识教育体系已经基本成熟,但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展开探索实践。江苏省作为最早开展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实践的省份之一,省内许多高校开始了形式多样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如南京大学2006年提出了一种2+2培养模式,即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加上后两年的专业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7个国家级理科基地和2个校内理科基地的新生,以及中文、历史(不包括考古专业)、哲学专业新生共约500人进校后将不分系别,全部进入匡亚明学院学习。有一些本科院校虽然没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按年划分,但建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取得一定的通识教育学分。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因为专业学科不全,没有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但也开设了一些通识教育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江苏省教育厅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目前江苏省有高校130余所,多数高校均已建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或开设了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通识教育的氛围越来越浓郁。
  二、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与教材配备不足
  在通识教育的组织管理上,不少高校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学校、教务处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下达和一定数量课程的开出,学院和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勉强开课。没有经费和人员保障,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通识教育的管理和改革,课程管理缺乏统筹与创新。对于教师而言,个人晋升职称靠的是科研成果、论文和著作,通识教育教学对个人升迁帮助不大,没有人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改良教学方法,只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勉强应付。由于师资的缺乏,不少通识教育教师是由专业课程教师兼任的,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把握不准确。很多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大班制,100多人挤在一个教室里听课,限制了教师的发挥。此外,不少课程没有配套教材,或教材与课程关联性不高,给学生复习、理解带来不便。这些都使得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尽管各个高校在本科生培养计划中提出了通识教育学分要求,但在实际上不是把通识教育看成是本科生的主要课程和基础学术训练,而把它看成是仅仅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以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什么都知道一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在体制上缺乏保障,通识教育在实际实施方面也面临着尴尬境地。目前不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不到大学阶段总课程的30%,而且通识教育课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等技术类应用性课程,提升学生素质修养的人文艺术类的课程往往只有10多个学分,还多为选修课;部分艺术性课程以欣赏性、娱乐性为主,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偏少。在课程内容方面,以概论类课程居多,研读类课程少,课程缺乏深度;分科课程多,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少,课程缺乏广度。学生选课缺少必要的指导,盲目选课,往往避重就轻,凭兴趣、凭感觉选课。结果必然造成学生仍然以专业课程为主,对通识课程不重视,上课也只是为了凑足学分。也有不少学生很少认真上课,上课缺勤率较高,选而不修,多数学生上通识课的同时又忙于其他专业课程。这使得现行的通识教育对真正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帮助不大。
  3、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缺失
  多数高校在通识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人数没有进行科学规划,一般仅以教室容量或其他教学成本考虑班学生数。往往造成学生期望值较高的课程修读人数过多,从而影响教学形式的合理选择。很多课程大班授课,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客观上造成学生展示的机会少,仅有的机会也总是让少数学生分享。因为不需要参与,课前就不需要做准备,让学生形成通识教育课程并不重要的误解。同时由于教学方式沿袭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全程灌输,把很多本来应该是学生的责任无形中消解了。单就阅读量来说,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差距就悬殊。美国一个大学生每周课程要求的阅读量大约在500―800页,而中国大学生每周阅读量可能不到100页。究其原因,往往都是上大课,听听就行,不要求课后读很多书。没有大量的阅读和研讨,学生就不会静下心来理解、剖析书中的观点,也就很难有效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改进大学通识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1、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配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覆盖。
  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应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一方面,由各高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筹管理通识教育,研究通识教育的前沿动态,制订科学的通识教育实施方案,对通识教育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引进专业的通识教育师资,组建通识教育教学团队,通过增强师资配备,让小班教学成为可能,每班15―30个学生的书院式教学,可以为深度阅读和互动讨论创造施展空间。此外,还可以设立通识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并为通识教育师资创造专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以此调动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教材编撰及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通识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覆盖。
  2、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不断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高校要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进行质量把关。一方面,加大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尤其需要加大人文艺术类课程的比重,在课程性质上提高必修课程的比重,把人文艺术类课程落到实处,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要综合性强、可深度研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通识教育的魅力和效果,提高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可度,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对于学科领域并不齐全的高校,还可以将部分人文类科目融入专业课程,组织通识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备课,重点利用通识理念拓宽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融会贯通。另外,还应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一切从学生出发,为学生量身推荐适合的课程,尽最大可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3、增强通识教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吸收。
  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是必要的手段。在教学环节上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应有一定数量的经典著作的深度阅读。我们需要通过深度阅读,让学生静下心来理解、剖析书中的观点,在体会与领悟中汲取名著的正能量。此外,还应增加课堂讨论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留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创造实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通识理论知识外化于行,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把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科学研究、参加一些综合性的比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江苏省通识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在途中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只有学校上心、教师用心、学生入心,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可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罗三桂.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魏传光.大学通识教育的异化及其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0,(11).
