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靳辅治河第一人,功绩惠千秋,被康熙冤枉4年,仍然名垂千古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14岁的康熙帝提前亲政。当时,有三件大事摆在康熙面前,让康熙纠结不已。为此,康熙还将这三件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以示鞭策,康熙后来回忆说:
  "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至今尚存。"
  康熙所虑的三件大事,分别是三藩、河务、漕运。
  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结束后,三藩问题解决,但河务和漕运问题却非常棘手,尤其是河务,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黄淮水患,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清朝出现了一位"超级专家",他为康熙治河十余年,在一片争议中悲泣下野,但却造福了万千百姓。康熙曾评价他为"治河第一人",这位"超级专家",名叫靳辅。
  靳辅是清代名臣,更是贤臣。同时,他也是一位悲情人物,他死后,黄河岸的百姓为他立祠,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他占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本文,笔者和大家分享靳辅,希望透过汹涌的黄河古道,来认清一位兢兢业业的清朝"大禹"。一、谁惹怒了黄河?
  在漫长的史海中,"治水"是永恒的话题。从远古时代的大禹,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李冰,从到东汉的王景、到元朝的郭守敬,这些治水名人们耗费心血,其目的都是要保百姓免于洪灾之困。
  要知道,古代官员自古读孔孟之言,水利并不是必修课,很多人读万卷书,对治水一窍不通。再加上古代没有科学之说,对于治水者来说,只能靠前人积累的经验。
  除了要有"经验"以外,还需要两样东西,用孟森在《清史讲义》中的话说:
  其为治河名臣者,第一系廉洁,第二即勤恳。
  之所以要廉洁,是因为治水过程中必然要经手许多钱款,既要保证自己不贪污,又要约束上下级不动歪心思,确保钱款全部用到实处。之所以要勤恳,是因为治水涉及面太大,考察、丈量、施工都要亲力亲为,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甚至还要"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方能不负民望。
  因此,想成为一位治水名臣,要同时拥有经验、廉洁、勤恳三方面优势,难度非常大。
  说完人的问题,再说水的问题。靳辅治水,主要是治理黄河。从夏朝开始到清朝咸丰时期,黄河一共经历6次大改道,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改道,发生在明朝明孝宗弘治年间。当时,明朝为了漕运的方便,强行截断黄河黄陵岗支流,导致黄河北流决口,黄河水肆虐,自由冲击改道,最后,黄河和淮河交汇,让洪水更加疯狂,造成非常惨烈的后果。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黄河几乎每年都会暴发洪灾,沿河郡县土地尽淹,苦不堪言。下图为历代黄河改道图,清朝初年的黄河故道,并不经山东入海。
  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每年都要从国库中拿出大量金钱来治河,但效果甚微。不仅如此,统治者还信奉迷信,每年都要祭祀"河神",祈祷"河神"能护佑沿岸百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年间的河督王光裕,康熙本对王光裕委以重任,不曾想王光裕到扬州转悠了两年多,治河方案提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总以"银钱不足"为由,毫无作为。最后工部尚书冀如锡实在看不下去,亲自视察河工,终于意识到王光裕是在磨洋工,于是一纸奏疏,将王光裕弹劾下马。
  《清史稿·冀如锡传》云:
  王光裕无治河才,所治堤工皆不实,乞罢之,别简贤员立验勘之。
  王光裕下马,康熙急需治河能臣,这时,本文的主人公靳辅走马上任。最初,康熙也没想到,靳辅竟然是治水的"天才",更没想到,像靳辅这样的天才,也会因治水而被罢免。二、横空出世的靳辅
  靳辅是谁呢?《清史稿·靳辅传》记载:
  靳辅,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顺治九年,以官学生考授国史馆编修,改内阁中书,迁兵部员外郎。
