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李宗仁回忆录大骂蒋介石,张学良读后评价和我认识的蒋一模一样

  《李宗仁回忆录》 是由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桂系首领——李宗仁将军口述,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书写而成的一本书。
  这本书出版后,李宗仁便在第一时间,赠予了多年的好友张学良一本。
  而自从得知李宗仁写了回忆录之后,张学良也一直对这本书十分期待,他十分好奇自己这位"好友"会在书中怎样描述自己的。
  收到书后的张学良便在第一时间,满怀激动地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张学良对这本书回味无穷,甚至他自己都诞生了写一部回忆录的想法。
  (张学良与唐德刚)
  于是,他将这本书的作者唐德刚请到了家中,与他一起谈论起了《李宗仁回忆录》这本书。
  当两人谈论到蒋介石的事情时,张学良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唐德刚说:李宗仁书里骂蒋介石骂得太好啦,跟我认识的蒋简直一模一样...
  李宗仁的回忆录中是如何评价蒋介石的?张学良和李宗仁对蒋介石的看法究竟在哪些方面一模一样? 李宗仁眼中的蒋介石
  《李宗仁回忆录》 ,为世人描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
  (蒋介石)
  李宗仁作为国民党的重要人物,与蒋介石之间的故事可谓是剪不断理还乱。
  据《李宗仁回忆录》一书中记载,李宗仁与蒋介石的初次见面 是在1926年8月—— 国民党在湖南长沙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上。
  当时,雄踞广西一隅的李宗仁是北伐名将、新桂系"一号人物"。 像李宗仁这样掌握兵权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必然要拉拢一番。
  刚刚与李宗仁接触,蒋介石就表现出了十足的热情。
  蒋介石对李宗仁表示,自己比李年长四岁,算得上是李的哥哥。于是,顺势提出要与李宗仁义结金兰做兄弟的想法。
  蒋介石的热情让李宗仁受宠若惊,一时分辨不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也就没有推辞。于是,蒋直接掏出一张义结金兰的兰谱。
  往后的日子里,蒋介石便与李宗仁以"兄弟"相称呼。但在与蒋介石后续十几年的交往中,蒋介石表面上与李宗仁交情甚好,背地里却不断地视李宗仁为异己。
  1928年末,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大陆的旧军阀几乎被"消灭",北伐战争的初步目的也已经达成, 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
  北伐后,另外一批新军阀也因此而诞生。因此, 蒋介石为了加强对国内的掌控,准备开始进行"削番"。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1929年3月, 蒋与桂系军阀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蒋桂战争爆发后, 李宗仁以叛国罪被蒋介石开除国民党党籍。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并洗清自己的嫌疑,李宗仁主动辞去了国民党军事参议院院长一职,与家人在南京隐居。
  但蒋介石多疑的性格让李宗仁的隐居生活并不好过,蒋常常派特务跟踪并监视李宗仁及其家人。
  由于桂系中很多将领早已被蒋介石收买,三个月后, 蒋桂战争以桂系惨败而告终 ,李宗仁被迫逃回广西。
  此后,李宗仁联合阎锡山、冯玉祥等人,联合反蒋,但都以失败告终。
  1936年,由于蒋介石的"欲攘外必先安内"理论, 李宗仁与蒋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李联合广东的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逼蒋抗日,这次事变史称 "两广事变"。
  而蒋介石又搬出了自己与李宗仁的 "兄弟身份" , 与李宗仁达成了和解, 并将桂系军队整编成 第五路军,任李宗仁为总司令。
  此后,蒋与李宗仁之间的矛盾才略有缓和。
  解放战争爆发后,蒋与李的矛盾再一次显现出来。
  1948年3月, 李宗仁宣布竞选中国民国副总统,蒋介石极为不悦。
  因为蒋担心李宗仁竞选成功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于是,在竞选中不断为李宗仁使绊子,表示"副总统最好由文官担任",以此来阻拦李宗仁竞选,但李宗仁依旧竞选成功。
  蒋介石因此怀恨在心,他甚至做出过令毛人凤暗杀李宗仁的安排。
  1949年1月, 蒋介石见国民党局势无力回天,于是主动下野,李宗仁因此成为"中华民国"代总统。
  即使李宗仁当上了代总统,蒋却从未真正交出过实权,反而把李当成挡箭牌。
  因此,李宗仁在书中这样评价蒋介石"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
  这是李宗仁在为人上对蒋做出的评价。
  而在军事和政治上,李宗仁也对蒋介石做出了批评。
  蒋介石对军事并不精通,这点仅仅通过解放战争便体现地淋漓尽致。
  在解放战争中, 蒋介石明明对国共双方的局势不甚了解,却偏偏喜欢从大局势和小的方面对战争进行"操作"。
