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东野4万人被10万敌军包围,生死关头林彪急中生智,一举扭转危局

  1946年的冬天,对于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无疑是最寒冷的冬天。这不仅是因为那时东北民主联军条件艰苦,更是因为当时我军遇到了险象环生的情况——我军4万士兵,被杜聿明率领的10万敌军包围。
  杜聿明
  该如何打破这充满危机的局面,成为了联军总司令林彪必须思考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林彪一边咀嚼着炒黄豆,一边盯着悬挂在墙上的地图。经过缜密的思考,林彪终于想出了一个 战术方针  。
  而也正是这个战术方针,使得我军4万人的部队,打破敌军10万人的封锁,一举扭转了危局。那么,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呢?林彪急中生智想出的战术方针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相关内容吧。
  1946年4月,我军解放了四平市 。18日,国民党轮番向四平发起进攻。不久之后,敌我两军在四平形成对峙 状态。由于四平市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地位,因此国民党在5月,从本溪方向抽出几个师 ,作为增援兵力进攻四平。
  四平战役
  我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鉴于国民党兵力太多,坚守不利,于是便主动撤离了四平地区,接着又撤出长春。由于东北解放区面积大大缩小,所以我军便在此时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我军部队分为几股力量:主力军转移到松花江的北岸进行休整;其他部队则分为三个部分,两个部分的兵力分别,前往东满和西满建立根据地,剩下的那一部分则前往南满军区,继续坚持斗争。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国民党最得意的时期。对于部下的表现,蒋介石十分满意,于是不远万里从他的"总统府",来到了东北。而这是蒋介石,头一次来到东北。这份"殊荣"让杜聿明他们倍感荣幸。
  蒋介石与杜聿明
  同时,蒋介石的大驾光临,也让国民党军队激奋不已。杜聿明随即便决定让东北的国民党军,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哈尔滨。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国民党军在这时候攻下了哈尔滨,那么对我军来说,那是没有半点好处的 。
  然而尽管杜聿明的计划很完美,但奈何他遇上了一位不靠谱 的上司。对于杜聿明制定的计划,蒋介石不同意这么快推进。而老蒋不同意的原因,一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东北,犹如国民党的囊中之物,推迟一点再进攻也没有关系。
  二是因为当时全面战争爆发在即, 老蒋想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长城以南  。对于蒋介石来说,虽然东北也很重要,但是相较而言, 还是长城以南的地区更重要一些,毕竟他的身家老本都在这里  。
  最高统帅都不同意,现在乘胜追击,那杜聿明自然也只能,暂时将这个计划给搁浅,待寻到个好时机再继续进攻。原本杜聿明认为,即便这个计划最多推迟1个月 ,便能够顺利进行,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停,竟然停了4个月 !
