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谢邀!
  作为晚清社会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康有为和梁启超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在变法时期协力同心,做出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但,后期,梁启超接受西方思潮倾向于革命派。康有为却固守封建礼教而坚持保皇派。二人在政治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最终导致决裂!
  康有为(1858——1927年)和梁启超(1873——1929年)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主张学习西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强调把君主专制变为君主立宪制,都在近代中国由专制政治转向民主政治、促进中国近代化方面起了重大积极作用……
  1890年,梁启超入京会试不中,拜康有为先生为师,1891年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梁启超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1896年,梁启超担任《时务报》主笔,后赴长沙时务学堂,大力宣传开民智,伸民权,强调"变者,古今之公理"……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共同参与领导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日本,后又分别游历欧美各国……
  这一时期,康梁师徒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站在时代前列,顺应时代潮流,共同参与领导了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由专制政治转向民主政治的一次重要尝试,康梁师徒联手成就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但是,此后,康梁师徒仍然坚持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依然企图依靠清王朝挽救中国,特别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康梁师徒俩的政治主张和实践,就落伍于时代潮流,被称为"保皇派",对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
  辛亥革命后,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梁启超拥护民主共和,参与反袁斗争,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年,张勋复辟,拥戴溥仪复位,康有为追随拥戴溥仪复辟,彻底沦为"保皇派",梁启超参与讨伐张勋复辟,康梁师徒关系破裂,分道扬镳……
  康梁师徒关系的破裂,主要在于政见不合,是否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也是梁启超对其师父康有为的所作所为(包括其师父的私人生活)多有不认同所致……
  纵观康梁师徒一生,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颇有争议……
  相对而言,梁启超基本上由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到拥护民主共和,能够与时俱进,护法运动后,退出政坛,致力于学术研究,不负时代……
  而康有为由维新派沦为保皇派,未能与时俱进……特别是其私人生活,多为人所诟病,其政治形象与个人行为多有不符……
  这个问题在《走向共和》的一段剧情中,有了较为真实、全面的体现。两人之间闹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剧中康有为的一句话: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
  下面,我们就这段剧情展开解析,就两人之间的矛盾来一次艺术加工后的深入了解!
  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活了!死!袁世凯死后,最有可能登上大总统宝座的段祺瑞,为了安抚南方护国军、安抚诸位北洋大佬,只能先将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推上去,临时应付。只是,黎元洪不想只做橡皮图章,试图和段祺瑞一争高低,于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正式爆发。
  大总统和内阁总理之间有了矛盾,需要有人调停,于是,时任"徐州督军"、"长江巡阅使"的张勋应邀入京调解"府院之争"。
  为什么非得张勋出面呢?
  袁世凯死后,张勋邀请各省督军于徐州召开了督军会议,商量一下北洋军阀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规划。会议决定成立"督军团",而发起人张勋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督军团"的团长。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愿意充当这个"大个",也最有资格成为这个"大个"。
  只是,张勋率军入京可不是义务劳动,而是有附加条件的!张勋要求,让我调停那就来个干脆彻底,直接推翻共和,恢复满清统治。袁世凯称帝,八十多天就让人挤兑死了;张勋复辟,更是明显的胡闹。可段祺瑞要的就是这场胡闹,张勋不复辟,段祺瑞怎么能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又怎么能再登内阁总理的宝座。
  于是,张勋信心满满地点兵入京,还顺带叫上了销声匿迹十几年的"大佬级"人物——康有为。
  张勋打算复辟清室,为何还要叫上康有为?
  除了要利用康有为在读书人心中的特殊影响、康有为同清朝皇室、遗老遗少之间的特殊关系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利用康有为,拉拢梁启超。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基本成为了北洋和南方之间的润滑剂,反倒成为了举重若惊的大佬级人物。北洋这边,北洋大佬们都是朋友;南方那边,蔡锷将军就是梁启超的学生;如果梁启超支持清室复辟,局面自然会一片大好。
  于是,便有了康有为深夜探访自己学生——梁启超的经典戏码!
