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手握重兵的鳌拜为什么不在康熙对他动手前先造反

  在位61年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即位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都相当严峻。康熙即位后铲除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驱逐沙俄、三征噶尔丹,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从而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令群臣在他手下时刻如履薄冰,就连当了几十年太子的胤礽见到自己的父亲也时时刻刻小心翼翼。
  满朝文武对康熙都是敬畏乃至是惧怕的,但康熙也曾有过受制于人的经历——那个不把康熙放在眼里的人就是鳌拜。鳌拜出身于满洲镶黄旗(上三旗)、瓜尔佳氏,是满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功臣之一费英东的侄子。在努尔哈赤时代的鳌拜并无多少功劳可言,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皇太极时代:当时皇太极正踌躇满志致力于入关灭明混一天下。
  然而明朝将领毛文龙却利用八旗军不善水战的特点打造了皮岛(今朝鲜椵岛)这一抗金(清)基地。皮岛本名椵岛,又名平岛、稷岛,位于北纬39 33′、东经124 38′的鸭绿江口东之西朝鲜湾中,今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铁山郡栢梁面椵岛里。皮岛面积约为19.2平方公里,由于地处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枢纽处而显得战略地位敏感,而且皮岛所盛产的良马在当时是一种颇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早在王氏高丽王朝时代就曾在岛上设立牧场,李氏朝鲜王朝建立后延续王氏高丽王朝的旧制在岛上置监牧官,但除了朝廷设置的监牧官之外岛上基本无常住人口。直到1622年明朝将领毛文龙的入驻才使这个小岛被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据说毛文龙上岛后因自己姓毛,故而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将该岛改称"皮岛"。天启元年(1621年)夏毛文龙受辽东巡抚王化贞之命袭击后金要塞镇江(今辽宁省丹东市)。
  毛文龙在此战中生擒后金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其侄佟松年等,随后派陈忠等袭双山,擒斩后金游击缪一真等(此战史称"镇江大捷")。镇江大捷后宽奠、汤站、险山等城堡相继归降毛文龙,一时间"数百里之内,望风归附","归顺之民,绳绳而来"。这自然也引起了后金方面的反应:在后金的军事压力之下毛文龙逃入朝鲜境内。这年十二月后金军越过结冰的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追杀毛文龙。
  毛文龙在林畔(今朝鲜宣川)被打败后只身逃到安州。朝鲜国王李珲担心毛文龙在朝鲜会将后金祸水引入朝鲜,但又不敢驱逐作为宗主国明王朝将领的毛文龙,于是只得劝毛文龙远离朝鲜本土,而选择某处岛屿作为栖身之处。毛文龙考虑到后金军不习水战的缘故,于是在天启二年(1622年)十一月登上皮岛,随后他就以此为据点招抚辽东难民并牵制后金军队。
  事实上后金崛起之初所面临的地缘格局是相当不利的:挡在后金崛起道路正面的是明王朝,而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和亲明的李氏朝鲜王朝犹如两把尖刀威胁着后金的侧翼。毛文龙的出现使辽东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尽管毛文龙的实力根本不足以与后金对抗,但他以皮岛作为基地对尚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而言就是心腹大患。面积不大的皮岛却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毛文龙可以随时派兵登陆对后金治下的地区进行骚扰,然而当后金军发起追击时他已撤回皮岛的大本营,而不具备海上力量的后金又无法追击,所以对此只能是有苦难言。受到后金威胁的蒙古察哈尔部和李氏朝鲜王朝也都暗中为毛文龙提供武器、粮饷等方面的支持,所以毛文龙也无需为自己后勤补给担心。正由于皮岛在后金(清)政权背后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入关灭明的计划迟迟不能启动。
  要入关灭明就必须先消除来自侧翼的威胁:东面的李氏朝鲜王朝、西面的蒙古察哈尔部以及盘踞在皮岛的毛文龙势力。皇太极即位之初的1627年就发动了针对朝鲜的丁卯之役。战后朝鲜与后金成为兄弟之国并向后金缴纳岁币,但朝鲜并未因此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四月皇太极出兵讨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从而迫使后者逃遁到青海并最终死在那里。
  皇太极在战胜林丹汗之后就统一了漠南蒙古诸部。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于青海大草滩,其子额哲于次年向皇太极献上元朝的传国玉玺以示臣服。皇太极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然而就在他的登基大典上朝鲜使臣却拒绝跪拜,因此皇太极在1637年再次东征朝鲜。
