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两宋为什么采取联金灭辽又联蒙灭金的错误战略宋朝皇帝不长记性

  乍一看,两宋之亡国,颇有相似之处。北宋先是通过"海上之盟"联金灭辽,结果在"靖康耻"里为金所灭;南宋后亦联蒙灭金,终于在崖山之后被蒙古(元)所亡。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南宋的皇帝们却似乎是在重蹈北宋徽、钦两帝的覆辙。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北宋末年,正当女真族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朝发动进攻时,已经和契丹人修好了一百多年之久的宋廷决定抓住这个时机,彻底夺回燕云十六州。
  整个宋朝——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是经济文化比较繁荣但军事上比较懦弱的朝代。北宋建国伊始,就在北部边境与少数民族契丹建立的辽国形成对峙。长期对峙之后,公元979年,辽宋之间爆发第一场重大战役——高梁河之战(高梁河位于今北京西直门外)。这场战争是北宋首先发起的,但终以北宋大败而结束,辽国名将耶律休哥率9000铁骑把10万宋军打得全军覆没,御驾亲征的宋太宗身中数箭,慌乱中乘驴车逃归开封。
  为此,宋廷于公元1118年派遣使者从海路赶到了金朝去,去商议联合灭辽的事情,也就是所谓的海上之盟。所以,北宋连金抗辽这件事是板上钉钉的。
  高梁河之战结束后,宋军的士气急转直下,从此以后屡遭辽国进犯边境,骚扰边民。宋军在与辽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败,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此时的宋朝上下,已经对契丹人产生了一种巨大而普遍的恐惧心理。只要契丹人一来,宋朝这边就呈现出"兵比民跑得快、官比兵跑得快"的恐慌状态。
  现在再来说说南宋这边,在蒙金战争开始之初,宋廷这一边完全没有连蒙抗金的想法,比如南宋著名理学家他根据金灭辽,真德秀就曾经指出了当前局势是"可以以为忧,而未敢以为幸也!",就如同辽朝的覆灭加速北宋王朝的灭亡一样,金朝的覆灭也同样会加速南宋的灭亡,因此是存在巨大隐患,而完全不值得庆幸的。
  认真说起来,辽建国早于宋,取得"燕云十六州"的时候宋朝也尚未建立。宋人所谓"收复"之说,实在也是底气不足。怎奈燕云地区地势高于南部地区,骑兵可乘势就高趋下直接杀入大同盆地,继而兵进汾河谷地攻取太原、河中。若再南下或东进,又是从黄土高原就高趋下直扑华北平原的广大地区。辽代从儿皇帝石敬塘手里获得燕云之后,整个中原王朝的心腹地带就完全敞露在北方铁骑的攻击力之下,彻底处在藩篱尽撤、无险可守的境地。这也就是日后宋朝大臣吕中所哀叹的:"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
  如此一来,收复"燕云"也就成了北宋君臣的一个心结。当从辽国归降的赵良嗣给宋徽宗带来了阿骨打抗辽建金的消息之后,这位道君皇帝便在宣和二年(1120年)二月与金人签订了共同攻辽、瓜分辽国的协议,史称"海上之盟"。这就意味着背弃1004年"遭渊之盟"后与辽国的和好关系。无怪乎辽国大臣韩昉忿然作色:"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今日看来,虽说是"春秋无义战",北宋联金灭辽毕竟显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再次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双方激战多日之后,宋真宗畏敌,遣使议和,后与辽订立了屈辱的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宋金之间的仇恨要远大于宋辽之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首《满江红》道出了其中的渊源。
  北宋灭亡之后,金国没有放过宋徽宗,金国人将连同徽宗、钦宗以及宗室后宫、近臣、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押往北国。
  到了金国的徽宗等人没有受到礼遇,过着悲惨的生活,男的被迫劳役,女的成为了金人的玩物,曾经的皇室贵胄在寒冷的北国生不如死,这种事情更是被金人当做笑话来讲述,可对于南宋而言,这是奇耻大辱,而且南宋还要向金国缴纳大量的岁币以保平安,所以南宋和金国的仇恨本质上是升级的,只是迫于实力问题而不能报仇罢了。
