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皖南事变后,林彪三见蒋介石次次不欢而散,老蒋称他幼稚可叹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与突然向自己发动围击的国民党军队血战7昼夜,损失惨重,军长叶挺也被扣押,毛泽东闻讯震怒,一度准备和蒋介石"打到底"。
  然而,在日寇侵略的大背景下,一切"内战"的苗头,都可能会将国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抗日统一战线"断送掉。
  外敌猖獗,百姓苦难。中共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选择隐忍,按照共产国际方面的指示,以抗日为重,稳定中国的反法西斯战场,努力修复国共两党关系的裂痕。
  图 蒋介石
  事变发生后,蒋介石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缓和局势、平息舆论,蒋介石不仅悄悄地将对新四军的指控由"叛变"转为"违反军纪",还对毛泽东发出了和平会谈的邀请。
  蒋约毛会面,毛亦有见蒋之意,然而,周恩来却坚持反对。
  国共会谈,争取和平解决此次冲突,这是好事。但是,毛泽东亲自前往西安去见蒋介石,周恩来一万个不同意。
  就自己要不要赴约见蒋之事,毛泽东的意见一度和周恩来相反。他认为,此时与蒋介石会面对国际国内局势都有极大好处,哪怕最终什么问题都未解决,此次会谈对改善两党关系而言也是意义重大的。
  周恩来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此时见蒋的时机"尚不成熟",蒋介石所主张的"政治解决"并非民主合作,而是想要我方屈服,谈判的地点是他的地盘,难保他们不会借势逼迫我方依照他们的想法解决更多问题。
  图 毛泽东
  而且此次情况复杂,路途较远,毛泽东还正赶上身患感冒。若是此时毛泽东贸然前去,怕是只会使事态发展更加不利。倘若到了蒋介石的地盘后,人家借口挽留,不许回程,那事情就更难办了。
  但是,若不对蒋介石的邀请做出回应,那也是不妥的。国共关系正有向好发展的可能,中共方面自然也应该尽力促成这一可能。
  权衡再三,周恩来提议,派林彪出面与蒋介石会谈,谈判时也不要把话讲死,先试探下对方的态度和底线,看事态发展情况如何,之后再决定是否由毛泽东与之会面。
  周恩来原本是考虑由朱德或林彪先行前往的,而最终决定推荐林彪代替毛泽东先行见蒋,是考虑到林彪身份的特殊性。
  林彪曾在苏联养病,期间与共产国际方面多有接触,他比较熟悉共产国际方面对中国问题的态度,同时他还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抗战中战绩斐然。
  蒋介石一向对"黄埔"出身的军官感情不同,既然林彪与蒋介石有着"师生"的名义,相对而言关系也就更近一些。
  图 蒋介石
  听说林彪要来,蒋介石也很欢迎。蒋介石对林彪这个学生还是比较看好的,早在林彪毕业前夕,作为"校长"的蒋介石就想拉拢他作心腹,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实现。
  自从林彪毕业之后,他们已经多年未见,蒋介石对林彪甚至还有些惦念。就在一开始两党商定会谈事宜时,蒋介石就曾在日记中自问道:"共党林彪之不来,何耶?"
  蒋介石刚在日记中念叨完林彪,三日后,他便接到了彭德怀的上报:林彪已"动身晋谒",蒋介石得知后,高高兴兴地批准了。
  蒋介石这边高兴地等着林彪来,林彪却未按期到达两方约定的西安。由于路上遇到了山洪,林彪一行在途中耽误了些时间,等到他在9月17日到达西安的时候,蒋介石已经返回了重庆。
  虽然没能在西安达成会面,但是蒋介石留下话,要林彪"赴渝面谈"。
  中共方面对此次会谈十分看重,毛泽东得知情况后,也下达指示,要林彪赶赴重庆,争取在改善两党关系的同时也能顺便解决些具体问题。
  图 林彪到达重庆八路军办事处 左起为龚澎、林彪、周恩来、董必武
  10月7日,林彪按要求到达了重庆,6天后,受蒋介石之邀赴宴相见,张治中作陪。
  见面后,林彪先是转达了毛泽东"甚愿见蒋"的心意,并向蒋介石说明了毛泽东"适患感冒,未能成行"的情况。蒋即问毛好,接着又问道:"汝此次来渝,毛润之先生有何意见转告我吗?"