  1949年淮海战役开始前 ,蒋介石曾自信地认为,国军有80万兵力和全新的美式装备,不考虑其他的重要因素,对付战解放军60万兵力足矣。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背靠数亿农民的群众基础,和此前连战连胜的士气支撑,一路所向披靡。
  反观国军内部,派系纷争不断,且没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作为保障。
  也正因为这两点,在淮海战役中,我军凭借强大的群众基础与坚定的信仰,完成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除此之外,根据一些与蒋介石共事过的国民党将领的自述,蒋还喜欢对战争进行微小的排布。
  例如:当国共双方对阵时,蒋介石让某一个点位的国民党机枪手向左移动五米,试图通过改变一个机枪手的位置,来改变整个战争的结果。
  总结下来就是,蒋既没有军事才能,还偏偏喜欢凸显自己的位置。
  对此,李宗仁评价蒋介石是一个"偏将之才"。
  意为蒋并不能掌握军事上的大局,只适合带小兵小将,但他还偏偏喜欢把自己放在元帅的位置上。
  除了以上这几点之外,李宗仁对蒋介石做出的最为尖锐的评价就是——蒋有很强的嫉妒心。
  而当他带着嫉妒心去判断战局的时候,出现的结果往往是对形势的误判。
  据李宗仁回忆,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中,蒋对自己部下的疑心都十分地重。
  如果在国民党内部,哪个地方实力派的军队比蒋的嫡系强,或者哪个军头的人气盖过了自己,蒋便将此视为异己。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便是白崇禧。
  1946年,在四平战役中,白崇禧率桂系坐镇东北。
  按理来说,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理应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蒋介石却因为白崇禧在四平战役中获得了优势,便将白崇禧调离东北,此举导致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李宗仁在书中这样评价道:
  总司令是一个极端顽固偏私而嫉贤妒能的人,他对任何文武干部,尤其是统兵将领的,都时时防范。
  连何应钦这样四平八稳的人,他都不能放心。总而言之,蒋氏一生,只知一味制造奴才,而不敢培植人才。张学良眼中的蒋介石
  张学良在其口述的历史中,对蒋介石的评价虽然与李宗仁类似,但在语言上要比李宗仁更加犀利。
  在《张学良口述历史》与《张学良年谱》系列丛书中,张学良对蒋介石的评价主要分为这几点:一是蒋介石是一个极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二是蒋对待身边人和下属有很强的疑心; 三是蒋介石不培养人才只培养奴才; 四是蒋介石有称帝之心,却没有称帝的魄力。 最后一点,则是关于张学良在918事变后对蒋介石的评价。
  前三点在《李宗仁回忆录》中都有体现,不多赘述,而第四点与第五点,则表示蒋介石是中国的历史罪人。
  当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让蒋有了自己功比当年秦始皇的幻觉。
  但蒋深知自己不可能称帝,他也更不敢称帝。
  因为那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十分激烈;而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作为一股进步力量,正在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的政治环境以及百姓的人心所向,并不是蒋介石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的。
  再加上,参加过反对袁世凯战争的蒋介石,深知称帝的后果。
  所以,蒋介石即使有称帝之心,也没有称帝的魄力。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918事变发生后,蒋依然想着剿灭共产党,而不是首先抵御外敌的原因。
  在蒋介石看来,即使日军侵占了东北,中国也不过是失去了东北这一块土地,而绝大多数的中国领土与中国领袖的位置仍然非他莫属。
  如果共产党解放了中国,他的领袖位置便是第一个被取缔的。
  除此之外,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原因还有一条便是:张学良在东北的易帜,只是在形式上归属国民政府罢了。
  因此,在北伐成功之后,蒋介石一直在担忧,作为"少帅"的张学良,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对全国的统治。
  因此,相比于东北的丢失,蒋介石更愿意看到"少帅"的"消失",哪怕是少帅在影响力上的"消失"。
  于是,在918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命令张学良的部队放弃抵抗、保存实力。
  早在1931年7月11日时,蒋曾致电张学良:"日本阴险狡猾,现非抗日之时,希督饬所部,切勿使民众发生轨外行动。"
  蒋介石此举的目的,是让张学良制止东北民众过激的抗日行为。
  除此之外,1931年10月,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时,在转述蒋的口信时便说道:
  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协商, 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由此可见,东北三省的丢失,与蒋的态度,密不可分。蒋介石的"罪行"
  除了李宗仁与张学良所说的蒋的问题外,蒋的"罪行"还不止于此。
  在陈伯达的《民国四大家族》一文中,曾详细描述了蒋介石作为民国四大家族之首,利用中国民众的抗战情绪敛财的行为。
  而单单蒋家,就利用中央银行、资源委员会等产业掠夺、贪污了中华民国近百亿美元的财富,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试想一下,若是蒋家所贪污、掠夺的金钱用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将会避免多少中国将士的牺牲。
  1938年5月19日,徐州会战失败后,抗日战争进入危难之际, 而蒋介石竟然下令炸毁花园口黄河大堤进行"以水代兵"的愚蠢决定!
  此举直接造成了几十万河南人民的死伤,并且间接造成了上千万河南民众的饥荒,从而导致300万民众因无家可归而被饿死,千万亩良田被黄河水淹。大量的黄泛区也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加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蒋的做法并没有 对日军造成巨大的影响,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
  结语
  正如传记作家布赖恩·克罗泽所说,蒋介石 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很大缺陷的人物。
  无论是李宗仁,还是张学良,这些曾经与蒋介石有过诸多交往的人,也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说明了蒋介石确实是一个在人格上有着缺陷的人物。
  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样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参考资料:
  李宗仁口述 唐德刚成书 《李宗仁回忆录》
  张学良口述 唐德刚成书 《张学良口述历史》
  张家康 蒋介石与李宗仁的爱恨情仇.文史摘华2007第10期
  郭冠英 《张学良口述历史》诞生详情.领导萃文.2009.7(上)
  谢永雄 试论李仁与蒋介石.(广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周战生 李宗仁和蒋介石的"深厚兄弟情".文史春秋.2003第3期

老汉花大半生寻找失踪78年的爷爷,学会上网后,才发现爷爷是特工在星火燎原的革命年代,多少仁人义士前仆后继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革命当中。而因革命任务的特殊性和隐蔽性,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改名换姓,隐姓埋名,甚至对家人都避而不谈,瞒着家人秘密进行革50年前北京地铁为何秘密修建?周总理不单为交通,更为战时防备建国以后,北京正式成为中国的首都,并以此为中心开展了大大小小的建设活动,其中最令人惊诧的便要数北京地铁1号线,它是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规划建设的,当时国家一穷二白,为何还要把地铁的事安慈禧死后若光绪掌权大清会如何?灭亡是注定的但撑个20年不成问题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在仪鸾殿去世。关于他们的死因现在已经有了定论慈禧是病死的,光绪帝是被慈禧毒死的。慈禧死后三岁的溥仪继位,但大清王士兵不打仗也会吃粮草,可为何一打仗,就会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攻战线长,运输困难守断粮道,无米下锅不是粮草不够问题,而是运输问题。现代中国那个城市发生灾害物资运输调配也是个大工程,放古代更是困难重重。不打仗的时候军队是不动的,只要有固定的粮食江姐孙子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娶了奶奶战友的孙女,不忘奶奶遗志1948年6月,被人们称作江姐的江竹筠在重庆万县被捕,随后被关于渣滓洞集中营中。在狱中的江姐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拒不交代我党潜伏山城的地下工作者名单,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毅不屈。临不忘七七事变铭记之后更应警醒,何为人间正道来源钧正平工作室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作者王岸1937年7月7日,一声清脆枪响打破了卢沟桥的宁静,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统一抗战的序幕。回看近代中国,战争何其频繁,苦难何其深重!自妲己墓在河南问世,揭开她的真面目时,专家背了3000年黑锅我们对妲己的印象,更多是在电视上知道的,在荧屏中妲己就是商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妲己过于美丽,将纣王迷得神魂颠倒,反正妲己叫他做什么,都不会抗拒,很快纣王慢慢荒废政事,变成实打实汉朝故事名将卫青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朝著名的将领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生父郑季,是平阳侯曹寿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卫媪是平阳公主的女奴,卫青从小就给人家做古语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甘肃出过哪些名将?