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为什么苏德战争苏联红军这么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红军的总体战斗力不算弱,因此德军最远只是打到了莫斯科,苏联也没有亡国。
  但不可否认,苏联的单兵战斗力不强。
  在同等数量的德军和法军作战,苏军往往都是惨败。
  即便苏军有着巨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往往也不能获得决定性胜利。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实力如下:
  1,910,361名作战人员
  5,128辆坦克
  25,013门火炮和迫击炮
  3,549架飞机
  而德军实力为:
  780,900 名作战人员
  2,928辆坦克
  9,966门火炮和迫击炮
  2,110架飞机
  可见,苏军兵力有两倍以上的优势,坦克差不多二倍,火炮两倍,战机也多很多。
  在这种情况下,伤亡率如何?
  苏联伤亡估计:
  一共863,303人阵亡、受伤、被俘以及患病(库尔斯克防御战177,847人奥廖尔进攻战役429,890人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进攻战役255,566人)
  6,799辆坦克和各式火炮被击毁
  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
  德军伤亡:
  一共360,000人阵亡、受伤、失踪或被俘
  1,500辆坦克和火炮被击毁
  1,030架飞机被击毁
  可见,苏军在兵力火力绝对优势下,损失仍然是德军一倍以上,武器损失更是惊人。
  苏军的单兵战斗力并不高,甚至诺门坎战役的日军也是这么认为。
  日军认为苏军士兵单兵作战能力低下,主要依靠坦克装甲车和火炮的火力优势。
  而苏军坦克装甲车的战术也呆板,曾经被日军步兵渗透炸毁不少。
  如此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苏军的训练水平不高。
  尤其是战争期间,苏军兵员匮乏,前线急需要补充。
  新兵被征召以后,草草训练就投入战场,让他们在战争中成长。
  自然,一部分士兵经过战争考验会养成不错的作战能力,但更多倒霉蛋很容易就死去了。
  二是苏军的战术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为单兵素质和战术素养较差,苏军指挥官往往不能像德军一样采用各种战术以比较小的伤亡获胜。
  相反,包括朱可夫在内,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实力碾压方式。
  具体攻击时,对于德军某个防御支点采用数倍兵力火力,不惜代价的猛攻。哪怕苏军付出较大的伤亡,也要在短时间内吃掉它。
  所以,苏军很多作战中,步炮、步坦协同都非常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协同,步兵往往容易遭受很大伤亡。
  不过,苏军指挥官也并不太在乎,因为后方有着源源不断的补充兵,死伤的士兵可以迅速补上。
  其实,倒也不是苏军军官不在乎自己人的性命,只是兵员素质实在不高。
  如果采用德军的那种打法,试图依靠战术配合获胜,往往付出更大伤亡,旷日持久,还最终失败。
  题主说的是苏德战争初期吧,战争初期苏联红军确实一溃千里,中后期才慢慢扳回来。说到底苏联红军前期那么弱鸡,多数还是自己作的,老话说的好"趁他病,要他命",德国就在病怏怏的苏联帝国身上射了三支要命的箭。
  在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时,德军基本统治了西欧,搜刮了大半个欧洲的战略资源,拥有欧洲第一陆军称号的法军装备也都被缴械了,这些国家的装备都被德国整合到了自己的军队中;而且此时德军的新战术"闪电战"也在争霸西欧的时候磨锋利了。此时的德军就像磨的锋利的箭,希特勒突然性的转身弯弓将它射向了北方臃肿的红色帝国。
  为什么说突然性呢?因为之前苏德两国曾签署过《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让斯大林迷惑了一下,而且斯大林相信希特勒会先把丘吉尔干服了才会调头干他,结果丘吉尔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让希特勒损失惨重,希特勒不想在丘吉尔身上浪费太多的精华,就把箭头对准了斯大林…。
  而这时候的苏联红军看起来庞大,实际上就像一大坨豆腐,臃肿不堪!想象一支锋利的箭射向豆腐是何种场景!这么一坨豆腐,又遭到了斯大林的大清洗,使得四万多名苏联军官被清理,而后又拔苗助长式的提拔了大量的底层军官,这些军官身居高位却没有高位的能力,因此当德军打过来的时候苏联红军呈现一片混乱的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损失了上百万人,这使得德军欲冲欲勇,而苏联红军则更加崩溃。
  好在苏联这块豆腐足够大,德军这支锋利的箭射的越远,后劲越不足,"闪电战"在漫长的战线上越来越乏力。恰好此时寒冬来临,德军攻击的势头为之一缓,而豆腐遇到了严寒变成了硬邦邦的冻豆腐,这硬度不比石头差,锐利的箭射向坚硬的石头会迸发出一大团火花。希特勒射出的两支箭就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终于苏联红军遇寒重生,而德军则折戟!