  出身将门、精通骑射的鳌拜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于军中。在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的历次战争中鳌拜都亲冒矢石,甚至还有些说法声称鳌拜曾在战场上救过皇太极的命。就在皇太极二征朝鲜的1637年他决定彻底拔除皮岛这颗钉子:这一年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而鳌拜当时就被编入阿济格旗下。
  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在这一作战方案中前一路其实所起的是声东击西的诱敌作用,而后一路才是真正担负作战任务。鳌拜主动请缨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然而此时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间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这时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明军展开近身肉搏。清军主力部队随即跟进攻克了皮岛。捷报传到盛京后大喜过望的皇太极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
  这次论功行赏使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崇德六年(1641)鳌拜跟随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朝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明军使用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当时鳌拜率领的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将其击败。
  鳌拜不待军令就果断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结果再次重创明军。此战后鳌拜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
  松锦会战关系到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的败局几乎已注定,而清军则在此战中奠定了日后入关的基础。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到了清军入关前后鳌拜已成为八旗军中位高权重炙手可热的人物。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事实上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这件事上鳌拜出力甚多。
  皇太极死后八旗旗主们开会讨论继承人选问题之时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人率两黄旗官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当时两个冲击皇位的强有力竞争者分别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会议刚一开始鳌拜就与索尼等人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并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要求立多尔衮为帝。
  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多尔衮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
  可以说正是鳌拜等人率两黄旗士兵向多尔衮、多铎兄弟施压才保证帝位在皇太极一系传承。清军入关后鳌拜又跟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在此过程中他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此后鳌拜又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中重创大顺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
  鳌拜率部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张献忠本人也于此役中被杀。打败大西军主力后鳌拜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鳌拜因此被顺治皇帝视为在平定大西军的军事行动中鳌拜应居首功。不过在多尔衮摄政时期始终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不可避免受到了排挤迫害。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下大功。
  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及时奉旨班师且谎报战功而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皇帝的叔父、摄政王多尔衮的亲哥哥,阿济格仗着这层关系私下称顺治皇帝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阿济格的情面而并未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而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而且还被罚银100两。