  靳辅祖上是山东历城人,明朝末年迁居辽阳,清朝建立后,他的家族被编入镶黄旗。顺治年间,顺治帝下令设立八旗官学,从八旗子弟中挑选才华出众的青年集中培养,靳辅在顺治九年入官学,随后进入仕途。到了顺治末期,靳辅已经担任兵部员外郎。
  到了康熙十年,靳辅官至安徽巡抚。在安徽,靳辅有一番作为,《清史稿》云:
  疏请行沟田法,以十亩为一鞬,二十鞬为一沟。沟土累为道,道高沟低,涝则泄水,旱以灌田。
  可见,靳辅在安徽时期的政绩,主要在"水利"方面,说明靳辅在这方面颇有天赋。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清廷措手不及,只得把所有的人力和财力都用在平叛上,当时黄河肆虐,民不聊生,清廷无暇顾及。到了康熙十六年,清朝在战争中逐渐掌握主动权,康熙决定治理河道,而靳辅则被推荐为河道总督。靳辅当时面临的情况非常严峻,史载:
  高家堰决三十馀处,淮水全入运河,黄水逆上至清水潭,浸淫四出。砀山以东两岸决口数十处,下河七州县淹为大泽,清口涸为陆地。
  靳辅到任后,立即考察周边情况,召集黄河两岸有识之士讨论治河之策,一日之内连续给康熙上了八道奏疏,这就是著名的"一日八疏"。
  靳辅总结了历代治河的经验,认为之前治河之所以屡屡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官只着眼于自己的辖区,即"以尺寸治河",以往官员,仅仅把一省或一州县的危机解决,然后任由河水冲刷下游,待下游河道阻塞,仍然会危及上游,造成之前的治理成果则功亏于溃。靳辅的方法是:
  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
  靳辅强调,治理黄河关系到数省的安危,应该把河道和漕运问题一起解决。当靳辅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康熙的时候,康熙当然是赞同的,但康熙也有两点顾虑:
  第一,如此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需要耗费国库巨大的财力。康熙到底要不要拿国库和靳辅赌一把?
  第二,靳辅的野心很大,万一靳辅治河失败,黄河沿岸数省数百万百姓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动摇帝国的根基。康熙敢不敢给帝国做这么大的"动作"?
  靳辅知道康熙的顾虑,靳辅最终提出,他一方面会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会承担后果。就这样,靳辅开始了他的治河事业。
  靳辅的修河计划非常庞大,简单可概括为八点:
  其一,欲治理上游,必须先疏通下游,这个工程量非常大,涉及河南、安徽、江苏等省。
  其二,清理青口淤泥,青口是黄河和淮河交汇处,清理青口,目的是引淮河之水"洗刷"黄河。
  其三,修洪泽湖沿岸的堤坝。
  其四,修补黄河、黄河以往容易决口的地方。
  其五,疏通青口到高邮湖中间的清水潭运河。
  其六,改变运河口,合理解决水利和漕运之间的矛盾。
  其七,在黄河上游建立大量减水坝,这一点引起了巨大争议,下文还会提到。
  其八,竣工后,设立守河兵。明确河道管理,责任明确。
  靳辅治河,工程量之大,数百年来亘古未有,为了给康熙开源节流,靳辅也绞尽脑汁,靳辅在给康熙的奏折上说:
  宜令直隶、江南、浙江、山东、江西、湖北各州县预征康熙二十年钱粮十之一,约二百万。工成后,令淮、扬被水田亩纳三钱至一钱;运河经过,商货米豆石纳二分,他货物斤四分。(出自《清史稿》)
  靳辅的意思是,让直隶等6省先预交一部分钱粮,等河道和漕运修筑完成后,从过往商船中收取少许费用,用以归还。
  相比于"开源",靳辅更注重"节流",例如,在疏通清水潭运河这个大项目上,靳辅亲临现场,巧妙设计,工部尚书冀如锡原本预计需要耗费57万两白银,结果靳辅仅仅花了9万两。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之人很多,为什么靳辅能够独树一帜呢,在笔者看来,靳辅拥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品质:
  第一,靳辅有敢于直面黄淮水患的勇气。黄河肆虐,历任前辈都没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靳辅信心满满,仍打算大范围治理黄河,勇气可嘉。
  第二,靳辅有以身许国,不计个人安危魄力。靳辅提出"审其全局",大范围治理黄河的策略,势必将自己陷于舆论的焦点,同时也担负巨大的风险。但靳辅没有犹豫,他宁愿舍弃性命,也要治理山河,保护百姓。
  第三,靳辅有勤恳、廉洁的品格。靳辅治河,需要经手大量的钱物,但从没有人弹劾靳辅贪腐。靳辅治河多年,在河道总督衙门的日子很少,他总是亲临现场,或脚踩泥泞,或身穿短褐,不敢有丝毫懈怠。
  《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很明显,靳辅用自己的勤勉和勇气,成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治河名臣。然而,他虽为名臣,却在治河之路上历经坎坷。三、谁在为难靳辅?