  我是铁血战史1927,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苏联红军的弱是表现在二战初期,面对德国陆军的进攻是兵败如山倒,那是因为德军当时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的闪电战理论、并在对西欧的战争中执行这个理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西欧战场上战火的锤炼,德军以坦克与飞机为主导的快速突击并包围分割敌军的闪电战战法已经非常娴熟。反观苏军:1930年代的苏军内容经历了大清洗,很多有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将领遭到了清洗,为了填补空缺让很多的莱鸟新手挤身到了指挥官的岗位,苏军指挥官良莠不良,比较混乱。面对德国陆军新颖的闪电战打法,苏军开始表现的惊慌不知所措,损失了大批的军队,在战场上是一溃千里。
  好在苏联拥有辽阔的国土与巨大的人口数量,像一块海绵一样阻滞了德军的闪电战,让德军妄图凭借闪电战迅速击败苏联的计划破产。莫斯克会战后苏联渐渐适应了德军的战法,并凭借巨大的人口基数与兵源、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与美国的物质援助,使得苏德战场上出现了战略相持和反攻阶段,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获得了二战的胜利。
  苏军的弱只是相对于二战初期的德军,但是二战中后期苏军并不弱,二战末期苏军凭借1300万人的规模与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苏军称得上是欧亚大陆第一陆军强国。苏联地处高纬度,属于苦寒之地,民众与士兵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与伤亡,苏军的战斗意志与日军、德军相比会有所差距,但会强于英法等西欧国家。
  当然我们也不应高估了苏军的强大,苏军的单兵作战能力是不如德军与日军的。从张鼓峰冲突、诺门坎冲突和苏德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在人数相等或差不多的情况下苏联红军是无法击败德军与日军的,而且在每一场战役中的伤亡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苏军高于德军与日军;苏军战胜德军与日军,都是凭借巨大的人力、物力优势和巨大的伤亡而取得的。
  确切的说是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很弱原因有两方面:一,德军准备充足,而且是早有预谋,在开战前夕,才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达到了麻痹苏联的战略欺骗效果,
  以至于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时,苏联方面不知所措,直接蒙圈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苏军节节败退,士气低落,可以看看德军可怕的"巴巴罗莎计划"。二,由于30年代,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发生内讧,紧接着开展了一场惨烈的"肃反和大清洗运动",直接导致军队的指挥人才大量被枪杀,流放,和监禁,战斗力直线下降,部队缺编严重,整个指挥体系瘫痪,士兵训练严重不足,战争初期和德军一交火,全面崩盘。
  苏联红军真的弱吗?
