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耿炳文被朱元璋选中,被朱允炆用废,48年效忠,换一个难解谜团

  清朝道光年间,云南出土了一块墓碑,曾一度引起史学界的争论。这块墓碑名曰《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
  这块墓碑的作者名叫沐晟,是明朝第一代黔国公,也就是沐英的儿子。而墓碑所记载的,是一个叫耿琦的人的一生,最让人意外的是,根据墓碑上的描述,耿琦乃是明朝初年大将耿炳文的幼子。
  碑文中写道: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
  这里的"三十二年",指的是建文元年(1399年),因为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拒不承认建文帝年号,将"建文"年号合并在"洪武"之后,因此朱元璋虽只在位三十一年,但明朝却有"洪武三十二"年之说。"侯"指的是耿琦的父亲、长兴侯耿炳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建文元年,长兴侯65岁挂帅出征,在真定之战中战死。
  碑文说耿炳文是战死的,奇怪的是,《明史》中却记载耿炳文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畏罪自杀而亡。而且,《明史》记载耿炳文的3个中儿子,并没有叫耿琦的。
  一个说耿炳文是战死,一个说是自杀,而且死亡日期竟然相差4年之久。这不仅引起了大家对耿炳文这个人的好奇,更是对靖难之役的记载产生了怀疑。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耿炳文,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试着揭开谜团,带大家了解这位明朝初年的防守悍将。一、濠州遇真龙,父死子继承
  明太祖朱元璋的帝王事业起源于濠州,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郭子兴见他英勇果敢,又在皇觉寺里认识几个字,便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他。
  朱元璋很快在郭子兴麾下站稳脚跟,立功无数。同时,他遭到郭子兴父子的猜忌。于是,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决定带着徐达、汤和等24位心腹将领,南下定远,自立门户。
  这24位跟随朱元璋的将领,史称"淮西二十四将"。"淮西二十四将"是朱元璋创业的根基,他们中有两位姓耿的,分别叫耿再成和耿君用,在当时并称"二耿"。
  耿再成在朱元璋麾下效力10年后战死,他的儿子耿天璧也是明朝猛将。
  而耿君用就是耿炳文的父亲。当初,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到濠州募兵,先后招募了徐达、丁德兴、郭兴、郭英等人。这时,一位四十余岁的大叔前来应召,朱元璋见他体格强壮,为人豪迈,便提拔他做十夫长。这位大叔,就是耿君用。
  《明史·卷一百三十》记载: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
  耿君用后来随朱元璋南下定远,攻下滁州、和州,渡江后因立功被朱元璋升为管军总管。至正十六年,朱元璋在攻下南京和皖南等地后,开始正式向东扩张。而东边正是元末枭雄张士诚。
  朱元璋最初派汤和攻下了镇江、宜兴等地,和张士诚隔着太湖相望。
  按照《明史纪事本末》的说法,朱元璋本欲和张士诚和谈,商量共同抗元,不料朱元璋在给张士诚的信中用语不当,惹怒了张士诚。后者一怒之下,率水军攻打镇江,朱元璋急忙派徐达前去支援。《明史纪事本末》云:
  (张士诚)以舟师攻镇江,徐达等御之,败其军于龙潭。又寇宜兴,耿君用以铠腾栅,中槊死,宜兴入于士诚。
  徐达在龙潭打败了张士诚,张士诚退兵后,又改变方向攻打宜兴。宜兴守将耿君用死战,最终被敌军的长槊刺死。从此,宜兴落入张士诚手中,直到两年后,徐达、邵荣才再次攻下宜兴。
  且说耿君用战死,但他的部下并没有被张士诚消灭。耿炳文听闻父亲已死,悲痛交加,恳请朱元璋让他继承父业。
  中古古代,有很多父死子继的例子,耿君用和耿炳文这种传承,是最惨烈也是最直接的。
