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王采玉迫于无奈上山修行,下山后嫁大她22岁丈夫,生下蒋介石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尘埃落定。
  在解放军排山倒海的气势下,国民党政权危如累卵,破在旦夕。早已下野到溪口养病的蒋介石,在清明这天来到蒋母王采玉墓前。
  如今国民党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或许是想再回来看一眼。
  这位叱咤风云几十载的委员长来说,在他心中,母亲王采玉确实占有极大的位置。而对于王采玉来说,儿子蒋中正曾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想让他出人头地。只不过后来事与愿违。
  这位前半辈子历经艰辛、几经挫折的奇女子,一生算不上顺遂,甚至曾出家为尼。最终二嫁蒋家,生下蒋介石。
  出家为尼
  说起王采玉出家为尼,其实也算是被逼无奈。
  王采玉出生于一富裕家庭,小时候家里尚算过得去。奈何其父赚了些钱之后,就忙于享乐,以至家道中落。父亲死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无奈之下,王采玉只能赚钱养家。可一个女子在那个年代又能赚多少钱?终究逃不过嫁人一途。
  起初,她嫁给了曹家田的竺某。夫妻俩结婚之后相处也不错,就是竺某脾气不太好,刚结婚就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就对王采玉拳打脚踢。好在结婚次年,她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为竺家添了丁。
  往日里时常闹腾的竺某,脾气也收敛了不少。
  母凭子贵,王采玉在竺家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可不幸的是,刚出生没多久的儿子意外夭折。没过几个月,丈夫又感染霍乱病逝。
  接连数月,竺家少了两口人,街坊流言四起。这本就是正常的生老病死,那时候却被说成了"王采玉面有克夫克子之相"。本就伤心的王采玉,每听这些闲话更加难受,由此产生了堕入空门的想法。
  尼姑(非王采玉)
  为了少听些闲话,她回娘家待了一段时间。恰在此时,附近一所尼姑庵的老尼病逝了。王采玉母亲上门吊唁,带上了王采玉。
  此行,更加坚定了王采玉堕入空门的想法。佛门讲究"缘法",而她便与佛门有缘,尼姑庵首事随即答应了她的请求。幸亏王母内心不忍,觉得女儿如今不过二十余岁,未来还有一长段路要走,虽同意她在佛门修行,却不允许她剃去头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王采玉并非真正出家。
  从那之后,王采玉便在山中道观清修,不受尘世烦扰,内心难得清静。
  就在她打算就此了结余生时,一个人找上门。
  一门婚事
  登门之人,乃王采玉堂兄王贤东,此来是提一门亲事,男方正是他的东家——蒋肇聪。堂妹的事,王贤东早有耳闻。而蒋肇聪又遇丧妻,他便有意撮合两人。
  一人丧妻、一人丧夫,况且自家堂妹各方面条件都还适合。而最要紧的是,蒋肇聪虽比王采玉大上22岁,家业却很大。若是两人能成,且不说王贤东可以凭着堂妹这一身份,被东家高看一眼,就单单王采玉之后的生活,也会比现在好过许多。
  想到这,王贤东说干就干,当起了两边红娘。在尼姑庵潜修的王采玉,对此事显得有些犹豫,只能推辞说让王母做主。
  起初王采玉想要脱发为尼,王母极力阻拦,就是为了她有朝一日能还俗再嫁。如今听说蒋家上门提亲,自然应下了这门婚事。
  在母亲的支持、堂兄的撮合下,王采玉嫁进了蒋家。虽说两人年龄差了22岁,却十分恩爱。婚后次年便生下一子,即蒋介石,之后更是为蒋家添了两女一男。加之她勤俭持家,颇受蒋肇聪疼爱。
  不似之前那段婚姻,此时王采玉在家不仅过得极好,还时常资助娘家人。嫁过来近十年,两家人生活美满,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可老天似乎跟她过不去,眼看一家人美满生活下去时,总会来些打击。
  从1894年开始,蒋家相继遭遇不幸。先是公公因病去世,紧接着是丈夫、女儿、小儿子相继离世。
  一次次打击,让王采玉几近崩溃。
  从第一段婚姻开始,她的人生似乎总是在别离。这不免让她相信此前街坊所言。
  眼下王采玉只能将唯一希望放在长子蒋介石以及菩萨身上,她希望儿子成器成才,又祈祷菩萨能保佑儿子无灾无祸、平平安安。从那之后,她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培养儿子身上。
  娘俩相依为命,没了丈夫在外撑着,这个家颇有风雨欲来之势。族亲欺负、外人说闲话,王采玉对此一概不理会,一心扑在了培养儿子这件事上。可就算如此,外面还是传来了儿子的闲话。
