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古代一两金子等于多少两银子?

  黄金与白银,是我们平时通用的两种可以当货币使、跟钱钞直接对等的贵重金属。
  今天的国内外市场黄金价格,大概是270元左右每克;今天的国内外市场白银价格,大概是3.7元左右每克。也就是说,今天黄金的价格大约是白银的70倍。
  那么,在咱们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两黄金等于多少两白银呢?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过去我们以为,黄金是非常昂贵的钱,肯定比白银贵多了,其实不然。在漫长的我国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黄金价格基本上就是白银的5~10倍左右,到后来多数时候都维持在10倍上下,比现在的比值还低得多。你恐怕想不到吧?
  换句话说,古代不但黄金开采少,白银开采也少,不但黄金贵,白银也贵,特别是跟普遍可见的铜钱比起来。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就是采用了这个说法。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情况会略有不同。
  远古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五代,金银比价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在1:5左右;至宋初1:6左右;有明一朝波动较大,初期到中期1:7或8,明末1:10左右;18世纪中后期清乾隆年间1:14左右,到19世纪末光绪年间短时间翻了一番,达到1:20。
  影视里,或者文学作品里,常常描写古代某位"大侠"或"好汉",喊店小二筛几壶酒切十斤肉,大快朵颐之后,扔一锭银子在桌上,潇洒而去。
  对此,可千万别太当真。
  那么,如题目所问,古代一两金子值多少两银子?
  有人说,一比十。
  这只是极少的情况。
  第一,中国古代,使用金银作货币,很少也很晚,曾与两宋并存且交战的"大金",是最早大范围使用银子作货币的"国度"。
  第二,因为金银极少用作货币,二者之间几乎始终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比价。
  第三,总体上说,文献有记载的,比较多的时候一两金等于五两银,而达到一比十的时候只在极短时间有过。
  《金史.食货志》载:"旧例银每锭五十两,其直百贯。民间或有截凿之者,其价亦随低昂。"
  这是说,五十两银子值百贯铜钱,也就是一两两贯。遇到民间所造之银或铜钱,根据质量好坏,这个比价或有高低。当时允许私家铸钱。
  金承安二年,即1197年,章宗欲以银为币,公私通用,但私铸太多,银中多杂以铜锡,至承安五年遂罢。
  金宣宗时,又做过尝试,仍未成功。
  金哀宗正大年间,约1225年前后,再次推行以银为币,逐渐施行。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此今日上下用银之始。"
  顾炎武大概是第一个系统研究中国货币史及货币制度的学者。
  他说,王莽时,黄金一斤值万钱,这是说铜钱;八两银据质值千钱至千五百八十钱不等。金价约五倍于银。
  大金,并无金银相兑比价的记载。
  元代,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即1287年,"至元钞"每二贯"等于"银一两,二十贯"等于"金一两。
  这是金银比价一比十,问题在于,实际上金银并未"入市"交易,只是一种换算而已,当时市场上用的是一种叫"至元钞"的纸币。
  古代中国,纸币使用很早,早到唐玄宗朝。
  在这之前,叫"飞钱"。《唐书.食货志》云:贞元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大金行用纸币,始于海陵庶人贞元二年,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大钞,另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之所以后来尝试以银为币,皆因纸钞崩溃。《金史.食货志》载,朝廷有司,"以出钞为利,收钞为讳",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明代洪武初年,金一两等于银五两,也仍是一种换算,主要货币仍为纸币。到宣宗宣德三年,也就是1428年,方停止用纸钞,自此,朝廷租税普遍收银,银两逐渐成为通用货币了。
  此时的明朝,一直到清,始终银铜并用。明朝,租税收银,民用铜钱。清朝,民众则认铜钱为正货,不愿收银两,朝廷屡发文告强迫使银,民间并不买账。
  其实,《隋书.食货志》载,南北朝时,河西、交、广,已有外国银钱输入。
  《日知录》说,唐代五岭买卖可以银。
  元稹奏折专门亦说到岭南以金银为货币。
  张籍诗云:"海国战骑象,蛮州市用银。"
  《宋史.仁宗纪》云:"景祐二年,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以银。"
  清人慕天颜说:"本朝顺治六七年间,海禁未设,见市井贸易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多有。自一禁海之后,绝迹不见"云云。
  中国自铸银元,始于光绪十三年,由广东总督张之洞所为。
  这样的局面,皆因中国古代的商品交换始终发展不很充分,而以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为主。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殷商的"贝币"。