  十几年未见,梁启超见到自己的恩师,非常激动,又是寒暄,又是请安,康有为则上来就是饱含不满的指责:
  我深夜到此,是来办秘密的!卓如啊,我们有好多年没见了吧!
  先给你打个预防针,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让你有点心理准备!既然是有求于人,要么求,要么逼,再就是让你觉得不好意思,不得不出手相助。康有为这句"我们好多年没见",就是对梁启超的指责。
  想当初,康有为指示梁启超返回国内,积极参与"保皇";如今,梁启超竟然成为了民国的大佬,这在康有为看来几乎等同背叛师门——不来看我也就罢了,你还违背师命,你好意思吗?
  对于这个指责,梁启超无言以对,只能给出诚恳道歉:
  弟子有违师命,不敢面见恩师!
  康有为一看,这一招有效果啊,赶紧继续加温:
  你啊!日前,我六十大寿,得意弟子当中,只有你一人未到,我这心里啊好生失落。
  违背师命也罢,不来看我也罢,连为师六十大寿你都不来送点礼,你说你像话吗?
  面对这句指责,梁启超同样没法反驳,只能继续道歉:
  是弟子不孝!
  好了,康有为想要的效果出现了,梁启超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这次,我冒险来找你,你可一定要帮我呀!
  授业恩师接连两次的指责,确实让梁启超脸上有点挂不住,一听恩师需要帮助,就想着赶紧答应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只是,梁启超给出的这句回复却很有水平:
  老师但有吩咐,弟子,尽力而为!
  注意,这句话中,梁启超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这个停顿就足以说明梁启超的心理变化——从"义不容辞,斩钉截铁"到"出现犹豫,留足空间"。
  注意,停顿以后,梁启超给出的回答是"尽力而为",并不是"全力而为",一字不同,意思就差远了。"尽力"的灵魂在于我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没有给你肯定答复哟!
  行,只要你有这个态度就行,康有为可以亮出底牌了:
  皇上,就要复辟了!
  一听这个惊雷般的消息,梁启超立马炸锅了,直接给了一句:
  这不可能!
  不可能在何处?
  就凭你?一没兵,二没权,三没钱,你凭什么复辟!
  注意,这就是说话留有空间的好处所在,就是梁启超刚才给出"尽力而为"而非"全力而为"的原因所在。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话更是如此,话别说得太满,这就如同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裆一个道理。
  康有位一听梁启超不信,赶紧掏出一封来自张勋的来信,说道:
  看,这是张勋给我的信!他跟我说呀,各省的督军们都支持他,这次清室复辟一定能够成功。卓如啊,我这么多年的理想,这一次就会实现了!
  我是不行,但这一次,我有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支持,你还不信?
  这一下,梁启超不但信了,而且还开始为此担忧,甚至想改变角色,求一求康有为——这是开历史倒车,逆历史潮流,咱不作了,行吗?
  学生教育起老师来了,康有为自然不乐意;更何况,梁启超反对的还是自己毕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康有为今天是来寻求梁启超支持的,如果都说服不了梁启超,何来支持,何来帮助?
  于是,康有为开始了自己最为擅长的说教:
  潮流?什么潮流?共和国?你们天天叫嚷共和,可又嚷出了什么?一个袁世凯的帝制,一个绝非代表民意的国会,一部如同儿戏的约法。你再看看那些官员们,不是卖身投靠,就是骗取民财,这和强盗妓女又有什么区别?
  平心而论,康有为这段对民国的指责确实不无道理,甚至还直指当下弊端,称得上一针见血。只不过,这句话如果让康有为来说就有点变味儿了。袁世凯的帝师和宣统皇帝的帝制,一丘之貉;民国的国会和清廷的内阁,更是一样无法代表民意;再说民国的《约法》和清廷的"大清律"相比,哪个更像儿戏?
