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1956年10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出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概念,也揭开了这场运动的序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70年代末,即改革开放时结束,这场运动给中国以及她的子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虽已尘封载入史册,但依旧是今日学术界激烈讨论的研究主题。
  如今,中国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对于这段历史的重提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启发思考的。那么,就来挖掘挖掘该运动的动机和必要性。
  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一、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经济危机。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经济还在恢复阶段,有苏联老大哥的援助还能咬咬牙挺过去。但在1956年,苏联老大哥因为中国收回了大连特区,就撤资了,连同制定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宣告破产。经济危机接踵而来,失业问题浮现。
  工业上大量投资也没有任何收益的产出,财政赤字出现,劳动力过剩,几千万人口面临失业。这整个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由早期短期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变成了持续性、长期运动。
  当时,对于找不到工作岗位、上不了高中或大学会被当成一种歧视。那么,他们拥有的革命理想和热血要挥洒到哪里去呢?到农村去----就是一个契机和跳板。
  其中有个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单凭这句话,几百万知识青年在短时间内积极响应,通过坐火车、坐船、坐大巴到农村去,达到分流稀释过量人员的效果。
  二、消灭"三大差别"
  所谓的"三大差别"是指工农业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其实,说消灭还有点绝对化,更确切的是缩小矛盾双方的差距,或者减轻对立的程度。
  说到底,这与当时中共领导团队对于中国道路的走向有关,中国奔跑的终点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远大理想,而共产主义是不存在差别的,什么都是均衡的。 可以说,消灭差别能够更接近共产主义这一目标。
  有人这样评论道,"下放知青去农村去是一件对未来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万年都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大事。"城市里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村还保持着农耕文明,这一运动使得人员得以大规模流动,工人阶级带去"知识"指导,这些青年又获得劳动经验,双向无缝对接。
  引申来讲,中国无论是在革命、改革、建设时期,要想动员这么一大群人,并拧成一股绳,靠的是思想上的觉悟,大家一条心。
  因此,培养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农民",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任务就落在知识青年肩上了,他们一是使自己实现劳动化,二是令农民知识化。
  在这场运动中,连带着诸如分配规则、思想意识、管理秩序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在当时中国经济紧缩和落后的情况下,无疑是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战略举措。
  思想改造。  消灭差别,归根结底,就是思想改造,中国式说法是再教育。使得青年的思想"革命化",更符合无产阶级队伍的思想建设,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1960年,毛主席一直警惕"中国可能会变色",走苏联老大哥的老路,变成"修正主义"国家(修正主义,是指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
  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要从根本上改变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脱离群众和工农的状况。
  因此,领导人很担心新一代青年会忘记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观",要想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先采取防范措施,就是将工人和农民聚在一起,交流思想,经历领导人这一辈曾经历过的。
  列宁 在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提到"为了消灭阶级,第一就要推翻地主和资本家。这一部分任务我们已经完成了,但这只是一部分任务,而且不是最困难的那部分任务。
  为了消灭阶级,第二就要消灭工农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然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
  要解决这个任务,只有把整个社会经济在组织上加以改造,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渡必然是非常长久的。
  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和立法手段,只会阻滞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只有采取各种使农民能大大改善以至根本改造全部农业技术的办法来帮助农民,才能促进这种过渡。"因此,上山下乡就是其中一项最直接的解决措施。
  三、苏联经验的直接借鉴
  为了开垦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赫鲁晓夫动员广大青年,为本国粮食的增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1955年,中国共青团中央代表团在访问苏联时,看到了这一情况后,回国后就向党中央汇报了苏联的做法,提议"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一提议立马就得到了领导人的首肯和批准。由此就展开了大动员和广宣传。
  四、领导人的革命和农村情
  根据地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从此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长期斗争。农村根据地先后在江西瑞金、陕西延安等地建立和成长。
  1964年,在"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中, 毛泽东这样说道:"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 因此,要追溯中共的寻根之旅的话,得从农村出发,共产党人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浓烈而特殊的感情。
  毛主席还说过"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1955年就说过"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尤其是延安和井冈山,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成为极具象征意义的目的地。
  在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确立好后,必须得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即,除了自身有过硬的本领,还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强烈的担当和责任意识等等人文素质,若是没有以上这些,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共产党人,那么,已经建立好的政治经济制度也许就有土崩瓦解。
  作为领导人的儿子,要给全国人民树立榜样。毛岸英同志--第一个知青。20几岁从苏联留学后回到延安,做过工人也当过兵,但毛主席让他去农村,按照现在的说法--"深入基层"。拜农民吴满有为师,学种地,了解农村农民。
  毛泽东曾说过:"只要把中国农民的事情办好,中国的事情就办好十分之八九啦!"