  1918年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夺取政权,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国家在成立之初就被西方各国极端敌视,被认为是西方列强的生死大敌。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协约国甚至还来不及分赃就迫不及待要把这个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十四个国家纠集了20多万军队武装入侵苏联,与此同时,西方各国还出钱出军资煽动原沙皇军事将领率领数十万军队发动叛乱。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只有5万红军,在内忧外患孤立无援的恶劣局面下,苏联红军却越战越勇,不仅击败了外国干涉军,而且将高尔扎克、邓尼金等白匪军打得溃不成军。
  1920年,在平定国内的叛乱之后,苏联红军开始向欧洲进军,势若破竹直接打到华沙城下,整个欧洲的贵族与资本家都在红军的铁蹄下瑟瑟发抖。
  1930年欧美爆发经济危机,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大肆收购欧洲破产资本家的机器设备与技术,通过这次抄底,苏联完成了自己的工业化建设。
  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在其军事力量达到顶峰之际,动员了整个欧洲的人力物力向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攻击,五年卫国战争,苏联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939年卫国战争之前,整个苏联人口约为1.8亿人。
  然后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共死亡916.48万人,平民死亡1740万人,总体死亡2660万人(俄罗斯近年公布的数据)。
  苏联总共才1.8亿人,光是死亡就有2660万人,战后苏联全国的成年男子有一多半不死就残。
  军队是死伤最惨重的群体,这个群体的主要年龄是20后出生的小伙子,由于战争伤亡太大,20后的年轻人后来基本上打光了,所以,苏联后期不得不动员更多的老人与妇女参军。
  更要命的是一线政工人员的损失。
  在卫国战争中后期,苏联统帅部专门下发文件到各个部队,一线政委禁止带头冲锋。
  为什么?
  因为一线政委的损失太大了,大得都找不到替代者。
  苏联红军政委具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德军抓获红军政委都是直接枪决,不接受投降,而苏联红军政委也几乎不会投降,因为他们有最坚强的意志以及最勇敢的牺牲精神。
  面对德国军队巨大的军事压力,红军政委是激励一线部队士气的源泉。
  苏联红军政委冲锋图
  士兵都是在匍匐前进的时候,只有政委才会第一个站起来,向战士们高呼:"同志们,冲啊!为了祖国,为了斯大林!"政委的手枪上系着长长的红色带子,那是红色的信仰。
  按:因为对红色政权的仇视,西方社会对苏联的描述极尽抹黑与扭曲,制造了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红军政委是督战队,拿着枪逼迫红军战士冲锋等等。上述一张普通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就足以粉碎这些谣言!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虽然取得了胜利,其实已经是元气大伤,不仅是因为死亡几千万,伤残几千万;更重要的是,在20后这个年龄层的人群出现了系统性的断层,特别是在政府与党委部门,优秀的20后政工干部出现了集体断层。
  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仁川登陆后,最初中苏约定由苏联出动空军,中国出动陆军参战,临到出兵的前夜,斯大林突然反悔不愿出动空军。
  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过去让我很看不起斯大林,后来我研究历史才明白,斯大林有不得已的苦衷,5年卫国战争,苏联成年男人一大半非死即残,20后这个年龄层都拼光了,这个时候,斯大林怎么敢冒着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与美军直接冲突?他总得给自己的国家留下一点种子啊。
  最后是毛主席依然拍板,没有苏联空军我们也要参战,当周总理向斯大林通报这个大无畏的决策时,斯大林当场就流泪了。
  英勇的中国志愿军气势如虹地将如日中天的美军从鸭绿江打到38线,打出了军威与国威,将自甲午以降中华民族百年郁结之气一扫而空,同时也赢得了苏联发自内心的敬重,所以才有了著名的156工程的援助,苏联几乎是白送了我们一个重工业体系。
