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1957年一初中生考试前紧张,写信给毛主席,主席不但安慰还给她钱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私人性质的信件。这些信件有些是来自家乡的亲朋,有些是来自革命过程中结识的一些同志,还有一些则是敬仰毛主席的普通百姓。而他们来信的原因也都不一样,有些是希望得到毛主席的照拂,有些则是单纯地问候他。
  对于这些信件,主席也是很慎重。虽然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他日理万机,但还是会尽量回复。
  对于寻求照拂的,他基本不会答应对方谋职一类的请求,因为他知道裙带关系的口子不能开,这是原则性问题。不过对于那些家庭确实困难的,他也会尽力去帮助对方,从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中拿出一部分接济他们,这是他的重情。
  不过在毛主席生平收到的信件里,有一封却很特殊。这封信出自一位初中生之手,内容竟然是想要从毛主席这里打听升学考试题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看信件的内容:亲爱的慈父,您好。
  我现在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面临着投考学校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劝我去考音专,听说音专在武昌,我想请您老人家为我写一封信给学校,问一问他们到底要考一些什么科目。
  还有我的这种情况考不考得取,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说我唱歌还可以,如果只考唱歌,还是可以的,如果要考其它的,还是希望主席您为我了解一下。
  孙配君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六日
  写这封信的初中女生孙配君,毛主席虽然并没有见过,但是也不陌生。因为此前两人就曾通过信,主席还答应让她和母亲一起来北京看自己。
  不过这封信的内容,也确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了。谁能想到,居然会有人打听考试题目,打听到毛主席跟前去了?
  如果这封信是一个大人写的,或许毛主席会回信斥责,甚至直接选择不回信。不过对于这个初中小女生,毛主席却表现得十分宽容,毕竟她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且对方也并没有打听考试的具体题目,只是想知道考什么科目,也不算是让主席给她泄题。
  于是,在收到这封信后不久,毛主席提笔给她回了这样一封回信:配君同志:
  五月十六日的信收到。已在初中毕业,甚慰。升学的事,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能否考取,听凭学校。如不能升学,可以在家温课。寄上三百元给你母亲,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
  从主席的回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孙配君的关怀。虽然他没有答应小姑娘的请求,但对她初中毕业这件事却很是欣慰,而且还专门寄了300元给她,还让她不要忧虑。
  那么这个孙配君到底有何特殊身份,为什么会受到毛主席这般关怀呢?其实和毛主席有渊源并不是孙配君本人,而是她的母亲陈玉英。
  1926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已经结婚6年,即将迎来他们的第3个孩子。
  当时毛泽东正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每天早出晚归,没有太多时间照顾杨开慧。就连杨开慧在怀孕期间,也时不时要做一些革命的文书工作。而这时候,他们的大儿毛岸英才4岁,次子毛岸青还没有满3岁,他们都需要人照顾。
  思虑再三,夫妻俩决定请一位保姆到家里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把陈玉英介绍了过来。那时候,陈玉英不到30岁。
  因为夫妻俩工作性质特殊,对保姆最大的要求就是老实、可靠。陈玉英一来家里,就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都告诉了夫妻俩。
  陈玉英也是湖南人,出生在宁乡的一户贫苦的农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陈玉英家也不例外。
  小时候,陈玉英和家人甚至一度靠讨米过活。等到七八岁时,家里实在养不活她了,只能把她送到别人家做童养媳。当童养媳,似乎是那时候很多农村女孩子的出路。等到年纪稍微大一点,为了帮衬家里,陈玉英就出来打工,之后辗转到长沙给人当佣人保姆。
  从和陈玉英的谈话中,毛泽东看得出来,她真的很需要这份工作。既是老乡,又是苦命的农家女儿,夫妻俩听后都很同情她。毛泽东当即拍板让她留下,杨开慧更是言辞恳切地对她说:"你到了我家里,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