  也曾在王家坪住处院子里,和毛岸英谈心,他这样说道: "你在苏联长大,国内的生活你不熟悉。中国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了解中国革命,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要向农民学习。"
  同时,还跟毛岸英约法三章--一放下架子,二不谈恋爱,三不搞特殊化。白天就下地劳动,到了晚上,毛岸英就教当地农民们识字和中国文化。 有次向毛主席汇报务农,情况,毛泽东摸着毛岸英手掌里厚厚的老茧,满意地说道:"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五、知识青年的革命热血因子
  长期以来的革命思想的宣传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鼓舞,众多青年的血液里必然流淌着生生不息的革命信仰和理想主义情怀。上山下乡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靠拢党的队伍的一次契机。
  在城市既然僧多粥少,没有用武之地,那就到农村去,到最广大的人民当中去,积极肯干,总会闯出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青年大多冲动叛逆,条件越艰苦、父母越不让他们吃苦,他们越会有股冲劲,势不可挡。也是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大家所熟知的一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其中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是作为一位共产主义青年应该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上山下乡过程中,知青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建设而洒下自己的泪水和汗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之上,他们留下了一个个踏踏实实的脚印,布满了他们的足迹。这就是"无悔的青春"。
  长久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果国人也没干过什么农活,跟农民也没什么可谈,甚至连最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也胸中无墨的话,不论是基于什么原因,都无法令人信服--你是中国人,你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叫中国。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从农村实践中获得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应该也必然是培养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块人生阶梯。
  其实,一个大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由此产生的蝴蝶效应是错综复杂的。但我们可以尽力挖掘,哪怕只能一点一点,时间跨度长也无碍,只希望能将历史看得更透。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重新审视历史事件,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前进的动力,也会从中获得启发,就当是整理肩上的行囊,打有准备的仗。

浅谈满洲八大姓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在开创过程中离不开文臣武将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这些创业阶段的拥护者们在政权建立过程中立下大功,是新兴政权赖以支撑的柱石,成为这个崭新国家的勋贵,逐渐发展为名门望族乾隆办千叟宴,多位寿星因大鱼大肉舟车劳顿,回家接连抱病离世人生七十古来稀,在我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生活环境并不优越,很难有效延长人们的生命,一般活过五六十岁,那就已经是高寿了,至于说年龄超过七十岁,那当真是妥妥的老寿星了。家有一老,如源自北方为什么陈姓能成为广东第一大姓氏?目前陈姓在广东人口约有800多万人,位居广东省姓氏第一位。陈姓人是舜帝的后代,起源也比较复杂。部分陈姓是其他姓氏改名而得,如刘氏白氏侯莫陈氏改名,一些陈姓是其他民族改姓或赐姓而得。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最后竟毁在这些人手上,可悲啊1888年,去英美留学的少年们在大清北洋水师成立后就开着铁甲船回来了。大清终于有了自己的强大海军,朝廷以为这次终于可以高枕无忧了,所以这些官员们该贪污的继续贪污,该内斗的内斗。就连1992年,大将陈赓去世31年后,74岁的妻子傅涯,为何执意要去台湾大将陈赓去世31年后,妻子为何执意要到台湾去?1992年的一天,在台湾的一个机场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下了飞机。此时迎接她的人正是她的妹妹。两人在见面时喜极而泣,拥抱在了一起。两英国图谋分裂我西藏中英西藏战争始末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先后入侵尼泊尔哲孟雄(今锡金)克什米尔不丹等国并使上述地区纳入了英国的势力范围,随后英国便在大吉岭(今属印度)设立了军事前进基地,为日后入侵中国西藏打下基础,农村渐渐消失的20种老物件,六七十年代的回忆,看看你家还有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物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每一个老物件中,我们能触摸到往昔岁月的痕迹,每次我们看到这些老物件,都能感受到亲切。