  《诗经》云:"握粟出卜""抱布贸丝",讲的是西周以物易物的贸易。
  《孟子.滕文公上》载,孟子问陈相:许行的衣冠械器从何而来?陈相答皆以粟易之。
  《说文》云:"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
  汉代,金银即皆有官府定制,有如今日之"锭"。
  古代,玉、金(其实最早指铜)、珠、银,的确昂贵,且用于贵族间的交换。但因为"金贵",因而只掌握于贵族手中,很难走入民间。
  王莽败亡,被发现其藏有黄金60万金,折合到现在,也有12万斤。然而,民间却缕金难见。
  唐玄宗时,朝廷的骡马交易,尚且仍然用绢布绫罗丝绵兑换。就可知当时民间的金银等"货币"必然更少了。
  答: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
  不过这个也不一定。可能根据不同时期而有所差异。
  目前,国内金店的价格大概是500元/克。
  这里,我们按每克黄金400元算,现在的白银价格也就每克5元多一点,按5元算。明显的金贵银贱的状态。
  可能一直以来都是金贵银贱,人们都说发财了就是挖掘到了金矿,所谓的第一桶金就是如此。古代皇帝也是先说赏黄金多少两,之后再是白银多少两。金子一直是硬通货,古代人和现代人梦寐以求就是拥有金子。
  总之,记住一点,不论古代今天,黄金都很值钱,有了黄金物质水平肯定就会提高。
  哪怕一个人很落寞,但是他拥有黄金就拥有钱财,就是财富的象征。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000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流入。
  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
  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20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到一千元左右。唐朝黄金可能更贵要值两千到三千元人民币左右。唐朝晚期,时局动荡,到处是节度使作乱,导致金价上涨是有可能的,都国破家何在了,再多的钱也不行啊,所以城春草木深,看到了之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而且,唐末黄巢大起义,很多豪门大户都被杀害,抢夺,公卿之骨横之于市,那时候你有再多钱也没有用。可能都被杀害。
  1两黄金=人民币2000以上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
  1文钱=人民币0.2元 这只是一个大概的算法,也不一定准确,只做参考。
  记住:黄金永远值钱即可。
  以上就是我的分析,谢谢大家。仅供参考。
  有金子,也被认为是拥有财富的象征。
  现在我分析一两黄金大概值几千块钱吧,可能要三四千块钱,古今物品价值亦不同,也不好一言而论之。
  今天就谈这么多。谢谢大家。
  中国人用金的历史,可以上推到殷商时期。当时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错金工艺,就是在青铜器的图案花纹中嵌入黄金,看起来金碧辉煌,华贵无比。
  先秦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金"字。然而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铜。例如楚国曾赐"金"给郑国,又怕对方用来制作武器,于是要求郑国盟誓,答应只用这些"金"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是指铜。
  不过那时文献中的"金"有时也指黄金。战国文献中提到的"一金",往往是指一斤黄金,或一斤黄金所代表的价值——一万钱,直到汉代也仍然如此。按后来的换算,一万钱不过才十吊,价值有限。可是在汉代,却可以买一百多石米。只是那时的一石只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斤重,算下来,汉代"一金"可买五六千斤大米,按当下时价,约合人民币二万元。此外,汉代的"一斤"只有248克。照此折算,当时的金价还是相当低廉的,一克黄金合人民币约80元。难怪那时的帝王十分大方,赏赐功臣,动不动就是"黄金百斤"、"黄金二百斤"。而东汉末年大军阀董卓死后,在他的城堡中竟发现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
  金的价格在东汉以后开始上涨,到了西晋时,文献中"一金"的含义,已由"黄金一斤"降为"黄金一两",价值在六千钱到一万钱之间。唐、宋、元、明诸代,黄金作为贵金属,常常用于赏赐、馈赠,有时也用来纳税、捐献、行贿以及军政开支,此外的用途就是储藏保值。历代帝王、权贵及缙绅、商贾,对黄金都有着特殊的嗜好。只是黄金始终不曾作为正式货币在民间流通。
  在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里,黄金的价格大体稳定,金银比值多半为1:5或1:6,称作"五换"、"六换"。这跟印度、阿拉伯的金银比值大致相等。欧洲的情况则不同,五世纪时,罗马的金银比值为十五换。
  中国金艰比值在基本稳定的大趋势中,也有变化较大的时刻。如北宋末年,金价陡然涨到三、四换。究其原因,金人以武力胁迫北宋朝廷纳贡,大量黄金为金人垄断,导致黄金稀缺、金价上扬。不过这个比价到南宋时又有所回落。元朝大一统后,金银比价一度降为不足八换,后来又涨至十换。元代的法定货币是纸钞,名义上不允许民间使用金银,铜钱也很少使用。从元杂剧的情节可知,谁家里有金钗、银锭,都要到银铺子兑换成纸钞,才能在市面上使用。