  袁世凯领导下的民国官员,确实不像话;可清廷的官员,卖身投靠更甚、骗取民财更甚,更像是强盗和妓女!
  按照康有为的说法,民国坏透了、乱透了,所以,他要复辟清室,让一个更坏、更乱的政权取代民国。这叫解决问题?这就是康老夫子一生的理想?
  康老师,你还是回到你的小岛上,继续你腐败的封建主义生活吧!
  当然,梁启超作为腐朽民国的一分子,没有反驳的理由,更没有反驳的底气;作为康有为的学生,他也不敢直接反驳,只能如此回答:
  老师说得好,所以我们才要再次革命,砸烂这个假共和,再造一个真共和出来!
  优胜劣汰才是自然法则,才是发展规律,您这出了问题就往回找补算怎么回事?
  可康有为并没有听出梁启超的意思,只听见了"砸烂假共和"这几个字,心中立马重燃希望,赶紧追问:
  这么说,你肯帮我?
  梁启超一看,完了,这老师算是魔障了,没办法,只能出绝招了——扶着老夫子坐下,转身拿来戒尺,然后双手托举:
  请老师原谅弟子,大丈夫立身处世各有本末,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天老师就算是打死弟子,弟子也不敢敷衍先生。
  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再次出现:拒绝别人有着太多办法,可以直截了当,但难免会有伤害;可以曲意逢迎,但总有露底的一天;更可以深度隐藏,隐晦表达,但也总会让人误会。梁启超将"不同意"说成了"不敢敷衍",连"不同意"都满是尊重和敬畏,康有为还好意思再说什么吗?
  想当初,康有为也曾用戒尺打过眼前这位得意门生,那时候的理由是:
  我要你记住,光绪皇帝才是我们的真主子!
  当时的梁启超并没有反抗,更没有给出反驳;现如今,梁启超宁肯挨打也不愿再遵师命。物是人非,康有为不禁感叹:
  子曰:回也,非助我也!这句话呀,今日,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想当初,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崇拜可用"狂热"形容,现如今,康有为才明白,梁启超曾经的狂热追随、唯命是从绝不是在帮自己,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超越。如今,梁启超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再难收服、再难控制了!
  换句话说,两人之间的师生之情,尽了!
  说完这句话,康有为起身就要离开,梁启超明显有点慌,赶紧想要阻拦,康有为趁机给出了最后一把努力:
  除非你肯帮我!
  不想断绝师生关系?那就帮帮我!
  梁启超彻底无语了,十几年不见,老夫子怎么变成这样了。行吧,既然你有最后的底线,我再最后劝你一次:
  如果复辟光明正大,您又何必遮遮掩掩;如果复辟不合时宜,您又何必逆流而动呢?
  你遮遮掩掩,说明你也知道不合时宜;既然不合时宜,你为啥偏就作死呢!
  最亲的弟子给了自己最致命的一击,关键是康有为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将此归结为"命数使然"。其实,此时的康有为和自己死敌袁世凯一样,都已经成为"不作就不会死"的典型代表!
  (本文仅为《走向共和》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读者辨识!)
