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清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之外的皇子难道就没有染指皇位的想法吗?

  谢邀。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先是挫败了权臣瓜尔佳·鳌拜,夺回朝廷大权,而后通过平定三藩、遏制沙俄、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等,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康熙帝晚年在处理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一直不得其法,导致了"九子夺嫡"的纷争。
  "九子夺嫡"的参与者是以下九位:
  大阿哥多罗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
  二阿哥皇太子爱新觉罗·胤礽
  三阿哥和硕诚亲王爱新觉罗·胤祉
  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
  八阿哥多罗贝勒爱新觉罗·胤禩
  九阿哥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禟
  十阿哥多罗敦郡王爱新觉罗·胤䄉
  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
  十四阿哥固山贝子、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爱新觉罗·胤禵
  康熙帝一生共有35子,除了这9位皇子,还有其余26位:
  皇子爱新觉罗·承瑞
  皇子爱新觉罗·承祜
  皇子爱新觉罗·承庆
  皇子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皇子爱新觉罗·长华
  皇子爱新觉罗·长生
  皇子爱新觉罗·万黼
  皇子爱新觉罗·胤禶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祐
  皇子爱新觉罗·胤䄔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裪
  皇子爱新觉罗·胤禨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衸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祁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
  皇子爱新觉罗·胤禐
  这26位康熙帝的皇子,在夺嫡大战中的情况,接下来悦史君一一分析:
  第一,爱新觉罗·承瑞、爱新觉罗·胤禨、爱新觉罗·胤禐等11位皇子
  想必悦友们已经注意到,康熙帝虽然有35个儿子,但排序只有24位,问题就在这里。
  皇子爱新觉罗·承瑞、皇子爱新觉罗·承祜、皇子爱新觉罗·承庆、皇子爱新觉罗·赛音察浑、皇子爱新觉罗·长华、皇子爱新觉罗·长生、皇子爱新觉罗·万黼、皇子爱新觉罗·胤禶、皇子爱新觉罗·胤䄔、皇子爱新觉罗·胤禨、皇子爱新觉罗·胤禐等11人因出生0到4岁即早殇,所以未序齿,自然也就不可能参与夺嫡大战。
  第二,皇五子和硕恒温亲王爱新觉罗·胤祺
  明朝永历三十三年,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年),爱新觉罗·胤祺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五子。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爱新觉罗·胤祺被封为多罗贝勒。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祺被册封为和硕恒亲王。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和硕恒亲王爱新觉罗·胤祺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祺。
  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爱新觉罗·允祺病逝,谥曰"温"。
  爱新觉罗·胤祺在康熙帝晚年已经是和硕恒亲王了,论排行论资历都不比"九子"里的人差,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爱新觉罗·胤祺从小由祖母皇太后抚养,性情善良,心气平和,康熙帝对他的评价是"心性甚善,为人淳厚"。
  二,爱新觉罗·胤祺不适合宫斗,四哥雍正帝在他死后的碑铭,都称他是"秉性和平",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因此,爱新觉罗·胤祺是典型的性格决定命运,但他也是一生有福了。
  第三,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
  明朝永历三十四年,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爱新觉罗·胤祚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六子,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的同母弟弟。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年仅6岁的爱新觉罗·胤祚早夭。
  爱新觉罗·胤祚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都能看出来的。
  第四,皇七子和硕淳度亲王爱新觉罗·胤祐
  明朝永历三十四年,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爱新觉罗·胤祐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七子。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爱新觉罗·胤祐被封为多罗贝勒。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祐被册封为多罗淳郡王。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多罗淳郡王爱新觉罗·胤祐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祐。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祐晋封和硕淳亲王。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和硕淳亲王爱新觉罗·允祐去世,谥曰度。
  爱新觉罗·胤祐和五哥爱新觉罗·胤祺类似,他在康熙帝晚年已经是多罗淳郡王了,论排行论资历都不比"九子"里的人差,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的原因,四哥雍正帝在他死后的碑铭中,有交代,称他是"敬谨小心,安分守己",也是个有福人。
  第五,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爱新觉罗·胤禌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一子。
  清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1岁的爱新觉罗·胤禌病死。
  爱新觉罗·胤禌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也都能看出来的。
  第六,皇十二子和硕履懿亲王爱新觉罗·胤祹
  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爱新觉罗·胤祹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二子。
  清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爱新觉罗·胤祹被封为固山贝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固山贝子爱新觉罗·胤祹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祹,同时被册封为多罗履郡王。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宗人府弹劾多罗履郡王爱新觉罗·允祹"治事不能敬谨,请夺爵",从多罗郡王降至固山贝子。
  后来,爱新觉罗·允祹又因"将圣祖仁皇帝配亨仪注及封妃金册遗漏舛错",被夺贝子爵,授奉恩镇国公。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恢复爱新觉罗·允祹的多罗履郡王爵。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不久,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以"履郡王允裪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朕意欲晋封亲王"为由,晋爱新觉罗·允祹为和硕履亲王。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和硕履亲王爱新觉罗·允祹的独子爱新觉罗·弘昆去世,乾隆帝劝慰他"以礼节哀,承侍太妃,勉副朕意",将皇子爱新觉罗·永珹过继给他。
  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爱新觉罗·允祹去世,谥号"懿"。
  爱新觉罗·胤祹在康熙帝晚年是固山贝子,悦史君认为,他没有参与夺嫡,应该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能沉住气,一直到侄子乾隆帝时期,也是有福了。
  第七,皇十五子多罗愉恪郡王爱新觉罗·胤禑
  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爱新觉罗·胤禑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五子。
  爱新觉罗·胤禑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禑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禑。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爱新觉罗·允禑获封多罗贝勒,雍正帝命他守景陵。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禑晋多罗愉郡王。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多罗愉郡王爱新觉罗·允禑去世,谥"恪"。
  爱新觉罗·胤禑的情况跟十二哥爱新觉罗·胤祹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被四哥雍正帝压制,英年早逝,也是可怜。
  第八,皇十六子和硕庄恪亲王爱新觉罗·胤禄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爱新觉罗·胤禄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
  爱新觉罗·胤禄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禄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禄。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禄奉命继嗣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孙子、和硕庄靖亲王爱新觉罗·博果铎,承袭和硕庄亲王爵位。
  清朝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去世,谥"恪"。
  爱新觉罗·胤禄的情况跟十五哥爱新觉罗·胤禑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因过继而直接获得亲王爵位,而且避开了宗室内斗,也是有福气。
  第九,皇十七子和硕果毅亲王爱新觉罗·胤礼
  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爱新觉罗·胤礼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七子。
  爱新觉罗·胤礼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礼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礼。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爱新觉罗·允礼获封多罗果郡王。