  次年二月,朱元璋命耿炳文率领父亲旧部攻打长兴。史载:
  命耿炳文等率兵取长兴,张士诚将赵打虎以兵三千迎战,败之……遂克长兴,擒其守将李福安、答失蛮等,获战船三百余艘。立永兴翼元帅,命耿炳文统兵守之。
  虎父无犬子,耿炳文率领父亲旧部兵寇长兴,先击败张士诚麾下将领赵打虎,然后又擒获敌将李福安、答失蛮等人,缴获战船300余艘。朱元璋大喜,设立永兴翼元帅,让耿炳文从此镇守长兴。
  长兴,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它盘踞太湖湖口,《明史》说长兴"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
  耿君用战死之地宜兴和耿炳文镇守之地长兴都在太湖西岸,耿炳文在父亲战死的同一个方向一守就是10年。有他在,朱元璋在东路就像多了一道屏障。明朝开国后,耿炳文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也是因为如此。二、铁血铸盾牌,十年锁东吴
  耿炳文之所以能成为防守悍将,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名叫温祥卿。《明史·耿炳文传》记载:
  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
  意思是,有个叫温祥卿的人,颇有智慧。他因为避祸来到长兴,被耿炳文请入府中做幕僚,他多次帮耿炳文出谋划策,画图防御,耿炳文因此受益匪浅。
  耿炳文刚占领长兴时,张士诚并未就此罢手。为了再次夺回长兴,张士诚先派遣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二人攻打长兴,耿炳文在温祥卿的帮助下,将敌军击退。
  张士诚不服气,派遣麾下第一猛将李伯升(官至司徒)率领兵马10万,分水陆两路攻打长兴。当时,耿炳文麾下仅一万多人,双方实力差距明显。但耿炳文并不惧怕,他一方面派兵向朱元璋求救,另一方面号召将士死守长兴。
  当夜,李伯升趁夜攻城。不料,耿炳文早有准备,他早就备好强弩和圆木滚石,一夜激战,李伯升不得不下令撤兵。
  当朱元璋接到耿炳文的求救信,派遣常遇春、陈德、华高、费聚等诸将驰援时,长兴之战已经打了一个多月,李伯升精疲力尽,竟然未能前进一步。于是,在常遇春和耿炳文的夹击下,李伯升弃营遁逃,他带来的十万兵马在长兴丢了一大半。
  战后,常遇春直言耿炳文为"宿将",对耿炳文的防守能力佩服不已。常遇春号称"常十万",在战场上除了徐达,他还没服过谁,但对耿炳文,他表示了肯定。
  元朝至正二十年,对朱元璋来说,是较为重要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著名的"龙湾之战"。
  龙湾之战的背景是这样的,远在汉沔的陈友谅杀掉了他的顶头上司徐寿辉(南方红巾军领袖),建立陈汉王朝。陈友谅野心勃勃,他和张士诚约定,两者东西夹击朱元璋。
  当时,陈友谅在九江(江州),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张士诚在苏州(平江)。陈友谅兵多将广,舰船高大,他沿江而下,势不可挡。朱元璋为了应对陈友谅,可以说是精锐全出。最终朱元璋利用康茂才诈降之策,将陈友谅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在两岸伏击陈友谅,打赢了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龙湾之战的意义重大,他使朱元璋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在长江中下游形成了陈、朱、张三足鼎立的局面。
  很多人回顾龙湾之战,都有一个疑问,既然是陈友谅和张士诚夹击朱元璋,那为何只见朱元璋和陈友谅血拼,张士诚哪去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张士诚也想打朱元璋,可是,他被一个人拖住了,这个人就是耿炳文。《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二十年春三月……吕珍、徐义自太湖分三路寇长兴,耿炳文击破之,总管汤全、张琪被杀。
  为了策应陈友谅,张士诚精锐全出,他派出大将吕珍率大军兵分三路攻打长兴,结果被耿炳文各个击破。
