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李又兰新四军一枝花,张爱萍给她连写12封情书,陈毅特批她结婚

  1942年初,32岁的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张爱萍来军部开会时,突然被要求当场发言,张爱萍毫无准备,只得即席发挥了15分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到底都说了些什么,而会后,军部速记员李又兰交给他一份誊写得整整齐齐的材料,上面把他的观点全都梳理了一遍,显得既有条理又论证充分,成了一篇重点突出、逻辑严密、颇有深度的发言稿。
  这让张爱萍大为惊讶,四年前,他在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曾见过李又兰一面,那时候,李又兰是个19岁的女中学生,为了抗日救国,从家乡宁波千里迢迢来武汉参加革命,而张爱萍当时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他印象中的李又兰,是个清秀、娴雅却能言善道的大家闺秀,一脸稚嫩的模样。
  李又兰
  没想到,四年没见,小丫头已经在战火成长为一个办事麻利、见解深刻的新四军女战士了,此时的李又兰虽然仍在从事速记工作,正式职务却已经是军部政治部巡视员,工作上能独当一面了。
  开会期间,张爱萍彻底沦陷于这份感情。
  就在会议快结束时,张爱萍把自己在战场上缴获的一把匕首和一个军鸽腿上的银圈送给了李又兰,作为自己的定情信物。
  而李又兰还没反应过来,大会闭幕式上,她坐在军长陈毅旁边不远处做速记,竟用这把匕首削起铅笔来,陈毅看到后,拿过匕首仔细看了一看,说:"这把刀好像是姓张的吧。"
  陈毅与张爱萍是四川老乡、交情不错,于是,为人诙谐的陈毅就将这把匕首带到主席台上,讲话时也不时拿着匕首敲桌子,还有意无意地拿着匕首对台下前排坐着的张爱萍指指点点,弄得张爱萍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好在,只有张爱萍能认出那把匕首,其他人不明其中的"天机"。
  直到结婚几十年后,李又兰还不明白陈毅的用意,问张爱萍:"陈老总拿着那把刀,对着你这么指,是什么意思啊?"
  张爱萍乐呵呵地回答说:"我哪里知道啊?大概是警告我不要对你有什么想法吧!"
  其实,张爱萍与李又兰的婚事后来是陈毅力排众议、大力促成的,在主席台上故意拿着张爱萍的匕首"示众"时,陈老总大概就有了成人之美的想法。
  1、富家千金,成了新四军一枝花
  李又兰出生于浙江宁波小港,"小港李家"是有名的江南望族,也是上海"宁波帮"金融业的开埠家族,李家几代人都是著名银行家,上海名媛唐瑛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小港李家"的后代,当时,沪上报刊均称她嫁入了豪门。
  晚年时,李又兰曾回忆说:自己家的园子非常大,到处亭台楼榭、假山鱼池,要是没有人领着,绝对会迷路,她读《红楼梦》时,发现书里的大观园就是那个规模。
  民国期间,"小港李家"第三代已经在上海滩叱咤风云,曾出资支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辛亥革命时,李氏多个兄弟加入了同盟会,帮着筹饷募兵。
  李又兰的父亲李善祥曾任镇海县长,后来远走东北兴办实业和教育,九一八事变后,李善祥拒绝日寇拉拢,带着全家人回到宁波,宣传抗日救亡,受父亲的影响,李家的儿女们后来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李善祥
  1937年,当战火渐渐逼近江浙一带时,李善祥不但带着家人组织了担架队、医疗队上前线,还毅然决定送子女参军。
  他的八个子女中有五个加入了新四军,当时,二女儿李又兰不满18岁、三女儿李采芝才14岁,还未成年,身为当地有名的富商,李善祥没有把正在求学的子女送到后方的昆明或外国读书,却把他们全都送往九死一生的抗战前线,可见李善祥心中的家国情怀:他誓与自己的祖国同生死、共命运。
  李又兰跟着其他爱国青年想去投奔延安,半路上,听说武汉有八路军办事处,他们就找到武汉,请求周恩来写介绍信。
  当时,张爱萍是周恩来的值班参谋,看门外来了这么多学生,都想要一封周恩来的亲笔介绍信,而周恩来当时事务繁忙、根本不可能一一写信,就婉拒他们入内,说"周副部长很忙"。
  李又兰等人不甘心这样被打发,与这个挡路的小参谋吵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最后惊动了周恩来,把学生们都请了进去,由于当时黄河风陵渡已经落入日军手中,路上不安全,周恩来建议他们先去南昌找新四军。