  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多罗果郡王爱新觉罗·胤礼晋为和硕果亲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和硕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去世,谥曰"毅"因无子,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幼弟爱新觉罗·弘曕袭和硕果亲王。
  爱新觉罗·胤礼的情况跟十六哥爱新觉罗·胤禄类似,他在康熙帝时期没有任何爵位,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还是本身实力不够,但他在雍正、乾隆年间获得重用,也是厉害了。
  第十,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1年),爱新觉罗·胤祄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八子。
  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年仅8岁的爱新觉罗·胤祄早夭。
  爱新觉罗·胤祄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还是都能看出来的。
  第十一,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
  清朝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爱新觉罗·胤禝出生,是康熙帝的第十九子。
  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胤禝早夭。
  爱新觉罗·胤禝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大家自己看吧。
  第十二,皇二十子多罗简靖贝勒爱新觉罗·胤祎
  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爱新觉罗·胤祎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子。
  爱新觉罗·胤祎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封爵。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祎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祎。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爱新觉罗·允祎获封固山贝子。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固山贝子爱新觉罗·允祎晋多罗贝勒。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帝命祭陵,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祎称病不行,降辅国公。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和硕宝亲王爱新觉罗·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登基后,复封辅国公爱新觉罗·允祎为多罗贝勒,守护泰陵。
  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允祎去世,谥曰简靖。
  爱新觉罗·胤祎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一是本身实力不够,二是年龄太小,他在雍正、乾隆年间反复折腾,也是苦逼了。
  第十三,皇二十一子多罗慎靖郡王爱新觉罗·胤禧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胤禧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禧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禧。
  此时,爱新觉罗·允禧才12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很简单了吧。
  第十四,皇二十二子多罗恭勤贝勒爱新觉罗·胤祜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爱新觉罗·胤祜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二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祜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祜。
  此时,爱新觉罗·允祜才12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这无需多言。
  第十五,皇二十三子郡王品级诚贝勒爱新觉罗·胤祁
  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爱新觉罗·胤祁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三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祁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祁。
  此时,爱新觉罗·允祁才10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哈哈哈。
  第十六,皇二十四子和硕諴恪亲王爱新觉罗·胤秘
  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爱新觉罗·胤祁出生,是康熙帝的第二十四子,也是最小的儿子。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四阿哥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登基后,爱新觉罗·胤秘因避讳,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叫爱新觉罗·允秘。
  此时,爱新觉罗·允秘才7岁,他没有参与夺嫡,悦史君认为,小孩嘛。
  好了,如果悦友能看到这里,悦史君觉得你肯定一清二楚了!
  不是不想,而是被主观或客观原因所影响,没能参与到"九子夺嫡"中而已!
  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够够得上"千古一帝"称呼的雄主;身为"守成"君主,却依然能够拥有"圣祖"庙号;按照《清史稿》的说法,康熙皇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在顺治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并稳固了大清疆域版图,绝对对得起"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的至高评价。
  康熙八年,年仅16岁的康熙皇帝智除权臣鳌拜,成功夺回朝政大权,自此再无皇权威胁和挑战。"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征讨准噶尔"、"驱逐沙俄"以后,康熙皇帝已然修炼成足以同秦皇汉武相媲美的"千古一帝",奈何康熙皇帝也非圣贤,也有着常人的苦恼。在无数丰功伟业的背后,康熙朝出现的"九子夺嫡"事件无疑是晚年康熙永远挥之不去的烦恼。
  "九子夺嫡",即康熙皇帝的九位皇子——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一场长达十几年的明争暗斗。
  只是,康熙皇帝一生共育有多达35位皇子,除了上述9位积极参与夺嫡的皇子外,其余26位皇子就不想争一争,就不想问鼎九五、号令天下?
  身为皇子,谁不想当皇帝!
  其余26位皇子并非不想,而是种种原因造就的不得已罢了!
  根据《清史稿·皇子列表》的记载,康熙皇帝虽有35位皇子,但有11位皇子因为早夭而并未参与"序齿";即使在序齿皇子中,也仍有4位皇子病逝于成年之前。
  至于另外的11位皇子为何没有参与夺嫡,我们就要从"九子夺嫡"的开端说起。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皇帝下令废黜胤礽的太子名位,早就于暗里涌动的夺嫡之争立马被摆正了明面上,"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只是,储位之争的成功与否虽然有很多因素决定,但最终还是对皇子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你连夺嫡是个啥都不知道,怎么参与其中?
  所以,"九子夺嫡"拉开帷幕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子们就会被天然淘汰,争也争不过,还不如落得快乐童年,到时候不管哪个哥哥夺嫡成功,都会给予相应关照。
  康熙四十七年,参与"夺嫡"的最小皇子——皇十四子胤禵,20岁;排在胤禵之后的皇十五子胤禑,15岁;胤禑也就成了因年龄不够而挡在夺嫡门外的"老大哥"。胤禑之后的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也只是在成年以后才被皇四子胤禛收入麾下,以"配角"的身份存在。而胤禄、胤礼之下的5位皇子则因为年龄太小而被完全忽略。
  除了因年龄太小而被动出局的8位皇子,还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裪等三位年龄达标而未能参与夺嫡的特殊皇子。皇五子胤祺
  "圣眷最深"之宜妃郭络罗氏的长子,皇九子胤禟的一母同胞。就背景实力而言,其生母是康熙皇帝的宠妃,将其抚养长大的孝庄太后更是大清王朝的"定海神针",除此之外,他还曾受到仁宪皇太后、孝懿仁皇后的照拂。就具体功勋而言,年仅17岁便亲率正黄旗大营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是仅有的几位曾被战争洗礼的皇子之一。
  康熙四十八年,胤祺获封"亲王"爵位,和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康熙五十一年,胤祺在"二废太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赐银5000两,儿子获封"世子"。
  也就是说,如果胤祺参与"夺嫡",能不能最终获胜不好说,但最起码对9位夺嫡皇子拥有不可估量的巨大威胁。
  只是,这位传说中的"老五爷"心性甚善,为人敦厚,就连雍正皇帝亦称其"秉性和平",人家是真心不愿意参与到这场手足相残的夺嫡之争。人各有志,皇五子胤祺或许是康熙诸子中唯一的例外。皇七子胤祐
  他未能参与夺嫡的理由很简单,正如《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所言,"自古以来,没见过哪个朝代,能让一个瘸子居于庙堂",康熙皇帝更不会选择一位"天生有疾"的后继之君。皇七子胤祐有残疾,也属于被动出局。皇十二子胤裪
  胤裪的生母定嫔万琉哈氏,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的养母相信大家都曾耳闻,那就是康熙皇帝的启蒙老师、孝庄太后的婢女,清朝唯一一位享受"嫔"级葬礼的宫女——苏麻喇姑。
  只不过,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抚养下,皇十二子胤裪被成功的调教成一位与世无争、安分守己的本分性格。再加上胤裪的外戚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朝中拥护力量更可以忽略不计,也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做个富贵王爷,创下"康熙帝寿命最长皇子"的纪录。后记
  生在皇家,身为皇子,谁都有一颗登基称帝的野心,只不过,那些主动或被动退出的夺嫡之争的皇子,并不见得不幸福;最终夺得皇位,但仅在位13年便被活活累死的雍正皇帝,也并不见得幸福。
  不管如何,也不管皇四子胤禛到底如何夺得了"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康熙皇帝驾崩后能再有一位雄主继位,能将"康熙盛世"努力恢复并推动发展,能为"乾隆鼎盛"打下坚持基础,都必须承认这场大清皇室兄弟之间的手足相残还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康熙朝起居注册》、《正说清代十二帝》
  九龙夺嫡,实际也不是这九个皇帝争夺皇位,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就像晋的"八王之乱"也不是那八王都参与了一样。
  康熙35子,幼年去世的有15个,活到成年的有20个,除去汉人所生不受待见而没有爵位的,这些没有资格参与夺嫡的,能参加的就只有九个了,
  这个不是你想参与就能参与的,首先你要有爵位,无论是贝勒贝子,还是郡王亲王,都要有爵位,没有怎么参与?其次,你要能参与政务,不能进入朝廷,怎么参与?还有就是汉人所生,地位低下,没有资格,汉人所生的就有九个。
  参与的有九个皇子,九个皇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
  太子是二阿哥赢礽,两次被立太子,两次被废,主要原因是觊觎帝位,想提前接班,想康熙帝早死,如果安守本分,太子之位可以保住的,没有哪个皇帝会换太子,除非威胁皇权了,因为废太子通常都是被杀的命运。
  皇长子觊觎太子之位意图太明显,可以提出帮皇帝杀了废太子,这样的人皇帝敢立他为太子?
