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康熙皇帝为何要将9万多领土,割让给了北方的沙俄?

  重新认识《尼布楚条约》:
  我们一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中国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对于清中期以前中国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则缺乏完整的认识,今天小编就来重新认识一下康熙年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该条约,几百年来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是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开始,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背景与近代中国与列强所签之不平等条约并不一样,《尼布楚条约》是在中国取得完全胜利的情况下所签订的,但是内容却是对俄国有利的,因而让人不免想起中法战争时,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但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当时,康熙皇帝却有不同的看法,他当时寄希望于《尼布楚条约》能够给清朝带来永久的和平,但是实际上事与愿违,沙俄一步步进逼,最终在19世纪中后期占领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大量领土。
  根据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清朝不仅主动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大片领土,而且事实上承认了沙俄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占领,实际上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的边疆稳定是极其不利的,但是康熙皇帝当时缺乏对中国周边安全和世界局势的清晰认知,因而允准了这样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对中俄东段领土进行了确认,但是却没有规定中俄中段边界,因此在雍正朝时期,中俄两国又相继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中国政府彻底放弃了贝加尔湖以南的领土。
  康雍两朝对中国北方领土的放弃对后来中国北部边境威胁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当然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的初衷也许是基于前朝羁糜政策的考量,他们所处的时代也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康熙皇帝的形象虽然高大,但实际上他也有许多无法克服的个人和时代局限性。
  割让土地就是丧权辱国,康熙是清朝的一代明君,糊涂了吗,我们都知道清朝后期慈禧太后为片刻的安宁,签下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怎么会签出一份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康熙为什么要割让9万多领土给沙俄呢?
  对于《尼布楚条约》,争议很大,有人说它是平等条约,也有人说它是不平等条约,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尼布不楚条约》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
  在康熙亲政后,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清朝国内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东北边境事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两次雅克萨战争,大清帝国打败了沙皇俄国,这时沙俄不得不派人跟清朝谈判。康熙派索额图,佟国纲等人与俄方代表戈洛文,于1689年9月7日在尼布楚城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也就是条约划分了中俄两国东部边界线。
  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而东北的大兴安岭以北到库页岛,北方的外蒙古,外蒙古以北到贝加尔湖,这些大片的领土都归沙俄所有。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虽然给大清王朝换来了长达170年的和平与安宁,但是大量领土的割让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千古的遗憾!难道还能说这是平等条约吗?