  这也真是"不打不成交",多年后,张爱萍与李又兰回忆起武汉初见的场面,还连连笑称二人是"冤家路窄"。
  1938年的张爱萍
  1938年,新四军刚刚成立,军部需要几个麻利能干的女速记员,李又兰与楚青(栗裕妻子)、张茜(陈毅妻子)等人被挑到军部速记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秘书处工作。
  李又兰相貌清秀,气质与众不同,看起来落落大方,她能写一笔工整的小楷,文章笔力不凡,既有才又有貌,人称"新四军一枝花"。
  当时,新四军创建人、副军长项英在工作中对李又兰产生了好感,在其他人的促成下,项英与李又兰于1940年举办了婚礼。
  想不到的是,新婚仅两个月,1941年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当年3月,项英在突围过程中被自己的副官、叛徒刘厚总杀害。
  项英
  李又兰还来不及体会到新婚的幸福,就成了项英的遗孀,当时,她也被关进了集中营,还是父亲李善祥出面才把她保释出来。
  2、大会相逢,双方互生倾慕
  1942年,张爱萍与李又兰在新四军军部重逢后,他顿时陷入了热恋。
  32岁的张爱萍此前曾有过两段短暂的婚姻,一次是父母包办的婚姻,一次是在皖东北工作时与周恩来秘书、游击队长杨纯曾结婚一年,杨纯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是个女中豪杰,建国后曾出任卫生部副部长,而两人的婚姻却总是磕磕碰碰,很快就分手了。
  杨纯和第二任丈夫张彦
  张爱萍是新四军有名的大才子,虽然出身农家,他却精通诗词歌赋、摄影绘画,既能上马打仗,渡赤水、战金沙,也能倚马吟诗,有"军中才子"、"马上诗人"之称,他性格非常豁达奔放,与李又兰郎才女貌、十分般配。
  在军部开会期间,张爱萍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和关心着这个聪明漂亮的女巡视员,发现李又兰不仅上台能演、挥笔能写、集会能讲,而且速记能力格外突出,即使是漫无边际的发言,她也能整理成篇,梳理出其中的条理、重点,组织成一篇颇具文采、不失讲话者个性特点的好文章,他意识到,这样有才华又贤淑的好姑娘,实在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李又兰
  当他听说李又兰曾是已经牺牲的项副军长妻子时,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她的同情和怜惜。
  不久后,李又兰也感受到了他的别样情意。
  一次,李又兰回屋工作时,突然发现自己的枣红色露指手套不见了,正是大冬天,写字时格外手冷,她找遍了会议室和住处,也没发现手套,还以为只能那天冻着手写字了,突然间,门外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竟是张爱萍在开会的地方拾到她的手套,特地给送过来了。
  这让李又兰敏感地察觉到,张爱萍非常关注自己,所以才会知道这双枣红色手套是她的。
  为了"套近乎",张爱萍一本正经地提出:"我看过你的速记稿,写得很好,你愿意收我为徒吗?李老师!"
  就这样,张爱萍打着"学速记"的名义,接近了李又兰身边,临行之际,他仍然依依不舍,还把自己两件心爱的战利品送给了"李老师":一把战场上缴获的匕首和一个信鸽腿上取下来的银圈。
  他的浓情蜜意还没完全打动李又兰,却已经被军长陈毅尽收眼底。
  闭幕式上,陈毅看到李又兰用张爱萍的匕首削铅笔,顿时明白了一切,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陈毅拿走那把被张爱萍当爱情信物送出去的匕首,站在主席台上,有意无意地对着张爱萍比比划划。
  看到自己的暗恋被陈老总这样"公之于众",张爱萍既不好意思,又十分开心,他感到李又兰有才华、善良、勇敢、美丽,是自己寻找已久的那一半,为期半个月的大会结束后,他决定发起猛攻。
  当时,李又兰已经是华中党校组织干事,驻地在汪朱集,张爱萍的三师师部在孙河庄,两地相隔仅15公里,一到星期天,张爱萍就骑着枣红大马跑到汪朱集去帮"李老师"拍个人写真,拿着一架战利品相机,对着李又兰左一"咔嚓"、右一"咔嚓",为她留下了很多张充满青春气息的照片,从留下来的这些李又兰照片看,张爱萍的摄影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见不到李又兰的日子里,张爱萍利用作战间隙,两个月时间接连给她写了12封信,可信寄出后,一封回信也没收到,这让张爱萍既失落又担心,他觉得李又兰对自己是有好感的,可为什么一直没收到她的回信呢?