  其他自知没有希望的,就只能选择战队了,于是就形成了两个党,四爷党和八爷党。
  所以夺嫡的其实就是这几个皇子而已,其他皇子只是重在参与
  讲到康熙皇帝的九子夺嫡,不得不佩服康熙基因的强大,本身是难得的优秀帝王,生的儿子还个个出类拔萃,感觉随便挑一个都能是和雍正比肩的贤明帝王。康熙的子孙福气还很厚重,一生共育有35子。那么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其他皇子都在干什么呢?他们真的没有参与其中吗?
  康熙的35个儿子中有11位幼殇,未序齿。古时候新生儿死亡率还是蛮高的,皇家也不例外,那些出生没几天的皇子们基本都没封号,不列入兄弟排行,甚至没有正式的名讳。就是说康熙之子中存活下来、列入皇子排行的有24人。
  不幸的是老六胤祚zuo、老十一胤禌zi、老十八胤衸jie、老十九胤禝ji,这四位皇子未成年就夭折了,真正顺利活到成年的皇子只有20位。
  九子夺嫡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前后,那时候老十五到老二十四的八位皇子都还没封爵。那时许多幼子还未成年呢,整个康熙期间都没有任何封号,根本无力问鼎帝位。就是说真正有能力参与争夺皇位的只有余下的12位。
  除去已知参与夺嫡的九位皇子:老大胤褆、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䄉、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真正有能力参与夺嫡却置身事外的皇子就只有老五、老七、老十二这三位了。
  五阿哥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已经是和硕恒亲王了,地位与胤禛的和硕雍亲王是一个等级,远高于大阿哥直郡王、八阿哥贝勒的爵位,又自幼在太后身边长大,受祖母的喜爱,绝对具有竞争力。但他与杀伐决断的雍正不同,是一位秉性纯良,为人宽和,与世无争的皇子,根本无意与兄弟相争。正因如此,雍正继位后,他还能继续荣华富贵、安享晚年。
  老七胤祐,康熙四十八年为多罗郡王,雍正元年封和硕淳亲王。雍正对他的评价是"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说是褒义怎么听都觉得话外有音。推测他没有胆子自己争皇帝当,但是在夺嫡过程中也在不断观望,没站在雍正身后,可也没与他针锋相对,所以雍正没有清算他。
  老十二胤裪,是由苏麻喇姑带大的,她的教诲胤裪受益终身,远离权利漩涡保全自己。他并非像老五那样真的无心争位,而是清醒认识到自己夺嫡的希望渺茫,却很可能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权衡利弊之后他选择了远离纷争。
  向敬之
  肯定有,但不明显而已。即便有皇子不敢夺取皇位,但也想分一杯羹。
  从康熙第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在雍正朝受封和重用程度来看,都是雍正夺嫡的支持者。胤禄在康熙五十七年接替十二子胤裪总管内务府,而在雍正元年三月被安排继嗣博果铎世系,成为了和硕庄亲王,而此后雍正仍对他很重视,临终前命他和果亲王胤礼辅政,托以后事,足以看得出雍正对他们当年支持的丰厚回报。
  九子夺嫡的主要参与者,为康熙年长的诸子。康熙生育的儿子多,存活的也不少,至参与者最小的十四子胤祯,还有老五胤祺、老七胤祐、老十二胤裪似乎没参与。
  胤祺与老四雍正、老三胤祉,同批在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在复立胤礽中支持了康熙,被晋升为亲王,很受康熙喜爱,曾率正黄旗大营随康熙征讨噶尔丹。但,他为人敦厚,心性和善,无意争权夺利。
  胤祐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中,统率镶黄旗大营,后来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和汉军三旗事务,足见康熙对他也很重视。而从他在雍正八年病逝时,雍正为之刻碑记功,评价"谨慎小心,安分守己"一事来看,他和胤祺都该是没有对雍正构成实质性的夺嫡威胁。
  但是,雍正对胤裪的态度相反,多次谴责他办事不谨慎,对这位多次被康熙赞赏谨慎做事的兄弟,一再打压。此中原因,不外乎他让雍正感到了焦虑和压力。
  康熙帝共有35个儿子,其中有11个儿子早夭没有加入序齿,然后又有4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经过一番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20个。
  即使如此这么多的儿子只有九位儿子参与夺嫡,的确有点不合理有点少。为何如此呢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早夭或者活不到成年
  这个大家应该最清楚,因为文章开头就交代了康熙帝早夭了11个儿子,后面还有4个儿子没有活到成年。
  这种淘汰法一共带走了康熙帝15个儿子,相当于康熙帝儿子中近一半都是早夭或者是苦命的活不到成年。
  二、年龄太小参与不进去
  康熙帝毕竟是天下之主,贵为九五之尊。虽然俗话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的确有些夸张,但侧面反应出皇帝的后宫佳丽还是不少的,皇帝夜夜当新郎也不是不可以的。(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所以康熙帝这么多的儿子是他不同年龄段生出来的,像最小的二十四子胤祕生于1716年,当时康熙帝已经是晚年六十多岁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儿子太小了,夺嫡结束了都没有成年,自然没有资格参与进去九子夺嫡。
  康熙帝死于1722年,九子夺嫡在这一年分出胜负。
  康熙帝二十子胤祎生于1706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一子胤禧生于1711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二子胤祜生于1712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三子胤祁生于1714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康熙帝二十四子胤祕生于1716年,1722年时没有成年。
  还有三个儿子在夺嫡如火如荼时还是少年,当时格局已经初定,因为太年轻又没有爵位在身,所以参与不进去,只能看着。
  这三个儿子分别是康熙帝的十五子胤禑、十六子胤禄、十七子胤礼。
  其中十六子胤禄与十七子胤礼因为没能力参与夺嫡干脆站队在老四胤禛的阵营,但因为发挥的作用很小,并没有算在九子夺嫡之中。
  三、无心参与夺嫡或者没有能力夺嫡
  皇位虽然是个抢手货,让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去争夺,但任何时代总是有着因为自知之明而没有野心的人。
  康熙帝第五子胤祺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宜妃所生,皇太后孝惠章皇后抚养。老四胤禛是由妃子所生皇后抚养,他是由妃子所生皇太后所抚养,身份同样高贵。并且与老四胤禛在康熙四十八年都被封为亲王。