  而杜聿明停下的这4个月,却是我军最好的休整时期。我军牢牢抓住这4个月,整顿了部队,清理了周边土匪,更重要的是,还进行了土地改革。由于土地改革,我党很顺利地取得了解放区人民的民心,这为之后我军进行各种战事打下了基础。
  到了1946年10月 ,眼见已经拖了这么长的时间,要是再拖下去恐怕会贻误战机,于是杜聿明坐不住了,他制定了一个"先南后北" 的战略计划。所谓的"先南后北" ,则是国民党军先进攻南满军区,然后由此转兵北上。为完成这一计划,杜聿明调集了国民党8个师 ,共10万大军 ,兵分三路 向南满冲了过来。
  国民党大军
  首先作为"马前卒"深入南满军区的,是有着"千里驹" 之称的25师。25师曾在抗日战争中,出国作过战,也是一支深受磨练的部队,这样看来他们的能力其实是不容小觑的。
  不过国民党没想到,经过了休养生息的东野,与之前相比有了更加强悍的战斗力,一举便将孤军深入的敌25师歼灭,并且还活捉了敌25师的师长李正谊 。一开局就出师不利的结果,使得杜聿明十分肉疼。
  但是,杜聿明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进攻的步伐,反而愈发步步紧逼。由于当时实际上国民党还占据着东北大部分地区,因此即便东野歼灭了敌25师,却没有扭转战局。
  东北野战军
  我军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严峻,一是生存条件恶劣,当时我军粮食短缺,不少士兵只能依靠窝窝头充饥,在一个我军的保暖设备也非常稀缺,这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是很难熬的。
  二是我军腹背受敌,前有杜聿明率领的10万人马 ,来势汹汹,后还有之前被打压的土匪势力 重新抬头,对我军虎视眈眈。而东野才不过4万兵力 ,由此看来,我军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危急的境地。
  这个冬天对林彪以及东野的将士来说,确实是不太好过。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从来都是一支迎难而上的部队。 既然多年前红军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打败国民党,并获得了一线生机,那么现在经过磨练的解放军,同样能够将当年的精神发扬光大。
  左起:罗荣桓、林彪、刘亚楼
  于是,大家抓紧时间出谋划策,作为司令员的林彪也多次召开军事会议,商讨接下来的行动。在探讨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声音 。一种声音认为,此次国民党杜聿明来势汹汹,同时按照"存人失地、人地皆得"的铁律,应当先放弃南满军区,保住东野4万兵力。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南满地区十分重要,这里不仅有战败日军留下来的兵工厂,还有大量的煤矿、铁矿。如果撤退,这不就等于将一个拥有大量资源的后方基地,拱手让给了国民党?
  这两种声音,其实都很在理,只是各自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才会出现了不一样的看法。因此,林彪并没有轻易地反驳哪一方,而是认真地思考,哪一种"声音" 才是上上策 。
  林彪、罗荣桓等商讨战略
  林彪默默听着大家的争论,一边吃着炒黄豆,一边看着军事地图。透过军事地图,林彪看到了南满军区更大的价值。南满除了有大量的资源,在战略地位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忽视。
  南满地区与北满地区,遥相呼应、互成犄角之势 ,可以很好地钳制住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但从这一点来说,东野就不应该撤退。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林彪的脑子里渐渐形成——南满决不能放弃,必须坚守!
  接着林彪便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向众人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原本想要放弃南满的人,立刻便明白,南满对我党在东北的布局,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不能走,还要保卫南满。而南满保卫战,必须要赢。
  于是大家瞬间统一了意见,思想统一了,工作也就好做了。南满军区的司令员肖劲光 ,以及政委陈云 ,立刻听取林彪的意见,决定坚持南满、巩固北满,打破杜聿明军队的进攻。
  为了能够让南满军区取得战斗的胜利,不久后,林彪专门给陈云、肖劲光发去电报,详细述写了一个新的战术 :
  "东北我军由于群众条件的不成熟,我甚难秘密地接近敌人,所遇敌又较强,非一打即垮。又由于敌铁道公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各个击破的歼灭战……故最近我们除过去所谓歼灭战、游击战之外,现在提出一种新型的作战,即名: 硬拼战  。"
  1946年12月17日,国民党为了打通防线,以将南满军区的我军,围剿与长白山地区,只留下两个师的兵力,守备后方之外,其余6个师的兵力,全部集中,向临江地区发起首次进攻。
  肖劲光