  为示亲切,林彪不称蒋为"委员长",而是"校长"。他微笑着回答道:"自从接得校长约定在西安相见的电报后,毛先生即提出中共中央会议讨论,并约我数度谈话"。
  如此回答,林彪是为让蒋介石明白,自己此行的态度以及之后会谈所言,都并非只是代表他个人的见解,更是代表的毛与中共高层的意见。
  会谈一开始,林彪就国内、国际以及两党合作等事向蒋介石作了郑重表态。在林彪发言时,蒋介石则一直静听,或频频点头,没有插话。
  林彪在就"抗战"、"建国"以及"两党合作"等方面发表意见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主要强调国共两党的相同之处,表达和解、团结的愿望,对两党在建国目标上的歧异,则讳言或少言。会上气氛还算融洽。
  图 林彪
  此次谈话时长约45分钟,在临结束的时候,蒋介石问林彪:"汝在重庆尚有几日勾留?"
  林彪听完一愣,他心想,任务还未完成,归期是何期啊?更何况这是到了重庆,能不能走,何时走,他蒋介石反倒问起我了?
  林彪只好打哈哈,最后,双方约定在林彪离渝之前,再召见谈话一次。
  林彪与蒋介石的第一次谈话,实际上并未取得什么突破性进展,终究还是印证了周恩来"很难解决问题"的预想。
  事后,周恩来从张治中处得知,林彪此次赴宴,其与蒋介石的席间谈话,"前数段甚好",蒋介石一开始也表现得很有兴趣,态度很好。然而,等到最后林彪谈到"内战危险"的时候,蒋介石"数看手表",显得十分不耐烦。
  之后,周恩来便将此次林蒋会谈的情况电告延安,并建议将林彪回延安的日期提上日程,免得夜长梦多。毛泽东收到电报后,指示林彪再次见过蒋介石后便可回延安。
  由于林彪在名义上是中共派来会谈的代表,又鉴于他的身份地位与曾为其"师长"的蒋介石不匹配,国民党方面便安排了张治中为代表,令张与林进行谈判。
  12月16日,蒋介石再次会见林彪。当林彪谈到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的情况,以及提出扩编军队和发给药品的要求时,蒋介石避重就轻,只说药品可以由何应钦发给,但闭口不谈军队扩编之事。
  图 国民党当局印发的皖南事变宣传品
  虽然当时已到年底,距离皖南事变的发生已经过了将近一年了,然而对于事变后重整旗鼓的新四军,蒋介石却一直持"不承认"的态度,甚至对"新四军"这一番号都十分反感。
  在这次谈话的过程中,林彪在发言时曾提到了"新四军"三个字,一直沉寂静听的蒋介石立刻表现得十分激动,不仅开口打断了林彪的讲话,还面红耳赤地说道:"今后勿再提新四军,再提新四军我是不听的。"
  蒋介石如此强烈的反应,让林彪感到有些意外。之后,他便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只和蒋介石谈原则的是,不再提及新四军问题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此次会谈依旧十分艰难,林彪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之后数月,林彪与周恩来,与张治中就两党合作的多项具体问题展开了数次商议,但最终因分歧很大,未能达成共识。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夏季。林彪与周恩来等人在重庆留待已久,具体问题的协商虽未见明显成效,但皖南事变后的紧张气氛确实缓和了不少,国内的形势和舆论也在向国民党方面不断施压。
  图 蒋介石与宋美龄
  一日清晨,蒋介石像往常一样浏览报纸,《大公报》上一篇名为《看重庆,念中原》的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蒋介石看着文章,眼越睁越大,脸色气得煞白。
  紧接着,侍从室二处主任陈布雷便接到了蒋介石的传唤。
  蒋介石指着报纸上的文章问陈布雷:"如今抗战已到了第五个年头,军、政两费日感困难,我提倡节俭,吸收游资,向西南、西北大后方推销一亿元‘同盟胜利美金公债’。‘功在国家,利在自己’,报纸竟说出这样没有良心的话,是何道理!"