  明代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这个比价很快就升到六换、七换。晚明小说《金瓶梅》中,商人李三、黄四欠了西门庆一百五十两利息银,只好拿四个金镯子来抵算。西门庆十分得意,因为四个金镯子重三十两,按当时的比价,值一百八十两银子,西门庆平白捡了个大便宜!不过此后金价持续升高,至明末崇祯时,已涨至十换以上。
  换算比例在不同朝代和不同时期时期是不一样的这个各朝各代不确定,唐宋后在一比八,到二十世纪涨到一比十,清末最高一比二十…基本上是一比十左右
  注意银子作为货币从晋朝才开始,金子作为国家承认的货币一直要到民国,在民间私自流通从明朝开始金子也具有一定的货币属性
  1,北宋期间金银兑换大约为
  1两金=9两银
  2,南宋初年,银与铜钱的兑换大约为
  1两银=3贯=3000文
  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20两白银。
  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一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加5000两金子。
  一两银计2.5贯,一两金合30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银票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银票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银票——"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银票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银票。
  纸质货币开始逐渐代替金属货币,但需要有真金白银作为储备,明朝后期就是国库没有储备真金白银只管印银票,最终结果就是银票贬值的跟擦屁股纸似的。
  答: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黄金和白银都是我国古代的货币。我国古代的货币有很多种,除了金银以外,还有铜,谷,帛以及纸笔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样,那么这么多不同的货币,之间的换算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铜钱,金银之间的兑换不是固定的,常常会变动。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1600年前金银的比价为1:8,18世纪末达到了1:20,20世纪中期后为1:10。
  道光初年,1两白银=1吊铜钱。咸丰时期,银价涨了,1两白银=2.2吊铜钱。
  如果换算成人民币:1两黄金=2000元=10两白银,1文钱=2角钱。
  以上只是大致换算,仅做参考,不能作为市场估价,市场价格会随时变化。
  各朝各代不尽相同,老李因南海I号水下考古研对南宋时期的金银价格学习了一下。与各位分享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的度量衡,根据前辈学者研究,宋代是16两称,即一斤为16两,一两约为现在的40克。
  南海I号出土的南宋黄金货币主要是金叶子(其他品种还有金铤、金牌、碎金子等),金叶子实测为39克左右,也就是一两。根椐文献记载,一两货币黄金为货币银的十倍价格(银币主要是银铤,有不少银铤也自铭了重量)。也就是40克黄金货币大约等于400克银币的价值。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1千 1千5百枚銅钱的价值。
  黄金、白银货币由于价值高,称量时使用天平,老李头条号图文有过介绍。所以,水浒中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的快活说法,实际是不存在大称分金银的情况[呲牙]。
  大部分人认知是一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并非如此,悬殊比较大。
  先说说1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的常规认知是怎么来的。白银在明朝中后期成为古代中国流通的货币,这个时期差不多是1比10。沿用的久了,也就成常规认知了。但是中国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并非如此。
  首先你要明白一个问题,整个古代中国,黄金都没有成为流通的货币。上面也说了,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是明朝中后期的事情了。因为这两个东西都非常稀少,想大规模流通数量是不可能够的。
  比如说白银,宋代一年的银课也就五十万两上下吧,还要拿30万两给辽国当岁币。就这点产量,想变成流通货币,不是在搞笑么。所以,黄金白银都是非常非常稀少的东西,仅作为奢侈品存在。当然了,黄金比白银还要稀少,自然也就更有价值。
  在明代早期及之前,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基本就是1:4——1:6之间,高低就在这个范围内。直到有一天,西方的商人来了。
  在明朝后面的一百多年里,一共有近五亿两白银流入了中国,每年流入的量都是按吨算的。楞是把白银的价格给砸到1:10。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洋人会孜孜不倦的输入白银呢?