  北宋一直被辽国欺负得抬不起头来,但这时辽国东部的女真族开始崛起,女真部落是辽国的附属国,他们定期向辽称臣纳贡,世代受到辽国契丹贵族的压迫和剥削。公元12世纪初,女真部落在他们的民族英雄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北宋统治者对辽国痛恨已久,这时看到金强辽弱的形势,遂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双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昭乌达盟宁城县境内),宋取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辽亡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被辽国强占的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宋朝。因双方使臣由渤海往来洽谈,故称"海上之盟"。
  但金末的情形则是另外一回事情了。12世纪早期女真人初兴之时,号称"满万不能敌",十数年间,灭辽伐宋,入主淮河以北,迫令南宋称臣纳贡, 靖康之难"。在金朝铁蹄之下,皇室女子惨遭蹂躏,二位帝王被掳走,受尽折磨,北宋灭亡。"靖康之难"将自视为上邦之国的汉民族的自尊心蹂躏殆尽,成为后代中原汉文化不忍直视也不敢揭开的一道屈辱的伤疤。
  "海上之盟"的最大赢家不是宋朝而是金国。金国通过"海上之盟"才真正强大起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海上之盟"就没有以后的"靖康之难",就没有北宋的灭亡。 俨然中原上邦,金世宗在位时期(1161年-1189年),金朝国力达到鼎盛,世宗亦因此号称"小尧舜"。可是金朝立国不到还百年,败像已露。 1212年起,统一蒙古的成吉思汗先后三次攻金,迫使金宣宗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金国的江山,就此只剩下了五分之一,即南京路、京兆路、凤翔路、临兆路。其范围东抵今天的安徽阜阳、河南汝南诸州;南至淮水、汉水及四川北部;东南与南宋接壤;西至甘肃积石山;北至黄河南岸与"大蒙古国"隔河对峙,东西狭长达1000余公里。 金国强大了很多年,四处树敌,当蒙古人崛起之后,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骑兵,已经衰败了的金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错误的战略决定就注定了南宋选择"联蒙灭金"。
  金国面对的敌人有三个,他们是蒙古、西夏和南宋,本来一手好牌可以翻盘,却生生让自己给打烂了,金国没有选择和西夏以及南宋结盟,反而玩起了三面受敌。
  蒙古建国后的第五个年头,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正式誓师伐金,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蒙、金之间进行了长达23年的战争。直到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金哀宗自缢身亡,金国宣告灭亡。后人评说这段历史时,总是用"上帝视角",来评断南宋"联蒙灭金"战略的失误。起初笔者也是带着这种看法来看这段历史,但几经查阅,才发现其背后大有文章。
  与北宋末年引火烧身的"联金灭辽"战略相比,"联蒙灭金"似乎是南宋在权衡利弊后,作出的最正确的选择。而且在当时复杂的地缘关系和政治环境下,南宋在大多数的对外决策上,是有充分的政治考量和民意支持的,绝非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糊里糊涂"。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蒙、金交战期间,南宋中央由于其与金国特殊的历史"宿怨",始终在联金与联蒙之间左右徘徊,先天的缺憾又让南宋无法作出最及时的决策,从而失去最后的准备时间……但是在蒙、金战争开始之初,南宋其实并没有"联蒙灭金"的打算。南宋名臣真德秀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当前局势是"可以为忧,而未敢以为幸也";"盖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达(挞)鞍,即向之女真也",如果蒙古灭亡金国,"则疆场相望,便为邻国,固非我之利也"。