  当时,眼看陈友谅已经兵临南京城下,张士诚急于瓜分朱元璋的领地,又派大将徐义攻打长兴,耿炳文采取诱敌之策,连续斩杀徐义麾下两员虎将,徐义兵败而退。
  张士诚元气大伤,只得派兵绕过长兴,直接从江阴沿长江逆流而上,不曾想,耿炳文早料到张士诚有这一手,他急忙派人给江阴守将吴祯送信,吴祯在江阴打了张士诚一个伏击,张士诚又灰溜溜的退回苏州。
  耿炳文的顽强,成功阻挡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的汇合,也给朱元璋打败陈友谅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可以说,耿炳文的作用巨大。
  《明史》曾评价耿炳文:
  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意思是耿炳文镇守长兴十年,张士诚先后十余次率军攻打,耿炳文总能以少胜多,没有让张士诚一兵一卒通过长兴之地。纵观古今,这样的防守悍将,真乃少见。三、功臣重防守,太祖急联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对耿炳文之功评价甚高,史载: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
  在最初的功臣榜上,朱元璋将耿炳文和徐达列为一等。当然,这并代表耿炳文和徐达之间可以划等号,只是朱元璋认为,耿炳文在长兴的战略作用和徐达一样,是不可替代的。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耿炳文被封为长兴侯,赐免死铁券。耿炳文之父耿君画像被放入功臣庙。耿家通过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了朝廷勋贵。
  实际上,明朝建立后,耿炳文也有辉煌的战绩,例如,洪武元年,他随徐达北伐元朝,攻克山东河南等地;又随常遇春攻克山西和河北。洪武十九年,耿炳文跟随傅友德征讨云南。洪武二十一年,耿炳文跟随蓝玉北伐。
  然而,仔细看耿炳文的履历,我们会发现,他作为主帅出征的机会少之又少。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巡视西安归来后病逝,朱元璋一夜白头。为了大明江山,朱元璋曾有意立燕王朱棣为太子,但在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将皇位留给朱标一脉,正式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次年春天,耿炳文正在陕西协助平乱。朱元璋下旨召见耿炳文,耿炳文马不停蹄地回到京城,刚进宫磕完头,朱元璋便询问耿炳文长子耿璿的情况。得知耿璿尚未娶亲,朱元璋便当即赐婚,将江都郡主许配给了耿璿。
  根据《明史·公主列传》记载:
  主为懿文太子长女,初称江都郡主,建文元年进公主,璿为驸马都尉。
  原来,江都郡主是朱标的长女,也就是朱允炆的妹妹。朱允炆登基后,曾封妹妹为江都公主。
  也就是说,朱元璋把朱允炆的妹妹许配给了耿炳文的儿子。这种特殊的联姻,背后的利益关系,不言而喻。
  次年,江都郡主正式下嫁,成了耿炳文的长媳。从此,耿炳文家族和朱允炆绑在了一起。
  或许,当时的耿炳文已经感觉到这种绑定的意义,但他绝对没有意识到,朱元璋的这桩赐婚,实际上是一个超前的布局。
  因为耿炳文不仅是朱元璋为下一任帝王选定的保驾之臣,还是唯一的保驾之臣。这个"唯一",非常重要。
  《明史·耿炳文传》云:
  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此后的五年,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戮功臣,冯胜、蓝玉、傅友德、王弼等悍将一个一个从洪武年间消失。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当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旧臣,只剩下郭英(武定侯)和耿炳文(长兴侯)两人了。
  郭英常年生病,耿炳文却还在领兵。可见,这个时候,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耿家对朱家的意义。
  朱元璋为何要选择耿炳文来做建文帝的保驾之臣呢?