  康熙帝的目光过于短浅,没有长期的战略眼光,急于签约,以便对付西北的准蒙古准噶尔部落。同时各种分裂势力气焰非常嚣张,威胁着清王朝的统治。而对沙俄的蛮横,贪婪,毫无底线,一再退让。吃亏是必然的了。另一方面,在清朝官员的眼里,包括康熙帝,认为能耕种的土地才是最好的,而对北面这片极寒的土地,不太在乎,失去也不也不心痛。有这种心理作用,在被沙 俄气势所震慑。再加上语言的不通,两个外国传教士翻译把话题往签协议上领引,促进了条约签订的进程。
  康熙皇帝英明睿智,割让给沙俄土地换来的是边境几百年的长治久安,割地的消息一传出,全国人民无不欢腾,喜迎割地沙俄,北京满城的镶黄旗包衣闫某人说:每当想起他玉宇呈祥的六十年岁月,想起他割地的那个让人性奋的决定,瞬间就觉得一股暖流涌入心田,当时就生理高潮了,割的好,我圣祖康熙大帝以一万五千疲弱之师击败沙俄八百精锐,又有理有节谈判中的割地阻止了沙俄南下侵略的图谋,从那以后沙俄再也不敢南下,只能蜗居在西伯利亚的冻土里,康熙帝实乃千古一帝也…
  说到底是无所谓,不止是清王朝对一些土地无所谓,历代其他政权也有无所谓的土地。
  一.中国的核心区域
  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理解一个概念,古代的疆土和今天的国家所有的领土不是一个概念。今天的领土是很难改变的,古代的疆域多半随着国势强弱而增减,古代想要牢固的统治土地,需要的是一套合适的官僚体系,人民对于政权认同,相近的农业生产方式等等。
  而秦汉所有的土地,大体上在大部分统一的王朝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这一块是核心区域。对于非核心区域,历代王朝态度非常有趣,宋代已经丢失了燕云十六州和西边的领土(西夏政权),可是他们在西南边玉斧划界,他们更是允许土司、酋长的存在(树其酋长,使自镇抚)。明代对于北方经营更是不用心,明初大将冯胜1369年攻占了河州(在今天宁夏境内),冯胜认为这里是"化外之地",所以"下令将城楼、仓库、房屋、尽行焚烧殆尽。"
  大约历代政权对于核心区域是非常热衷的,但是,对于非核心区域则是不太关心了。沙俄攫取的土地,大约也在清王朝理解的非核心土地之外,所以,对于清王朝认知角度是可以理解的。
  二.清王朝面临的时代
  单说清王朝本身,这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是积极扩张领土的,并且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传播汉文明,比如清雍正乾隆在云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逐步建立和中央统一的官僚体系),我们在史料上,也能西南看见兴建学校(传播儒家文化,清代云南的官学在明代73所的基础上增加到101所),再诸如内地移民。清王朝和历代政权没有区别,积极用汉文明的一套丰富经验与思想去统治域下的一些土地。
  另一方面,清朝的皇帝身份特殊,正如人大历史教授杨念群所说:"当年乾隆既是大汗又是满人和汉人的皇帝,同时又是大喇嘛,它是凝聚多民族共同体的一个象征。"这样看,清王朝是一个大的帝国。当然这里强调一下,与西方的帝国不一样,西方帝国是依靠工业文明驱动,殖民也是热衷于海外扩张。世界大的格局是农业文明的帝国与工业文明的帝国开始了碰撞,莫卧儿帝国、奥斯曼帝国、清王朝与欧洲沙俄、大英帝国、法兰西的碰撞。
  清王朝,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渊源,面对时代的改变,很难改变一些传统中国固有的观念。许多近现代的概念与事物,在那个时代诞生,但是,那时候清朝的思想更多的停留在传统汉人的思想层面,清朝在乎的更多的是核心的领土,而非边疆地区。这种土地,清王朝也不会寸土必争。
  清王朝更像是一艘大船,依靠着水手和船长丰富的经验在航行,但是,世界的巨大改变,犹如突然而来的冰山,大船改变航向已经不大可能了,在近代撞向冰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综上所述,清朝对于九万多领土的放弃,说明了清代对于领土的思想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也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世界近代历史的改变。这不仅仅是实力方面的对比、现实的种种考虑,也是思想观念层面的问题。
  何止是9万,那是400万甚至是1000万好嘛!
  在很多人眼中,康熙是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割让给沙俄了,简直是千古罪人!罄竹难书!
  一直以来,静夜史听到这个言论都是出离愤怒的,不过之前是为康熙,后来是为这些大放厥词之人。
  老实说,看到今天的西伯利亚被俄罗斯占据,包括静夜史在内的很多人会感到不爽,毕竟这块土地距离我们太近,距离俄罗斯的统治中心莫斯科却太远。
  然而,近在咫尺的我们没有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反而是万里之外的俄罗斯人,将这片土地全部占据。很多人的不服是有道理的!
  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一点就是:
  在沙俄到来之前,北纬58度线以北的西伯利亚地区,和今天的南极洲一样,是一片真正的白地!
  什么是白地?无主之地尔!
  很多人说康熙割让给了沙俄多少多少土地,其潜意识就认为西伯利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还有人说"西伯利亚"的本意是"鲜卑利亚",鲜卑曾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所以西伯利亚当然是我国的地盘。
  这个逻辑就好像是印度洋是以印度名字命名的,所以印度洋就是印度的内海!