  从今天的眼光看,金末形势,如能联合南宋,共御蒙古,使中原免遭蹂躏,实是上策。偏偏金人不做此想。当时专擅朝政的术虎高琪就认为,金朝迁都汴京后,金朝所能控制的地盘非常之小,于是主张南攻宋朝,妄想失了河北便夺取宋之淮南,作为补偿。金廷其他一些大臣也不把南宋放在眼里,认定"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甚至反对者也只是认为,"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后"。在他们看来,金人夺取淮南以后,宋人必会拼死相争,金人将陷入无休止的宋金战争,仿佛宋之淮南已是金军的囊中之物一般。
  在这样的乐观气氛中,趁着1217年蒙古军主力返回漠北后投入西征,中原地区则由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省太师国王"的木华黎全权负责经略,进攻力量大为减弱的机会,金人立即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在西起大散关,东到淮水流域这一漫长的宋、金分界线上,从许多处所展开了对南宋的进攻。除了企图夺占淮南,由于河南一隅难以应付包括战争费用在内的各种物资需求,金朝财政已经十分窘迫,他们希望通过对宋战争,掠取财物,解决财政危机。金宣宗甚至专门指令侵宋部将抢粮,为这场不义之战添加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注脚。 金国作为游牧民族出身,对潜在的敌人有着天然的敏锐性。早在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此时铁木真还未被尊为成吉思汗,蒙古各部也尚未完全统一,但金国人就已经开始感受到来自北方边境的压力,并且有意的向南宋示好。金章宗对当年派往南宋的金使,再三叮嘱"两国和好久矣,不宜争细故,伤大体"。而且在接待南宋使者时,告诫接待使,不要以言语激化矛盾。反倒是出使金国的宋使,总是以"南朝起兵夹攻"来威胁金人。
  而蒙古趁此机会遣使游说南宋一起灭金,并允诺灭金后将河南的失地全部归还给宋,这对南宋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诱惑——要知道河南曾经是北宋的政治中心,北宋都城开封就在河南。在朝廷上,群臣多主张趁机联蒙灭金,只有大将赵范力持异议,他说:"前朝与辽的海上之盟,引来灭亡之祸,我们现在不能不吸取教训!"但没人听他的,于是南宋出兵与蒙古夹攻金朝。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是金大安三年,金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的第三年。这一年的二月,成吉思汗在漠北誓师伐金。据说成吉思汗对金朝翻脸,是由于完颜永济继位为帝。他看不起完颜永济,因此也连带地看不起金朝。这简直就算不上是个原因,试问成吉思汗能看得起哪个皇帝……
  对于游牧民族而言,积蓄力量向外扩张,这本身就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以军事力量获取资源,这一招不新鲜,即使是在今天的国际社会,某些大国依旧在走这条道路。
  在宋人看来,金军此番南侵,与当年完颜宗弼(金无术)之耀武扬威已大不相同,根本就是"垂亡之寇,辄敢率其余众,侵我疆场,掠我人民,焚我庐舍";于是进行了坚决抵抗。最初,金人虽然占领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县,但很快被宋人收复。随后,宋金边境陷入长期的拉锯战中。金兵在攻宋战争中没有占到便宜,非但夺取淮南成了泡影,在长达七年的战斗中反而"士马折耗,十不一存",白白消耗了国力。偏偏金宣宗至死不悟。直到他死后,哀宗即位,才于正大元年(1224年)向宋求和,宣布不再南侵。有过这样一番波折,宋金合作,显然很不现实。至于这位金国的新皇帝,在1233年时也曾扬言"至于宋人,何足道哉。朕得甲士三千,纵横江、淮间有余力矣",实际也很蔑视南宋。要知道,此人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距离金朝的最后灭亡,也只剩下最后的一年时间了。 蔡州之战是宋蒙联盟的最和谐时期,也是绝无仅有的和谐期。因为随着金国的灭亡,蒙古军北撤,南宋不合时宜地发起了旨在收复三京的"端平入洛"军事行动。应该说,在蔡州之战之前,南宋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蔡州之战后,南宋的端平入洛,却是真正的昏招。因为:
  收复三京只是长征第一步。如果不收复潼关——黄河一线,三京是守不住的!而冬季黄河结冰,且潼关——黄河防线太长,牢固性不及燕云十六州防线。但是这里位置更北,距离蒙古更近,所以更没有可能收复!所以对于南宋而言,"端平入洛"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此时蒙古风头正盛,三京在蒙古手中,主动出击,就给了蒙古人南下的借口。在古代社会,南下要比北上容易太多,所以南宋是主动将战火烧到自己身上!