  说她无关紧要,触及儿子,那就不行。儿子婚事
  彼时蒋介石尚未成年,却传出他想要娶堂妹毛阿春的闲话。
  蒋家今时不同往日,若蒋肇聪尚在,一位十四五岁的少年传出这种闲话,别人还会觉得是件好事。可如今就剩下娘俩两人相依为命,这倒成了一桩笑柄。
  一事无成,还想娶妻?可闲话都传了出来,为今之计不过两条路——不顾流言蜚语,让蒋介石安心读书;为蒋介石上门说亲,娶回毛阿春。在王采玉母亲的建议下,她决定让人登门说媒。
  毛阿春是蒋肇聪堂妹之女,两家还带有一些亲戚关系,按理说尚且有几分亲情。可当媒人登门后,毛阿春母亲非但没有同意这桩婚事,还责骂蒋介石不成器。
  媒婆碰了一鼻子灰,如实将这事说给王采玉听。这越听,王采玉脸色越不对。这么些年她也听了不少闲话,自称心境还不错。可当听到对方如此说她家孩子,依旧止不住怒火中烧,忿忿不平。
  在别人眼中,自家儿子爱胡闹、不成器,可王采玉并不这么认为。
  既然毛阿春母亲瞧不起蒋介石,她就要给儿子找一门更好的亲事,将他们比下去。虽说蒋家门道中落,王采玉这一脉也就只有他们娘俩,但好歹也算是蒋肇聪明媒正娶的妻子,蒋介石在十里八乡也有些名气。
  早些年曾有算命的人给蒋介石看过面相,扬言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将来必定能飞黄腾达,这个传闻十里八乡也都知道。
  凭着蒋肇聪生前的声望、这莫须有的传闻,王采玉另寻亲事很快就有了着落,女方是毛鼎和二女儿。不似毛阿春之母,毛鼎和还是十分看好蒋介石,再加之这是由乡间德高望重的媒人说亲,他当即应下了这门婚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毛鼎和二女儿毛福梅也没有异议。
  在王采玉的操办下,蒋介石娶了大自己5岁的毛福梅。成家、立业,既然结了婚,接下来便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此时中国形式几经变化,国内革命层出不穷。那个曾被奉为至高存在的清政府,危如累卵,摇摇欲坠。原想着考秀才、中举人的蒋介石,生出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为此,还专门剪了辫子。
  儿子想出国,做母亲的自然支持。此时亲朋好友纷纷劝阻,认定蒋介石这就是瞎胡闹,还不如考取功名来的实在。
  王采玉也不听,而是四处为儿子筹措出国费用。在母亲的支持下,蒋介石踏上了出国的游轮,自此走向了另外一条路。真孝还是假孝?蒋经国早有所言
  出国、回国,参加革命,从那之后,蒋介石就几乎不与家里联系。他一人在外花天酒地,还认识了后来的二妻陈洁如。他似乎忘了母亲对他的尊尊教诲,也忘了原配妻子毛福梅。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那些年,是王采玉一手将他拉扯大。和多数孩子一般,小时候的老蒋性子皮、爱闹事,街坊邻居时常上门找王采玉说道。可就算每次闹得再大,王采玉始终坚信蒋介石。
  爱闹,就给他找教书严厉的老师;爱玩,就换一个读书环境。在她的坚持下,蒋介石总算收了心,读了不少书。认真起来的老蒋,学东西非常快。即便之后没有考取功名,这些经历依旧在蒋介石心里扎了根。
  王采玉对蒋介石的影响绝不限于此,在老蒋的笔记本中,时常会出现些为母亲所写的话。
  "自我有智识以来,凡欲出门之时,必恋恋不肯舍弃我母。"
  诸如此类,还有繁多。听着蒋介石这话,倒真是深切的孝顺。但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却曾说出了一件不一样的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经国尚在苏联。得知此事,当时受苏维埃影响的蒋经国尤为生气,于是在苏联声讨蒋介石。他提到蒋介石不但打了自己的母亲毛福梅,还气死自己的奶奶王采玉。蒋经国在《真理报》曾发文《母亲的信》,文中提到:
  您向谁跪下,请求不要将您赶离家门?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气我的祖母,使祖母因此致死?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就是他对父母和妻子的孝和礼义。
  后来蒋经国回国后和蒋介石狼狈为奸,又矢口否认蒋介石打母一事。虽然史学界对于蒋介石是否打过王采玉莫衷一是,但从蒋经国的言论中也不难看出,蒋介石绝非他自己口中的孝顺之人。古人以孝治天下,这个道理蒋介石肯定明白,所以他所标榜的孝顺,不过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罢了。
  但是王采玉倒真是一位慈母。
  前面提到老蒋出国留学,走上了革命这条路子。初始,革命人士大多东躲西藏,而他有段时间也成了北洋政府通缉要犯。回家避难时,街坊邻居对他避之不及,唯独王采玉不发一言,默默护着儿子。