  严格来讲不止苏联红军,也包括之前的沙俄军队,之后的俄罗斯军队,这个所谓的战斗民族,一直有一种蛮横莽撞的性格,这对于需求组织度的军队来说,就是这个民族出来的军队,一向指挥上粗枝大叶,执行上马马虎虎,能赢下来的战争,几乎都是靠把规模越堆越大堆赢的,所以之前,这个国家被称为欧洲压路机,就是靠大批灰色牲口堆出来的名声。二战当中,正好赶上军队大清洗,中高层军官几乎一扫而空,大批具有政治向天赋的文科性格低级军官,因善于唯上,不但自己得以幸存,还得以被提拔补充进中高级军官的空缺,这一情况给苏联红军带来的影响,在德国进攻之前已经显露无疑,那就是在三九年底开始的苏芬战争中,头上来五十万机械化装备的苏联红军,被阻拦在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状况之惨无以言表,催生出芬兰西蒙·海耶斯那种至今也无人能破的狙击记录,据说一堆堆苏联红军围着烤火,身边人被狙杀也无动于衷,完全就是要么你杀了我,要么我接着烤火的绝望心态,西蒙·海耶斯可以打完了自己携带的所有子弹后,混进苏联红军的队伍里,收集足够的子弹,再混出来到远处重新开始狙击……然后到四零年初,苏联红军由铁木辛哥重新组织,补充人员物资,以九十万人的力量一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迫使芬兰人投降,老天,当时芬兰总人口才三百万人……
  这样的军队,等遇上训练精良,又有充分实战经验的德国军队,玩的还是装甲集群快速突击,分割包围的崭新战略战术,动不动就是几十论百万的苏联红军没反应过来,就被包了饺子,老实说,苏联红军基层部队打得够凶猛了,但是没用,这是上层组织指挥上的问题,再狠再强的部队,一但被人包了饺子,断了后路,顶个几仗,弹尽粮绝后,除了死和投降,还能干吗?!先期几次大围剿,铁木辛哥和布琼尼都觉得应该先撤退避敌锋芒,斯大林坚持不肯,要死怼德国,苏联红军的指挥和士兵素质又确实怼不过德国,才有了几次会战,德国就几乎吃光苏联红军的表面部队。德国自己也有问题,太高估了自己,到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居然都没开始全国总动员。三板斧下来,没劈死苏联,被苏联人顶住了,才发现自己居然根本无法满足东线的后勤保障,于是眼睁睁看着欧洲压路机又启动起来。
  到二战后期,出兵东北,已经属于痛打日本落水狗了,表面看苏联红军摧枯拉朽,实际算伤亡一样一点不低。后来苏联成为一个两强争霸的超级大国,一度还占有战略攻势的强手,可是从上到下,大咧咧到死的粗疏传统都一直没改变,其实单从训练上说,苏联红军的专业化并不差,训练水平也配得上大国地位,可是打什么仗都要先作死作到真死都不肯认真起来,包括八十年代初苏联最强盛时入侵阿富汗的战争,九十年代以大压小打的第一次车臣战争,都是这德行,似乎每一次战争,苏联人或者说俄国人都不信邪,都要先把能吃不能吃的亏都先吃上一遍再说。再回顾到沙俄时代,跟英国扶持的土耳其打的那些仗,也一样的路数,所以怎么说呢?苏联红军的弱,其实不是真弱,在任何时代,他的军事水平,训练水平都在强国之列,从来就没有被甩开过,可是上上下下的态度,一直很成问题。
  苏德战争苏联红军弱只是在战争的第一阶段即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18日,而之后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苏联红军则越战越强,最终攻入柏林,宣告了第三帝国的覆亡。
  在德国强大的突然袭击朴,苏军从战争一开始就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和制空权,致使苏军节节败退,其兵员和武器装备受到惨重损失。据德国材料,战争第一日日终,苏军就损失飞机1811架;至7月22日达7564架,接近苏军西部五个边境军区战争爆发时装备的飞机总数。
  约200座军械、弹药、油料库落入德军手中。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截至7月8日,苏军被消灭的步兵师89个,坦克师20个,失计109个。经过五个多月的战争,苏军损失约450万人,其中被俘256余万,损失担克2.05万余辆,飞机1.79万余架,火炮和迫击炮10余万门。
  至于苏联红军为什么在战争第一阶段这么弱,原因有不少,以下一一列举
  政治上由于大清洗对于苏军造成重创:众所周知,由于大清洗,苏军军队骨干严重受损
  在1937年至1938年的两年内,苏军5个元帅中有3个被杀,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个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治委员员全部被杀,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中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杀。而由于军队骨干损失,不得不越级提拔大量干部,而且指挥员调动频繁,使得各级指挥干部对于自己部队缺乏了解和熟悉,不少部队缺编指挥员同时指挥官素质也令人担忧