  南宋不擅进攻,尤其是在平原冲击中根本难以对抗蒙古骑兵,所以宋军一旦遭遇蒙军必然会遭遇失败。这就提前暴露了南宋的虚弱实力,给蒙古增加了信心!
  所以说,南宋的"端平入洛",主动将南宋提前拖入宋蒙战争中。
  而对于蒙古而言,消灭南宋是必然事件,和金国是否存在没有必然关系!
  1232年金军最后的野战主力在三峰山之战中被蒙古军完全消灭,金亡已成为定局。金哀宗逃到蔡州(河南汝南)后,居然还想重演宣宗"取偿于宋"的故伎,准备"出其不意,取宋兴元",进而窜入蜀地自立。以此观之,金人与宋为敌之心,早已根深蒂固。此时南宋若不出兵,便得不到中原的寸土尺地,更加不利,参加战争,联蒙灭金,收复河南一部分土地,是当时最有利的做法。事实也是如此,1233年,南宋派兵、运粮与蒙古军一起参加蔡州会战。第二年正月,蒙古军与南宋联兵就攻破了蔡州,迫使金哀宗自缢身亡。金朝自阿骨打建国,传6世,易9君,凡120年宣告灭亡。蔡州城破之后,蒙古汗国与南宋相约,陈、蔡以北分属蒙古汗国;陈、蔡以南分属南宋,双方分治河南,金朝南京路的大约一半土地归入了南宋。蒙古和南宋两国的交界线,与金宋时期相比,北移了数十至数百华里不等,这自然就是"联蒙灭绝"的直接收益了。 1234年,金国灭亡后不久,南宋就发起了旨在收复三京,即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北伐行动,史称"端平入洛"。
  应该说,南宋的进攻还是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的。虽然短暂收复了汴梁周边,给北宋皇帝们扫了扫墓,但很快就得罪了蒙古。毕竟作为灭金主力,金国的大部分故土毫无疑问属于蒙古,南宋此举不是捡漏,而是对蒙古赤裸裸的侵略,蒙古岂能袖手旁观?
  于是,窝阔台随即发起了对南宋的"反击",南宋的北方土地很快得而复失,宋蒙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两宋以收复失地为目标的战略,和很多非法的投资渠道一样:你盯着别人的利息,别人则盯着你的本金!本末倒置的战略最终让两宋失去了一切!
  到了1234年的夏天,宋理宗下令文武官员"集议和战攻守",边将赵范、赵葵兄弟过高估计南宋力量,积极迎合宋理宗的求胜心理。六月,宋理宗悍然下令出征,主帅赵葵率领6万宋军,先后攻占汴京、洛阳、郑州。七月,宋军中了蒙古军队埋伏,丧师达数万之众,只得撤回原处。这件事发生在端平年间,故称"端平入洛"。从这次战役看,似乎蒙宋战争的责任仍在南宋一方。但另一方面,几乎在宋军北进的同时,蒙古汗国的窝阔台汗在七月召集了一次"忽里勒台(宗王大臣会议)"。在会上,窝阔台声称"先皇帝肇开大业,垂四十年。今中原、西夏、高丽、回鹃诸国皆已臣附,惟东南一隅,尚阻声教"。换句话说,金朝灭亡只过了半年,蒙古就想并吞南方,进兵攻宋了。"端平入洛"无非是在恰当的时候为蒙古军攻宋提供了一个借口而已。蒙古军的反攻来得如此之快,本身就证明早已做好了对宋战争准备,也就是宋人所说的"臣又闻靴既破蔡,不肯北归,
  移兵于息,牧马淮西,渐逼吾境,其意可见。"
  其实,蒙古侵宋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无论宋人参加不参加灭金之战,总是会得出现的。这是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汗国对外族的战争,根本无需什么"借口"。东欧的罗斯诸公国,根本连蒙古人的存在都不知道,结果却两次成为蒙古西征的目标,"除了诺夫哥罗德是仅有的例外,俄罗斯全境都迅速遭到蹂瞒,田地荒芜,城镇破坏,全国居民陷于因亚洲人的征服而引起的无法形容的恐怖之中"。巴格达的哈里发也是如此,蒙古的西征大军一到,就毫无理由要求其降服,接下来就是无情的攻城。阿拔斯王朝延续了37代,历经503年,至此灭亡。真正的哈里发帝国的历史,也就结束了。倒霉的末代哈里发也被依照蒙古人对尊贵者的处决方式,裹在一张毛毯里用马践踏,"不见血而死"。甚至在蒙古汗廷发给天主教教廷的信件里,素昧平生的教皇也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向蒙古汗国降服,至于原因是根本不需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联蒙灭金"后南宋所犯唯一的错误,只不过是在抗击蒙古(元)军的战场上失败了而已,与"联金灭辽"的情形,毕竟有所不同。