  说实话,杨开慧的这句话一下子让陈玉英呆住了。
  这些年,她也没少给别家当保姆,但那些主家都只是把她当做下人,何曾有过一句和气的话。她没想到,眼前这家人会对她这么客气,这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尊重和温暖。
  就这样,陈玉英走进了毛家。而毛泽东和杨开慧,也确实如他们所说,一直将陈玉英当作一家人看待。因为陈玉英的丈夫姓孙,所以后来夫妻俩都叫她孙嫂。
  一般人家的保姆,都是主人家睡了以后才能休息。毛泽东和杨开慧忙于革命事业,经常要工作到深夜,在这种情况下,陈玉英也不敢先去休息。但是毛泽东和杨开慧每次都会跟她说:"你先去睡吧,白天累了一天都没有休息一下……要爱护身体。 "
  当时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住处,是革命志士的聚会场所,他们经常到这里来开会研究革命形势。虽然陈玉英听不懂他们说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什么叫革命,但她知道这么好的主家,他们要做的事情一定是好事。
  有时候会开得晚了,毛泽东就会给钱让陈玉英给大家伙买一点宵夜回来。每次这个时候,杨开慧总不忘跟陈玉英说:"孙嫂,你也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 "
  这句"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陈玉英以前从来没听人对她说过。从那一刻起,她就决定一定要好好照顾这家人。
  而让陈玉英最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发生在她跟毛泽东、杨开慧到武昌的时候。当时,夫妻俩是带着革命任务来的,而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就只能交给陈玉英了。
  初到武昌,陈玉英人生地不熟。有一次她外出迷了路,因为不识字,而且她外地的口音当地人也听不懂。于是,她在外面兜兜转转了老半天,等到天黑时才辗转回到家中。
  以前陈玉英在别的主家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家主人把她骂了个"狗血淋头"。所以,她刚进家门,就表现得十分不安。但一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才发现他们一直在为自己着急。
  看见陈玉英回来了,夫妻俩不但没有说她,还关切地问她怎么回事。知道是迷路的原因后,毛泽东还贴心地给她准备了个防止迷路的物件:一个可随身携带的白布条。布条上写着:"武昌都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
  当毛泽东把这块布条交到陈玉英手上时,她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还叮嘱她,以后找不到家人,就拿这块布条出来问人。
  在陈玉英看来,这家的男主人是个有大智慧、做大事的人,而女主人杨开慧则是一个永远挂着笑脸,很贤惠的女人。她待人是那么温和,好像永远没有什么事能让她发火。
  有一次,陈玉英干活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家里的热水瓶。在当时,热水瓶也算是一个"大件",杨开慧虽然出生于殷实之家,但是嫁给毛泽东以后两人的生活一直很是拮据,当初结婚时两人也只是给家里添了张木板床和一张条桌。
  所以热水瓶打碎,杨开慧也是很心疼的。但是她看到"闯祸"的陈玉英着急地眼眶都红了,她不仅没有责备,还笑着对陈玉英说:"孙嫂,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真正的大家闺秀范儿,真的不是说家里有多少钱,而是一种骨子里的气质。那时候,不认识字的陈玉英第一次知道什么是大家闺秀。
  就这样,陈玉英跟毛家人在一起踏实地过着。有了她的照顾,毛泽东和杨开慧也能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革命工作上了。只是,这样轻松的时光过得实在太快了。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毛泽东显然在他们的抓捕名单中。
  这时候,他已经没有办法再保护妻儿了。无奈之下,他只能下定决心把杨开慧和3个儿子都送回长沙。而他自己则去湘赣,组织秋收起义。
  是换一个主家,还是跟着杨开慧去长沙,陈玉英面临着选择。
  这时候的陈玉英,已经知道了毛泽东的身份。她也很清楚,如果继续跟毛家人待在一起,是会很危险的。但几个孩子还这么小,而且每一个都跟她感情很深,她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便毅然跟着杨开慧来到了长沙。
  来到长沙后,陈玉英开始跟杨开慧过起了苦日子。杨开慧的娘家也在长沙,平时母子几个基本上是靠娘家人帮衬的。但是当时杨家的主心骨,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早已过世,只留下一个老母亲和几间宅子,所以日子也并不好过。