  因为当时欧洲白银和黄金的比价将近是明朝这边的三倍,也就是说,西方殖民者运一船白银过来,啥都不做就翻了三倍。贵金属货币在古代的价值等于其开采成本,殖民者白银泛滥,但到明朝这依旧有很强的购买力,等于就是开了印钞机啊。所以西班牙人直接把白银运到菲律宾,数量多到可以 被称为山,想想多吓人。
  白银一多,自然也不值钱了。
  后面一直到一鸦前一段时间,世界银价都是西班牙说了算,谁让他在拉丁美洲发现了那么多白银呢。白银卖方市场他一个人说了算,英国当年在清朝卖鸦片很大程度就是西班牙关闭了白银贸易市场,导致英国人获取白银的成本激增,只能用卖鸦片的黑钱买茶叶。
  二鸦之后,好像白银总体就一直在跌了吧,跌的还挺严重,从1860到1895整整贬值了一半。
  欢迎下方讨论, 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各时期重量单位不同,金银比价也不同。总体说,黄金白银虽都是贵金属,但黄金的货币属性大于商品属性,白银正好相反。
  因此,在古代——地理大发现之前,黄金白银比价,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一般价格小于和接近十。
  唐代贞观银元宝:
  15世纪~16世纪,金银比价逐步提高,尤其欧洲用掠夺的美洲白银运到东方,大量购买茶叶丝绸瓷器,造成东方白银增多,银价普遍出现下跌,国际市场金银比价跌到14。世界各国都曾努力控制白银价格,控制线在15,均遭遇失败。19世纪白银价格跌到18,然后伴随工业化开采,白银暴跌到比价60之上。
  明代银铤:
  一战结束,白银价格又开始上涨,短暂涨到了16。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因为黄金避险功能强大,白银暴跌,近100兑1份黄金。之后又伴随白银进入美元储备,而银价上涨,总体都在30~85倍。
  1980年代前,白银一般比价40左右,经历各种涨跌,1990~1993高点超过100,所以白银通常区间的核心比价大约40~80倍。
  如今,白银主要还是作为工业品,银价再怎么涨,也不大可能跌破40:

项羽称自己为西楚霸王,还要猛,你看看他能单挑多少人?各位好。今天,让我们来谈谈西楚最后一场霸王之战,看看以一为一百意味着什么。公元前202年,安排了四面伏击,使项羽陷入围攻项羽人马稀少,食物差不多吃完了。汉军突然围困后进行了反击,但毛主席一生处决7个贪官谁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反腐倡廉这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进行的伟大事业,古往今来行行业业都需要去不懈努力,毕竟腐败是会让己方这个集体从内部一步步瓦解的。对于一个国家政党来说更是如此,国民党之所以败共产党之所以1950年彭真罗瑞卿去菊香书屋,毛主席一声令下今晚你们不许走经过了漫长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在我党的带领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推翻了几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我国终于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仪式代表着东方这条巨龙1984年叶剑英肺病恶化,中央已备追悼会,危急时钟南山力挽狂澜说起叶剑英元帅,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岁月的老一辈们肯定不陌生,但对于后辈们来说,只是在教科书里看到过他的光辉事迹。那对于新中国来说叶剑英到底有多么重要呢?半生戎马叶帅的人生轨迹魔鬼的武装万历朝鲜战争日军的编制与装备450多年前,中国和倭寇国(日本)在朝鲜干了一仗,这就是著名的万历朝鲜战争(公元1592年1598年)。此战历时6年,明军以17万对日军30万,双方互有胜负伤亡惨重,最后明军艰难取秦末乱世身不由己韩王成韩王成原是韩国公子,封号横阳君。秦国灭掉韩国后,公子成失去了权势和地位,变成了普通老百姓。但公子成在众多公子中是最有才能的,名声在外。这种出身和才干,但凡有机会,就不会平平淡淡的过秦桧后人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前留下2句诗,现成千古名句传诵至今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2句传诵至今的千古名句,便是秦桧的后人所写。虽然秦桧是臭名昭著,然而其后人高中状元,路过岳飞墓前时留下的这2句诗,也表达了他对奸臣卖国贼的憎恶之情。李世民放390名死囚回去过年,年后问斩时,有多少人按约定回来?文史记新说编辑史记新说李世民在位期间,做过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将全国被判死刑的390名囚犯全部放回家过年了,还和这些死囚们约定,明年这个时候自己回来受刑。李世民为何要这么做呢?这样的成立宣言,马克思明确夺取政权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工人们!工人群众的贫困在1848年到1864年间没有减轻,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这个时期就工业的发展和贸易的增长来说却是更无前例的。