  笔者认为,朱元璋选择耿炳文的原因,并非因为耿炳文比冯胜、蓝玉、傅友德等人更能打仗,而是因为耿炳文擅长防守。因为朱元璋认为大明王朝已经十分稳固,新帝登基的最初几年,只要做好防守就行了。等新帝逐渐成熟,再开疆扩土也不迟。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下旨:
  诸王临国,毋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制。
  朱元璋让各大藩王固守自己的岗位,不要到京城。他认为,外有诸王为矛,内有悍将为盾,朱允炆的皇位必然稳当了。
  谁曾想,耿炳文在朱元璋去世的第二年,就被朱允炆派上了战场。只是,耿炳文不是去对付外敌,而是去对付藩王。四、可守不可攻,名将败真定
  建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的怂恿下,开始削藩。朱元璋刚去世两个月,建文帝便迅速削掉周王朱橚,此后又连续削湘、岷、代、齐四王,湘王不堪受辱,自焚而死,其他四王皆被贬。
  建文帝的一系列动作,让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惴惴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决定密谋造反。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
  以区区藩王之力,敢于面对朝廷之师,朱棣最初并不被看好,建文帝也同样小觑了朱棣。朱棣的反状传到南京后,建文帝祭告太庙,削除朱棣的宗籍,将其贬为庶人。随后下旨:
  乃以长兴侯耿炳文佩大将军印,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帅师三十万北伐。
  耿炳文被建文帝委以重任,担任主帅,李坚、宁忠为副将,率军30万征讨朱棣。
  事实上,这30万兵马,是有水分的,《明史·耿炳文传》云:
  时(耿炳文)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
  意思是,当时耿炳文已经65岁,朝廷给耿炳文的兵马号称30万,实际上只有13万人。
  就这样,耿炳文浩浩荡荡出发了,待到八月,两军在河北真定相遇。
  耿炳文刚在真定扎营,就遭到了朱棣的偷袭,导致先锋营9000人全军覆没。耿炳文麾下偏将潘忠、杨松赶来增援,也遭到朱棣的伏击,导致二将被俘。
  接下来,耿炳文的部将张保秘密投降了朱棣,并且将耿炳文主力大营的虚实情况都汇报给了朱棣,这样耿炳文非常被动。
  就在耿炳文决定全军渡河攻击朱棣的时候,朱棣已经提前得到情报。于是,朱棣趁南军渡河之际突袭。
  朱棣这一招在《吴起兵法》上叫"击敌于半渡之际",南军登时大乱,自相践踏,溃败入城。这一仗,耿炳文损失近两万人。
  耿炳文虽然战败,但还没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耿炳文的长子、江都公主驸马耿璿在朱棣的偷袭时英勇作战,杀死北军两员偏将,耿璿自己的手臂也遭到重创。耿璿劝父亲放弃真定,直捣北平。可耿炳文知道进攻不是自己的长处,于是他开始固守。《明史》云:
  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
  意思是,耿炳文手里大概还有10万兵马,他坚守真定不出。朱棣知道耿炳文是防守悍将,不敢轻易攻城,三日后,朱棣主动从真定撤兵。
  可是,接下来,建文帝使出昏招。就在耿炳文坚守真定的时候,他此前被朱棣击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随即下旨,命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结果,李景隆竟然是赵括之流,南军被朱棣击得稀碎。
  《明史》记录了耿炳文的结局: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耿炳文被李景隆取代后,回到南京,闭门不出。永乐二年,有人告耿炳文所用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标记,这在古代属于欺君逾制罪,明朝开国大将廖永忠便因"僭用龙凤"而被赐死。因此,耿炳文见事情败露,惊惧之下自尽而亡。
  耿炳文的夫人、三个儿子也被朱棣所杀,江都公主忧虑而死,耿家家破人亡。