  靳辅治河开始于康熙十六年,从康熙十七年开始,靳辅就开始遭受各种质疑。康熙十七年,天降大雨,上游河水暴涨,靳辅在下游尚未完工的堤坝发生多处决堤,此举引起震动。御史们认为靳辅耗费巨资,结果不尽如意,有渎职之嫌。根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在内阁会议上也感叹:
  "修治决口,费如此多的钱粮,不久复决,此事如何?"
  此时的康熙也很纠结,他若此时突然不信任靳辅,那此前的巨额耗费岂不付诸东流?但若继续信任靳辅,如果靳辅真的是浪得虚名之辈,那康熙岂不成了笑话?
  最终,康熙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先将靳辅革职,然后让靳辅戴罪修河。此后几年,靳辅诚惶诚恐,以"戴罪"之人的身份兼任河道总督之职。有幕僚建议他辞职,靳辅则认为,事已至此,只有证明自己。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靳辅治河再次引来巨大争议。这一年,黄河在宿迁徐家湾发生决口,靳辅大惊失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缺口塞住,不料洪水太过猖獗,下游的萧家渡再次决堤。
  这件事让许多人对靳辅再次产生怀疑,当时有个叫崔维雅的州官,率先提出靳辅修建减水坝之法有误。一石激起千层浪,朝臣们纷纷弹劾靳辅,康熙无奈,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勘察河工。伊桑阿虽然熟悉钱粮事务,但对治河并不精通,他听了靳辅和崔维雅的汇报后,觉得二人说的都有道理,不知如何裁决(或许因为怕担责任),伊桑阿回到京城后,把情况汇报给了康熙。康熙没有办法,只得召靳辅入京,当着六部九卿的面,让靳辅和大家辩论。
  从这件事来看,康熙算得上是一位明君,他虽然不懂河工,却知道兼听则明。
  在辩论会上,靳辅非常激动,坚信自己的方法没有错,而且他认为,虽然徐家湾和萧家渡发生决口,但这只是"人事"在个别方面没有战胜"自然灾害",而黄河治理方案整体上已经接近完成,不能因为这两处决口就完全否定自己的方案。康熙最终被靳辅说服,命靳辅继续治水。
  第二年,靳辅加固了萧家渡等堤坝,并且上书给康熙,要求在河南开封和归德境内修筑河堤,并且提出加固青口附近四十多处的堤坝。靳辅恳请康熙批复这些工程所需的钱粮,并且对康熙说:"成与不成,在此一举!"康熙也希望见证这件大事,全力支持靳辅。当年七月,康熙两次派钦差巡查河工,发现虽然黄河水滔天,但河道坚固,往来船只畅通无阻,康熙立即将靳辅官复原职,感叹道:
  "前见靳辅为人似乎轻躁,恐其难以成功。今闻河流得归故道,良可喜也。"
  从这句可以看出,康熙最初对靳辅也不是百分百有信心,现在靳辅修河成功,康熙终于松了一口气。
  康熙二十二年,31岁的康熙南巡,主要是视察黄河。见到靳辅的治理成果,康熙非常高兴,他将靳辅赞扬了一番。康熙感叹道:其他官员都是想尽快做出政绩,只有靳辅懂得循序渐进,敢冒风险,为百姓谋福。四、靳辅的最后蹉跎
  康熙回京之前,赠送了靳辅一首诗,勉励靳辅再接再厉。靳辅得到康熙的鼓励,信心倍增,他在宿迁、桃源、清河三县的黄河北岸新挖一条"中河",中河的形成,在中国漕运历史上意义重大,史载:
  中河既成,杀黄河之势,洒七邑之灾,漕艘扬帆若过枕席,说者谓中河之役,为国家百世之利。
  靳辅开挖的中河,从青口开始截流,不仅减缓了黄河水的汹涌之势,也直接免除了下游七个郡县的洪灾。同时,漕运船只从清河通过,直接绕过黄河一百八十里的险路,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风险。
  中河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靳辅的能力。然而,不久后,靳辅再一次陷入舆论的漩涡中。
  康熙二十四年,靳辅要求在徐州等地再次修筑减水闸,减水闸的作用是蓄上游之水,减缓对下游的冲击。但这就暴露了一个缺点,一旦减水闸建成,上游的洪水不能及时排泄,造成积洪,势必会淹没上游的农田。所以,靳辅提出这个方案的时候,康熙就说"减水闸益河工无益百姓",意思是,这件事虽然对治河有利,但对上游百姓却是灾难。
  其实,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治河的前提还是为了百姓,只不过靳辅是想牺牲小部分百姓的利益,换取更多百姓的利益。但前者的牺牲显而易见,后者的获利却不是立即能看到的,这就引发了纷争。
  最先和靳辅打擂台的人,是清朝名臣于成龙(小于成龙),于成龙当时担任安徽按察使,同时协助靳辅治河。靳辅要修筑减水闸的事情,直接导致安徽北部一些区域受灾,于成龙认为靳辅此举非常不合理,这件事引起了双方的激烈争论。