  五子胤祺论资排辈来说不比其他夺嫡的九人差,甚至比其中一些人还要强。但他并没有参与进去。主要原因在于胤祺有着自知之明的,他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清楚的,并没有什么出色地方,而且通过史料来看,胤祺的确能力一般般。(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首发)胤祺本身的性格也比较温和,皇太后抚养他的时候也没有刻意培养其帝王之道,而是以良性教育,所以就没有参与进去夺嫡。
  康熙帝七子胤祐属于是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参与夺嫡的类型,首先他身有残疾,这可是一个要命的问题,毕竟一般人都讲究一个面子问题,更何况竞争一国之主这种至尊位置呢。康熙对他也不大重视,康熙四十八年晋为淳郡王,而同时晋封的比如老四老五都是亲王。
  本身七子胤祐就身有残疾,所以肯定有自知之明的没有多少野心,加上康熙帝对他不是多么重视,所以他也没实力参与进去。
  十二子胤祹属于又无野心又无实力参与,他由宫中特殊人物苏麻喇姑抚养,苏麻喇姑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而胤祹也是一个仁厚孝道之人,在她培养下,胤祹也并没有多少野心。而且康熙四十八年时才被封为贝子,像老四老五是亲王,老七也是个郡王,他只是最次的贝子,肯定没有实力参与夺嫡的。
  35个儿子经过这三种情况的排除之下,也就剩下九子夺嫡中的九位主角了:大阿哥胤禔、二阿哥(废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就算如此九个儿子参与夺嫡也是很严重的现象,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是这属于康熙帝晚年的败笔之一,在立储方面态度不明确,识人不明犹豫不决所至。
  二是清朝并没有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采取的是立贤不立长的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你是皇帝的儿子,不论庶长都有机会成为新皇帝,而且培养皇子的时候不会资源倾向于一人,会合理分配资源的,所以才造成了九子夺嫡的惨烈现象。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康熙晚年皇位之争非常激烈,最终演变成了民间俗称的"九子夺嫡"的大戏,但是康熙的儿子可有不少,除了参与争位的九个儿子之外,那康熙其他的儿子难道都对皇位没有野心,就那么老老实实围观"九子夺嫡"吗?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总共生了35个儿子,序齿的儿子共有24人,没有夭折活到成年的儿子有20人,其中在康熙晚年参与争夺皇位的儿子共计有九人,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继位的雍正、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又名胤祯)。
  剩下没有参与争位的儿子还有11人,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皇十七子胤礼、皇二十子胤祎、皇二十一子胤禧、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皇二十四子胤祕。
  康熙这些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中,有一半是因为年纪太小,从皇二十子胤祎之后的皇子都十分年幼,康熙去世时年纪最大的胤祎也不过17岁,最小的胤祕年仅7岁,康熙这些幼子除了胤祎和胤禧比乾隆岁数大之外,余下三位皇子都比乾隆年纪还小,因此他们的年纪就注定了他们没机会参与争位了。
  那年纪比较大的还剩下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以及皇十七子胤礼六人,他们六人难道就真对皇位没有野心,没有想染指皇位的想法吗?
  性格注定了皇五子胤祺不会争位
  胤祺是康熙的第五子,他仅比雍正小两岁不到,胤祺也是康熙时期为数不多就被晋封为亲王爵位的皇子,胤祺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第二次大封诸子爵位时,被晋封为恒亲王爵位。
  而且胤祺的生母是康熙最宠爱的妃嫔之一宜妃郭络罗氏,他和参与争位的胤禩一党的主要人物皇九子胤禟是同母的亲兄弟。按照胤祺的母亲和弟弟还有他很早就获得康熙喜爱获封亲王爵位来说,胤祺应该是参与到争夺皇位的大戏中,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
  可是偏偏胤祺就是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他不仅获得父亲康熙的喜爱,连哥哥雍正都对他也十分赞赏,他也是雍正继位之后得到雍正高度评价和善待的兄弟之一。
  其实这一切都和胤祺的性格以及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胤祺从出生就由康熙的嫡母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和康熙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育长大,而恰好雍正也是自幼就由孝懿仁皇后抚育长大,因此幼年时胤祺与雍正关系肯定是很亲密的,可能论关系亲近都更胜于胤祺的亲弟弟胤禟。
  除了与雍正自幼长大之外,由于胤祺后来一直被皇祖母仁宪太后抚育,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是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孝庄的远亲,是科尔沁蒙古人,仁宪太后对汉文化了解并不深,所以胤祺受仁宪太后影响,在9岁之前都不会写汉字,不通汉文化。
  因此整体来说胤祺的汉文化水平也比其他兄弟略差一些,而康熙重视汉文化,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必定要选择对汉文化重视和精通汉文化的人,像胤祺这般汉文化水平略差的人自然在皇位竞争力上也要比别的皇子差得多。
  不过胤祺虽然汉文化水平差点,但是他的身上性格保存了满蒙男人身上的朴实和憨厚,加之胤祺后来又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长大成人之后身上既保留了满蒙男人身上的朴实,又兼具了汉族男人的谦恭与温和。
  据史书记载胤祺为人十分宽厚亲和,对待宫女、太监丝毫没有皇子架子,难得的是胤祺还十分简朴,生活习惯极为勤俭,他还十分心地善良,自己勤俭生出来的钱还能用于接济穷苦百姓,因此胤祺成年之后十分得康熙喜爱,康熙曾称赞他为"此子心性最为良善,为人敦厚"。
  雍正继位之后,虽然雍正十分反感厌恶胤祺的母亲宜妃和弟弟胤禟,但却对胤祺还算不错了,不仅没有斥责过胤祺,还经常夸赞胤祺是自己诸弟中心地最为良善的人。
  不过雍正唯一对胤祺最狠的一次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一党被雍正彻底剪除,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并改恶名为"塞思黑"囚禁于保定直隶总督府中。