  陈布雷本是记者出身,他业务能力突出,在报界颇有声望,如今已被蒋介石吸收到了智囊团内。面对蒋介石的质问,"老报人"陈布雷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
  自1942年河南大旱后,中原灾民流离失所,四处逃荒,死伤无数。赴灾区实地采访的记者将实情反馈给重庆《大公报》,编辑王芸生联想到重庆内歌舞升平、政府对灾区不闻不问,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然而,这种反映实情报道显然不是蒋介石所愿意见到的,一种不祥的预感漫上了陈布雷的心头。果然,在一顿情绪宣泄后,蒋介石命令,对《大公报》实施停刊三天的处罚,以观后效。
  图 陈布雷
  其实,国内舆论已然如此,蒋介石也心中有数。莫说《大公报》,就连国民党内部的高官也有不少对他的主张颇有微词。
  就在前不久,蒋介石主持编写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正式出版了,然而,令蒋介石十分意外的是,这本完全按照他的意志所撰成的书,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外界众多批评,甚至连白崇禧、何应钦等人都认为不应该在书中责备和得罪英国人。
  这让蒋介石很不痛快,但他心中也十分清楚,事到如今,类似处罚《大公报》的这类举措已无异于隔靴搔痒,国内还有太多事远比这要紧的多。
  陈布雷此次就给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周恩来、林彪想要见他。
  蒋介石本想推脱,但听到陈布雷说周、林有准备离开重庆的意思,蒋介石当即改变了主意。他翻开日历,仔细地计算着时间,最后决定将见面的时间定在三天后。
  图 蒋介石
  三天后,也就是6月7日。这一天,周恩来、林彪来到了蒋介石的会议室。蒋介石向他们表示了礼节性的欢迎,脸上掠过一丝稍纵即逝的笑意。军统局的唐纵也奉命陪同接待。
  周、林二人都察觉到了老蒋那抹神秘的微笑,两人交换眼神,心领神会。
  在来之前,周恩来接到了延安的电报,得知了共产国际已经解散的消息。这样突然的变故,对中共而言无疑是件大事。因此,中央决定要召开会议,讨论之后的政策,请周恩来速回延安。
  图 周恩来
  但是,周恩来也很清楚,蒋介石是不会轻易放他回去的。自皖南事变之后,他就来到重庆负责与国民党方面进行交涉,时间说短不短,已经有过了一年半了。
  这么久的时间里,周恩来与同志们尽力争取,但谈判依然十分艰难。蒋介石更是从未松过口让他们离开,明显是想将他们耗在这里。
  不过,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得走。虽然事态紧急,但林彪与周恩来仍不动声色,脸上看不出任何焦急、愤怒、担心、失望的情绪。
  周恩来的谈判独具风格,他一向习惯于"后发制人"。他冷静地观察着出席者们,心中盘算着发言时机。
  会上,蒋介石也不表态,会谈主要是林彪与张治中的交锋。
  图 林彪
  张治中态度强硬:"你们现在不解决,将来战争结束,你们还拥有武力,将何以为国人所谅解?"