  南宋在屈辱百余年后,终于报得大仇,一雪大耻,但正如北宋灭辽终亡己一样,南宋的胜利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为蒙古南侵减少了一个劲敌。金朝灭亡后,南宋失去金朝作为屏障,几十年后就被蒙古铁蹄横扫而彻底灭亡。如果南宋没给金国最后一击,也许还会形成南宋、金和蒙古三足鼎立的局面。 两宋在灭亡之前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这种错误还能一而再的屡犯,赶走了鬣狗却迎来了饿狼,北宋铭记历史,一直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奋斗目标,而南宋也以雪"靖康之耻"为主流思想,两宋的统治者都渴望将曾经的仇人踩在脚下,可是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下,主要矛盾是会发生变化的,抓不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才是最大的伤啊。

1940年,日军大队包围八路军主力团,团长却严令不能开枪作战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关注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1940年发生在河北曲阳的武家湾战斗的故事。从今清朝最后一个格格,被人们称为名门痞女我的人生我做主爱新觉罗显琦,汉名金默玉,是清朝的最后一个格格。这个格格被人称为名门痞女,一生和家人格格不入。家人们大多保留着清朝的各种礼仪规矩,要请安,跪安,吃饭不可以自己夹,不可以吃太多,日日1944年2万新四军陷入绝境,危急时粟裕下达奇怪命令,击溃7万敌军1944年秋天开始,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重心已经收缩到东南沿海地区,浙赣铁路成为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攻略目标。为了争取我军在苏浙皖等地区的主动权,粟裕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开赴苏浙皖边,建1963年,解放军副师长见到一残疾流浪汉,泪流满面我找了你12年1963年,蒙古赤峰县的一个小村庄热闹了起来,村民们一大早就发现,村里来了几辆气派的小汽车,不知道是找谁的。没有见过这架势的村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害怕是哪个村民犯了事。翟文清身着他曾担任解放军炮兵政委,42岁授中将,58岁被撤职,到炼油厂劳动一个国家从衰弱走向复兴,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在我国近代,面对风雨飘零的祖国,无数仁人志士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革命的斗争中,个体的微茫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就像只有志愿军最先入朝的四野13兵团四个军25万人,全是解放军王牌部队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第四野战军是闻名天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在三年解放战争中,这支雄狮劲旅从东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海南岛,为中国的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新中国建立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什么惊得放下了酒杯,他发现了什么?18世纪初期,在北京城内有一座著名的牡丹花园,这座花园的主人,是将来大清帝国的皇帝雍正(胤禛)。其实胤禛并不喜欢牡丹,他之所以将整个花园都栽满了牡丹,是因为父亲康熙喜欢,正所谓投其北伐战争实现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实现全国统一北伐战争,是在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8年之间北上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接连攻下长沙武汉南京于谦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好评?他有哪些作为?于谦是明朝大臣民族英雄,曾主持北京保卫战,使明朝转危为安。