  胤禟被囚禁之后,雍正特意下旨命胤祺持宗人府改名卷宗和圣旨去保定给胤禟改恶名,雍正此举其实就是为了报复和恶心宜妃与胤禟母子,所以他故意让亲哥哥胤祺去给亲弟弟胤禟改恶名。
  胤祺接到雍正的圣旨之后,不敢推辞,他深知母亲和弟弟得罪雍正太深,也不敢为他们求情,只得按照雍正的旨意去给弟弟胤禟改恶名。
  这也算是雍正对胤祺做得最过分的一次,后来胤祺更加谦恭谨慎地对待雍正,因此雍正此后没有再为难过胤祺。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去世,享年54岁。
  雍正听闻胤祺去世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为胤祺撰写祭文,在祭文中曾称胤祺为"秉性平和,持躬谨慎,颇具乐善好施之风"。
  并给胤祺上谥号为"温",其意为温和宽厚,这也说明了在雍正心目中胤祺的形象非常好。也代表着雍正对胤祺的认可。
  因此胤祺因为性格温和宽厚,所以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他也是康熙诸子中没有参与争位的皇子中最年长的皇子,也因此胤祺在雍正继位后得到了善待。皇七子胤祐天生身体残疾,性格安分守己
  皇七子胤祐生母是成妃戴佳氏,胤祐自出生时右腿就略有残疾,加之生母成妃的家族出身低微,因此康熙一直都不重视胤祐母子,甚至早年康熙更曾经一度想将胤祐过继给自己早逝的七弟隆禧为后嗣。
  不过胤祐却凭借自身的才能打消了康熙想将自己过继出去的想法,胤祐虽然天生右腿有残疾,但应该并不厉害,因为他在成年后就一直投身于军旅之中,如果右腿真的残疾的很厉害,他也不能统军上战场了,所以胤祐的腿脚残疾应该并不厉害。
  在胤祐16岁时,康熙御驾亲征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胤祐就主动请缨愿意统率一支军队跟随父亲上战场。康熙也没想到腿脚有残疾的胤祐却有如此勇气,因此康熙很高兴地将镶黄旗大营交由胤祐统领。
  胤祐在征讨噶尔丹期间立下比较多的战功,因此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爵位时胤祐与雍正、胤祺、胤禩三人一同晋封为贝勒,此后胤祐一直负责管理八旗军务,在康熙第二次大封诸子时,胤祐被晋封为淳郡王爵位。
  胤祐也是古代较早提倡廉洁治军的人,康熙晚年胤祐负责掌管正蓝旗满、蒙、汉三旗的军务,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军队中更是十分腐败,胤祐负责掌管三旗军务后,就在军队中提倡廉洁治军,对军队中的腐败作风进行了强力纠正,在胤祐的管理下正蓝旗的军官作风大有改善。
  胤祐待人随和宽厚,性格比较谦恭谨慎,能体恤士卒,因此军队中的中低层军官都十分拥戴胤祐。但是胤祐却并没有利用手握军权来参与争夺皇位,他深知自己母系家族出身低微,加之自己身有残疾,所以谦恭谨慎的他主动淡出政治,只专心负责管理军务,对皇位采取了不争的态度,因此他没有参与到"九子夺嫡"之中。
  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祐也表示认可,公开夸奖胤祐治军有方,以此晋封他为淳亲王,但是胤祐没有明确表示对雍正的支持,人心隔肚皮,雍正不敢保证胤祐是否忠于自己,所以他对胤祐掌握兵权十分不放心,而谦恭谨慎的胤祐也看出了哥哥雍正对自己的不放心,于是他主动向雍正申请病退,以自己身体不好为由请求交出三旗兵权。
  胤祐此举正和雍正心意,于是雍正很爽快地批准了他病退,胤祐赋闲在家之后一直极少参与政治,但是胤祐深得军心,还有战功,所以雍正对他还不太放心,总想找机会敲打他一下。
  后来雍正终于找到机会,胤祐的长子弘曙违法乱纪,雍正故意小题大做,将弘曙废除了亲王世子的身份,虽然是弘曙违法乱纪在先,但是雍正还是小题大做,同样违法乱纪的老十三胤祥长子弘昌,由于胤祥深得雍正喜爱,所以雍正只是痛骂了弘昌一顿了事,而现在雍正以军法惩处弘曙,很明显其背后用意是在敲打胤祐。
  所以胤祐后来更加小心谨慎,几乎是闭门谢客,不与任何人往来。而雍正对于胤祐的这样态度也很满意,因此之后胤祐得以安享晚年。
  雍正八年(1730年)胤祐因病去世,享年50岁,雍正亲自给他撰写祭文,在祭文中称胤祐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并给胤祐上谥号为"度"。其实胤祐不谦恭小心,安分守己不行啊,真可能有杀身之祸。
  所以胤祐是因为天生残疾,加之性格谦恭谨慎,安分守己才没有参与争夺皇位,也许他确实对皇位没野心吧,毕竟他天生残疾,母系家族政治势力还不强大,还差一点被康熙过继出去,没有太深厚的政治资本也没法争夺皇位啊。康熙诸子中最长寿、最佛系的皇十二子胤祹
  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定妃万琉哈氏,定妃家族出身正黄旗包衣,家族出身十分低微,定妃最初在康熙后宫中也不受重视和喜爱,地位也并不高,因此胤祹母子在康熙时期十分不受重视。
  胤祹出生时正值太皇太后孝庄去世,伴随了孝庄六十多年的丫环苏麻喇姑悲痛欲绝,曾经想绝食随孝庄而去。由于苏麻喇姑对康熙有养育之恩,因此康熙自幼就视苏麻喇姑如母亲一般,看到苏麻喇姑如此伤心,康熙心里也十分难受。
  于是康熙就想给苏麻喇姑找点事干分散她的注意力,他就想到把刚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给苏麻喇姑抚育,并恳求苏麻喇姑一定要悉心把胤祹抚养成人,因为胤祹的到来,苏麻喇姑才放弃了为孝庄殉葬的打算,逐渐打起精神,抚育胤祹。
  苏麻喇姑一生崇信佛教,心胸豁达,对胤裪的影响很大,胤祹也是在苏麻喇姑的影响下崇信佛教,并谨遵苏麻喇姑教导尽量远离政治纷争,因此胤祹没有参与争夺皇位。
  苏麻喇姑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93岁高龄去世,她去世后,康熙万分悲痛,而胤祹也非常悲痛,他主动向康熙申请要为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得到了康熙的赞赏,康熙不仅批准胤祹为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还要求每位已成年的皇子每天轮班一同陪胤祹披麻戴孝守灵。
  因此康熙认为胤祹是至诚至孝之人,于是在第二次大封诸子时一直不受康熙重视的胤祹被封为固山贝子。但是胤祹即便在获得爵位之后,依旧谨遵苏麻喇姑的教诲,远离政治,不参与争位。
  雍正继位之后先是晋封胤祹为履郡王,不过很快雍正为了敲打顾命大臣马齐,拿弟弟胤祹开了刀。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胤祹是大学士马齐的女婿,马齐在康熙临终时接受了康熙临终顾命,与九门提督隆科多一同执行康熙遗诏,拥立了雍正继位,雍正继位之后任命马齐为总理事务大臣,权重一时。
  后来隆科多居功自傲被雍正收拾了,雍正对手握大权的马齐也十分不放心,因此总想找机会敲打一下马齐,但是马齐为人十分谨慎小心,雍正对他根本是无从下手,所以雍正就拿马齐的女婿胤祹开了刀。
  胤祹一度被雍正从履郡王贬爵到镇国公,到雍正中后期,马齐逐渐年老淡出政坛,雍正才恢复了胤祹履郡王的爵位,好在胤祹生性豁达佛系,看得比较开,没有因为雍正对自己的猜忌而郁闷生病。