  林彪也不示弱,他微笑着,似是而非地答道:"到那时当然不好,所以现在大家要接近,将来便更容易办嘛。"
  蒋介石忍不住开口说道:"如果中共放弃武力,本党采宽容态度。"
  林彪随即答道:"将军队交出来,但国民党必须首先树立诚心!使我党相信国民党能给予我党合法地位之保障。"
  张治中一脸严肃地说道:"何应钦说前方摩擦继续,情况不明,我们的谈判只好搁一搁了。"
  这是国民党方面企图利用共产国际解散之际,加强政治攻势,辅以军事压迫,逼迫八路军交出军队和根据地政权的潜台词。
  这时,会场一片安静。双方互相凝视了几分钟,各自似乎都在等待着对方先做出解释。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周恩来巧妙地抓住这一时机,顺水推舟,表示"谈判暂搁"是意料之中的事,既然如此,组织决定让林彪回延安一趟,如果之后还要继续谈,那就再来。
  接着,他略停了一会,又说道:"我自己也拟回一趟延安,以便使延安了解外间情况,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会谈唇枪舌剑进行了这样久,周恩来一直未发言,就是在等对方先提出来"暂停谈判"的提议。
  现在他提出回延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再配合他脸上那种难以名状的表情,效果不亚于一场雄辩,对方即使不愿意也不好拒绝了。
  图 林彪与周恩来
  果然,周恩来的话音一落,蒋介石沉默了。
  这样的沉默让一旁的林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是他仍表现得不紧不慢,口气轻松地说道:"校长,周恩来在重庆工作也已经有一年多了,身心俱疲,就让我带他回延安小休吧!"
  蒋介石看着周、林二人,眼神似有不舍。确实,这一年多来,国民党靠着"和平协商"的幌子,没少在背地里搞小动作,甚至多次试探性地制造摩擦,虽然舆论多有批评,但两党尚处于谈判之中,他料定共产党还是不愿轻易与他撕破脸的。
  然而,只要周恩来和林彪的谈判组一走,在舆论的压力下,他蒋介石的拖延计划真的就要彻底告吹了。
  事已至此,谈判早已陷入僵局,蒋介石就是想拖,也没有了继续拖下去的借口。蒋介石最终还是没有再说什么,点头同意了林彪的提议。
  就这样,这场历经一年多的马拉松式的"重庆谈判",最终以周、林一行人返回延安而不了了之。
  这场耗时的谈判意义甚微,并未解决两党之间存在的主要实际问题,这是蒋介石意料之中的。不过,令他更失望的是,他心中的另一个期望也随之破灭了。
  在蒋介石于重庆首次见过林彪之后,他曾在日记中记道:"林彪奉其共党之命来见,幼稚可叹!"蒋介石何出此言,林彪又何处"幼稚"?蒋介石在日记中并没有解释,不过胡宗南的日记中却道出了端倪。
  图 黄埔军校
  原来,早在林彪从苏联回国、路过西安时,胡宗南便与他有过交集了。对于这位同是黄埔出身的"校友",胡宗南早有耳闻,甚至还曾听自己的好友胡公冕说起:"林彪为小资产阶级色彩极浓之人,可以分化。"
  胡公冕与林彪并无私交,他对林的这种印象又是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胡宗南听过胡公冕关于林彪的这般评价之后,显然是相信了。
  1942年初,归国途留西安的林彪受到了胡宗南的盛情款待。1月31日,胡宗南与林彪小叙,两人谈话近四个小时。期间,胡宗南向林彪转告了"校长"对林的期望,也暗示了蒋介石想要拉拢林的意思。
  事后,胡宗南认为,两人此次的谈话还是比较顺利的。他在日记中写道:"(林)对毛泽东、朱德,则直呼其名,并有訾议之处。林盖初自国外归来,思想似乎有转变之势。"
  显然,胡宗南不仅相信了胡功冕所言,还通过自己与林的接触"证实"了这一点。
  实际上,胡宗南对林彪的此番印象,应该是他对当时林彪一番寒暄和客套的误解和扭曲。
  图 胡宗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时刚刚回国,正满怀热情和乐观的林彪对胡宗南大谈"国共合作",乃至"共同建国"的重要性,虽然敷衍和客套的成分极大,但由于胡宗南对他别有用心,故而在林彪发言时,胡宗南频频点头。
  胡宗南当然不会真的以为林彪说的是什么真理性的"新言论",但他还是表现得很受触动,不仅答应愿意重新调整与边区的关系,考虑给八路军提供医疗、武器上的帮助,甚至还亲自押运送给林彪大批军事书籍的军车。