  母爱之大,莫过于此。
  自从蒋介石参加革命之后,整个家几乎都由她操持。尤其是毛福梅临盆后,也是她忙前忙后。一边照顾产妇、一边照顾孙子,如今还得为蒋介石撑下一片天,这着实不容易。
  多年来劳累,让王采玉身体每况愈下。1921年6月14日,因心脏病复发,她离开了人世间。
  作秀
  此时老蒋在国民党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母逝世,自然不能随意操办。
  除国民党一些要员前来参加葬礼之外,孙中山先生还特地为其母写了墓碑。在这里就不得不说到墓碑两旁蒋介石自题楹联,其上写着:
  "祸及慈贤当日梗顽悔已晚,愧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
  这副楹联之意,乃老蒋深深忏悔。楹联落款,为"不孝子周泰",周泰是老蒋曾用名。在这种场合,尤其还是母亲墓碑,他居然将自己标榜为"不孝子",这不免让人对此浮想联翩。是作秀?还是真情流露?
  其实遍观蒋介石革命生涯,几乎都在"作秀"。从担任黄埔校长起,这一路堪称作秀不断,而王采玉病逝这事,似乎也是打出自己"孝顺"名声的绝佳机会。
  王采玉逝世后,老蒋也曾多次在日记中纪念。其中一则写到:
  "慈母诞辰,夜梦昏沉,醒后更悲,悔不孝罪大。"
  显然,他是打心里认为自己的确"不孝"。

舜是黄帝八世孙,禹是黄帝四世孙!为何舜却在禹之前?大约4600年前,炎帝王朝衰落,蚩尤部与黄帝部先后分离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上古版三国演义,即炎帝部蚩尤部黄帝部争霸。最终,黄帝先后击败炎帝与蚩尤,成为当时部落联盟盟主。此后2600年历朝历代名将之轶事典故集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名将的成语轶事典故,脍炙人口。上自夏商周,下至元明清,荟萃如下。1。姜尚大器晚成(周朝)2。先轸兵行诡道(春秋)3。荀息假途伐虢(春秋)4。曹刿一鼓作气再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要向中国投放26颗原子弹,结果如何1951年4月11日晚上,美国华盛顿的白宫依旧灯火通明,杜鲁门总统紧皱着眉头,在他面前摆放着是一份文件,是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迪安紧急带来的,文件上是麦克阿瑟上将递交的迟滞清单。上面抓到日军俘虏可以立大功,陈士榘拼命抓到一个,却被林彪大骂一通1937年,八路军开赴华北敌后进行抗日战争,实施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八路军虽然武器装备差,人数也不多,保障异常困难,但是仍然取得了平型关战斗雁门关战斗阳明堡战斗等一系列胜利。平型他30岁时抽日军耳光,在河北跳崖而未牺牲,后成为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江西籍开国中将王道邦的故事。王道邦中将王道邦将军革命女英雄曾宪植,18岁嫁给叶剑英,丈夫另娶后她选择孤独终老说起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国藩是不能跨过的一个人。他的德行品质是那个时代的典范,很多人慕名拜访学习。他身上的品格作为家风流传下来,对于曾氏家族的成员有很深远的影响。1910新疆悍匪乌斯满的覆灭之路前言一九五零年四月,新疆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大事,解放军的市级干部罗少伟在出差途中遭到土匪乌斯满突袭,不幸牺牲,年仅三十二岁。主席得知噩耗,半晌说不出话。周总理感叹我军又在匪患中损民国巴山第一悍匪,纵横川陕20年,虽非善类,生平却极富传奇色彩王三春何许人也?他乃是民国时节,纵横巴山一带20余年的第一悍匪。说起此人的生平,倒也真有几分传奇色彩。这王三春,原名叫做王汝仁,乳名叫做仁娃子。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出生于皇帝笑声在大厅里回荡皇帝笑声安禄山身体已经发福,越来越胖,体重三百多斤,走起路来大腹便便。虽然如此,还是骑着大马前往京城晋见皇帝。背上驼着这么重的一个人,马儿累得够呛,沿途只好反复换马。拖着三百斤重身关于围塔龙坪山银矿开采,云贵总督林则徐给丁宝桢传授3901个字关于围塔龙坪山银矿开采,林则徐给丁宝桢写了3901个字查明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疏林则徐窃准部咨奉上谕前因户部奏筹备库款一摺当派宗人府大学士军机大臣会同妥议具奏兹据另议章程五条无非就自百年奋斗伟大意义展现宏大叙事逻辑1945年4月21日,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说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毛泽东以此来说明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断发展