  很无语不是吗?
  在先前的文章中,静夜史曾经指出,我国古代疆域的最北界,在今天的北纬58度线附近,这条线从萨彦岭开始,穿过贝加尔湖附近,到达外兴安岭地区。
  再往北,就是大面积的冻土区,不仅长不了粮食,长不了牧草,连生存都费劲。所以这里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北界,而不是我们看到的地图上一直延伸到北冰洋!
  事实上,在清朝之前,只有两个王朝将疆域拓展到了北纬58度线附近,一个是唐朝,另外一个是元朝。其他时期,王朝的北界最远到达辽东,再往北,就是游牧民族的有牧区,当然,也是在北纬58度线附近。
  清朝虽然是渔猎民族起家,但是在入关后,也不可避免地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帝国。农业时代,自然是适合耕种的地方才有征服的价值!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清朝和蒙古的结盟政策,导致清朝对蒙古的牧场也很有兴趣,这使得他们有动力将国界线推进到北纬58度线附近。
  除了前面说过的北纬58度线以北都是冻土区,难以生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形不利于南部。从萨彦岭到外兴安岭事实上也是一条分水岭,此线以北,海拔自南向北降低,北冰洋的冷空气大规模南下,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异常寒冷。
  所以,清朝能将疆域推进到北纬58度线附近实属不易。
  我们再来看下康熙是如何"割地"的?
  1643年,正值清朝入关前夕,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大肆烧杀抢掠。
  清朝入关后,主要忙于镇压南明的反抗,处理三藩问题以及解决宝岛问题,无暇顾及东北地区。等到1685年,康熙才开始着手于东北问题。
  康熙时期,主要解决的是东北方向的问题,在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后,沙俄不得不派人到北京谈判,经过双方协商,沙俄势力退出黑龙江流域。清朝取得了外兴安岭以南的全部土地。
  关于外兴安岭以南的东北地区,当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土地,那么历史上都有谁真正统治过这里呢?答案是元朝!
  唐朝时期,在东北设置黑水都督府,但是这种统治类似于羁縻统治,后期的明朝统治这里时,虽然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但是在1435年就被撤销,事实上明朝中期以后在东北地区的统治连羁縻也算不上。
  而清朝从《尼布楚条约》开始,在国际上获得了该土地的所有主权,而不是宗藩统治,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且,将沙俄从黑龙江逐出去,到底是割了谁的地?
  很多人说康熙鼠目寸光,没有乘胜收复尼布楚城以及整个西伯利亚。关于这个问题,静夜史想说:你行你上!
  我们都知道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在清朝时期,但凡发配到这里的人,基本就是九死一生!为何?冷!这里的气候能冻得人怀疑人生!
  宁安市在黑龙江东南部,这里尚且如此寒冷,北部的西伯利亚和尼布楚城又该如何?
  再者,贝加尔湖地区的尼布楚城周边,是沙俄在1600年左右就侵占的,这里在之前是土谢图汗部的游牧场地。而在康熙和沙俄谈判时,喀尔喀蒙古还没有归顺清朝,不是清朝领土,所以并没有将这一地区作为谈判项目。
  试想,美日两国谈印度的领土问题合适吗?