也许在有些人的家里被淘汰的老物件,舍不得丢为什么古代中国宁可控制遍地沙漠的新疆,也不攻打东南亚中国古代王朝的疆域拓展图主要集中方向在北,不在南。而北部方向集中的区域就是西北与东北方向。而东南方向进取心并不强。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为何?中原王朝的战略重心在稳定内部统治之后,都面新疆那些事苦思良策而不得的卜撒因突然想到了自己手中的一张牌一直在帖木儿帝国作食客的羽努斯。如果将羽努斯送回国去与也先不花二世争位,自己的压力不是马上可以消除了吗?于是,卜撒因将羽努斯叫来,对忘恩负义的国家,将10万中国烈士墓地炸毁,只是为了土地开发?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许多场战争。有人说,正是战争不断推动人类发展,但同时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创伤也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之所以能拥有和平生活,正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遇到小人不要慌,古代先贤早就给我们留下无穷的智慧,可轻松化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好人,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小人有什么特征呢?面对小人,又该如何去应对呢?这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遇到小人不要慌
项羽坑杀秦军20多万,为什么我们还同情他?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多万,为什么我们还同情他呢?1hr公元前208年,项羽亲率四万多楚军,与章邯王离统领的40多万秦军,在河北巨鹿展开决战。项羽以大无畏的气概,亲率楚军读史记(三十四)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鲁国始祖周公旦,即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辅佐武王伐纣,后被封于曲阜,但周公没有去他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就摄政代成王处理政务,并让自己的儿子伯他保护毛主席15年,毛主席逝世后,又保护叶剑英10年,至今仍在世前言1967年,解放军战士李连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当人们问起他的职务时,李连庆不好意思的表明自己只是个炊事员,一时间,李连庆遭到了全村人的嘲笑。村子里的大人纷纷对自己的孩子说千万不三千年没改过地名,跟着成语看邯郸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属于黄河流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唯一一个3000年来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邯郸曾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的都城,时间长达158年,留家有老党员丨一家三代兵,都有传家宝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池俊成赵欣张磊峰我军有着光荣的历史不论是集体的红色家谱还是个体的红色传家宝这些血与火铸就的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传统,流淌着红色血脉假牙证书勋章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今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作为科学家,他的卓越成就家喻户晓,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上的卓越贡献,或多或少地遮在草船借箭的典故中,如果周瑜请诸葛亮造一万只弓而不是十万只箭,会是怎样的结果?三国演义微评号外戏说三国出题目的网友脑洞大开。那么,我们也来个戏说才配得上。如果傻里吧唧正面论述,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周瑜成了一条上岸撒尿的鱼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越军被俘后的真实面目顽固狡诈又贪生怕死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我军一共俘虏越军2173人,其中广西方向俘虏1325人,云南方向俘虏848人。这些俘虏中,不仅有3师316A师这样的主力部队军人,黄连山省走进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来源人民日报走进长辛店二七纪念馆(以物鉴史)古朴典雅的长辛店二七纪念馆,矗立于北京长辛店花园南里甲15号,1987年2月7日对外开放。纪念馆为老北京四合院布局,中式门楼顶部和房檐处董必武诗中的志力识来源共产党员董必武1921年作为湖北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3名代表中,只有他和毛泽东最后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曾于新中国成立后重访一大会址,留党史30秒董振堂为革命不留私产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等的领导下,加入红军。随后,董振堂被任命为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1932年4月,董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