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庆阳,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古语云关东出相,关汉武帝在甘泉宫突遭匈奴突袭,卫青冒死救驾,却为何反被罢职呢?如果知情不救而武帝又侥幸逃过一劫的话,卫青就是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卫家满门难逃一劫。违反动兵制度其实也是谋反大罪,好在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令到武帝相信卫青是忠心的,否则卫家还是难逃一民勤县是匈奴人吗?简单点说,民勤人跟匈奴人并没关系,汉以前由于石羊河水量充足,这里水草丰美,宜草宜牧,是匈奴人主要的牧场。自霍去病击败勾奴以后,这里成为汉王朝的边塞要地,筑有长城,长年驻军。至明朝初
郭沫若骂鲁迅封建余孽,鲁迅用五个字对郭沫若回击,中肯又贴切位于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现在改为19号,便是鲁迅故居。而在故居的大门上的题字鲁迅故居,竟然是郭沫若所写。如果鲁迅先生在天有灵,知道他家大门口的字,竟然是一个如此让他厌恶之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夏明翰与郑家钧的坚贞爱情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是1928年3月20日,夏明翰临刑前写下正气凛然视死如归的就义诗,被后人广为传颂。他牺牲前最牵挂的就是妻子郑家钧和他们的女儿夏赤云团史百年青春讲述第二期李才莲英俊奋发勇于开拓章贡共青团有态度有温度章贡青年都在关注关注团史百年青春讲述迎接团的100周年华诞100年前,在汹涌澎湃的革命洪流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应运而生乘势而上揭开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的崭新篇章海报丨清明节,以铭记致敬先烈,以传承延续精神春风浩荡,又到清明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节气更连接着今天与过往今天的中国山河无恙,国富兵强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国的每寸河山都曾被英烈的鲜血染红今日的太平盛世离不开先烈的为国捐躯曾经他们穿着明代宗朱祁钰诛杀奸臣,重用于谦等贤臣,为何失去帝位离奇死亡?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反问一下诛杀奸臣重用于谦等贤臣还领导了北京保卫战的朱祁钰,为何会失去帝位?失去帝位不奇怪,奇怪的是,导致他失去帝位的,不是别人,而是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被俘赎回美苏争霸期间,苏联曾经往地下钻孔一万多米,有什么收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地球上有两个超级国家,苏联和美国。这两个超级国家为了争霸,无所不用其极,什么都可以进行竞赛。从军队数量到核武器数量的竞赛,从太空的竞赛到地球内部的竞赛,潜伏在傅作义身边的地下党,到死没暴露,97年被证实是秘密党员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不少国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结果,而我们知道的许多革命志士,都是在明面上与别人对抗的,其实在地下也有一批战士,他们日夜奔波操劳,默默的做出一些不可替代的贡乾隆下旨让刘墉跳河自尽,刘墉接旨后回家洗了个澡,结果保住一命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刘墉对于未知的事情,人们总是充满了好奇心。很多人都对古代君臣之间要如何相处十分感兴趣,也非常乐于去挖假期取消,这个清明用来干嘛?不妨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过来的随着近期疫情再次爆发,各地也都开始了大大小小的封城行动,让人们尽量避免外出,以此来控制传播,清明节假期也算是名存实亡了,只能宅在家。那么在古代的人是怎么过假期的呢?他们甚至没有手机宪法与国家中华民国的问题出在哪?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近代中国人对于宪法抱有非常浪漫的想象,但立宪的过程却充满了坎坷和沮丧。中华民国总共存活了38年,它立宪活动之频繁波折之多,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今天我们要热血沃中华33(续上回)李鸿章说好好好,那咱们今天就在这议一议朝鲜国那边形势,务必为我大清找到个万全之策。李鸿章又对袁世凯说道,慰庭呀,日本情况你刚才说完了。袁世凯连忙答到情况大致如此。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