  所以,康熙时代,对于领土的问题,并没有所谓的割让。哪些所谓的割让数字除了让人热血一把,百无一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谢邀!尼布楚条约说白了就是满清和沙俄一起瓜分了衰弱了的蒙古人遗产的书面文件,何来不平等?就算不平等也是对于当时蒙古人的不平等,不要脸的俄国人还认为对他们不平等嘞,因为他们在远东当地经营了几十年的堡垒被迫拆除,呵呵。
  所谓的康乾盛世是相对于其他历朝历代而言,当时的中国国力最盛,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疆土最辽阔,边患几乎没有了,长城都不用修了,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困扰中原几千年的地方都纳入版图直辖了。当然内部隐患依旧巨大,贫富差距,思想封建,但这种问题拿在古代中国谈毫无意义。若再去和当时全世界比,和不列颠,西班牙等等帝国比那确实是金玉其外了。
  康熙爷之前的世界,在海洋探索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对未知陆地,尤其是荒芜贫瘠地域的探索上,还是很缺乏的。 西伯利亚就是这样,十七世纪,俄罗斯公国和清朝,对西伯利亚的了解,仅仅停留在遥远贫瘠之上,对它的大小,幅员甚至周边地缘政治都不清楚。 清军入关后,对其祖地采取的是保留政策,即边屯肃民,严格控制。导致东北地区人口,经济,贸易等比较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边民向西伯利亚地区的扩展与迁徙。 直到俄罗斯老毛子策马扬鞭,一路向西来到尼布楚河,并与中国边民和守备相遇时,康熙爷才知道 : 哦,再不解决边境问题,要发生冲突了。所以,在不知道老毛子到底跑了多远,占了多少土地,西伯利亚到底有多大的情况下,康熙爷为了确保祖地安全,北方边境稳定,为平藩定台空出手来,不得已的签定了《尼布楚条约》。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不平等条约,而是老毛子欺负了我们的无知,现在觉得吃亏了罢了! 如果那时康熙爷就知道西伯利亚有多大,就关注了那些远上库页岛生活的中国边民,那些夏季在贝加尔湖捕鱼,冬季到嫩江流域过冬的游牧民族,恐怕就不会随便在自己家门口划一条线了。怎么也得和老毛子二一添作五吧! 还有,如果清朝没有走到那种地步,上百的不平等条约没有签订。现在的中国该有多大啊!想想就觉得傲娇。 夏季,我们到中国第一大岛---库页岛上去避暑,那里山峦叠翠,生态极好!然后,经过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回到庙街吃海鲜,之后自驾去贝加尔湖游泳,环湖露营。再驾车直抵库伦(乌拉巴托),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再转到乌里雅苏台,欣赏蒙古高原风格,转道向南阿勒泰,乌鲁木齐,敦煌最后回北京,这圈自驾游恐怕有一万多公里吧。 第二年,自驾先出腾冲,去密支那参观翡翠原矿,再经果敢去河内,沿着南中国海西海岸一路向南,过顺化,去到西贡领略南国风情! 如果是这样,我泱泱华夏,该多么美好啊!
  这个问题其实争议很大。详述如下:
  1、在古代中华只有疆域的概念,而没有边界线的概念。更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维,使得各朝各代跟周边其实没有很明晰的边界划分。
  2、在康熙那个年代,西伯利亚那块严格说是,没有常备军事力量的存在,一直到沙俄东侵威胁到清朝的北疆,才想起这片苦寒之地。进而发生战争,但是双方的战争规模其实很小,甚至可以理解为军事冲突。
  3、尼布楚条约实质上是满清与外界的第一次清晰的,划分边界线纠纷解决行为,所说的割让的地域并不是完全处于满清军事力量的覆盖之内。
  4、沙俄的习惯说侵吞一切跟他们挨着的土地;而满清则继承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特点,占领一切可以耕种的土地。所以对于北边那些苦寒之地是历代中华王朝不屑于占据的,当然满清也没当回事。
  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其主要精力被富庶的中原地区牢牢吸引住了,而中俄边境的土地大多较为荒凉,不太适宜农耕。作为已入主中原,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的满清而言这些土地价值不大,自然兴趣也就不大。
  清代以少数民族身份统治中原,而满清和中原汉人之间既有的民族矛盾就成为满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从维护国内稳定而言康熙不愿在对俄关系上耗费过多精力,于是选择对俄罗斯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退让。