  对战争初期作战样式因循守旧,认为在德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能是闪电式的,也不会以动员起来的军队集团突然转入进攻。未来的武装斗争仍将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开始和进行,即"先在边境交战几天之后双方主力才进入交战",认为德国在集中和展开的时间方面将与苏军一样。由此可见,苏联的军政领导人完全忽视了1939-1940年德军在西欧战局的新鲜经验,致使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被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打得措手不及,严重失利。
  在作战上苏军片面强调进攻,忽视战略防御。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战略方针是:一旦遭到德国侵犯,将以武装力量实施强大的反击,击退敌人侵略,并将战争推进到敌人领土上去。根据这个战略企图,总参谋部还制定了保卫国境线的专门计划。当时,苏联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入侵将很快被击退,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战争均将转移到敌国领士上去进行。苏联的这种战略方针,表面看来是从防御地位中进行反击,实质上是立足于从战争一开始就立即打出国界去的积极进攻的方针,其根源在于过高地估计了己方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敌人的力量。由于估计德军深入苏联腹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此苏军没有制定战略防御计划,没有进行战略防御的思想和准备,没有建立战略防御集团,后方没有建立战略防线。沿新的边界虽然构筑了一些工事,但工程进展迟缓,战争爆发时尚未完工。
  苏德战争第一阶段,苏军战略防线先后被德军突破四次,其中三次是在1941年下半年的头三个多月内,每次突破的纵深达300-350公里。在前线遭到重大损失、被迫退却、德军不断猛攻的情况下,苏军统帅部一再企图反攻,急于夺回战略主动权,而不依赖以稳定坚固的战略防御体系去阻止和杀伤敌人。例如,在6月底,西方向上的情况极其危急,德军的坦克集群正向第聂伯河突进,距该河仅140一160公里,而统帅部竟命令预备队集团军群在占领并扼守西德维纳河、第聂伯河地区后实施反攻。7月下旬至9月,又一再忽视夺回战略主动权的艰巨性,在主要战略方向上数度实施反攻,结果却因兵力兵器不足,协同动作组织不好,准备不充分,而未达到战略目的。这些进攻行动虽然杀伤消耗一部分敌人,也迟滞了敌人进攻,但却是得不偿失的消耗战,苏军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敌人,最后还是丧师失地,战线一再东移。
  与此同时,苏军在组织防御方面缺乏深谋远虑,不是预先在后方利用天然屏障或有利地形构筑完备的防御体系,并预先由强有力的军队占领,以逸待劳阻挡敌军,而是迫于形势地临时应付。因此,在战争初期作战中的防御通常都不稳定,战线变动频繁。例如,7月16月,德国攻占斯摩棱斯克,18日,统帅部才决定在莫扎依斯克新建防线。10月2日,德军重新发动向莫斯科的进攻,12日,莫扎依斯克又面临突破的威胁,国防委员会则又匆匆忙忙地决定建立莫斯科防御地幅。由于时间短促,这些防线虽然动员了大量群众和部分军队紧张施工,但到德军开始进攻时,只完成工程量的40-60%。有的防御地区,虽然预先构筑完备,但因未预先占领,而德军摩托化程度高,往往先于苏军占领,以致未能发挥作用。老边界附近的筑垒地域大部分就是这样。造成这种形势的主要原因,还是统帅部对建立战略防御体系的忽视。
  当时,从国家腹地仓卒前调战略预备队,很少用于加强防御,预先在后方加强防线,而大部用于遂行进攻任务。根据苏军自己的统计材料,在战争初期,苏联向各方面军调遣了324个师,其中只有68个师用于预先在后方地区组织防御。由于防御兵力不足,正面宽、纵深浅,器材不足,反坦克、防空武器十分短缺,以致防御不坚固稳定,一经德军集中大量坦克机械化军队突击,很快即被突破。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确实不强。毛子的优势在于人多,以及苏联靠近北极的严寒气候,所以熬死了德国军队。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的优势都在于人多势众。
  在科技战争之前,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人海战术不是开玩笑的。如果是相似的火力情况,不是对战冷兵器,任你的火力再凶猛,那边有源源不断的人来袭,那又有什么用呢?