  胤祹生平最善于操持葬礼,他给父亲康熙操持了葬礼,被哥哥雍正晋封为履郡王,后来雍正去世,他又给哥哥雍正操持了葬礼,获得了大侄子乾隆的认可,被大侄子乾隆晋升为履亲王爵位。
  此后在乾隆时期,胤祹备受乾隆的尊重,当然,这还在于胤祹与乾隆除了叔侄关系还有一层连襟的关系,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皇后正是马齐的亲侄女,因此按照胤祹妻子这头的辈分来说,乾隆还是胤裪的堂妹夫。
  胤祹在乾隆时期获得了御前免跪特权,乾隆还特意加封胤祹为议政王,并特许胤祹在紫禁城乘轿,乾隆与胤祹的叔侄感情非常深,他曾经为胤祹在寿辰和节日写了几十首诗,可以说乾隆对胤裪是礼遇备至。
  胤祹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去世,享年78岁,是康熙诸子中寿命最长的皇子,胤祹的长寿得益于两个女人,一个是抚育他的苏麻喇姑,一个是他的生母定妃。苏麻喇姑把他培养成了佛系豁达的性格,而他的生母定妃一生活了97岁,是清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妃嫔,定妃给了他遗传基因,因此有良好的遗传基因,加之佛系豁达的性格,胤祹自然成为长寿有福之人。
  苏麻喇姑可以说对胤裪影响最大,她培养出了胤祹佛系豁达的性格,没有让胤祹参与争夺皇位,也使得胤祹成为康熙诸子中结局最好的一位。雍正生母德妃抚育长大的皇十五子胤禑
  胤禑是康熙第十五子,他与康熙第十六子胤禄是同母所生,母亲都是密妃王氏,密妃家族出身非常低微,是江南纺织工人所生女儿,父亲王国正后来因女儿嫁给康熙为妃,才被加恩封了一个七品县令,可以说密妃家族是出身极其低微的汉人,连八旗汉军都算不上。因此母系家族这种出身,也注定了胤禑和胤禄兄弟不用想着能政治资本去争夺皇位。
  胤禑自幼由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抚育长大,按这层关系来说雍正继位之后对胤禑比较不错的,可是雍正非但没有对胤禑很好,反而还一直在收拾他。
  其实胤禑虽然是德妃抚育长大,但雍正自幼就是受孝懿仁皇后抚育,因此实际上雍正与胤禑之间交际关系并不多,而且雍正与生母德妃的关系也很一般,雍正在继位后曾说过"生恩不及养恩大",这也说明了在雍正心目中他的亲生母亲德妃比不上养母孝懿仁皇后。
  胤禑之所以会被雍正猜忌和压制,还在于他与雍正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胤禵关系亲密,胤禑和胤禵自幼都是被德妃抚育长大,胤禑虽然在"九子夺嫡"中选择了保持中立,没有支持任何一方,也没有参与争位,但是他与胤禵关系比较亲密,这也是让雍正猜忌的地方。
  再者除了与胤禵关系亲密之外,胤禑与废太子胤礽之间关系也很深,因为胤禑的嫡福晋瓜尔佳氏正是太子妃瓜尔佳氏的亲妹妹,胤禑大婚时,康熙没有让胤禑向生母王氏行礼,反而让胤禑向胤礽夫妇行礼,足见胤禑与胤礽之间关系也颇为亲密。
  因此胤禑虽然没有参与争位,但却与两位参与争位的皇子关系都极为密切,所以雍正继位之后胤禑一直没有获得封爵,直到胤礽去世,雍正又收拾完胤禩一党之后,雍正确定了胤禑没有参与争位,才晋封胤禑为贝勒爵位,而且并加以重用,只是派他去给父亲康熙守陵。
  后来由于胤禑身体不好,雍正才把他召回京城,并且为了宽慰他还特意晋封他为愉郡王,不过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就去世了,年仅39岁。
  胤禑其实挺惨的,明明没有实力参与争位,但却因与胤礽和胤禵关系亲密而受到雍正的猜忌,最终也导致他在雍正猜忌中忧郁的英年早逝。
  被过继出去的皇十六子胤禄
  别看康熙第十六子胤禄与胤禑是同母所生,但是两人命运却大不相同,雍正对他俩的态度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胤禄和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皇十七子胤礼三人是雍正继位之后最为喜爱和器重的三个兄弟,雍正最喜爱和器重首推胤祥,其次胤礼,再者就是胤禄了。
  上面说过胤禄和胤禑的生母密妃王氏家族出身极其低微,母系家族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借助,因此胤禄和胤禑都不具备参与争夺皇位的实力。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就是胤禄在康熙晚年就被康熙过继给了堂兄庄亲王博果铎,胤禄继承的是铁帽子王庄亲王爵位。
  因此在礼法上来说胤禄已经不属于康熙一脉,他已经属于庄亲王一脉,所以他也自动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即便争位也名不正言不顺,如果选择站队也很危险,毕竟只需要等堂伯父博果铎咽气胤禄就能顺利继承铁帽子王爵位,根本不需要再冒险选择支持任何人。
  所以胤禄既不会去争夺皇位,也不需要选择站队去支持谁,不管谁当皇帝,他过继给博果铎继承庄亲王的铁帽子王爵位是康熙亲自定下来的事,几乎没有人能再改变。
  过继出去的胤禄本身对皇位威胁就不大,加之他没有参与争位,所以雍正继位之后也不会去猜忌他,因此胤禄才能获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
  雍正临死时更是找胤禄、胤禄以及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胤禄与其他三人一同接受了雍正临终顾命,宣誓效忠辅佐大侄子乾隆。
  不过后来胤礼英年早逝,胤禄以辅政叔王身份权势过盛,引起了乾隆猜忌,乾隆故意掀起了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其中,借此机会乾隆罢免了胤禄一切权力,让他在家闭门思过,等于是斩断了胤禄的政治生命。
  此后胤禄就一直当一个富贵闲散王爷,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岁。胤禄也算是康熙诸子中结局非常好的一位了。
  受雍正喜爱和器重程度仅次于胤祥的皇十七子胤礼
  胤礼是康熙第十七子,生母是勤妃陈氏,勤妃家族出身八旗汉军,家族政治地位也并不太高,虽然母系家族没有太深厚的政治背景,但是胤礼其实也是有实力可以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子,因为胤礼的老丈人是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阿灵阿。
  阿灵阿出身钮钴禄氏家族,其父遏必隆是康熙初期的四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父亲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遏必隆的母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女穆库什,也就是说遏必隆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因此钮钴禄氏家族世代都是清朝的政治豪门家族。
  阿灵阿既是胤礼的老丈人也是他的老师,当初康熙命阿灵阿负责教导胤礼读书,正是在教导胤礼过程中,阿灵阿十分欣赏和看好胤礼,于是主动向康熙请求将女儿嫁给胤礼,所以胤礼与老丈人阿灵阿关系很不错,如果胤礼想参与争位的话,阿灵阿完全可以倾尽家族的政治势力来帮助胤礼。