  满清为更有效地统治中原汉人推行满蒙一体政策,利用蒙古的骑兵优势一同统治汉人。到康熙时期满清已征服蒙古各部中的内蒙古和外蒙古地区,可在新疆天山北麓的漠西蒙古准格尔部却一举统一漠西蒙古诸部并将触角伸向整个新疆、青海、西藏和中亚,甚至威胁到已归附清朝的外蒙古喀尔喀部。康熙割地给俄罗斯其实是换取俄罗斯不支持准格尔部的一项政治交易。
  如果不割地给俄罗斯,而是选择出兵外东北乃至西伯利亚和俄罗斯争雄必然导致关内清军的大规模调动,这对满清维持对汉人的统治是不利的。当然满清也可以选择不动用自己的八旗嫡系部队,而让归附自己的蒙古诸部出兵,但这必然将削弱这些部落辅助自己压制汉人和抗衡准格尔部的力量。况且万一某一个蒙古部落在战争中像准格尔部一样趁势崛起,无疑是给自己又树立一个大敌。
  谢谢网友暨南大学石牌校區的多次邀请。这几天由于太忙了,先简单回答一个问题。主要原因是康熙要保持北部边疆的安定,以全力对付发展势头正盛的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因此康熙才急于签订《尼布楚条约》,而沙俄虽然向准噶尔提供过一些援助,但终究没有派兵援助准噶尔。
  除了割让土地外,还有更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清军大获全胜,俄国残兵困于城内乞降之际,康熙皇帝不但释放了所有俘虏,还允许他们持枪械和来历不明的财产归去,临走还给发了口粮。这是想用儒家的"仁爱"思想感化毛熊???让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简直就是与虎谋皮。
  而且,当时清军的战斗力,在清初长期实战的锻炼下,八旗子弟的勇猛程度跟入关前比没有退步还有不少长进,火器也进行了更新和升级(清朝军队有成建制的火器部队,并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种冷兵器的大刀长矛)。战法已非常接近现代,武器威力绝不逊于俄方。
  当地民众盼望"我大清"出兵,已有半个世纪。民众助战者甚众,蒙古骑兵甚至直接参加了战斗。清的自卫反击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不胜的理由。然而,清朝在胜利之时也比较心虚,因为,康熙初年,边疆纷争和内乱不断,在战事不断的情况下,还要减税负,劝农桑,搞国内维稳,压力很大。到了康熙中期,当时清王朝已经平定祸乱了小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东南沿海的"反清复明"势力也基本肃清,此时,国家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的避免战事,能不打就不打,尽量保存国家实力。但是,对清朝最具威胁的还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部落——准噶尔部,一直不消停,是大清国的心头大患。
  其最著名的大汗就是噶尔丹,也是沙俄的好基友。毕竟国际关系上有个俗话,叫做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此时,大清西北边疆噶尔丹和沙俄不断蚕食清朝的领土。沙俄想利用噶尔丹实现其侵略我国西北地区的野心,而噶尔丹则想利用沙俄力量来牵制清政府,实现其一统蒙古的政治图谋,这就是双方互相接近、进而勾结的共同政治基础。但因为西北有噶尔丹叛乱,政府需要尽量保持东北边疆的稳定,而且还要继续消耗大力人力、物力、财力监视汉人,搞国内"维稳"。这一局势下,康熙帝同意议和。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此条约让把2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拱手让给了沙俄。但是康熙作为一代明君,打了胜仗还割让土地这不是傻吗?康熙皇帝这么做,自然有他的考量。他想用这24万平方公里换取更多的土地。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噶尔丹那里。
  噶尔丹有多少土地?将近三百万。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国政府拿了好处便信守了承诺(毕竟他们也见识了大清国的军事实力),所以对西北的噶尔丹,采取了口头上支持,行动上敷衍的政策,并把与噶尔丹私交甚笃的俄罗斯驻西伯利亚总督戈洛文被调走,俄罗斯边境的各个关卡都得到了不允许向噶尔丹输送给养军火的命令。
  没有了沙俄的牵制和支持,噶尔丹实力大减,康熙两次亲征噶尔丹均大获全胜。战后噶尔丹率残部流窜于塔米尔河流域一带。清朝用了几十年,三任皇帝,在乾隆时期终于灭亡了准噶尔汗国,将新疆重新纳入中国版图,并构建了稳定的统治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较晚,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20世纪初,国家面临灭亡,被列强肢解的危急形势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千年以来,受到儒家思想"家天下"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普遍没有明确的民族主义,也没有国际领土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和国家的概念,包括中国这个词,虽然很早出现,但只是代表地理方向,并未出现当今的含义。