  除此以外,二战欧陆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战争是在苏联境内展开的。
  苏联的气候环境很特殊,也就是冬天气候寒冷。如果德国的闪电战不能迅速击溃苏联,也就注定赢不了了,严寒会摧毁德军的气势。
  倘若抛开人多、气候这两个条件:
  无论是苏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还有士兵的个体素质,其实都不是最强大的。
  但是,军事动员的数量这些优势,足以弥补它的劣势。为什么在二战前张伯伦想要祸水东引,为什么丘吉尔愿意放下成见和苏联联手,本质原因都是如此:
  在苏联的身上,他们看到了能将德军拖垮的希望。
  因此,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其实是给自己的催命符。
  总而言之,这就是苏联成功的秘诀。
  因为肃反以及盟约的关系!首先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苏联的肃反运动才刚刚结束,在这场运动之下许多高阶军官几乎被屠杀殆尽,而趁着这股肃反的春风有许多拍马屁之流登上了高位。
  这种高阶军官在和平时期溜须拍马还好,但要是碰上了真真正正的硬仗,自然就原形毕露了,其中巴普洛夫上将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所指挥的乌克兰方面军几十万几十万的被德国人包饺子俘虏,所以后来也对得起他,饮弹自尽来结束自己的错误。也正是因为当时朱可夫这类有本事但脾气臭的将军无法融入这种马屁环境,所以才被发配到了远东地区去抵挡日本人。
  其次就是盟约的关系,早在开战之前德国与苏联就签署过互不侵犯条约,不仅如此好长一段时间苏联还供应德国大量煤炭以及木材还有石油等战略物资。再加上之前双方还平分的波兰,这时的苏联拆掉了原来的防线并将防线向前移,谁承想德国突然撕毁条约并大举入侵。
  这时的苏联军队由于指挥官都是新补充的,而且士兵也长时间不训练,所以面对德国的精锐部队自然抵挡不住。可是随着德国不断地向前推进,最终还是碰上了苏联用来保卫莫斯科的精锐部队,结果德国进攻的脚步就被苏联红军截停了。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1941年,由德国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瓜分波兰后的两年时间里,纳粹德国扫平了欧洲除英国外的任何敢于抵抗的国家。
  随着战事的进展和军事资源的消耗,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德国急于开辟另外的战场,补充消耗的石油以及各种的装备物资。英国有天险可守,缺少舰队的德国并不能一鼓作气的攻下英国,但是对于曾经的盟友苏联,德国可谓是信心十足,希特勒曾经在进攻苏联之前,说道"苏联看起来就像一座四面漏风的破房子,只要我踏上一脚,这座房子随时都会崩塌"!
  接下来,德国参谋部在元首的授意下,开始制定进攻苏联的计划,即"巴巴罗萨计划"!而纳粹的作战部队海陆空三军则秘密向苏联边境屯住!
  6月22日,集结于苏联边境的纳粹190个师,共计550万人,4900余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以及近200艘战舰在希特勒的一声令下,开始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在战争初期,苏g联军队为什么会看起来很弱呢 ?