  但是胤礼在康熙时期却无心政治,当然胤礼主要还是年纪问题,在"九子夺嫡"竞争最激烈的时候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两次废太子胤礽时期,这期间胤礼不过十几岁,也没法参与争位。
  到了康熙晚年之后,胤礼逐渐成年,但是诸皇子激烈争位的事已经逐渐平静下来,都是在暗中较劲而已,因此胤礼从幼年到成年,亲身经历了哥哥们争位之事,所以胤礼比较明智,他知道自己年幼,生母家族出身低微,虽然有妻系家族可以借助,但是老丈人阿灵阿当时已经明确选择支持皇八子胤禩,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身上,胤礼就索性把皇位看淡,也无心于政治。
  胤礼喜好诗画,因此经常微服到处游山玩水寻找灵感,后来胤礼又在民间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专攻诗画,为人也颇有沈德潜的豁达谦恭气度。
  雍正继位后,虽然对胤礼的老丈人阿灵阿进行了政治清算,阿灵阿在雍正继位前就已经去世了,还被雍正把墓碑名改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也被雍正处死,阿灵阿一系后人被发配宁古塔,但是雍正唯独宽恕了胤礼的嫡妻钮钴禄氏。
  阿灵阿及其后人受到政治清算并没有波及到女婿胤礼,主要在于雍正十分欣赏胤礼,加之胤礼没有参与争位,因此雍正继位后就开始提拔重用胤礼。
  后来胤礼的办事风格更加让雍正赏识,胤礼为人认真负责,敢于任事,还不贪婪,他的风格其实和雍正相近,都属于实干型人才,所以雍正越发喜爱和信任胤礼,将他晋封为果亲王并加以重用。
  雍正最宠爱的弟弟胤祥在世时,雍正每次赏赐胤祥,都会同样给胤礼带一份,胤祥去世后,胤礼更是替代胤祥成为清朝仅次于雍正的第二把手,足见雍正对他的喜爱和信任。
  雍正临终前更是召胤礼接受临终顾命,胤礼也成为了乾隆时期的顾命大臣,不过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就因操劳过度去世,享年41岁。
  所以胤礼不是没有实力参与争位,而是他年纪过幼,他成年后由于性格使然,所以也没有选择站队或者参与争位,加之他的办事风格与雍正很接近,这也算是两人气场合得来,因此雍正才会十分信任和器重胤礼。写在最后
  因此康熙除了最后那五位年纪过于幼小的儿子,由于年幼根本不可能参与争位之外,剩下比较年长的六位皇子都是各有各的原因没有参与争位。
  但是总得来说剩下这六位皇子中除了皇五子胤祺之外,其余五位皇子生母家族都出身比较低微,生母不受康熙宠爱,而母系家族又没有太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他们才大多没有参与争夺皇位,可见想参与争夺皇位,母系家族的政治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
  清朝皇子夺嫡不是说你是个皇子就能加入到这场血雨腥风里面的。不说别朝,因为传统的汉文化王朝,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偶尔有废长立幼,但是不多见。万历跟臣子死磕了几十年也没能立福王。
  实际上,皇子夺嫡,除了本身是皇子这个硬性要求之外,还有很多软性要求。
  第一,出身高贵。
  这里的出身高贵指的是你的母亲出身如何。如果你的母亲是平民,或者是个小家族的后代。那很很显然,你就失去了夺嫡的资本。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传说中的八阿哥母亲就是庶出。但是康熙为了提高八阿哥的地位,把他交给了惠妃纳兰氏抚养。简介提高了八阿哥地位。
  第二,朝臣的支持。
  这个很重要,因为朝臣的支持代表着你拥有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夺嫡本身就是政治交锋。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做后盾,你连加入这场战争的资格都没有。所以十四阿哥虽然拥有强大军权,但是很可惜,除非你敢举兵造反,否则这对于夺嫡的用处不大。
  第四,军事力量。
  这里的军事力量不是指十四阿哥那样的领兵在外的军事力量,那种军事力量是没什么卵用的,因为任何一个朝代,外军不奉诏敢入京,那就等同于谋反。这里军事指的是京城禁军的指挥权,谁拥有了禁军指挥权,谁就能在老皇帝死后控制京城。没人敢不听你的。
  第五,个人能力。
  很搞笑,个人是这几个因素里面最不重要的因素,你要会处理政事,会处理军事,会调剂臣子,会操办各种军政大事。还要会做人,会演戏。这才能让你的资格大大提升。毕竟当皇帝还是要能力的。
  先回答康熙的皇子吧!大约有24名皇子,十几位公主!康熙子嗣还是很多的,到雍正继位后康熙子嗣也还有不满10岁的孩子!另外说一下九王夺嫡!九王夺嫡实际上是后世给命名上去的!的确如题主所说哪个皇子不希望继承大统!但是这个九并不是九这个数,而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比方,就是说很多,因为各个王子之间能力和信众的不同以及互相关系的利用,当时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四阿哥党,八阿哥党等很多派系,这些太子、皇子党所集结的阿哥可不止九人,不过这些阿哥中比较出众的就是这几个比如八阿哥比如雍正等等,其他人基本上都甘愿为他所参与的党派的那个竞争者马首是瞻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题主能明白吗?建议你可以查阅与清史有关的资料,尤其是康熙晚年雍正初年这一段,史料会有详细记录
  其他皇子有的明哲保身,有的身份不够,有的年级太小,有的暗中站队。明哲保身的有七阿哥,他的腿脚有残疾;五阿哥是九阿哥同母哥哥,但也明哲保身,不参与;十二阿哥胆小怕事,不敢参与;十五阿哥跟三阿哥走得近,算是暗中参与;十六阿哥、十七阿哥暗中站队雍正。其余阿哥年级太小

秦始皇不到五十岁逝去,如果上天再给他三十年时间他将会让大秦帝国变成什么样?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按中国人传统的说法,他就是50岁去世的。如果上天再给秦始皇30年寿命,那么中国历史上将会出现第一个大一统的盛世始皇之治。由于一些后世朝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到晋朝?历史是很讲究存在感的!在言简意赅地归纳总结历史变迁的词汇里,通常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选择性地把东汉后续的魏晋南北朝给忽略掉,直接跨到唐宗宋祖了,其原因是因为晋朝对历史的贡献很少不平凡的家庭一百年来,王家两代人的家庭关系和各自人生经历,犹如电视剧一般演绎着百年来的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王鸎1992年,我受命筹备一家广告公司。当年的老领导王金涵现已年逾八十,在探望他时,他资治通鉴(唐纪卷三十六段译)司马光(北宋)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中之下至德二载(丁酉757)唐纪三十六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公元757年)1九月,丁丑,希德以轻骑至城下挑战,千里帅百骑开门突出,欲擒之会救至,收骑退还,绝顶聪明的曹冲,为何13岁就早逝?