  随后,康熙下令让靳辅在治理黄河的同时,也解决高邮湖淹没民田之事,其实,这是康熙看到靳辅治河有一定成果后,对靳辅提出更高的要求。康熙当时的建议是"引高邮等处建水闸所泄之水入海",意思是,高邮湖之所以淹没民田,本质上是靳辅修筑减水闸导致的,现在要把这些水引入到大海里。接到圣旨后,于成龙谨遵圣命,立即勘察河道,打算挖河渠疏洪入海。靳辅则认为康熙的建议不合理,《清史稿·靳辅传》记载:
  (靳)辅谓下河地卑于海五尺,疏海口引潮内侵,害滋大。
  靳辅的意思是,高邮湖下游有些地方比海平面还要低,如果贸然疏通,不仅不会把湖水引入大海,还会引起海水倒灌。
  靳辅认为,若想解决高邮湖问题,不能直接挖河,而应该修两条较长的平行堤坝,让水从堤坝之间入海。
  因为两者的方案相左,彼此不服,只得上报康熙,康熙拿不定主意,只得召群臣商议,最终大多数人认为靳辅的方案不合理,所以康熙采纳了于成龙的建议。靳辅由此失去了权力。不过,于成龙的方案最终因"民情不便"而终止,这是后话。
  屋漏偏逢连夜雨,靳辅在"败给"于成龙后,到了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琇弹劾明珠结党营私,"明珠案"爆发,靳辅因和明珠来往甚密,被归为"明珠一党"。御史们纷纷落井下石,诬蔑靳辅治理河道多年,耗资千万却无政绩。靳辅深陷"渎职"和"朋党"两案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康熙免职。
  笔者之前写过明珠,也写过索额图,其实,明珠在康熙朝权倾朝野,靳辅在修河的过程中的确曾争取过明珠的支持,但是,史料中并没有留下靳辅结党营私、贪污受贿的证据,康熙也没有亲口承认靳辅涉嫌党争。所以,靳辅只不过是生不逢时,成为朋党的牺牲品而已。
  正所谓"成也治河,败也治河"。靳辅从康熙十六年开始治河,到康熙二十七年被免职,他在黄河两岸赤脚行走了11年,兢兢业业治河,虽然成绩斐然,但他还是很遗憾的,因为他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
  靳辅被革职后,新任河道总督王新命上任,王新命并不是个办实事的官员,他向康熙上疏,说"河道已为靳辅大坏",认为靳辅这些年治河非但无功,而且罪大恶极。王新命在河道总督任上浸淫了4年,碌碌无为,最终爆出贪腐库银六万两,让康熙愤怒不已。
  王新命的落马,让康熙再次想起了那个鞠躬尽瘁、清廉勤恳的治河名臣靳辅,康熙说:
  "及辅未甚老而用之,亦得纾数年之虑。"
  意思是,靳辅并不是十分老迈,用他来治河,此后数年都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是靳辅被免职4年后,康熙正式为靳辅恢复名誉。康熙冤枉了靳辅4年后,终于肯定了靳辅。
  但是,这时的靳辅已经60岁,长年的河岸奔波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康熙再次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的时候,靳辅推辞不掉,只得带病上任,当年十一月,靳辅在视察河工时,昏倒在河岸上,不治身亡。康熙听闻后,痛心疾首,感叹清朝失去一位治河良臣。最终,康熙为靳辅钦赐葬礼,谥号"文镶"。五、惠及当代,利在千秋
  康熙朝名臣如云,索额图、明珠、陈廷敬、于成龙、李光地都不容小觑,相比之下,靳辅除了有一个"治河"的标签外,似乎名气并不大。其实,从政治角度来说,靳辅最高只是个河道总督,他没有入阁拜相,但是从历史角度来说,靳辅比上述几个人更值得纪念,正所谓"惠及当代,利在千秋",靳辅的政绩不仅对清廷及封建王朝有益,对现代乃至后世都有非常重大的历史贡献。靳辅对清朝乃至以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靳辅目光长远,用全局的眼光修复了黄淮故道,让这片区域在此后十余年内都没有发生较大的水患。而这片区域都是产粮重地,靳辅保证了黄淮两岸人民的稳定生产和迅速繁衍,为所谓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第二,靳辅坚持河工和漕运一起治理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黄河治理,让百姓安居,漕运畅通,加速货物贸易。这两者不仅满足清廷的财政和政治需要,更促进了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商业发展。