  后来谭泰又与索尼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乎到了被革职的地步。顺治五年(1648)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随同出征的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同时告发鳌拜诸人也参与了谋立肃亲王之事。
  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鳌拜被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却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顺治七年(1650)七月多尔衮患病,他通过贝子锡翰暗示顺治皇帝亲自前来探视自己。
  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就在这年十一月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开始亲政。顺治亲政后得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因此对鳌拜极为敬重,视其为心腹重臣。此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因旧伤复发而卧床,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
  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则昼夜于宫中侍候,以致于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他也因此深获顺治皇帝的赞赏。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皇帝驾崩,临终前的顺治皇帝留下遗诏: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纵观鳌拜的履历可以发现:他是清王朝一位不可多得的骁将。
  同时一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的鳌拜在康熙的父亲顺治继位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鳌拜是有大功于康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鳌拜的鼎力支持,那么顺治还能否顺利登机恐怕将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连顺治都没能坐上皇位,那么就更不会有作为顺治之子的康熙什么事了。在皇太极和顺治时代鳌拜身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统领一直忠心事主。
  鳌拜也因此被皇太极、顺治父子倚为肱骨。事实上顺治指定鳌拜为辅政大臣本身就足以证明对他的信任,那么这样一个被皇太极、顺治父子两代倚重的开国元老为什么会在康熙年间和皇帝爆发冲突呢?事实上在康熙的所有对手之中鳌拜具有和三藩、台湾郑家、噶尔丹、沙俄完全不同的性质——鳌拜只是和康熙个人有矛盾,而从未有过对清王朝不忠的行为。
  事实上鳌拜从没想过要谋朝篡位,只不过他的飞扬跋扈对皇权构成了冒犯,这才是康熙拿下鳌拜的真实原因。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所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前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
  建立清朝的满族其实不是一个游牧民族。满族所崛起的东北地区是周边遍布低山丘陵的平原,拥有茂密的原始森林。这和蒙古草原的一望无垠是不同的:长于山涧溪流之畔的女真及其后裔满族其实更多的是以捕鱼射猎为生,马是他们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但女真及其后裔满族还不能简单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骑射功夫了得,但只在射猎时骑马,日常生活中他们更愿意选择步行以节省马力。
  这和蒙古人从小生长在马背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事实上生活在如今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古代是渔猎民族而非游牧民族。然而渔猎和游牧其实是很难完全分割的:东北平原和蒙古草原之间并没什么难以跨越的的地理阻隔。契丹崛起就吞并了辽东的渤海国;金国强盛时期蒙古草原上的塔塔尔、蔑儿乞、克烈以及后来的成吉思汗争相接受金国册封。
  努尔哈赤在创建满文时曾大量借鉴蒙文词汇,清王朝在打天下以及后来治天下的过程中都一直积极与蒙古王公的联姻,所以满族的祖先实际上是一个以渔猎文化为主又带有一定游牧色彩的民族。满人在入关之前也有着和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相类似的制度——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在《旧满洲档》中就记录了八王议政体系下八大旗主贝勒和众大臣对天盟誓的誓文。
  这些誓文中有这样的内容:"政务上汗不得恣意横行。汗承天命执政。任何一位旗主贝勒若欲为恶,扰乱政务,其余七位旗主贝勒集会议之,该辱则辱之,该杀则杀之。生活道德谨严、为政勤奋公正之人,即使主国之汗出于一己私怨,欲罢黜贬降,其余七旗之人对汗可以不让步。"从这份誓文可以看出:当时八旗旗主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对汗王的权力构成一定制约。