这是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开头的几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谁是大宋第一战将今天我们就说一说,杨业后人杨在兴。此人天生力大无穷,杨家枪使得是精妙绝伦神出鬼没。武力之高,让人佩服。他本是流寇王柏的军师。因为反抗宋朝的酷史。组建成一只杀贪官污吏的正义之师。流窜王均瑶作为浙商传奇却不幸英年早逝,他的身后事是怎样处理的?他是贫困家庭长大的穷小子,父母身体差,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万般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学业补贴家用。他又是中国包机第一人,靠着对商业的敏锐嗅觉,只用了二十年便打下了亿万资产的商业帝国。他就是
解放战争中那4场战役我军以多打少却战败,都是谁指挥的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我国又进入了内战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为谁能赢得中国领导权而展开了搏斗,在战场上,我们有人民的支持优秀的将领,当然国民党虽然贪腐问题严重但也并不1951年,一特务被捕语出惊人害死杨靖宇的叛徒就在解放军中当官在1840年起,中国开始陷入长达百年的动荡之中。这一百多年间既是百年的屈辱史,同时又是百年的抗争史。在此期间涌现出无数的革命烈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2支前模范颜红英19岁时驾船送解放军过江,脸被炸伤现已91岁高龄曾经看过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我开始还以为是电视剧剧照,后来才得知竟然是真实拍摄的。就是这张名为我送亲人过大江的老照片。照片中扎着大辫子身材瘦弱正在努力划船的女孩,就是颜红英。她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54集团军成立,军部驻地为什么选址新乡?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54集团军成立,军部驻地为什么选址新乡?54集团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前身54军历经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对越反击战。54军将星璀璨,走出了董占林何其宗张万年李1955年,有两位政工将领,成为12大军区司令员之一,他们是谁1955年,上头将建国初期的六大军区拆散成十二个军长。新成立的十二大军区是以军区总部机关,驻扎在哪座城市,这个军区名称就叫什么。比如建国初期的东北军区,在1955年被取消了,新成立魏孝文帝迁都,为什么没有选邺城?邺城,就在今天的河北邯郸市临漳县。今天的临漳不太起眼,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算是北方的核心城市之一。邺城原为曹魏统治中心,其后成为后赵与前燕的都城。北魏的道武帝和明元帝就曾经打算迁都英法与美国的关系谁更铁英美都是央格鲁萨克森人的后裔,两国文化一脉相承,同是五眼联盟的成员,一口英语倍感亲切,应该是天然盟友。历史的恩恩怨怨,现实的爱恨情仇互相交织,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一条不宽的英吉利废太子,屠大臣吴大帝孙权早年精明,晚年为何却犯了糊涂?孙权字仲谋,生就了一副碧睛紫髯的天生异像。江东的基业虽是其父长沙太守孙坚和其兄小霸王孙策开创的,但将其发扬光大的却是孙权。如果以一句话评价孙权的一生,那就是早年精明强干晚年却犯了糊解放军三大舰队之一,东海舰队司令部,为何设立在浙江宁波?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海军发展建设的故事,例如北海舰队的舰艇驻地等等。今天,我们聊聊东海舰队。东海舰队属于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司令部设立在浙江省宁波市。认楚昭王第8节蔡国叛楚历史故事讹了唐国人,囊瓦接下来继续讹诈。这次倒霉的是蔡国人。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到楚国朝见楚昭王。同样,先见了令尹囊瓦,给囊瓦送了一大整车的蔡国土特产。然后朝见楚昭王。让囊瓦眼红古文观止之2周郑交质周王室自从平王东迁以后,日渐衰微,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以致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故事。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大臣。周平王很信任虢公,打算分权给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