  第三,靳辅的治河不仅成绩斐然,而且他还留下了一系列治水思想,这对清朝乃至后世都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这让上位者对黄河的治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康熙曾评价靳辅是"治河第一人"。虽然黄河在晚清时期曾在此改道,但靳辅留给黄淮的历史遗产,惠及至今。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靳辅治河11年,他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勤恳廉洁,惠及当代,利在千秋,这样的人,是社会需要的,更是民族需要的。

上甘岭战役为何被隐藏半个世纪,他的惨烈超出你的想象在近现代历史上,上甘岭战役虽然不在中国国土上进行,但是具有非凡的意义。英雄烈士和志愿军阵营的协同合作,打出了国人的气势,塑造了中华儿女不屈抗争的国魂。这场战役不在中国国土上进行,为你认为中国八大古都应该怎么排名?真正做过全国性都城的城市也就夏邑安阳西安洛阳咸阳北京南京这么几个。其中,夏朝因为存在与否有争议(根据甲骨文的记载,五帝以后就是商朝了)商朝都城比较多,但只有安阳比较久南京作为实际首毛主席为何将一根普通竹拐杖视若珍宝?众所周知,毛泽东登山,哪怕山再陡路再远,也不肯坐轿,宁可自己拄着拐杖徒步而上。他用过许多拐杖,尤其喜爱其中的一根竹拐杖,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取材珍贵用料稀有吗?是因为做工精美巧夺天第五次战役志愿军被围,彭德怀犹豫,毛主席放弃救援,以攻代守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三八线附近,对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发起第五次战役。然而,这场战役没有达到既定目标,成为彭德怀口中,一生的四次败仗。这种1953年一逃亡三年女匪首被捕,主席为何下令此人不可杀,她是谁?1953年解放军在剿匪过程中,抓捕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女土匪,在此人被判处枪决快要执行时,主席得知了此事,连忙阻止说道此人不可杀,这名女子有何特别之处,竟能惊动了主席?,罪大恶极的土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童年读哪些书?日前首部展现周恩来总理童年生活的大银幕作品童年周恩来登陆全国院线。这部影片生动讲述了周恩来在故乡淮安十二载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周恩来自幼坚韧不屈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影片上映后,很刘少奇家再添牛人!竟是俄罗斯航天专家,愿为中俄友好奉献终生中俄混血的红三代刘少奇一面之缘的孙子俄罗斯的航天专家中俄友好的使者刘少奇的孙子阿廖沙究竟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小编将向您讲述阿廖沙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新进来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方便收看北宋灭亡前的最后一线生机,明明抓住了却为什么要半途而废?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赵佶本来可以做个太平帝王偏偏要去跟女真合作攻打辽国,结果赵佶还有机会,自己已经逃到南方了,看到金人暂时撤退又想回来继续当皇帝,不想做太上皇,这理想很饱满,现建国后,许世友衣锦还乡,拔枪要毙掉作恶的亲叔叔,母亲下跪阻拦都说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在和平年代,英雄是不容易出现的,在战乱年代,只要你有本领,就可以带兵,就可能会出人头地,可能会实现阶层的跨越。远有朱元璋称帝,近有许世友称将军,为什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要说死的憋屈这件事儿,伟大的英格兰国王阿基坦公爵诺曼底公爵十字军领袖阿尔苏夫征服者阿卡守护者狮心王理查金雀花有话要说。说实话,这套长到令人发指的头衔还是在我极限省略下完成的,不然我元朝时期中国的国名是什么?你如何评价?元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政权,他是在中国的版图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的王朝。但它绝对不是蒙古帝国,因为蒙古帝国的称号是由西方学者对于成吉思汗建立的大蒙古国分支的统称。这其中从侠义上