  之前在武昌时,陈玉英的工资是每个月5块钱,这个钱都是毛泽东付的。但是此次分开后,因为敌人的封锁,夫妻俩就很难再联络上了,毛泽东也无法再寄钱回去。
  在这种情况下,要再付这5块钱的工资,对杨开慧来说已经不容易了。不过,就算是这样,每个月一到时间,杨开慧还是会东拼西凑给陈玉英发这5块钱。
  这一切,陈玉英都看在眼里。她不但坚决不肯要这笔钱,还把自己以前存下来的钱,都拿出来给杨开慧补贴家用。
  中国人的人情往来里,最讲究"将心比心"。如果说以前毛泽东和杨开慧是将陈玉英当做一家人,那么此时的陈玉英同样没有将自己当外人,在这个家困难的时候,她始终出着力。
  当时,有位邻居还对杨开慧说:"你家请了这样好的保姆,真难得。"但陈玉英却不同意这种说法,她对那位邻居说:"莫这样讲,遇上这样的雇主,是我的福气。"
  就这样,陈玉英照顾着杨开慧母子,一家人虽然生活拮据,但相互依靠也算过得宁静祥和。直到193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这样的宁静。
  1930年秋天,早已把毛泽东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反动派,因抓不到他本人而恼羞成怒,便把魔爪伸向了他的家人。
  那天,天还没有大亮,深秋的凉意和萧瑟混杂着白色恐怖席卷而来。已经探查到杨开慧住处的国民党反动派,将她家团团围住,他们的敲门声打破了清晨的安宁。
  当杨开慧打开门后,面对的是一群披着国民党军装的"匪类"。此时此刻,他们找到这里,会发生什么其实已经很清楚了。杨开慧并没有任何慌乱,她淡然地盯着眼前的领头之人,轻声问道:"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请你到长沙走一趟。"
  对这个回答,杨开慧并不惊讶。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反动派不仅要抓她,还要带走陈玉英。杨开慧知道被带走后会遭受什么,她不愿陈玉英跟着自己受苦,便愤慨地质问:"她只是保姆,帮我家做事的,抓她干什么? "
  但反动派的人可不管陈玉英是不是保姆,只要是杨开慧身边的人,他们都要抓回去严加审问。带头的反动派说:"这个保姆不一般,必须走。 "
  不仅如此,便是8岁的毛岸英他们也不准备放过,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记事,从他口中或许也能问到一些有用的消息。母子连心,杨开慧能忍受他们将自己抓捕,但她不能忍受这些人这么对自己的孩子,她痛斥道:"要抓就抓我,为什么抓我的孩子?你们要抓我的孩子,我就不走。 "
  反动派又哪里会管杨开慧说的,他们径直抓住毛岸英,对杨开慧说:"你不走,拖也要把你们拖到长沙。 "
  就这样,杨开慧、毛岸英,还有陈玉英,被反动派一路押送带回了长沙,关在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
  为了从她们口中得到毛泽东和我党的消息,反动派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先是对大人下手,不管他们说什么杨开慧就是不松口。而后,又来逼问8岁的毛岸英,这孩子本来就不知道父亲在哪里,敌人自然也问不出什么来。
  最后,他们把陈玉英当成了一个突破口。在他们看来,这个女人只是毛家的保姆,只要稍微吓一吓她,她多少能吐露出点什么。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陈玉英也不肯配合。出卖主人家的事,陈玉英是绝对做不出来的。
  被敌人逼急了,陈玉英就是一句话:"你们要杀就杀我,让开慧先生回家去带孩子。 "在外人面前,陈玉英一直叫杨开慧为"先生",因为她听别人说,对有文化的女人这样叫是一种尊称。
  当时的陈玉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她没打算活着出去。她觉得自己比杨开慧大几岁,有责任保护好她。
  后来,反动派见她们什么都不招,就把她们押送到了长沙陆军监狱署。在那里,杨开慧和陈玉英受到了更严的逼问,却始终没有开口。
  最后,忍无可忍的反动派发现从她们口中得不到什么情报,便对杨开慧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她公开声明,和毛泽东脱离关系。在敌人看来,能给她这样一个活命的机会,已经是看在她父亲杨昌济是个有名望的教育家的份上了。
  他们没想到的是,对此,杨开慧直接表示:做不到。杨开慧是如何被威逼的,又是如何坚贞地跟敌人斗,一切的一切,陈玉英都看在眼里。她不知道这个看似柔弱的妹子身上,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多年后,她才明白,这种力量叫:信仰。
  杨开慧知道敌人对她起了杀心。她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紧紧地握住了陈玉英的手,求她照顾好自己的孩子,陈玉英连连点头。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死前她面对敌人的屠刀说的是:"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杨开慧走得很从容,那一年,她29岁。