  一、对于德军的作战方式以及军事行动的不了解
  苏联红军在经过十月革命以及与白卫军和波兰的战斗后,其本身所执政的红色镰刀国力羸弱,国内的经济和军事都在缓慢的恢复中,对于波兰的领土也在慢慢消化,出于对德国签订协议的信任,在苏德战争之初,苏联红军可谓毫无防备,即使是发现了德国部署在边境的军队,苏联也调集了百万大军进行布防。但是令苏联没有想到的是,德军的战车和飞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突入到苏联腹地,配合作战的大炮和士兵在具体的作战方案的指挥下,可以迅速的组成突击集群,对部署在外围的苏联军队进行了围歼!你
  二、失去先机的苏联没有了防御厚度
  德军在进攻苏联的初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的德军利用战车可以快速机动的优势相互配合穿插,在苏联纵深近千公里的土地上,缴获和杀死了苏联大量的有生力量,德军的集团军群在基辅地区,对于苏联西南方面军几乎给予了歼灭性的打击,光是俘虏就抓了66万,装备和物资无算!
  三、重创的苏联只得更换策略
  失去了西南方面军的苏联可谓遭到了重创,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斯大林下令全国动员,有一城守一城,有一房守一房,利用苏联广袤的地域和众多人口,全民皆兵的苏联人尽量拉长德军的补给线,消磨德军的锐气,在空间换时间,生命换时间的策略上,暂时避免与德军进行正面决战的同时,给与德军重大伤亡,抵消德军装甲优势,火炮优势!
  总结: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的战斗力似乎让人觉得很弱,在摧毁了几乎整个欧洲的德军的铁甲洪流面前,优良的战术运用和强大的火力装备,这些是正常的!但是苏联人的顽强随着战事的进展,受到了战火锤炼的红军士兵反而越战越勇,打得德国人节节败退!

梁实秋犯了什么错误,毛主席明确说不允许梁实秋来延安毛主席与梁实秋之间,好像没有什么交集,不过,在抗战时期,梁实秋准备访问延安,却被毛主席明令禁止。毛主席一向对知识分子非常友好,也很欢迎知识分子去延安参观访问,那么,他为什么要对梁实彭德怀临终前,请求见朱德一面却未如愿,朱德大喊人都要死了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军衔授衔仪式上,我国评选出了十大开国元帅,这十大开国元帅在战争中都有相关的合作,因此彼此都非常熟悉。但十大元帅中彭德怀和朱德这两位元帅的友谊特别深厚。虽然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挽救大清的命运?洋务运动是晚清为挽救清朝日益下降的国力,所做出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一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宋金海上之盟不是决策的愚蠢,而是彻底的外交失败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宋金海上之盟,到底是愚蠢还是精明?你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至少到公元1120年,你都不能说这个决策有多愚蠢。北宋一兵未发一钱未出,却趣读二十四史(1)说到二十四史,相信历史爱好者们都不会感到陌生。二十四史并不是一本书,而是我国二十四本史书的总称。有的小伙伴可能会有点困惑,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了无数史籍资料,是谁有资格从中选定二十董其武为和平解放绥远,蒋介石不满,停发军饷1946年后董其武审时度势,毅然决然的决定以和平的方式解放绥远的问题。在准备和平解放的过程中,董其武经过周密的安排,对抵抗分子严厉惩办,对蒋介石的调动婉转拒绝,因此导致蒋介石的不满丝路瑰宝丨东汉时期新疆木制信函这样保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赵梅没有现代化的加密技术,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新疆人传递信函时如何保密?新疆博物馆馆藏的佉卢文木牍,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居民在信息保密方面的聪明才智。佉卢文木牍资南北朝之北魏西魏钱币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北魏立国之后,经过一系列的战争,采用各个击破的原则,先后灭后燕,胡夏,破柔然,灭北燕,北凉,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西晋末盗亦有道王三春川陕边境的山大王,鼎盛时期手下有5000多人你不一定知道王三春,但你可能看过孙红雷主演的一代枭雄,而这部剧有一土匪的历史原型就有王三春。