  在这种情况下,肖劲光决定化守为攻,主动出击。具体就是派出两个师,直捣东北国民党军防备较弱的后方 ,剩余的主力部队,则应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大军。杜聿明没想到自己集中兵力攻打南满的做法,反倒是让自己受制于人。
  于是在情急之下,杜聿明只好抽出4个师的兵力回防。而趁着国民党军手忙脚乱,我方留守部队则开始反击 。 同时北满民主联军,也在配合南满部队作战,集中3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的兵力,向松花江以南出击。
  在我军来势汹汹的进攻之下,国民党军只好停止首次进攻。但杜聿明当然不会就这么放弃,他接下来又指挥了军队,发起第二、第三次进攻。不过都被我军利用"硬拼战" ,再结合游击战 等战术,一一击退。
  虽然我军三战三捷 ,但却并没有给予敌人的有生力量以致命的打击。而我军却因为寒冷的天气,以及"硬拼战"战术运用得不是很熟练,而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军决定尽快加以调整。人是无法改变天气的,因此林彪主要都对战术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林彪发现,部队在执行"硬拼战"这一战术时,为了歼灭敌人,不管不顾地就往前冲,将"硬拼"用成了"莽拼"。
  对此,林彪及时开了一个师以上的干部会议,详细地指出了我军现在广泛存在的急切、毛躁的问题。谈到"硬拼战"时,林彪表示:"不打莽撞仗,要打硬拼战。第一阶段不要莽撞,第二阶段就要硬拼。"
  有了林彪的指示,我军迅速正视自身问题,并在不久后,将其改正。1947年3月26日 ,国民党调集20个团 的兵力,再次向临江地区发起第4次进攻 。改正了自身缺点的我军部队,将国民党89师引进红石镇。
  89师刚一踏进红石镇,埋伏在此的南满民主联军,立刻发起猛攻,将89军全部歼灭。而这让国民党其他部队,不敢贸然前进,纷纷转为防御状态。国民党的第4次进攻,又一次以失败告终。
  而南满民主联军"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不仅锻炼了我军,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我军解放东北、扭转东北战局的重要转折点。

一代廉吏侯于赵一代廉吏侯于赵侯海燕朱广志侯于赵(15361598),字宗度,河南杞县人。明代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进士,初授平阳府推官。任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山西巡抚等职务,万历朝重臣。他一朱棣五征漠北,兴师动众有何收获?直到25年后,朱祁镇才想明白朱棣身为皇帝却对此御驾亲征,回顾历史上的上百位皇帝,能御驾亲征的皇帝本身就极其少见,何况是五次之多!朱棣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出征得到了什么呢?漠北或许在你们的印象中就是沙漠谁才是四川人口锐减的罪魁祸首?是清军今日刷到头条第一历史发明家北斗XX的文章,将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的责任全都推给张献忠身上。奇怪,我并未关注此人,此人文章经常在引经据典中夹带私货,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各种贬低汉人朝代他救刘邦两次于危难,最后被项羽活活烧死,死后被后世尊为城隍神秦末,刘邦带着一帮兄弟起兵造反,一路干到关中,当时楚王有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抄小路提前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刘邦进入咸阳,象征着秦王朝灭亡。刘邦剧照刘邦此时志得意满,要守得云开见月明刘邦伺机复出还定三秦,老哥王陵循母命坚心来投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采用韩信的计策,领兵从故道出来,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陈仓迎击汉军,兵败逃跑在好畤(,制)停下来再战,又被打败,逃到废丘。刘邦于是平定了雍地。刘邦向为何古代皇帝一定要死后禅位?提前退休,培养接班人不行吗?熟读历史的小伙伴可能会有所疑惑,为什么古代封建王朝帝王统治延续的时候,一定要等这个皇帝死去之后,新皇帝才能继续当皇帝。这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不对吗?毕竟在这个皇帝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淮海战役时,师长乔装开坦克到国军阵地,问你们兵团部在哪儿淮海战役发起后,粟裕调集大军,目标直指新安镇一带的黄百韬兵团。按照粟裕上报的设想,围歼黄百韬兵团,吃掉了这股力量,就预示着啃掉了淮海战役第一块硬骨头,就离山东和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的周恩来怒斥道说!谁干的?他的命,你们也敢要?1958年,北京中南海,周恩来啪地一声将手中的文件摔在地上,沉着脸怒斥道说!谁干的?!他的命,你们也敢要?让一贯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大发雷霆,只是因为一个男人的死。