  杨开慧的死,带给了长沙人民很大的震撼。但敌人对陈玉英的拷打,并没有结束。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女主人都已经死了,一个保姆完全没有再倔强的理由了。只是,她们终究小看了陈玉英。不管敌人怎么打,陈玉英永远是一句"不知道"。
  那时候的陈玉英,每天受完敌人的刑后,被拉回到牢房,还得照顾毛岸英。孩子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经常嚷着找母亲,陈玉英只能耐心地安慰他。两人在牢中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好在,在杨开慧牺牲十多天后,经过地下党组织和杨开慧母亲、哥哥的多方奔走,敌人终于把他们放了出来。
  遭此大难,在外人看来陈玉英应该不敢继续在杨家待着了,会返回老家过安稳日子。但陈玉英却没有忘记答应杨开慧的话,她要好好照顾三个孩子,把他们拉扯长大。
  只是这样的愿望,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是那么地不切实际。陈玉英在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杨家人听说反动派又要来抓她。上次陈玉英被营救出来已经是历尽艰险,再来一次谁也不能保证结果如何。迫于无奈,在杨家人的建议下,她只能选择返回老家宁乡县坝塘。
  对于她的离去,3个孩子很不舍,在他们心里陈玉英就是他们的"陈妈妈"。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也同样舍不得陈玉英离开,在这几年的相处中,她早就把陈玉英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她含着泪说:"玉英,开慧已经死了,你就是我的女儿。本来,我们家里就是吃粥也要留你在这里,可是现在…… "
  其实,陈玉英又何尝舍得离开这个给她尊重,将她视为一家人的地方,她哽咽地说:"我也愿和你们一起吃粥,带大这三个孩子…… "
  只是即便再不舍,在那样的形势下又能怎样?就这样,陈玉英返回了老家。
  陈玉英在杨开慧身边待了4年多了,在这4年里,她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所以当她回到老家,总有邻里问她这4年去了哪里,和谁在一起。每次陈玉英都是摇摇头,什么也不说。因为她不知从何说起,那段经历让她那么怀念又让她每每想起都心痛不已。
  此后,陈玉英就一直生活在老家附近,靠着打零工艰难度日。后来,她和丈夫也有了自己的女儿孙配君。在此期间,她最挂念的就是杨开慧的那3个孩子,她很想再去看一看他们。
  1949年长沙解放,陈玉英听说"朱毛红军"打回来了。那一瞬间,她知道世道变了,她再也不用怕反动派了。
  于是,她赶忙收拾东西,赶到了长沙,希望找到杨家人,打听一下那3个孩子的下落。有时候缘分就是那么妙。当陈玉英辗转找到杨家后,还真从杨家人口中得知了一个好消息:毛岸英明年要回来长沙给外婆祝寿。
  原来,当年陈玉英离开杨家后,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就辗转被组织上送到了苏联学习,回国后毛岸英已经长成个大小伙子了。
  此后,陈玉英就在家里掰着指头等着毛岸英回长沙。分开这么多年,她也不知道这孩子是否还记得自己。
  第二年,毛岸英果然在外婆大寿的时候回来了。在老人家的寿宴上,陈玉英见到了毛岸英。一见到他,陈玉英就认出他来了,他长得那么像他的母亲。而毛岸英也认出了"孙嫂",阔别18年,再次相见,想起杨开慧的牺牲,两人不由抱头痛哭。
  其实对于陈玉英,不只是毛岸英没有忘记,毛主席也一直对她很感激。这次毛岸英回来,毛主席除了叮嘱他要好好给外婆祝寿,也专门反复交代他:一定要找到陈玉英。
  当毛岸英把父亲的交代,告诉陈玉英时,她激动得直掉眼泪。她没想到,老主家做了主席,还记得她这个昔日的小保姆。
  这些年,陈玉英的日子也确实不好过。她的丈夫早年就因病去世了,这些年为了拉扯女儿,她一个女人家,吃了多少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但当毛岸英问她有什么需求时,她却连连摇头,表示自己能自力更生。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的上学问题。因为家里穷,她实在拿不出钱来给女儿上学,她是真担心就这样把女儿耽误了。
  毛岸英听后,当即就给了陈玉英一些钱,让她回老家把女儿孙配君接到长沙来读书。同时,毛岸英还专门嘱托舅舅杨开智,让他想想办法帮孙配君找个学校。
  就这样,在主席的关怀下,陈玉英和女儿从农村来到了长沙生活。不久,孙配君也顺利进到保育院读书。
  看着女儿能正常入学,陈玉英心里再也没有别的物质要求了,唯一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去北京见见毛主席。当年一别,他们已是多久不见了。她想着,如果能见一见毛主席,等回到长沙,也好到"妹妹"杨开慧墓前跟她说一说。
  对于母亲的这一心愿,孙配君自然是知道的。所以在她13岁时,便壮着胆子给毛主席写了第一封信,提出了想带母亲去北京看他的想法。