  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清太祖努尔哈赤召开八王议政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如下原则:一、继承努尔哈赤汗位者若不听取八王之言,不行善道,则八王可以更换新汗。新汗与八王齐坐,共同受国人朝拜;二、八王与新汗共同议处军国大政;三、八王有共同断案、做出裁决的权力;四、八王有权授予官职,任免各旗将领。五、人口、牲畜、金银、缎帛等战利品需在八旗之间平分。
  由此可见这时的八旗旗主是处于王朝权力巅峰的人物。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不是像中原王朝那样由先皇遗命确立,而是由议政会议推举。当然汗王是不会心甘情愿接受八旗旗主制约的——皇太极在继承汗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强化汗王的权力。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更是仿照中原汉制称帝,这其中就暗含构建中央集权体系,改变八王议政旧俗的想法。
  尽管皇太极和顺治都通过引入中原王朝的制度强化君主集权的程度,但直到康熙继位之时清王朝仍没完成由八旗贵族共治模式向君主专制过渡的全过程,这一时期八旗的旗主贝勒们都具有较大的权势,这种权势实际上对渴望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康熙皇帝是一大挑战。康熙要强化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加大汉臣的权力,使汉臣在朝中具备与主张维护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分庭抗礼的实力。
  鳌拜恰恰正是主张维持满洲旧俗的八旗权贵势力的代表性人物。鳌拜作为清朝的开国功臣对清王朝其实是高度忠诚的,不过这种忠诚并不是针对康熙个人的。用《康熙王朝》中孝庄太皇太后的话说"鳌拜就是咱们满人的一介家奴",但这个满清王朝的家奴可不是康熙皇帝的家奴。在鳌拜眼中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如果将大清帝国比喻成是一家大公司的话,那么八旗贵族子弟都是这家公司的股东。
  鳌拜自己则是其中较大的股东之一。事实上无论是为维护清王朝的整体利益而与明军、农民军作战或是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都是这种心态的体现——鳌拜捍卫皇太极之子的继承权实际上是当时两黄旗官兵的一致要求。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
  这样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鳌拜作为两黄旗利益的代表人物即使在入关后仍坚持捍卫两黄旗的利益,因此他大力推行圈地,在这一过程中他极力维护两黄旗的利益,这就造成他与其他各旗人士的矛盾。然而鳌拜没想到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这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
  鳌拜罗织了三人的罪名要求皇帝将三人处死。这时的康熙皇帝尽管年幼,但也知道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则沉默不语。然而小皇帝依然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谁知鳌拜竟矫旨将三人处死后强行换地。
  鳌拜顽固坚持满洲旧俗又造成了他与朝中汉臣的矛盾。尤其是他那种视清朝江山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理念是康熙所无法接受的——在康熙眼中清朝的江山就是我爱新觉罗·玄烨的,其他人都不过是朕的奴才,你鳌拜居然想从朕手中分走一部分股权,是可忍孰不可忍?康熙和鳌拜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强化君权和维持满洲旧俗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没有任何叛逆之举,充其量就是仗着军功飞扬跋扈而已。
  这在鳌拜看来是合理的——既然清朝的江山是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而自己为打下这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那么自己趾高气扬一些有什么说不去的呢?鳌拜所忠于的是清王朝的江山社稷,谋的是八旗贵族的共同利益,对康熙本人则谈不上有太多的忠心,甚至鳌拜还以开国功臣自居,视康熙为嘴上没毛的黄口小儿。据说鳌拜常私下里称呼康熙为"孺子",在朝堂议事时也常公然顶撞康熙。
  在康熙眼中这江山都是朕的,你鳌拜身为一介家奴竟敢如此目中无人!事实上不只是康熙,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功臣居功自傲的问题高度警惕——宋太祖赵匡胤为此想出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明太祖朱元璋为此不惜大开杀戒。然而鳌拜显然对中原王朝历史上的这些例子不甚了了,深受满洲旧俗影响的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天经地义再正常不过的。事实上这是两种错位的理念。
  鳌拜所代表的不只是他本人,在他身后有一大群怀有类似理念的在满洲旧俗体制下的八旗权贵既得利益者,而康熙打击鳌拜的行为其实也是在告诫这些人:今后的时代注定将是君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所有人都必须臣服于君权之下。康熙在拿下鳌拜之后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并议定应处以革职、立斩。当时被囚禁中的鳌拜则请求觐见康熙。