写在伟人诞辰128周年之际说一说党的三大法宝湖南身边事我的2021我要上微头条金粉社区谨以此文献给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今年是伟大的新中国成立72周年,也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伟大的毛泽东同志诞辰128周年永远缅怀伟人毛泽东人民想念您人民缅怀您人民领袖毛泽东!人民爱戴您人民感念您人民救星毛泽东!您的光辉思想您的人格魄力千秋万代永流传!您的英雄气魄您的雄才伟略无人能比无人敢比!您坦荡的胸怀您崇高的境界流我们崇敬毛泽东我们崇敬毛泽东文李铁民我们小时候就唱那首东方红,我们都热爱自己的领袖毛泽东,他为了人民谋幸福奉献了一生,创建新中国挺胸屹立舞东风。他读的书很多古往今来皆鉴通,他走得路很长二万五千里汉文帝刘恒的军事能力怎么样?刘恒(前203年前157年)的军事能力如何?看他的谥号就知道了。谥号是古代时对一位去世后的帝王诸侯文武大臣等身份较高一类人一生文治武功为人德行功勋建树等诸多方面的整体评价,也可以说得知黄维被特赦,国民党找人给他带话,黄维我的命是共产党救的改造一个国民党战犯需要多长时间?答案可能是27年,而创下这个记录的人,是前国民党第12兵团中将司令黄维。1959年,第一批国民党战犯获得了特赦,这里面有杜聿明王耀武宋希濂等人,但没姚有志为什么要崇敬学习铭记毛泽东?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28周年东方升起一轮红日论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姚有志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20世纪40年代,当这首民谣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传唱之际,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已经初党史学习教育12月19日,党史上的今天重要论述193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通电,以及力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有关问题。毛泽东作报告指出西安事变后南京一切注意力集中在捉蒋问题上,张学良老部下孙铭九,活捉蒋氏被报复,解放后怎样了?一个营级基层军官,在将星云集的军队中可谓毫不起眼。但如果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他却可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本文的主人公孙铭九就是这么一位人物,他参与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带兵活1961年,陈赓病逝后葬入八宝山,为何50年后又被迁出公墓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第一次全军大授衔,表彰那些在民族独立解放斗争中立下不朽功勋的将士们。极负传奇色彩的陈赓将军被授予了大将军衔,排第四位。陈赓将军不是开国将领中军衔最高的,但他1960年,他伪造周总理批文骗了20万,伏法时其母棉裤里还藏两捆钱1960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国家经济很是困难,但竟有人在这节骨眼上模仿周恩来总理的笔迹,伪造批文,从中国人民银行骗取了20万元人民币,令人心惊不已,是谁如此大胆呢?3月的一个1976年,宋庆龄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在中途时为何气冲冲离场?当前社会人民富足国泰民安,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应该让人民之间更加和睦,可是,现在却出现了一种不良风气,那便是网络上所说的键盘侠,他们不想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想凭着自己的想法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