  道不同而不相为谋。师生之谊,因道同而引为知己,分道扬镳,因为道不同而渐行渐远,这就是在晚清政坛引起惊涛骇浪、轩然大波的这对的师生前前后后。
  1891年,康有为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培养变法人才,租借广东"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时年,18岁的梁启超拜见了33岁的康有为,为康的学问所折服,当即拜倒康有为门墙,尊其为师,并在万木草堂康有为门下学习,同时助教于康氏,从此,师生订交,梁启超对康有为鞍前马后,追随左右。
  1895年,梁启超随康有为赴京会试,恰逢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八省举子发起"公车上书",鼓动维新变法,震惊全国。随后,师生联手,先后创办《中外纪闻》、《知新报》,宣传变法,又共同发起成立保国会,推动"百日维新",最后,维新失败,师生二人双双逃往国外,康有为逃到了香港,梁启超逃到了日本。这是二人的蜜月期。
  师生分道扬镳,已经是民国之后的事情了。分裂的事件,便是张勋复辟,而根源,则是二人的年龄、识见、个性和知识上的差异。1917年,复辟失败后,康有为曾一度避居北京美国驻中使馆,期间,曾经写过一组名为《美森院幽居诗》,其中之一曰:"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康有为在诗中曾注明说:"此次讨逆军发难于梁贼启超也。"复辟失败,康有为认为首倡起兵者乃自己的学生梁启超,而且在诗中大骂梁启超是食父食母、违背伦常的大坏蛋,二人从此分道扬镳,势如仇敌。
  其实,师生二人的蜜月期同,只止于流亡之前,彼时师生政见相同,追求一致,是共同理想追求下的同志,共同的追求成就了师生的深情厚谊。但随着中国革命的此起彼伏,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二人的思想分歧越来越大。
  在张勋复辟过程中,康有为欣喜若狂,而康启超极力反对。思想上的分歧还表现在个人随时势的转变上,康有为作为保皇派,越来越保守,梁启超却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胆突破自称,"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挑战!"
  于是,一个越来越保守,一个越来越激进,思想差异已如同霄壤之别,分道扬镳就成了极为正常不过的事了。
  康有为和梁启超可能是近代史上最知名的一对师徒,但正因为是师徒,两人的思想并未完全同步。其实有个说法是康有为对新事物的吸收,到戊戌变法就终止了,甚至在后期向保守靠拢。梁启超对新事物的吸收,则在戊戌变法中刚刚开始,但他思想的终点还是否定西方文明,觉得应以东方"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在思想终点上,师徒二人其实最后是殊途同归的。
  而让两人出现巨大分歧的其实有两件事,第一件是关于儒教的定位问题。保守的康有为维新失败后一直提倡尊孔保教,不主张动摇孔子和儒教的任何地位。而更愿意接触新文化的梁启超则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应改保教为保国。梁启超甚至在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表达这个观点,康有为自然大为光火,严厉的批评了梁启超。师徒二人的心结应改由此而起。
  让两人矛盾彻底公开的是张勋复辟事件,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康有为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加紧与张勋联系,准备复辟。1915年在《上海周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为国家筹安定策者》,公开鼓吹清帝复位,梁启超马上发表《辟复辟论》进行驳斥。师徒二人矛盾彻底公开,一时举国哗然。
  张勋复辟后,梁启超加入段祺瑞的武力讨伐队伍,不仅代段祺瑞起草了讨逆宣言,而且以个人名义发表反对通电,斥责其师为"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 "。复辟失败后,康有为则痛斥梁启超为"梁贼启超 ",并写诗"鸱枭食母獍食父,刑天舞戚虎守关。逢蒙弯弓专射羿,坐看日落泪潸潸 "。将梁启超比做向后羿学箭术又把后羿害死的逢蒙。
  但梁启超最后其实还是回到了师傅的老路,段祺瑞下野后,他也辞职。于1918年远赴欧洲考察,目睹西方文明的种种弊端后,他得出了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拯救世界"的结论,思想开始向保守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徒二人算是完成了最后的思想共鸣。另外,马布里长得真的很像梁启超....