  鳌拜见到康熙后就揭开上衣让康熙看自己当年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据说康熙看过这些伤疤后也不禁动容。事实上康熙深知鳌拜并无造反之心——鳌拜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维护在满洲旧俗体制之下八旗权贵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两黄旗的优先利益),根本没对大清江山有任何不忠的行为。鳌拜尽管专权跋扈,但还真没想过取康熙而代之。
  从皇太极时代到顺治时代鳌拜对清王朝的中心是一以贯之的,在康熙时代也只不过是对小皇帝缺乏应有的尊重而已,但鳌拜绝没任何对清王朝的不臣不忠之心。鳌拜作为皇太极亲自册封的满清第一勇士是对这一荣誉引以为荣的。像鳌拜这样的武将往往把军功和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康熙即位时鳌拜已是权倾朝野的辅政大臣之一,和皇帝其实也就差一个名分而已。
  鳌拜可不想在后世留下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况且他也想不到康熙要对自己下手。视清朝江山为满洲八旗贵族子弟共有的理念在鳌拜心中可谓根深蒂固,所以他缺乏像汉族大臣那样强烈的对皇权的敬畏感。效忠于清王朝和效忠于康熙皇帝在鳌拜这儿是两个概念,然而他没意识到康熙就是要改变八旗贵族们这种传统观念。康熙在鳌拜眼中就是一个不成器的黄口小儿。
  鳌拜敢于公然顶撞康熙不是有什么不臣之心,而恰恰是因为他压根就觉得康熙不足为惧——鳌拜根本就没把康熙当成戒备的对象。为什么康熙召集一群布库少年就把鳌拜这个满洲第一勇士给拿下了呢?其实这只能说明鳌拜根本没有反心,也压根没对康熙有任何的防备,所以才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由此可见鳌拜在主观上是没造反之心的,况且即使他想造反也未必能成功。
  处于权力巅峰时期的鳌拜手握40万大军的指挥权,然而他对这些军队只有指挥调度之权,但却并不能完全掌控这些军队。清朝入关之前以及入关之初主要依赖的军事力量是八旗军:八旗分为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清朝在入关之前就已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同时也得到了相当一部分土生土长的辽东汉人的效力。
  清朝把臣服于自己的蒙古、辽东汉人也编入到八旗之中,由此形成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些势力集团分别都掌握着一支自成系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他们之间是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存在。鳌拜的军权其实是来自于皇权的背书:各旗的旗主贝勒以及蒙古藩王、汉军旗的佐领们所效忠的是爱新觉罗皇室,鳌拜是作为清朝的辅政大臣才得到这些军队的指挥权。
  然而这并不代表这些军队会跟着他去造反,鳌拜所能调动的只有自己的嫡系部队。鳌拜在主持圈地时始终致力于维护两黄旗的优先利益,所以其他各旗人士对鳌拜是存在一定不满情绪的,只不过碍于鳌拜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如果鳌拜真要横下一条心来造反,那么这些对鳌拜早就不满的人会跟他一起造反吗?即使两黄旗内部除了极少数鳌拜的嫡系心腹恐怕也不会跟着鳌拜造反。
  清朝的两黄旗本就是由皇帝亲自统领的嫡系之中的嫡系,只不过由于康熙年幼才使两黄旗的实际指挥权到了鳌拜手中。由于两黄旗是皇帝直接领导的,所以他们的福利待遇在八旗之中是最好的。如果他们跟着鳌拜造皇帝的反,那么即使成功之后所得到的也不过是现如今这样;可如果失败就意味着现在所享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试问在这种形势下会有多少人愿意跟着鳌拜造反呢?
  这时的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实还并不稳固:南方仍有相当数量的反清复明组织在活动,西北准噶尔部的势力也正在悄然壮大。如果鳌拜在这时造反,那么各路反清势力必然会有所行动,而那些与清朝皇室结盟蒙古王公们也可能会出现异动。即使鳌拜真能取康熙而代之,那么届时他也将面对各路风起的反清势力打击。在失去漠南蒙古诸部的支持后即便想要保住北方半壁江山都不现实。
  康熙清除鳌拜的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让十几个摔跤手抓了所谓满洲第一勇士鳌拜,然后趁热打铁清除了鳌拜的党羽。然而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康熙背后的势力和他为清除鳌拜布的局。首先康熙的运气非常好:尽管他的父母都去世了,可他的奶奶孝庄太后还健在。鳌拜虽然一直欺负小皇帝康熙,但却对康熙背后的孝庄太皇太后是心存畏惧的。从皇太极时代起孝庄就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能。
  顺治时代孝庄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稳住了多尔衮,又凭借自己的威望扶康熙上位。多年来鳌拜亲眼见识着孝庄太后老练的政治手腕,而鳌拜自己作为一介武夫对这个经验丰富、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还是颇为忌惮的。正是有孝庄太后的支持使康熙得以在擒拿鳌拜之前不动声色地将鳌拜的部分亲信分散调离京城,然后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城的一部分卫戍权。