  笔者认为,耿炳文之所以在真定败给朱棣,有三点原因:
  其一,耿炳文最擅长的是在熟悉的地盘上打阻击战。建文帝却让他带兵平叛,这相当于"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后来耿炳文的防守让朱棣无懈可击,便证明了建文帝的错误。
  其二,耿炳文年逾六旬,不似当年之勇,再加上户部、兵部给的支持远没有圣旨上那么光鲜,导致南军的真实战力和承担的责任不匹配。
  其三,朱棣以逸待劳,并且提前渗透细作,获得了情报上的主动权。
  在耿炳文战败之后,他虽然损失了近3万兵马,但最终靠顽强的防守,未能让朱棣前进一步。作为三军主帅,耿炳文虽然没有完成平叛任务,但还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为将者,当进可攻退可守。耿炳文不擅长进攻,本就有一个短处。可建文帝用人不当,把盾当矛来用,活活将朱元璋留下的防守悍将用废,实为可叹!五、云南耿公碑,谜团惑百年
  耿炳文虽然死了,但他的故事远没有结束。本文开篇提到,清朝道光年间,云南曾挖出一块《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这篇碑文的主角乃是耿炳文的幼子耿琦。
  这里,需要说一下耿炳文的家庭。根据《明史》记载,耿炳文的妻子陈氏,育有三子,分别叫耿璿、耿瓛、耿瑄。 另外,耿炳文还有一个妹妹耿氏,嫁给了西平侯沐英,也就是沐英之子沐晟之母。换句话说,耿炳文是沐晟的亲舅舅。
  沐晟在《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写道:
  三十二年,侯年已六十有五,援真定,殁于阵。上更痛甚,亲制文遣命中官谕祭……耿郎为我远来,汝厚遇之,俾其得所,以慰我心。
  这段话的意思是,耿炳文65岁那年在真定就战死了,建文帝当时非常心痛,亲自写悼词让官员祭奠……如今,耿琦不远千里投奔于我,我尽我所能地厚待他,也算无愧于心了。
  按照墓碑的意思,耿炳文并不是死于永乐二年,而是在建文元年真定之战中就战死了。他死后,他的儿子耿琦远赴云南投奔表兄沐晟。沐晟不仅收留了他,还很厚待他,毕竟耿琦是耿家唯一的骨血。
  这里笔者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沐家家主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自洪武年间驻守云南,一直是朝廷在西南的柱石。就算是朱棣登基,也不敢轻易得罪沐家,因此沐家能成为耿家遗孤的保护伞。
  问题来了,《明史》和《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对耿炳文死亡的描述差别巨大,到底哪个是真的呢?
  笔者认为,墓碑的描述更加合理。理由有四点:
  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后曾对建文旧臣展开一次大清洗,包括方孝孺、齐泰、黄子澄、景清等40余人全部被杀,被株连这多达上万人,南京城一时间血流成河,史称"壬午殉难"。若按照《明史》的说法,耿炳文死于永乐二年(1404你啊你),那么,耿炳文作为建文帝的姻亲,曾经是建文帝依仗的柱石,他是怎么躲过"壬午殉难"的呢?
  第二,从耿君用到耿炳文,再到耿璇,耿家三代人对朱明王朝忠心耿耿,《明史》中说耿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这么明显的悖逆之事,会出现在耿炳文身上?
  第三,也是最值得质疑的地方,根据1994年南京出土的《长兴侯夫人陈氏墓志铭》,说耿炳文的妻子陈氏去世时间是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二十三日。而攻入南京的时间是六月十三日。也就是说,朱棣入主南京后的第十天,耿夫人就死了。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朱棣攻入南京的几天后,曾列出一份清算名单。耿夫人之死,很可能是因为耿家也出现在这份名单上了,她要么是惊惧而死,要么就是直接被执行了。
  第四,根据《明史纪事本末·壬午殉难》中记载:
  时驸马都尉耿璿,炳文子也,尚孝康帝长公主,与弟都督瓛俱论死。
  也就是说,在朱棣入主南京的时候,耿炳文的长子耿璿、次子耿瓛被朱棣处死。
  那么,朱棣把耿炳文的儿子都被杀了,会单独饶了耿炳文,等到永乐二年再找他的麻烦吗?