  不过当时主席工作很繁忙,国家的负担也很重,他觉得就算是陈玉英母女到了北京,自己也不一定抽得出时间见她们。于是,毛主席便给她回了这样一封信:配君同志:
  你的信收到,很高兴。
  你们想到北京一看,是可以的;但今年不要来,明年再说罢。你母亲在何处工作。情况如何?如有困难,可告之。
  祝你进步
  毛泽东
  这封信的写作时间是1955年8月3日。
  毛主席给亲朋好友写信,一向是很耿直的。他直接表示今年不太合适,让他们明年再来。但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她们一家的关怀。能得到主席的回复,母女俩已经很开心了。
  两年后,孙配君即将初中毕业,她想报考音乐专科学校。但是不管是报考的手续,亦或者是音乐专校要考的科目,她都不太清楚,所以她本身也是很紧张的。在她心里,毛主席就和她的父亲一样,她觉得自己不清楚的事,毛主席一定清楚。
  于是,她又再次提笔给主席写了一封信,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篇信。
  毛主席给孙配君回信,并寄出300元资助后,还专门派人把她们接到了北京。故人相见,陈玉英很激动,而毛主席也表示: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开慧一样。
  他们在一起,聊了很多过去的事,主席时不时陷入对妻子的怀思中。分别时,毛主席还专门给陈玉英和孙配君各送了一张自己的亲笔签名照片。
  此后的岁月里,毛主席也多次寄钱给她们补贴生活,并时时关心着孙配君的学业。孙配君也没让毛主席失望。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后,先后在长沙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工作。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但她一直踏实地工作着。
  1982年,陈玉英病逝,临终她还念叨着终于可以去见杨开慧了。
  一个是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一个是保姆之女,梳理毛主席写给孙配君的书信,我们看到了主席温情的一面。一封书信,一段尘封的往事,本期是毛主席书信的第19期,谨以此文纪念毛主席和杨开慧女士,也感谢善良的陈玉英女士。

毛岸英在朝鲜安葬,碑文被送到毛主席办公室,并说少了一个名字在近代红色历史长河中,许多人为了国家民族的事业纷纷踏上了战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在这之中还包括许多开国领袖的亲人朋友,比如贺龙。贺老总,因为革命他的家乡三次被血洗,全族被杀,1974年,宋美龄请了个洋医生,加速了蒋介石的死亡蒋介石一生当中都在思考着如何打内战,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连落叶归根这个简单的愿望都没能实现,也是悲哀。至于他的死因,多年来一直是众说纷纭,这也不奇怪,毕竟蒋介石是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里南1905年1月8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在南非的普列米尔矿山,一位名叫做威尔士的管理员在矿场内照常巡视,忽然他看见新挖开的矿床上有什么东西在闪着光,于是他就用小刀在闪光处1949年,一名女乞丐来部队上交了16两黄金,背后的故事令人感动1949年,一名衣衫褴褛的女乞丐,带着同样蓬头垢面的孩子,来到部队门口,伸出颤颤巍巍地手,从破旧的棉衣中,拿出了一斤黄金,主动上交给了领导。部队领导原本以为,他们是来求助的,看到黄古代学渣参加科考有什么作弊手段?30多万字的小抄竟比火柴盒还小登科后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科举考试是为国选才,也是众多寒门学子实现人生逆袭的最好途径,不过是考试就有作弊,古代学渣们的作弊方式也很高明。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在考蒋经国私生子认亲路奔波半个世纪,熬到蒋家辈分最大才归宗2000年8月的一天,风和日丽,天空游荡着几许琉璃。一位身着朴素西装的精致中年男人来到了和台湾相隔百里的浙江溪口蒋家祠堂。望着云端那一抹淡蓝,仿佛千年的哀愁刹那间消散。在这严肃的场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的学习来源党史学习教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就是通过学习不断探索,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进而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各种形式夜郎自大?夜郎并非自大,而是真大,全盛时的疆域可与汉朝媲美夜郎自大?夜郎并不是自大,而是真大,疆域曾经可与汉朝媲美!汉语中,要形容一个人不自量力狂妄自大时,人们往往就会想起一个成语来,那就是夜郎自大。