  鳌拜尽管是代表满洲八旗旧制度、旧利益的代言人,不过八旗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当初在顺治登基的过程中鳌拜等两黄旗大臣与多尔衮麾下的两白旗大臣就差点没兵戎相见。等到鳌拜大权在握之时就大力推行照顾两黄旗利益的圈地。鳌拜飞扬跋扈的性格造成他与其他各旗人士以及汉族大臣之间的矛盾。把这一切看在眼中的康熙则巧妙利用这种矛盾收揽人心。
  在擒鳌拜之前康熙就已秘密取得两白旗势力和两黄旗内部分人士的支持:正黄旗出身的纳兰性德、正白旗的曹寅都是康熙组织的那群布库少年中的一员。黄锡衮、王弘祚等汉族大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康熙提供了政治支持。清除权臣只是收回皇权过程中的一个步骤,铲除党羽、收买人心也是收回皇权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步骤。当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也曾把权臣骗入宫杀掉,然而元子攸的结局却和康熙截然不同。
  元子攸是权臣尔朱荣拥立的,所以从登基之日起就是尔朱荣手中的提线木偶。不甘心当傀儡的元子攸把尔朱荣骗入宫杀掉了,然而元子攸却并没拟定详细的善后计划。尔朱荣的确是死了,可他的党羽却并没被肃清。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闻讯随即攻破洛阳,将元子攸掳掠北上后勒死于晋阳三级佛寺。由此可见权臣不是想杀就能杀的——如果没通盘考虑好全过程就贸然下手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康熙很早就在为清除鳌拜的势力布局了。表面上康熙似乎只是找了一群少年把鳌拜给抓起来,可实际上康熙早就在为清除鳌拜进行一系列收揽人心的工作。鳌拜与康熙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汉献帝得以继承大统本就是被权臣董卓所拥立。董卓伏诛后汉献帝又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挟持,后来又成为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工具。由始至终汉献帝从未掌握过一天实权。
  尽管一些有着兴复汉室理想的人把汉献帝奉为精神领袖,可能决定天下命运的军队却始终掌握在权臣手中。从一开始就是傀儡的汉献帝拿什么和曹操、曹丕父子对抗呢?鳌拜的权力与曹操不可同日而语:鳌拜手中只是拥有40万大军的指挥权,然而这并不代表这40万大军是听命于他的私人武装。曹操是真正手握军权,而鳌拜所掌握的只是军事指挥权。鳌拜之所以能得以揽权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他作为辅政大臣的身份。
  这也就是说鳌拜的权力在本质上来自于顺治遗诏的背书授权,这和曹操的权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实力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这实际上决定了鳌拜不具备造反的客观条件,更何况鳌拜自己在主观上也并没造反之心。鳌拜在皇太极和顺治时代始终对清王朝忠心耿耿,他和康熙的矛盾实际上是维持满洲旧俗和强化君主专制这两种理念之间的矛盾——鳌拜从来也没想过要取康熙而代之。

我国境内一支外国军队,驻扎北京48年,为何至今没被赶走?文贰壹编辑老白说文史在我国,有着这样一支神秘的外国部队,他们在我国境内驻守了整整48年,并且驻守地还是我国的首都北京。那么对于这支国外部队,我国为什么会允许他们的存在?他们驻守在我商朝君王系列之子高为何说商敬王时期商朝开始出现衰弱迹象?商敬王小甲,本名子高,是商宣王太庚(本名子辩)的儿子。子辩死后,子高继位,是商朝的第八位(实为第七位)君王。商朝自建立以来,从商汤开始,坚持节用宽民以德治商的政策。经历了商汤子胜子中国抗战8年消灭45万日军,苏联6天消灭75万,中苏差距真那么大?有段时间,国内的影视市场中经常有很多抗日神剧出现。这些剧里的抗日士兵们都十分厉害,他们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甚至能手撕鬼子,把日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可我们要知道,真实的历史远比电视剧要儒家思想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吗?我看不是这样儒家思想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吗?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和中国近代的落后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儒家思想的很多思维和想法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极为正确的!首先西方近代革命成功并不是必然的,而是一个李渊夺走隋朝江山,顺利登基后,隋炀帝杨广的后人结局如何?隋炀帝杨广共有四子二女,在李渊起兵反隋建立大唐成为唐高祖之后,隋炀帝四个儿子及孙子全部都惨死于隋末乱世之中,大女儿出家为尼小女儿虽然成为唐太宗四妃之一还生下了两位既是大唐皇子也是隋一级战斗英雄复员回家,却不知道金日成秦基伟已经找了他33年1952年一级战斗英雄勋章无人认领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部队从三八线安全撤退后,彭德怀总司令给掩护撤退的15军军长发去电报说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彭德怀随即,志愿军总部也给在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有人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叫孔丘,他俩居然不是一个姓吗?