  而李又兰这边情况却有点复杂,项英是新四军创建者,他牺牲后,过去的部下对他仍十分怀念,李又兰的顶头上司、组织科科长就是其中一个,看到张爱萍接连给项英的遗孀寄来情书,科长非常不高兴,但又缺乏有力的阻拦理由,就把这12封信都扣了下来。
  直到两个月后,科长才叫来李又兰,从抽屉里取出一叠信,扔到她面前,愤怒地说:"你怎么能随随便便和人家来往?为什么不向组织报告就随便通信?!"
  李又兰一听,也生气了,反问道:"你有什么权力扣压我的信?!我至今一封信都没有收到,又怎么能说我随便和人家通信了?就是我与人家通信,又有什么错?!违反了什么纪律?"
  科长被她连珠炮般的质问问得愣住了,含糊地说道:"你别忘了自己的身份,你不该太随便……"
  这种充满封建意识的说法让李又兰不屑一顾,她抓起那叠信就走。
  不久后,张爱萍打完仗回来,笑眯眯地对她说:"你对我可不太讲平等,我给你写了十来封信,你怎么一字不回呢?"
  李又兰气乎乎地指那叠信说:"这不才收到嘛!"
  一想起科长的态度,她就很生气,抱怨道:"我一直奇怪,你说来信,怎么两个月了,没有一封信?这不,我的顶头上司把信全都扣压了!真没想到,党内还有这样的封建脑袋,男女同志通信也犯法?你的信写得就像汇报工作,能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听到李又兰这么说,张爱萍心里乐开了花,说:"又兰,我真感谢你的这位顶头上司,帮了我好大一个忙!一次给我提供了三个重要情报:第一,你并不讨厌我的信,甚至还在期待我的信。第二,你感觉我的信写得像汇报工作,干巴巴的。告诉你,我做过地下工作,估计给你的信会有人看,不想过早给你添麻烦。看来,我的估计正确。第三,别人的阻挠让你这么生气,说明你不愿疏远我,这也打消了我的顾虑,让我敢于直抒胸臆……"
  李又兰再一次惊叹于张爱萍的机敏、豁达和乐观,对这位既威风凛凛又才华横溢的军中才子,她心中已生情愫,的确不愿意因为别人的阻挠而与张爱萍分开。
  虽然有人希望李又兰保留项英遗孀的身份,但她是受过教育的新女性,不愿受这种传统意识束缚,她想,项英如果地下有知,也会希望她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3、力排众议,成就一段良缘
  虽说两人都是个性磊落、不畏人言之人,但由于战事不断、工作繁忙,他们一直迟迟未把婚事提上议程。
  当时,张爱萍只要一有空,就骑马来见自己心爱的姑娘,后来,他还特地为此赋诗一首: "身披彩霞跨轻鞍,
  快马再扬鞭。
  人约黄昏时候,
  绿水小河湾。
  1942年8月的一天傍晚,一阵大暴雨把李又兰住的小屋冲塌了,她只能站到邻屋的屋檐下躲雨,就在此时,张爱萍冒雨策马飞奔过来。
  李又兰看到张爱萍后又惊又喜,说:"这种天气你还来?房子塌了!"
  望着她身后这间塌了一半的小屋,张爱萍突然觉得是天意,站在大雨里问道:"又兰,你愿意嫁给我吗?"
  对此,李又兰颇有些顾虑,当时新四军指挥员结婚,要由陈毅军长亲自批准,要经过一个较复杂的流程,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可能批下来的过程更为漫长,而如果没有陈毅的批准,她是无法承受那些责备的目光和背后的议论的。
  对此,张爱萍倒不在意,为了拿到批准件,他亲自去找了陈毅军长,两天后就带回了陈毅的特批件:在他们俩的结婚申请报告上,陈毅不但署名批了两个大字"同意",还特地送了一支派克钢笔,给这对才子才女当结婚礼物。
  签报告时,陈毅乐呵呵地说道:"你这个张爱萍,又是送刀,又是拍照,几个月时间就把我们军部一枝花追到手了,厉害!"