  优秀的人是很难兼容的,优秀的思想家更是不好和睦的,注定分道扬镳的。
  世界上可以有很多种思想,但是只有一个康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决裂,对他们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利无害的,侧面推动了清末民初思想的变革,是时代变化的缩影。康有为在被光绪皇帝接见后,野心大大膨胀,不仅想要保持立宪派领袖的位置,也想在思想上定于一尊,成为教主。
  甚至,在海外伪造诏书,奔波于南洋筹款,呼吁各界保皇,打压革命派,用筹备的资金来满足自己无止境的欲望需求,表面上忠义实际上伪君子,这是令人不齿的。
  戊戌变法之后,梁启超游历海外,个人思想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仅对革命思想有所接受,而且对之前的认识也有了不少批判,开始质疑康有为。这是康有为万万不能接受的,师生情谊逐步在瓦解。
  最初梁启超在广州长兴学里万木草堂,被康有为逆乎常纬,独辟新路所吸引,如狮子吼。而真正见到了西方世界的梁启超,却在思想上已经有所超越了,彼此的政见自然有分裂。
  到了民国之后,梁启超承认共和,不接受立宪制度。康有为性格霸道,甚至骂梁贼启超,矛盾基本已经调和不了了。不过,梁启超还是相对恪守了一定的弟子礼。1927年康有为去世以后,梁启超在北京设灵堂公祭先师,含泪宣读了亲手写的悼文。他充分肯定了康有为早年的历史贡献和一腔热血,但也委婉地批评了晚年对于复辟的错误。
  康梁的决裂,在于梁启超逃亡之后在日本反思了在国内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源,进而从封建帝制改良主义者变成了资本主义革命理念认同者,他与康有为的保皇思想背道而驰,自然两人分道扬镳,政见不和成为两人分开的根源和必然。
  康有为理念体系陈旧且定型早,他始终坚持君主制,不管是立宪还是专制,觉得中国人非得有一个君主不可,说到底,就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已经把他框死了,即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也知道只有变革才能图存,但他不可能跳出那个框架去寻求其他的办法。
  梁启超则不同,他善于学习也乐于接受新的思想,在经历维新运动失败,自立军勤王起义失败等一系列挫折后,会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想法,从一个个失败中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师徒两人因为政见不和,正式分道扬镳。
  但是,二人的决裂是政治上的决裂,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生情从未泯灭,始终以师礼事之。
  先从他们的交往说起吧。
  1891年8月,梁启超拜会了康有为,这一见,跪服,遂拜康为师。其后,梁启超在康有为所办万木草堂,一面学习,一面为康当助手,助康教授弟子,著书立说。1895年春,二人一起赴京参加会试。在京期间,听闻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康梁联合八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强强联合,这对师生一出手,马上双双炒成网红。此后,二人在京创办了报纸《中外纪闻》,成立了北京强学会。
  1896年,二人一起到澳门创办了《知新报》。
  1898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助康有为成立了保国会。"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参与了新政的拟定与推行。
  维新失败后,二人先后逃往海外。这对师生同时命大。不像倒霉催的康有为弟弟康广仁,更不象早就不想活了的他们的战友谭嗣同。
  其后,康有为主要从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保皇,一是继续在儒家经典中寻找救世药方,而对自己所处的西方文明熟视无睹。
  梁启超则涉猎了大量西方思想学说,眼界大开,为西式的民主、自由所陶醉,他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大力宣传民主、自由、平等,绝口不再提"伪经"、改制,并拒绝在《清议报》上刊登"保皇"的文章。在受到了康有为的指责后,梁启超仍不为所动,明确表示"不自由勿宁死"。
  在"尊孔保教"问题上,康有为坚持认为"教强则国强",而梁启超则认为正好相反,欧美各国强大的原因恰恰在于"政教分离"。
  随着双方思想分歧的加大,梁启超开始自立门户,在日本成立了"政闻社。
  1911年,武昌起义暴发后,梁启超先是支持康有为的"虚君共和",但不久就转而支持共和。1912年,梁在给康的告别信中写道:"师所持论往往不能领略……举措乖方之处……弟子不能心悦诚服"。这就是江湖传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吧。1891年梁启超可以跪服康大师,但20年之后,生已开始俯视老师了。这就叫三天不学习,老师比不上学生。
  辛亥革命后,康有为坚决反对共和,坚持尊孔保教,袁世凯1914年的天坛祀孔、张勋的复辟等与康有为不无关系。