  胡宗南的此番殷勤举动,当然不是毫无来由的。就在林彪到西安之前,蒋介石早就下令叫胡宗南保护好林彪的安全,并且明确指示胡宗南"接待林彪要以热情体贴为妥,务必使其感到亲切随和,宾至如归。"
  有了蒋介石的指示,胡宗南心中便更明白了,蒋介石对林彪是十分看重的,若是自己能将其成功拉拢过来,那必定就是大功一件。
  因此,他貌似是投桃报李,实际上却是暗含心机,他自己心中认定了林彪已有"转变之势",故而费尽心思抓紧拉拢。
  图 蒋介石与胡宗南
  想必胡宗南在与林彪接触之后,也把自己对林彪"可以争取"的看法上报给了蒋介石,因此蒋介石才会想借与中共方面会谈的机会见林彪。
  然而,在重庆,林与蒋的三次相见,却给对林彪满怀期待的蒋介石泼了一盆冷水。在三次接触中,几乎都是林彪在讲,其言语立场,妥妥的一个中共老将,蒋介石越听心越凉,越听越不耐烦。
  这就是胡宗南所谓的有"转变之势"?显然是与他们之前的判断有云泥之别。蒋介石心里直骂娘,回头便在日记中对林彪做出了"幼稚可叹"的评价。
  实际上,什么"幼稚可叹",只不过是蒋介石为了掩饰自己拉拢不成的"一厢情愿"罢了。

许世友得知毛主席逝世,从容不乱向部队下发3道命令,随即赴京1976年9月9日,伟大的领袖主席溘然长逝,全国上下痛不欲生,不论是领导干部基层人员,或是平民百姓,都无法接受主席逝世的事实。主席平静地躺在床上,看上去与之前晚上睡觉没有什么不同,建国后第一位巨贪刘青山最爱吃韭菜馅饺子,但饺子里不能有韭菜前言在古代一个国家是否能够繁荣昌盛,很大程度都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君主是否贤明,如果国君是一个有为之主,那么他上台之后必然会大力发展生产,同时重点打击官员腐败现象,反之则会国家发展停滞谁为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性的一票?毛泽东常说遵义会议上没有他不行,他投了关键的一票。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一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934年彭湃被出卖,周恩来因迟到幸免于难,陈赓动用特殊关系击毙叛徒1929年8月31日下午,周恩来坐在上海戈登路善庄里一座小楼的窗前,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奋笔疾书。他在起草为反抗国民党屠杀革命领袖告全国劳苦大众书,愤怒揭露国民党残杀彭湃等4名同志的父亲的懦弱成就了传奇英雄呼延庆,彰德府诳兵北国寻亲为呼家报仇古代有很多英雄父子事迹传千古,杨继业父子将杨家将故事传遍天下关胜关铃父子将关羽的风采继续传承下来,岳飞父子的事迹也是家喻户晓。不过有一对父子,父亲的懦弱和儿子的果敢成就了经典的传奇百年潮郭维城率部在朝鲜战场抢建新铁路中朝两国铁路有关负责人和专家视察殷龟线,前排中间为郭维城1953年3月31日凌晨3时,龟城至殷山铁路建成通车,提前一个月实现了毛主席一月入朝,二月开工,四月完工的战略决策。郭维城11886年,北洋水师将炮口对准长崎,李鸿章威胁日本随时可开战中日甲午战争被视作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彻底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更被视为近代中国的耻辱的之一。因而,一提到北洋舰队,大多是军纪败坏训练松弛腐败无能这样的负夏朝起源于巴基斯坦?贵州教授观点颠覆常识,印度人是我们亲戚?对于每一个国人而言,从记事起就被告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夏朝开始到现在,已经延续了近5000多年。一直以来,这几乎是个常识根植在国人脑海里。但是,这个常识仅仅只有我国才有。而在西方1956年电影上甘岭上映,上甘岭战将王近山,为何中途离场?1956年12月1日,电影上甘岭上映,时任北京军副司令员的王近山特意抽空去电影院观看。然而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这个曾被称之为王疯子的铁血硬汉却泪流满面,难抑情绪,不得不中途退场。和珅被抄家,大臣搜查后却一无所获,嘉庆把柱子砸开看看人民的名义中,贪官赵德汉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侯亮平来查他的赃款一点也没查到,观众看到赵德汉的屋子并不光鲜亮丽还以为侯亮平误会了赵德汉,可侯亮平去到赵德汉另一个家,发现满屋子的钱,就连振奋起共产党人应有的精气神作者王丹如果让时光倒流,将你放置在历史当事人的位置上,那么,1921年的石库门1931年的井冈山1935年的遵义1941年的延安1950年的鸭绿江1960年的金银滩1978年的深圳