  因此,当时的大清国皇帝,并不认为国家和领土是全体人民的,而是当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家产,比如,清末慈禧说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所以,家产的增加或者减少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外征战之时,这个家产被别的民族给占有了,那么无论增减都没有意义,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领土,而是维稳,保持自己民族和家族的持续统治。
  不过,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也有相对积极的意义,沙俄作为横跨亚欧两洲,崛起中的大国,在欧亚大陆上所向披靡的彼得大帝出兵攻打中国,却被中国军队杀得丢盔弃甲(和谈是俄方主动提出的),这一战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帝国的威力,起码后面的一个半世纪沙俄还是比较安静。直到鸦片战后,加入了蚕食中国版图的大军,而且还是主力军,运用各种手段吞噬了我们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自此,中国彻底丧失了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出海口。现在吉林省东部,面对日本海只隔着一个山头,但却没有出海口,非常的憋屈。
  如果审核不通过请告知原因,一些粉丝上万的作者赤裸裸的抄袭(连标点和配图都一字不差的粘贴复制)倒是发文章畅通无阻,每天涨粉无数,本人举报过数次,平台均是答非所问,难道平台没有查重系统?本人从不通过献媚吸粉,三观正,老老实实坚持原创,连头像都用的是自己真实照片,为何被处处为难,平台何以取信于受众?

日本人看过毛泽东为抗战写的论持久战会有什么感想?本文约4200字阅读需要11min1938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43期第44期的合刊上全文刊载毛泽东同志于当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这篇王石坚被捕,供出红色特工,叛徒还是反间?赴台经历成谜作者小橘子谍战剧深受观众的喜爱,比如潜伏风筝等谍战剧的收视率就很高。这些谍战剧大多说的是解放战争中我地下工作者与敌人特务机关斗智斗勇的故事,剧情跌宕起伏惊险刺激,令人脑洞大开。其实大叛徒赵玉昆害死狼牙山五壮士,潜逃10年后,终在1950年落网想必人人都读过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当年五位八路军战士在易水河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为了不被俘虏,纵身跳崖将自己的忠诚奉献给了祖国,感动了很多人,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当年他们之所以匪特冒充解放军,戒指露马脚,记1963年诏安县风吹岭搜剿敌特战斗1963年是新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年头。台湾当局从1960年开始,就企图利用大陆的困难时期实施其所谓反攻计划,并且频频派出受过专门训练的特工渗透到我沿海地区实施侦察和破坏他59岁任海军司令员,16岁保送上军校,60岁晋上将,63岁英年早逝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标志着英雄的人民军队诞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22年的艰苦卓绝斗争,人民解放军不仅克服了无数的艰难困苦,而且战胜了以蒋介石国民党为首的反革命武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来源学习强国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1928年罗亦农被出卖,周恩来指示转移贺治华夫妇,不料2人是叛徒1928年4月15日,时任中央常委的罗亦农,正在上海戈登路的一所房子内开会。就在这时,房子的大门突然被踹开,一群中外巡捕闯了进来。一进门,这群巡捕就拿枪指着罗亦农,然后顺势就用手铐八路军7大纵队,哪位纵队司令员最牛?出了一位元帅一位大将作者相忘于江湖抗战时期八路军有过七大纵队,哪一位纵队司令员最牛?