其实孔子的父亲既不姓叔,孔子也并非姓孔,他们都姓子。(但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这是古人对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称。)王安石与司马光谁说的更有理吴钩王安石与司马光在私生活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宋人说荆公温公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但他们在政见方面却几乎存在着全面的分歧司马光维护祖制,王安石强调变法司马光赞同藏富于民组建变法内阁,宋神宗为何把司马光踢出去?又加入反对王安石的人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轻气盛的宋神宗赵顼一心想要改革,意图将北宋长期遗留下来的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经过历史上著名的千古一辩延和殿廷辩后,司马光和王安石之间的矛盾抗美援朝71周年纪念日丨通信老兵为了胜利不惜一切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记者杨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唱着这首战歌走入抗美援朝的战场,在国力和军力极不对称的情况下,凭着钢广西最后解放的一个县隆林县剿匪纪事匪情西隆是广西最后解放的一个县,清匪反霸斗争开展较迟缓,到1950年夏天,县内土匪恶霸武装均未受到应有的打击。在南部,原匪首杨登鹏虽向人民政府交出部分武器,受到宽大处理,被送到南宁
麻布山下战歌嘹亮抗美援朝老兵受邀走进武警湖南总队演训场来源岳阳日报岳阳网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赵芸通讯员胡津铭杨迅骞梁逸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近日,在湖南麻布山某演训场地,一首由抗美援朝老兵朱再保演唱的中战天山前传第一个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可汗,十六万帐集体改宗1347年,秃鲁黑帖木儿成为东察合台汗国大汗,扶持他的播鲁只虽然是个权臣,但他比较重视法统,全心全意地辅佐秃鲁黑帖木儿。作为一个被扶植上位的大汗,秃鲁黑帖木儿可不想一直做一个有名无激荡的情感本色在革命年代,革命者的生活不仅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在上海SPA也是如此,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需要爱,而爱又充满了温暖的浪漫,在很多人眼里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更不为人知的是,许多留在苏联巴金在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采访过赵先有烈士事迹20211220赵先有烈士墓碑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巴金笔下的英雄儿女被巴金与王成式英雄赵先友史实考证一文曲解文忠诚电影英雄儿女是导演武兆堤编剧毛烽根据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有时候古人背后长了一个疮就会死亡是真的吗?为什么?若不用抗生素,即便是现在背上长个搭背疮也是非死即残。搭背疮是搭背疮也称痈疮,分公母,长在人背上,故名搭背疮。公的独头在中间,母的多头围一圈,疖肿面积大,部位深,危害大。一般形成几何党史声音日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首次提出来源央广网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党史上的今天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黄苏75陪伴苏轼余生二十载的一面铜镜黄苏75陪伴苏轼余生二十载的一面铜镜元丰四年(1081)正月二十一日,在前往岐亭途中,苏轼宿于团风镇上,夜里梦见一位僧人面上有伤,血流满面,似乎想要对他诉说什么。翌日,苏轼到达岐亭无谓的希望,自闭小孩奥巴马开天辟地的成长路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奥巴马的人生。那这个词一定是开天辟地。从倍受歧视的黑人后裔到美国权利巅峰。奥巴马的人生不能不可谓传奇。1959年,一位名叫老奥巴马的非洲肯尼亚黑人留学生在夏威夷刘备诸葛亮刘璋三人,谁才是三国时的道德模范?三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也是一个盛产阴谋家和野心家的时代,遍地都是恶虎豺狼,在这样一个十分险恶的世界中,怎么会有道德模范?套用一句俗语,这个应该有,也真的有,他是谁?他既不是刘刘邦品性很差?为何能驾驭各种有才之士?常见有人说刘邦流氓出身,品性低劣。那么,刘邦品性真的很差吗?对这个问题,只要看懂汉朝开国史就明白,汉高祖刘邦的成功,首先就来自他那足以吸引天下英雄的好品性。影视剧照中的刘邦于乱世中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篇今天要分享一个比较重口味的话题,就是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和古人上厕所用什么。作者在书里说到四川比较偏远的地区,厕所还比较落后,跟古时候的厕所差不多,在上小学的时候在老家爷爷家呆,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