成语中的夜郎为古国名,为汉朝时位于我国长津湖大胜后,苏联顾问状告彭德怀,斯大林蠢材!不知天高地厚1951年,当时中朝军队30万官兵冒着零下20度的严寒,流血牺牲忍饥挨饿苦战了八个昼夜终于攻下了汉城。但是当大部队前锋刚刚抵达三七线时,彭德怀总司令突然下令停止追击,结束第三次战役58年许世友下连当兵,因何事被班长开会点名批评,许世友我错了前言1985年许世友乘坐着吉普车来到了一栋还未完工的办公楼前,行车匆忙卷起了一阵尘土。因为老将军来得匆忙,让团长政委等领导人员猝不及防。随后把老将军引领到六连连部会议室当中。只见会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十万蒙古女人,朱元璋是如何处理的?在元朝残存势力逃回草原后,明朝势力范围内被抛下的十多万蒙古女人,朱元璋究竟是如何处置的呢?朱元璋的处理方法又为何让后世直呼精打细算呢?据民间说法,朱元璋并没有下令将她们犒赏给军队将
刘备有多不信任诸葛亮?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他却只让他看守粮草前言君与臣是很矛盾的存在,有人曾问君臣关系究竟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还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君臣关系难以用一言以概之。对很多开国皇帝来说,君臣关系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譬如朱元璋,出郑和航海图,明确标注南海诸岛明初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由27000人组成的庞大队伍,分乘数百艘船只,七次远赴印度洋地区访问,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途经西沙和南沙,并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北宋是怎样的一个朝代?众所周知,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它结束了唐朝末期藩镇割据造成的分裂局面,基本统一中原和南方地区。在北宋建国初期,开国皇帝赵匡胤力精图治,大力提倡节俭,皇帝百姓一条心,在朝廷1967年,周总理收到一封匿名信和巨额捐款,周总理退还捐款人周总理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周总理生前曾立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丧事从简骨灰不要保留。当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公开周总理遗嘱后,遭到了国家领导人的强烈反对,坚持要1973年,国军高层病死功德林,周总理亲自下令彻查死因1973年1月21日,一个昔日的军统高层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去世,作为建国以来的重点监察对象,他的死亡报告很快送到国务院。周总理看到后眉头紧皱,立即批示下令公安部彻查他的死亡原因1955年授衔,老蒋看完十大元帅名单,感叹没想到他落选了导语1955年的大授勋,是新中国的一件大事,他不仅仅是中央军委对全军高级指挥员的授勋,更是新中国军队全面现代化管理的开始。更是国家对那些功勋卓著的将军们的肯定。新中国的大授勋不单单赞八一建军节崛起神州唱大风,今朝战歌颂英雄。若无碧血殷殷换,哪有江山代代红。披肝沥胆初心守,固国安疆壮志融。海底蛟龙驱水寇,空中利剑斩魔虫。铲除瘟疫显身手,赶走洪灾立战功。淡益轻名谁不赞,舍生周朝建立后,周天子为何把诸侯封国划那么大,却不自己直接控制?公元前1045年,已经以周代商的周武王开始实施分封诸侯的制度,之后又陆陆续续封了不少小国。西周到底封了多少诸侯国,按照荀子儒效中的说法是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腐首案铁骨铮铮,揭开惊天贪腐案历史瞬间两声枪响震动全国1952年2月10日,正是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河北古城保定的天空,不仅回荡着庆祝佳节的锣鼓鞭声,还传过了两声惊雷般的枪响,这枪声不仅震动了保定,也震动了全读史增智资治通鉴之汉纪八(78)原文孝景皇帝下三年(甲午,公元前一四七年)冬,十一月,罢诸侯御史大夫官。夏,四月,地震。旱,禁酤酒。三月,丁巳,立皇子乘为清河王。秋,九月,蝗。有星孛于西北。戊戌晦,日有食之。译文同是蒙古,为何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那成吉思汗属于哪个地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外蒙古?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蒙古是分内蒙古和外蒙古的,而现在,有一个蒙古国。这个蒙古国呢,就是以前中国的外蒙古。那为什么蒙古会分为内蒙古和外蒙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