  综四点,《明史》中,不管是耿炳文的死因,还是死亡时间,都极不合理。反观《濠梁慎庵耿公墓田碑》中记载,耿炳文在真定战死,更加合乎情理。
  当时的情形可能是这样:朱棣入主南京后,对耿家进行清算,耿夫人和耿璿、耿瓛被杀,耿炳文最小的儿子耿琦(未被史书记载)跑到云南投奔舅家,得到表哥沐晟的保护,隐姓埋名度过余生。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耿琦就是耿炳文的第三子耿瑄,他跑到云南后改名耿琦,因为《明史纪事本末》中只提到耿炳文的长子、次子被杀,三子不见踪迹。
  而这个墓碑,就是耿琦去世后,沐晟为其铭刻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审官第四》中说:良匠无弃材,明君无弃士。
  意思是,对于一个好的工匠来说,没有被废弃的材料。对于一位圣命的君主来说,最重要的是知人善用。
  耿家三代人效忠明朝,耿炳文从跟随父亲耿君用投奔朱元璋,到建文元年战败,为朱家效力长达48年,耿炳文的悲惨结局,多半归咎于建文帝的用人不当。
  其实,不管耿炳文是战死,还是自杀,他都是明朝叔侄内耗的牺牲品。这是耿炳文的悲剧,更是封建时代上层内斗的悲剧。

康乾盛世的危机,近代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落后了?从罗马时期,欧洲就对中国怀抱着浓厚的好奇心。通过源源而来的丝绸,他们对这个古老的中国展开了无穷的想象。对欧洲人来说,中国似乎是另一个星球上的国度,中国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的神秘,人们传本周金价预警(3。21(1)公历时间2022。3。21周一干支历排盘壬寅癸卯癸酉日子定数预警方向震荡格局略涨(当天2335收盘价略高于当日开盘价)(2)公历时间2022。3。22周二干支历排盘壬寅癸卯甲800名红军在贵州失踪,中央多次寻找未果,时隔70年后真相被揭开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毛主席做出了将红军主力进行战略性转移的伟大决议,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由此开始。红六军团作为长征先遣队,第一时间来到美国哑口无言,日本不敢相信,中国打赢朝鲜战争各国作何反应?1950年的朝鲜半岛上爆发的战争震惊了美国震惊了亚洲也震惊了全世界。在这场以中美为首的战争中,所有人都不看好实力羸弱的中国,美国的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扬言要在圣诞节之前结束这场战斗,明朝对云南的统治有多强?卫所的布防才是重点,可惜了羁縻地区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为了巩固云南,明朝开始在云南部署大量的军事卫所,从而把云南彻底纳入到版图中。对于中原王朝来说,云南属于边疆地区,或者蛮荒之地。这里是山高皇帝远,很难如何评价白崇禧和李宗仁二人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革命形势如火如荼,新军阀取代旧军阀,新势力取代旧势力变成十分正常的事情,以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人形成的新桂系军阀取代旧桂系陆荣廷,成为代表广西的新势力。李宗仁黄绍1981年,农民盖房子挖出上古文物,主动上交国家,获500元奖励1981年,一对湖南父子盖房子时挖出一头猪。在上报给当地后被专家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并称全球独此一只,而父子二人也因捐献文物获得500元奖励。那么,这头猪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为什么能够1946年,鹤丸光吉死前大喊天皇万岁,中国士兵怒换冲锋枪行刑1946年,一位日本犯人被押往南京雨花台执行死刑。这名犯人眼神凶狠,死死地盯着押送人员,仿佛下一秒就要摆脱束缚,暴跳起来。刑场旁边围观着许多人,当这名日本人被推着往前走时,围观人员1949年,渣滓洞幸存者冉益智找到组织却被判枪决,为何?