  [3]胡涛.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4]邱文汇.地方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大学科普小论文按照绩效标准阐述了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概念,分析了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文中指出,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取决于主观能动因素和客观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是大学科普小论文,欢迎阅初中分层数学教学论文导语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听得懂,为每个学生都创造了进步的机会。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分层数学教学论文,图书馆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探索论文摘要图书馆发展的关键是以读者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缺少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的服务就会失去动力。数字化图书馆也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调整服务方式,才能使图书馆的数字化在现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论文是评价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美术教学论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初中美术教学论文关于化整为零法在ASP动态网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动态网页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综合性较高而且难度系数也较大的课程,中职学校的学生对此课程不消化,教学困难重重。本文根据ASP动态网页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对目前中职学校计农业科技服务研究情况论文摘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主要阐述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研究信息化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的电梯设计讨论与研究论文1971年联合国组织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是设计领域的全新主张。无障碍设计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人类有关的公共空间环境各类建筑设施以及各类小学语文说写训练应从一年级同步抓起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说写训练同步摘要说与写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当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说与写的训练没有同步进行。不论是从人脑的发育,还是从教学实践教育教学规律,都说明从一年级起对学生说分析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论文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是数学学科与社会的交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从数学角度出发,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一个模拟,舍去无关因素,保留本质因素,把精选毕业论文演讲稿四篇通过对演讲稿语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演讲稿在演讲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怎么写演讲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毕业论园林毕业论文精选园林专业的毕业论文可以选用怎样的论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一城市园林绿化的趋势1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
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演进写到这里,想起英国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梅尔茨的话,他说思想变化积淀在时代的改变了的语言和文体之中,新的观念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出现,以及怎样用特殊的词语即术语来加以固定和规定。他还说,思走向峰巅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西方中世纪文化既是古希腊文化的继续,又是它的反动。所谓继续,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精神同希腊的至善主义的理性精神有其相承的一面所谓反动,是因为基督教的理性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精神,而希腊理詹姆逊的文化转向与批评实践资料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开始出现。美国具有公开反叛精神的现代主义文学逐渐为消费社会所同化,高雅艺术与商业形式之间的分野正在消失,文学艺术广泛进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当伯明翰与法兰克福两种不同的文化研究路径内容提要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是20世纪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分支。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两个学派有着完全不同的学术路径和理论指向。本文通过分析两者文化研究的不同路径北美洲的中文图书市场摘要题书业经纬正文多年来,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一直视经营海外中文图书市场为自己的一个业务。我们付了学费,也因此获得经验。一谁是顾客在海外,中文书刊的消费者是谁?主要有四类1懂中文的华人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内容提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自然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关键字文化诗学狂欢世界感受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同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种狂中西文化精神论略上述争论姑且悬置不论,超越具体文化模式,我们来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据一些著名学者(如钱穆孙隆基林语堂梁漱溟季羡林等)的看法,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及其所生发出来西方工人阶级形成理论述评立足中国转型时期的思考提要本文立足于中国转型期的现实,梳理了20世纪6090年代西方理论界出现的工人阶级形成理论,目的在于通过反思西方理论界对19世纪工人阶级形成的阐释,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人阶级希腊化的另一面罗马的希腊化内容提要希腊化所带来的最伟大影响特别是罗马和希腊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交流。口语书面语雕刻马赛克建筑,几乎全部希腊人和罗马人分享这一切。当罗马人在这些领域以很快的速度吸收这些文化的时候,略论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详细内容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欧洲文艺复兴,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主要论述了文艺复兴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但是关于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观点多有分歧,谈得不够。本文试图就文艺复兴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