  梁启超则拥抱共和,倡导以法治国,积极宣传共和、民主、法制。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康、梁均予以反对,但双方目的明显不同。梁启超是要维护共和,康有为则是想复辟清室。梁对康师的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为滇、黔、粤、桂四省都督起草的反复辟通电中更是明示:"如有再为复辟之说者,继尧等即视为蔑弃《约法》之公敌,罪状与袁贼同,讨之与袁贼同",与康师公开决裂。
  张勋复辟后,梁启超加入了段祺瑞的"讨逆军",在征讨檄文中,梁启超更是一点没给康师留面子,毫不客气地指出:"此次首造谋逆之人,非贪默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愧之书生"。此处的书生,指的就是康师。
  康梁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
  康出生于理学世家,崇尚传统,面对两千多年的帝制,康可能根本想都不敢去想没有皇帝的日子该咋过。他主张维新变法,但前提是保皇。
  梁启超出身于耕读世家,小时候虽然也读了很多书,但知识庞杂,束缚较少。在国内时,梁就与乡野村民接触很多,到国外,梁与各方人士接触联系也较沉醉于保皇、创教的康师多得多,他想要做的,不是康师幻想中的拯救旧世界,而是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新世界。
  或许用梁启超自己的话来解释更为恰当些。梁言:"启超与康有为最相反之一点,有为太有成见,启超太无成见……有为常言,‘吾学三十岁己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启超不然,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徬徨求索中"。
  梁启超自言"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由是观之,其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师也很正常,小菜嘛。
  康有为和梁启超都为清末广东人,二人都参与了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都曾想通过变法维新来改变清朝落后的面貌。可以说他们当时还是统一战线的。
  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还是师徒关系,虽然说梁启超的学历高于康有为。梁启超16岁就考中举人,被誉为"神童"、"岭南奇才",而康有为学识很低,考了三次秀才都没考中,最后还是花钱买了个监生。
  康有为不过在22岁的时候去过一次香港,有感西方的法制、思想和清朝不一样,开始研究西方文化知识。回国后他开始宣扬他的研究成果,当时对于清朝那些只读圣贤的学子来说,这样的思想对他们的冲击力很大,很是新奇。梁启超也被吸引过来了,拜在康有为门下,康有为成了他的老师。
  要说康有为研究西方知识文化有多么深刻,其实没有。他自己也是一个半吊子,学了点皮毛,就敢到处忽悠。
  康有为和梁启超关系的变化是从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他们二人都逃跑到国外保命,变法的失败让梁启超从那时起开始对康有为的说法有一点怀疑了。
  康有为逃到海外后成立了保皇党,宣扬他的思想。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化知识,开始对政治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日本期间他还结识了孙中山,意识到要想改变中国的命运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只有革命。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思想已经在对立面了。
  导致二人最终决裂的导火索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康有为是积极支持复辟的,而梁启超则是反对复辟的,他们也代表着当时国内的两大阵营。两大阵营开始进行舆论战,康梁二人也是公开叫板。
  这次复辟只经过了短短的12天就结束了闹剧,这让康有为很恼火,他把气都撒在梁启超身上,称梁启超为"梁贼启超"。
  晚年,二人在中间人的斡旋下,他们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二人在政治立场上的分歧依然存在。
  梁启超最终与康有为分道扬镳,是多个原因共同促成的,张杰谈史前两天刚刚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现在简单整理如下:
  1、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最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两考,也即《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当时这两考出来后,虽然康梁对其评价颇高,但实际上遭到的质疑相当多,因为两考里面故意作伪和故弄玄虚的成分不少,这都是为了变法。梁启超参与了两考的撰写,但就在此开始对康有为有所不满。