这人是大叛徒,害死了很多共产党员!1949年12月18日,重庆大同路德胜戏院门口,两男子扭打在一起,其中一男子振振有词地指着另一人大呼汉奸。围观群众一听汉奸二字,也顾不得手上的事,1960年,苏联正在阅兵,美国U1960年5月,苏联正举行盛大的阅兵时,一架美国U2侦察机竟肆无忌惮地在苏联上空侦察,暴怒的赫鲁晓夫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击落。20世纪50年代初,东西方之间的对抗不声不响地开始了。2021年授勋,中央下令将王占山抬进人民大会堂,他有何特殊身份?2021年6月2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盛大的授勋仪式,此次授勋仪式,共有29位获得七一勋章的人员,他们都是共和国的脊梁。授勋仪式上,来自河北的王占山老兵成为了全场瞩目的焦点,这
为什么朱元璋可以用十五年一统天下,曹操却不能?问题很简单,元未起义军群雄四起,到头来相互残杀,元军实力与几支强大的起义军相互损耗殒尽,朱元璋的地盘处于中间位置,他善于谋略,见识超群,他在关键时刻,总是与强手联合击败对手,实行广东方朔机智自责汉武帝初年,东方朔被召人宫中,任常待郎,陪伴在武帝左右。因其遇事机警,言语诙谐,逐渐得到武帝的宠爱。一个三伏天,武帝要赐肉给百官,按惯例应该由大官丞来分肉。东方朔听到消息也来到大殿蒋英我和妹妹给钱学森介绍对象,他一直看着我,有些不对劲很多人都以为,像父母爱情里安杰与江德福这样的夫妻,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出现。但是实际上,在中国近代,却有着这样一对夫妻,他们一个代表着科学,一个代表着音乐。他们就是两弹一星的获得者钱学陈赓奉命赴东北,为何中途取消?去是锦上添花留则是顶梁柱作者桅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延安及时做出了进军东北的重大决策。到1945年底,由关内先后进军东北的部队达10。7万人。以这些部队为基础,短短3年,到1948年底入关时,四野1927年朱德落难,范石生雪中送炭,不仅为他报信,还送上几万大洋朱德元帅在回忆南昌起义到井冈山的这段经历时,曾多次提到了他的老同学范石生,并一直对他充满感激之情。1944年,朱德在编写红军一军团战斗史座谈会上说由于我与范石生个人同学关系,我们的他是长津湖冰雕连的幸存者,16岁截去四肢,自责原因让人泪目在四川有这样一位88岁的老人,他在16岁那年,失去了双手和双腿,只能依靠一个简易的手摇三轮车走路,就这样他度过了自己70多年的人生。这位老人到底是谁?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名字叫周对越作战真正目的不是越南?40年后再看,不得不佩服邓公雄才伟略(图1)邓小平照片文丨峰纪实编辑丨峰纪实你真的认为对越自卫反击战我们只是在打越南吗?一个小小的越南,为什么会被称为一场战争能为我国奠定百年富强安稳呢?我们真正的威胁到底来自于哪里?慈禧最宠爱的公主,与太监相恋4年,却被打断双腿半生凄凉慈禧是大清王朝末期真正的掌权者,她也许是叶赫那拉氏的荣耀,但是这个女人囚禁光绪,斩杀戊戌六君子,卖国求荣,企图以签订屈辱条约保住大清,在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慈禧晚年虽然年事已高,但华夏儿女必知黄河为何是河,长江为何是江?大约在4000多年前,适合作物生长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内形成了血缘氏族部落,尤以炎帝黄帝两个部落最为强大,最终黄帝部落为争夺黄河下游地区又击败蚩尤部落,融合了其他民族,形成了华夏族。以图说话六七十年代的珍贵老照片,难忘的激情岁月,你还记得吗六七十年代的珍贵老照片,你们可否还记得这个时代?现在想起来,心中充满幸福,可惜再也回不去了,一转眼,人到老年,百感交集,美好的只有留给后一代了在六七十年代虽然穷一点,但是人的精神面一组奇怪的老照片,看1934年北平女子的服饰发型和精神状态这组照片拍摄时间为上世纪三十年代,根据图片中人物的服饰特点来看,具体的拍摄时间应该在1934年前后,地点为北平(今北京)。这组照片的拍摄者很可能就是下文图中出现的两名西方军官。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