纵队这一编制,早在1925年9月二次东征时就出现了,但是3个纵队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有的纵队4个师,也有纵队1师1旅,1970年,章士钊反映国民党元老的遗孀生活困难,周总理必须照顾1970年的6月8日,周总理接见完出席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座谈会的全体代表之后回到了西花厅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正静静地躺着需要他处理的信函,其中一封信是前一天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写来25位牺牲在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高级将领黄世德中原军区鄂皖分区司令兼政委黄世德(19141946)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畈上湾人。1929年参加赤卫队,后编入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仙居区便衣二队队长中共红安县因刮掉胡子不能进考场清朝时期,科举考试作弊案频发,冒名顶替考试者屡见不鲜。于是官府就想方设法杜绝替考作弊案的发生。其中有一项措施就是,凡生员参加举人考试者,必须将参加考试的生员的面貌特征事先报备,填写
跨过鸭绿江志愿军的武器为什么那么乱?这都是老蒋的功劳看过抗美援朝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同学,相信都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了吧,那就是在电视剧里面,志愿军的武器非常乱,甚至乱到什么程度呢?有英国人产的司登冲锋枪,也有美国佬的汤姆逊冲锋枪和加2004年美国一老兵来到中国,对着云南一老妇单膝下跪,她是谁?抗日战争期间,一些美国士兵来到我国,和我国军民一起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美国陈纳德将军带领的飞虎队,他们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缅怀历史,展望未两次生死诀别年轻夫妻的绝笔信为谁而写1928年底,23岁的赵云霄在长沙陆军监狱度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一个冬天。身怀六甲,她被囚禁于高墙铁窗之下,唯以慰藉的是丈夫陈觉在牺牲前写给她的一封书信。同因革命被捕,陈觉在就义前4电报是怎么被中国引进使用的?当翰林院高材生第一次见到电报机相比传统的驿站信鸽和烽火,用电报传递信息可谓迅捷无比。电报的实际应用始于1830年代,随后便进入高速扩张期1850年代,英国法国与荷兰等国接通了海底电真实的隋炀帝杨广(五)大业五年年末,杨广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兵发辽东,攻灭高丽。高丽,就是今天的朝鲜,在后世的史学家看来,攻灭高丽,完全是一次满足隋炀帝虚荣心的穷兵黩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境里并解放后,军统特务徐宗尧曾被判死刑,可最后为什么又被释放了?1948年年底辽沈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保密局的冀辽热察边区特别战失去容身之地,身为该站站长的徐宗尧及其部署也均逃到了北平。徐宗尧逃到北平后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是哪个?首先看一个国家有没有血性,得看主政的政府和政府的决策者,有没有血性。纵横天下,看中国历代,强盛时代很多,以强击弱那不是血性,那是国家的实力。要说血性还是新中国后,毛泽东主席吋代,在卫青到底有多厉害?他在世时,汉武帝为什么不敢动卫子夫?说实话汉武帝一直都尊重卫子夫,就算失宠之后依旧尊重她。巫蛊之祸发生后,皇太子刘据被逼起兵失败之后,汉武帝也只是派人收走卫子夫的皇后玺绶而已,并没有明确说废后,更没有下旨要杀她,是卫当年崇祯提出迁都南京,为何大臣们一反常态的极力反对?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原因不复杂第一,南迁等于放弃北方,大臣贵族们不愿意。当年很今天不同,贵族大臣的主要财富都是田产,也就是地租。他们在北京生活,田产基本都在北方。依靠田产每年的稳定52年许世友陪同毛主席坐专列,主席你要当祖国和人民的利剑前言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结束了在济南的考察游览,在许世友等人的陪同下,乘专列前往了徐州。图丨毛泽东下火车这条专列在鲁西南大地飞驰,而车内则是谈笑风生欢声笑语。毛泽东在专列63军坚守铁原14天,拯救数十万志愿军,彭德怀哽咽祖国感谢你们当63军官兵撤下阵地时,彭德怀亲自前去看望从前线撤下来的官兵,他看见士兵们浑身上下的衣服已变成一缕缕布条,不少士兵身上仅剩下一条沾满血迹和烟痕的裤衩。彭德怀说了一句祖国感谢你们!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