他在民国时期的川陕边境当了巨匪35年之久。他20岁敢和地方首富斗殴还烧了地主家的茅草房,李广为何在汉武帝时期战绩差他吃亏就吃亏在骑射功夫太好这个优点李广为何在汉武帝时期战绩差他吃亏就吃亏在骑射功夫太好这个优点列宁说过一个人的缺点是优点的延续,优点是缺点的延续,一个果断的人往往会发展为独断专行,一个面面俱到八面玲珑的人往往会是决日本权威汉学家内藤湖南对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躬耕位置的考证和看法这几天,看到不止一个网友留言说外国人都知道诸葛亮在南阳不是襄樊。我不太明白网友说的这些外国人指的是外国普通游客,还是指的外国一些对中国历史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但我姑且当网友说的是学
姜维真没有值得人们效法赞赏之处姜维是蜀汉国第三任大将军,也是诸葛亮之后的第三位第一执政大臣。因为诸葛亮的重视和有意培养,又因为姜维执政后的多次北伐,就有人认为姜维就是那个继承诸葛亮意志的接班人。实际情况真是这么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册封为东宫妃,却被皇太极送给了侄子皇太极十五位后妃中,有三位被扫地出门,分别为元妃钮祜禄氏侧妃叶赫那拉氏与东宫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尤其是叶赫那拉氏与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这二位,她们的地位并不低,不仅被皇太极休弃,皇希特勒居然没死?128岁阿根廷老头称自己是希特勒,真相究竟如何6年前的一天,一位128岁的阿根廷老人,突然宣称自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希特勒!一时间欧洲和整个世界都为之哗然。难道希特勒真的还活着?这位老人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希特勒死对党说说心里话(二)党啊!我想对您说,是您用星星之火,烧断了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屈辱史是你用斧头镰刀开辟了共和国伟大复兴的道路。你振臂一呼,万众呼应,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治制度您揭杆而起开国上将张宗逊回忆彭德怀指挥延清战役一九四七年七月底,根据中央小河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前委,野战军领导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观斯大林启示录红色巨人之感想刚才,观看了斯大林启示录红色巨人纪录片。从影片的拍摄角度不难看出是出自西方人之手。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丑化和污蔑苏联和斯大林的宣传片,充分暴露了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极端仇视,因为省委书记家的墙上挂着半斤肉,爱人想取下来吃,他坚决不允许1935年2月,高文华接替朱理治担任河北省委书记。6月,又接替孔原担任了北方局书记职务。当时,河北省委与北方局是一套人马,两个机构。他一上任即面临着两大困难一是由于河北省委一连遭到爱做小买卖的一国之君萧宝卷是南朝史上有名的昏君。他16岁登基,19岁被杀,在位短短三年,却做了不少荒唐事,以至于死后被追贬为东昏侯(太贴切了)。且不说他如何残暴地滥杀大臣,如何肆意掠夺民财,单说堂堂一袁崇焕如果没有被冤杀,而是继续被重用,明朝能否抵挡清军入关?先来说说崇祯皇帝与他的大明王朝的问题。战争是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和资源体量的殊死博弈,仅凭崇祯朝内政混乱,贪玩横行,以及在后金压境农民暴动同时两线作战的情况来看,就算是袁崇焕不死,甚至1982年,廖承志致信蒋经国,他没有回复,宋美龄代为回信极度刻薄新中国成立后,统治中国大陆二十余年的蒋介石集团窜逃到台湾岛,继续实行其独裁统治,继而推行其父死子继的蒋家王朝美梦。在台湾期间,标榜忠孝仁义的蒋介石,曾多次流露自己对奉化老家的思念及潮汕有三姓同宗源远流长的邢连颜在揭阳市榕城凤围村榕华大桥头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座轩昂屹立桥头边的祠堂邢氏宗祠。祠堂的大三山门上,贴着三副大红对联。正面门是中宪门第,提举家风左面门是一门二中书,三世四节钺右面门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