  就这样,李又兰从倒塌的房子里稍微收拾了点东西,乘上张爱萍的马背,跟着他回到三师师部旁的一间小草房里安了家,对此,张爱萍感慨说:"相见恨晚,同难同甘。"
  此后,他们风雨相伴了61年,历经无数战事和颠沛流离,再也没有分开。
  长期以来,张爱萍将军的文章手稿、诗词歌赋,都由夫人帮着整理和保管,其中也凝结了李又兰的很多心血。
  有时候,张爱萍一时兴起的写作草稿被丢进废纸篓里,李又兰也会拣回来,把其中有价值的文字整理成篇,让张爱萍后来出版了《纪事篇》和《神剑之歌》。
  1974年,结婚32年之际,张爱萍特地写了一篇《咏四季兰》赠给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赞美他心中的"军中幽兰": "自闲在幽谷,
  祈降尘世中。
  剑叶碧簪素蕊洁,
  冰肌玉心融。
  清香染满堂,
  淡雅风雍容。
  虽是岁寒霜雪夜,
  芬芳胜春浓。"
  张爱萍曾先后担任过主持国防科工委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和军委副秘书长,作为他的助手,李又兰也出任过国防科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她既是他的人生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好助手。
  婚后,他们生了三子二女,长子张翔曾任二炮副司令,授衔中将,次子张胜、三子张品都是大校,长女张志凯是全国政协委员,次女张小艾是人类学学者、博导。正如当年张爱萍所期待的,他选择了一个聪明贤淑的人生伴侣,获得了美满家庭。
  对陈毅军长当年特批二人结婚的"成人之美",李又兰一直难以忘怀。
  相伴到老的张爱萍与李又兰
  直到晚年,谈及此事,她还感激地说道:"我年轻时做了两件一生都觉得非常正确的事,一是参加新四军,追随共产党打鬼子;一是与张爱萍结婚。但是,如果没有陈老总的大力支持,我和他结婚,可能没这么顺利。他比谁都开明。"
  2003年,张爱萍将军在京去世,享年93岁。
  2012年,李又兰去世时,也是93岁。
  这段萌生于新四军战地的红色恋情中,也记录着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青春、理想、悸动和向往。
  参考文献:《张爱萍将军的红色恋情》
  东南商报《传奇一生 兰香馥馥》

杨姓简史,得姓始祖姬伯桥,和羊舌氏羊氏有共同祖先羊舌突杨氏得姓始祖姬伯桥杨姓是中国大姓之一,名列第六,仅次于王李刘张陈,目前人口近4300万。杨的本义是对一切杨柳科杨属植物的泛称,后来用作周代的国名,也用作姓氏。杨氏族人在中国历史上曾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哀叹负荆请罪的故事,国人都耳熟能详,战功卓著的廉颇,不满出身低贱,耍嘴皮子的蔺相如位居自己之上,誓言要当面羞辱他。蔺相如从赵国大局出发,处处避让,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苦心,主动赤裸上学习时报刊文陈云怎样写文章陈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7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着丰富的实践,创造了光辉业绩,也留下大量著述。三卷陈云文选收入著作190篇,70多万字三卷陈云文集收入著作388篇,约130万字。从走向战争的女人到摔跤的夫人,仅半年时间发生了什么?冬奥会期间,我国明确发声马岛是阿根廷的。这引起了英国人的心里不舒服。但在40年前的4月1日,更是给英国开了一个愚人的真实玩笑。1982年4月1日,阿根廷趁夜色突然袭击了,家门口被英为保血统不娶汉人,向故宫要财宝,多尔滚十世孙真面目被揭开大清已经亡了原本是一个网络梗,却真的有人不相信,还自称是溥仪的堂弟,是多尔衮十世孙,这就是广州的爱新觉罗州迪。他剃半头,留着金钱鼠尾辫,带着大号的玉扳指,日常出行都穿着皇家御用的黄论满清入关(清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今天的我们,可能只记得清末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大量赔款割地,使中国人民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火热当中!从开始的鸦片战争到英法火烧圆明园,许多中华文化瑰宝毁之一旦,然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战,体现了毛主席怎样超高的指挥艺术?来源讲武堂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史中的辉煌一页,是一首行云流水般的战争诗篇。这场被誉为战史奇观的精彩战例究竟妙在何处?讲武堂栏目将带您重回四渡赤水硝烟弥漫的战康熙要隆科多陪葬,多亏雍正救他一命,可最后雍正还是法办了他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在我国古代悠久的王朝当中,很多大臣都是深谙这句话的道理,才可以让自己的仕途无忧。如果无法理解到这句话的含义,那么项上人头可能随时落地。