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除了统治者的管理实力,忠臣在一个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年,毛主席托汪东兴请回赵鹤桐,见面后问你是不是把我给忘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将保卫中南海的重任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汪东兴。在汪东兴的组织和领导下,中南海没有出现过一次重大安全事故。汪东兴不仅负责中南海保卫工作,也会对保卫人员进行亲自挑选,魏晋南北朝人物卡前赵刘粲刘粲生不详318年效忠势力前赵职位前赵第四位皇帝匈奴大单于刘粲,字士光,新兴匈奴人,前赵第四位皇帝,汉昭武帝刘聪之子。310年7月18日,刘渊死去,刘和即位称帝。没多久,刘粲的父亲
朱琦去世后10天,88岁的朱德才被告知,沉默许久后你们这样不对朱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参加革命70余年,尝遍革命的磨难与艰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光荣。脱下那身威严的军装,朱德又是一宋时轮兵败梁山,主动向全军做检讨,陈老总却说你们是好样的1946年,以宋时轮和萧锋为代表的一批老红军,他们奉命来到了山东省。随即,他们以渤海军区的六个团为核心,组建了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这支部队,也就是第三野战军第28军的前身。建军以后唐朝最清廉的宰相,穷到连皇帝也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一点吧古代历史上以清廉著称的大臣有许多,例如包拯海瑞等人,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因此都是家喻户晓的古代清官。除了那些众人皆知的清官之外,还有一些为官清廉的古代清官却不为人所知。因为他谁为大唐续命百年?十大中唐名将四大中兴之君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此刻的大唐不但人口锐减(由之前的890万户锐减到190万户),而且藩镇割据严重,中央威权不再,大唐眼看就要日薄西山飘摇欲坠,然而它却并未像评戊戌变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之初,中国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但谁也没有想到,日本这个中国原来的藩属国和手下败将,竟让中国一败涂地。正如梁启超所说,吾国四千年大梦初醒。北洋水师汉献帝最恨的人不是董卓,也不是曹操,而是一位汉贼,他是谁?在大家的印象之中,开明的皇帝是有威严和雄才大略的,也有一部分荒淫无道残暴的昏君。但除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还存在一种类型的皇帝傀儡皇帝。他们被扶持上位,但他们并不能掌握整个国家的命世袭180年的沙皇称号,为何彼得一世不屑一顾,非要称号西欧化对于任何国家来说,一个国家都只有一个君主,而君主称号也是唯一的。相信同时期的任何一方诸侯或者争权夺利的一方,君主称号都是梦寐以求,因为称号不仅代表着君主地位,也代表着自己获得了贵族基辅罗斯简史大家好!我是龙哥。一个想和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的家伙。上篇基辅罗斯,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共同起源。今天接着读俄罗斯史,聊聊基辅罗斯建国后的发展情况。基辅罗斯起于奥列格半传奇式地占领第聂伯河中亚雄主帖木儿简述帖木儿东征途中病逝,没有被明军活捉,这是一种幸运。果真到了明朝,帖木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朱棣功劳簿上再添加一笔。从各方面看,帖木儿不是明成祖朱棣的对手,他获胜的概率非常低。帖木儿,东周列国传略读(第105回)第一百五回茅焦解衣谏秦王李牧坚壁却桓齮秦王政囚禁了赵太后,禁止大臣就此事进谏,并因此杀死了二十七位进谏的大臣,并把他们的尸首挂在宫墙示众。这时,在秦国做客卿的齐国人茅焦挺身而出,求张昭为何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张昭为何要劝孙权归降曹操?我只能回答张昭为何不劝孙权归降曹操?这样回答有什么理由,这样回答不需要理由,只要看看以下十位名士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了!这十位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