他死在自己的家中,死1964年,毛主席因何事下令给钱学森一个特权,连元帅都无法享受?钱学森对我国做出的贡献可谓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他还被世人亲切的称为中国导弹之父。在航天领域中,钱学森研究出的科学成果在世界中都是最权威的。就是一个这样战略级别的科学家,我国曾为他开了亮剑李云龙的少将军衔低吗?李云龙的少将军衔低吗?亮剑这部抗战剧能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云龙这一角色。李云龙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力不差,粗中有细,敢爱敢恨,那种勇敢不服输的勇气,精神,让无数人对李云龙这样的曹操对儿子被杀丝毫不伤心,但此人死了,曹操为何嚎啕大哭公元194年,曹操率领大军东征徐州,吕布见曹操的大本营兖州空虚,就想搞个偷袭断了曹操的后路。曹操看情况不好,只能撤军回救兖州。当时吕布的军队在濮阳一带驻扎,曹操探清情况之后,决定连
一代诸侯田横与项羽对峙,和韩信争齐王,连刘邦也为其落泪司马迁曾这样高度评价过一个人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圣。大意是说,田横这个人非常有气节和操守,在他死后,他门下宾客五百余人,为了追随义气,毅然选择慷慨赴死,他这样的人难巅峰时期赵云能打赢关羽吗?赵云与关羽都是三国演义里的超级武将,也是斩将最厉害的两名大将,传统武评里都把赵云放在第二名,仅次于吕布,而把关羽排在典韦之后合适吗?既然是巅峰期的赵云,那武力对决也要对阵巅峰期的关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三国时期,有一个怪现象,控制了大汉三分之二领土的曹魏,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而国力较弱的蜀汉总是在马不停蹄的北伐。首先,曹魏地盘大固然实力雄厚,但这也意味着更大的国防压力当时曹魏东南有东焦裕禄去世时,六个子女年纪尚小,由妻子拉扯大后,现状如何?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这是焦裕禄在弥留之际对妻子徐俊雅的嘱托。焦裕禄去世时除了大女儿焦守凤已经成年外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奋进十四五贺国中红军虎将故里新视频制作记者吴昇威娄底新闻网讯(记者胡琼露)从娄底城区往北十余公里,有一处山环水抱的美丽乡村娄星区双江乡。双江乡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南北两带青山连绵起伏如两道天然屏障,中间一条河流自虎毒尚且不食子,努尔哈赤为何生前要将长子处死?并且极力掩盖?说到父子关系,在中国民间其实一直都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那就是虎毒不食子,大概之意就是就算再厉害的猛兽都不会伤害自己的骨肉的,但是自古以来,有些人确实是比较心狠的,他们居然连自己的亲生孙中山为什么十次起义都失败了?是因为他没有笼络文艺青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最近,由中宣部指导部署,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流击水在央视一套热播。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我历来比较感兴趣,看了二集就被其大气磅礴波1959年四川一老汉进京,因没钱游玩,对其同伴说找我毛大哥要点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在这一年的春节期间,湖北省蒲圻县车埠区枫桥公社党委副书记但昭清,以及一位四川老汉等人接到通知,前往北京参观。北京是一座大城市,他们也是第一次来,对1976年,周总理逝世,伟人审阅完悼词,罕见失态大哭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1972年的5月18日,周总理如同往常一样,正在北京机场欢送来自非洲索马里的西亚德一行。从镜头中可以看到,周总理虽然年毛主席警卫参谋蒋泽民,替主席挡住特务的致命一棍后,活了100岁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初生的政治力量,残酷的生存危机长期威胁着每位党内领导人的安全,那警卫工作和警卫员的安排更是至关重要。百色起义的领导人陈昭礼先生,1940年8月被军统暗从俘虏到英雄,他牺牲后,刘伯承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1947年7月11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时,爱国英雄王克勤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噩耗传来,刘伯承司令员痛呼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一个他!随后,邓小平发去唁电,称赞他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