但是即便如此,皇帝的心思也那年春节,毛主席持枪冲锋,打赢了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众所周知,毛主席曾提出过两个著名论断,即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党指挥枪。这两个论断,都提及了一个字枪。但毛主席本人很少用枪,直到今天我们也从未见到过他佩枪的图片。毛主席真正像军人那样挎对越反击战前夕,干部怕战士不会打,战士怕干部瞎指挥1979年初,广西云南边境战云密布。奉命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大军正在集结地域进行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作战任务,面对当年的同志加兄弟,面对卡尔梅克共和国欧洲唯一的黄种人国家,世代信佛,曾想回归中国俄罗斯国土广大,境内有20多个共和国,各国文化和信仰差别较大,甚至连血统渊源也是天差地别,其中有一个名为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小国,国民世代信仰藏传佛教,而且这个国家还是欧洲唯一的黄种人
同为黄埔名将,为何郑洞国要一直追随杜聿明,晚年的他给出了答案从抗战时期开始,国军内部就一直斗得很厉害,有黄埔嫡系和地方派系之间,更有嫡系之间的门第之争。国军将领们之间互相倾轧打小报告,已经是一种习以为常之事,比如刘斐和郭汝瑰,张灵甫和李天霞1976年周总理临终前说了一句话,24年后,朱总理听后仍潸然泪下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同志在北京解放军301医院与世长辞,去世之时,他78岁。周总理一生为国勤勤恳恳无怨无悔,晚年时他一直在被病痛折磨,离开人世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政治生涯终结者张柬之张柬之张柬之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他在历史上终结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这个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名字估计中国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敌1972年尼克松访华炫耀原子弹,周总理不卑不亢,一句使其无言以对1972年尼克松访华炫耀原子弹,周总理不卑不亢,一句使其无言以对文历史百味传编辑历史百味传刚柔并济对群儒,兵来将挡不含糊,唇枪舌战似战场,为国争光挺胸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官南梁被灭70年内,前后4次复国!梁武帝教育子孙,我是专业的佛家曾云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佛门皇帝梁武帝自然明白其中奥妙。但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的子孙似乎也有芥子一般的无限生机。或者说,可能这位晚年怠于政事的皇帝自己都难以相信,梁政权竟然会内蒙古一处湖床遍布五彩石,竟无人识货遭捡拾,三年损失20亿上世纪80年代,有几个人在我国的阴山脚下巴彦淖尔突然遭到了沙暴。霎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这几人很快就迷失了方向。可就在大家以为万劫不复,要命丧于荒漠的时候,一笔意外之财一大片五清朝人的辫子有多脏?英国一女子回忆看着都想吐在中国古代,我国的男子素来就有养长头发的习惯,但在清朝之前我国男子的发型都是束发。清兵入关后做强迫中原地区的男子留长辫子,但这种辫子不仅不好打理还时常因为清洁不到位而散发出恶臭。曾印度被英国殖民200年,为何却不痛恨英国?得到的好处太大印度是一个有着290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人口的地区性大国。然而印度近代史就是屈辱史,在清朝乾隆年间,印度就沦为了英国殖民地。一个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可以媲美中国的地区,为什么轻易日本人笔下的张作霖德富苏峰被誉为日本自福泽谕吉之后的第二位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相当推崇德富苏峰,在倡导文界革命时,就借鉴了德富苏峰把洋文引进日文的做法,但是德富苏峰本人则认为梁启超更有才华,应该是他被此人做了51年汉奸,捐给日本74万和40架飞机,86岁才被枪决我国近代的抗战史,是中华儿女的一部血泪史。从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我国就持续遭受了英法等列强上百年的侵略,无数的中华儿女为抵御外国的侵略而战死,但是在巨大的差距面前,我老照片毛姆唯一爱过的女人(1)埃塞尔温西尔维娅琼斯,即苏琼斯我想给苏在杰克斯特劳(毛姆的戏剧作品)中,争取一个小角色,但是没做到。这是1908年毛姆给朋友信中的一句话(此时毛姆34岁,他的戏剧作品刚刚有起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