谭嗣同被斩,他父亲作为封疆大吏为什么没救他说起清末的戊戌变法想必大家也都不陌生了,这场变法运动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实事求是地年仅14岁!她是牺牲时年龄最小的党员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共产党员(IDgcdyweixin)中国军网(IDzgjw81)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IDzgzs001)党建226兵变日本近代史上最暴力残忍的兵变1936年2月26日凌晨,东京,大雪。77岁的内大臣斋藤实正在酣睡,一群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破门而入,凶神恶煞。斋藤实的夫人勇敢地挡在士兵们面前,但一切于事无补。等到斋藤实醒来穿好衣清朝的皇帝起床后,为何喜欢冲龙沟?宫女们都爱抢着伺候你知道清朝的皇帝,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吗?那就是冲龙沟,话说,这个冲到底是什么?为何宫女们都抢着去做?很多人看到冲龙沟三个字,以为就是洗臀部,其实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经过五胡乱华19国,是哪19国?作者,国在有朋友问我曰五胡乱华19国,是哪19国?于是,国在先生二斤寿酒下肚头脑清醒,查阅了有关资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都被称为华人或汉人,直到公元前221年,蒙哥马利2次访华向毛主席提出多个问题,看毛主席如何巧妙回答说起蒙哥马利这个名字,肯定有很多人对他印象非常深刻,他是英国陆军有史以来最杰出的指挥官之一,他的性格虽然固执,做起事来我行我素,但并不能掩盖其指挥的阿拉曼战役,西西里战役和诺曼底登1957年,苏振华离婚后,独自带6个孩子,毛主席天涯何处无芳草今晚天安门上举行焰火晚会,我带你们去玩好不好啊?作为新中国开国上将的苏振华,耐心地问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好,好,出去玩。几个孩子拍着手。1959年10月1日,今天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淮阴侯韩信之死读太史公淮阴侯列传,前一半欣赏韩信用兵之神妙涉西河,虏魏王,擒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循赵,胁燕,定齐,南催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狙,兵会垓下。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出世者。读来文圣常院士昨在青逝世,享年100岁一个人,一件夹克衫,一个公文包,从青年到壮年,直至老年,总是一边思索一边行走在通往实验室的小路上这个场景,是中国海洋大学几代人的记忆。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名人传奇刘统勋刘统勋(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圆明园烧毁150年之后,专家拼命进行修复,却意外发现5万件宝物如果给你一个拯救圆明园的机会,你会怎么做呢?在1840年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我国,圆明园从此遭受浩劫,保存了近代以来无数珍稀宝物的圆明园,就这样付之一炬。时间过去150年,专家们开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