陈平牺牲2000女子换刘邦一命,临终称我家必毁于阴祸,果然应验世人都说因果报应,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不要贪图一时的得意,要把目光放长远。茨威格曾经说过,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所以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我们要一心向善,不做违司马懿的谋略是不是真的高于曹操?司马懿和曹操都属于老奸巨猾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他们的心狠手辣和残酷无情有的一拼。但是他们究竟谁技高一筹,实在是不好比较。尽管他们窃取最高权力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他们所走的路线却有天为什么司马懿说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则魏军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则魏无忧?这是演义里的说法,此言是演绎了司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这是罗先生一贯的手法,其实,史实远没有那么悬。01hr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诸葛亮传记载,青龙二年(234年)春司马南们太无能但又骄傲自大司马南一万个加起来也够不到柳传志的膝盖上,都是嘴上英雄,口舌上逞能之辈。柳传志就是大神!这世界如此复杂残酷,靠司马南们中国早完蛋了。人要坏一些狠一些毒一些,好人只能是板上之俎,刀下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一是先父遗传,司马家世袭史官,司马迁有先天赋得的异秉,所谓英才天纵二是后天习得,从小饱览了皇家史册或典藏。对别人是禁脔,对司马迁是必读书另外他对名山大川的游览也是化作笔下锦绣的不可同为宰相,王安石为什么斗不过司马光?宋朝虽然一直软弱无能,但是却出了一大批牛逼哄哄的人物,比如王安石,司马光,苏家三父子等。而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俩人在官场上斗了一辈子,最终以司马光完胜王安石而结束了这场争斗。那么王安石司马懿夺权成功后,那跟随他一起起义的3000死士是什么下场啊?公元249年,七十岁高龄的司马懿,趁权臣曹爽陪同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曹叡之时,突然发动政变,逼迫郭皇后下达懿旨,罢免曹爽的辅政大臣之职,利用阴养的3000死士,控制洛阳,关1963年,一师长来到内蒙小村庄,握着流浪汉的手说你还活着1963年,内蒙一个小村庄里,人们正在像往常一样干农活,突然来了一个警卫员打扮的人,招呼村民们都放下手里的活。原来是有个大领导要来村子里了,村民们赶紧都到村头欢迎。不一会儿,开来了孤师西征夜苍茫开国中将程世才回忆西路军征战失败过程(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时,上级为了打通国际陆地西北通道联络线,策应河东主力安全,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由红一方面军一部红五军,红四方中国有67万穿青族人,至今没被纳入56个民族,身份证很特别一个强大的家族,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维护一个昌盛的国家,需要各民族团结友好,以心连心。在这一片幅员辽阔的东方土地上,既可以听到广阔海面澎湃的声音,也能够看到连绵高耸的雪山起伏。变他是以色列前总理,父亲在哈尔滨长大,直言我是半个哈尔滨人中国的文化向来是比较包容的,即便如此,中国的历史中依旧有一段饱受苦难的过程,还有很多国家和我国一样遭遇了不幸。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除了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犹太民族同样也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