司马懿说出实情他真的蠢曹子建文集曾言何辜于天,景命不遂。三国年间,曹冲神童之名响彻各地,虽其年龄尚小,却凭自身才华得世人瞩目。然如此英明之人,却于十三岁时早早离世,其结局亦令世人痛心不已。俗话说,乱世当历代皇帝被拉进了一个微信群,聊的内容爆炸了翻阅历史古籍我们不难发现历代皇帝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想长命百岁一统天下,让自己的江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二世而亡。如果历代皇帝有幸碰在一起,并且在一个微信群里聊刘备有4个儿子,他为什么要传位给资质平平的刘禅?刘禅说,你们都以为我傻,我看你们才是真傻。事实上,刘禅不但很聪明,而且无论从出身还是背后势力来说,他都是唯一的皇帝人选。一我们先来看看刘禅的出身,为什么他最有资格成为皇位继承人。我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带了几瓶茅台回美国,结果差点把白宫烧了大国之间的关系向来是分分合合,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如果说有唯一的衡量标杆的话,那就是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了,就像在二战之时,意大利的国家元首墨索里尼说的一样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周恩来巧赠外宾蘑菇云照片当国礼1964年10月16日,周恩来向东方红全体演出人员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喜讯(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身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周恩来日理万机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操劳了将近30个春秋,为新中千古第一才女给女人们的启示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这样一位白富美大才女,竟然差一点葬命于再婚。公元1132年,李清照49岁,丈夫赵明诚日本二二六事件日本走向法西斯战争开启对外侵略扩张的开始明治维新,让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由于明治维新并未完全废除封建主义,因此封建残余在日本逐渐演变成封建军国主义,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扩大军备,以战争对外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刚
12年前,蔡铭超拍下2尊圆明园兽首,为何却拒绝付款?提起圆明园,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还是软弱的清政府?相信无论想起什么,这都绝不会是一段愉快的回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圆明园这三个字,只会让我们感到无边古代动不动就屠城,为什么胜利者还总是忌惮当地的士族贵族势力?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更多地榨取这些门阀士族的钱,导致投鼠忌器。从活人身上能榨出的钱财,要远远多于从死人身上榨出的。掌势者不是忌惮士族,他只是为了要钱。掌势者肯平心静气跟一群待宰羔羊1941年,陈赓无奈道周希汉,你这个人没当过大官,也没当过丈夫1941年,太岳根据地的领导同志们为根据地还没有结婚的周希汉张罗婚事。周希汉一直担心自己家乡传来的消息并不是很可靠,就有些犹豫,所以迟迟没有答应。素有八路军红娘之称的陈赓又怎么允许为打倒叛徒父亲儿子入党从军,开国大典时,才知父亲竟是卧底特工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正在隆重举行,而曾经担任过贺龙元帅警卫员一职的李克前,也参与了此次盛会。看着新中国的国旗冉冉升起,年仅26岁的李克前心中极其的激动,他知道自己中国共产党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1931年1月25日,江西永新农民贺页朵写的入党誓词入党誓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宣誓书,是每名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对自己作出的严格要求,对党作出的自我保证,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在不宋真宗为什么儿子很少,是因为运气不好吗?富贵人家子嗣少,是因为有了一尊富贵的身子与众多的妻妾。富贵身子,活动量少,身体素质差。妻妾众多,怀孕的机率少。妻妾之间相互吃醋,各自拆台,使出恶毒的手段打击对方,也不在少数。也许就55年浙江一农民朝毛主席专列扔石头,被捕后,该如何处置?1955年6月18日,晚上7点45分,毛主席正乘坐专列前往浙江,在夜色的掩饰下,一切都静悄悄的,火车也按照规定的路线行驶着。列车行驶到杭州萧山时,突然,从列车后方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中国与尼加拉瓜复交,背后尼加拉瓜的英雄你可能不知道(中)本来中国在1989年跟尼加拉瓜就建交了的。这个时间点的特殊可能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两国交往的历程不会平静。毕竟那个时间段里,苏联行将就木,东欧集团全面瓦解。整个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阵营很外交史北洋政府何以失之巴黎,得之华盛顿?吕峥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在美国革命之女纪念大陆堂开幕。与两年多前的巴黎和会相比,华盛顿会议上的中国代表团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均占据明显优势,取得的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会母亲得知儿子参军后牺牲肝肠寸断,17年后一中将来信请娘来京1932年,家住湖北省黄安县的石顺香老人收到了儿子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消息。老人一生清贫,本就度日艰难,如今更是唯一的孩子都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听到这个消息,她当即就晕了过去。醒来之后毛选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毛泽东此文是为反对当时党内存在着的两种倾向而写的。当时党内的第一种倾向,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这是右倾机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