  2、后续在海外时,梁启超有革命思想,一度和孙中山有联系,但是遭到乃师康有为指责,虽然梁启超后续停止和孙中山接洽,但是内心如何想不难想象。
  3、梁启超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溥仪复辟,而康有为则采取相反的态度。特别是康有为支持溥仪复辟,而梁启超直接走在了段祺瑞这一边,导致了师徒决裂。

毛泽东自己动笔写文章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生,也是写文章的一生。学习研究毛泽东文风,首要的是学习毛泽东自己动手写文章的一贯作风。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写。在井冈山八角楼的煤油灯下,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先后六次请求我党派兵参战,主席果断拒绝谁能想到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居然六次发电报希望毛主席派兵支援?苏德战争确实是二战时最为惨烈的战争之一,苏联顽强的抵抗者德军入侵,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斯大林发出的这六封电报都遭到了我们副大队长叛变,巴山游击队损失惨重,刚突出重围,贴身警卫又变节巴山游击队刚突出重围,贴身警卫员变节,欲砍首长头颅向敌人献礼1939年冬,国民党反动派组织7000多人的队伍,对巴山游击队进行全力围剿,狡猾的敌人将附近的村庄百姓都赶跑了,意在让游汉景帝废太子刘荣被逼自杀背后的政治阴谋汉景帝长子刘荣因为母亲的原因被废临江王,迁居封国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彻成为太子,安稳守己的他本应该在封地过一个诸侯王潇洒安逸的生活,不想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最后被逼自杀,背后隐藏着朱标稳坐太子之位,他不死朱棣不敢反,26个兄弟没人敢跟他抢皇位明朝开国太子朱标,是华夏悠悠五千年历史中,太子位置坐的最稳的。他从出生开始就跟着老父亲朱元璋征战沙场,吃过糠咽过粟,也亲眼见过老父亲的丰功伟业,即便是后来多了26个兄弟,在老父亲的1969年,陈先瑞陪周恩来视察毛主席的行车路线不放过任何小角落前言1961年1月,中央军委任命陈先瑞为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接到命令后,他立即赶赴到职。后来,陈先瑞回忆称北京军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党中央毛主席把我放到北京军区工作,这是对我多么大1967年,毛主席对南萍说你是南霁云的后代,你处理这种事有经验老覃在大前年写过此国军上将视抗战如儿戏,受军法审判时露迷之微笑,后被乱枪打死一文,文中提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国紧急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为了更加有效地抗击侵略者的看看民国的一些军阀有多么迷信?有人因为迷信付出了生命贵州军阀王天培临刑前拿出一颗舍利子,希望佛法保命贵州军阀王天陪1927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拿贵州军阀王天培开刀煞气,王天培很迷信,临刑前还拿出一颗舍利子,希忘佛法保命,蒋介石将徐州失清朝十二帝一共276年始于摄政王终于摄政王成也女人败也女人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早年仅凭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队伍最初规模只有数十人。但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努尔哈赤竟然就靠这点本钱征战沙场,从胜利走向胜利,队伍规模胡适打赌他活不过20岁,结果他活了84,还培养出诺奖得主李政道(说历史的女人第1期)(一)世纪之赌之所以说这是场世纪之赌,是因为两个打赌的不是寻常人物,他们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两位大学者胡适和竺可桢。当然这不是赌钱。确切地说,是胡适为竺可桢美国为何不占领古巴?是不敢,还是无能为力?提到古巴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古巴雪茄,还是带着贝雷帽的切格瓦拉,或者是和美国叫板的勇气。其实这些都不是重点,我一直想不通的是,和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为什么没有被美国军事占领,是什么让
他北大毕业打仗勇猛,开国被授少将,曾主政河北多年,官至正部级祖国危急存亡之际,无数英雄志士英勇站出,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将个人宝贵的生命置之度外,为祖国的和平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不断奔波操劳。其中,一代儒将刘秉彦,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毫小孩说长大后要娶姐姐,长大当上皇帝后,他却将姐姐打入冷宫倘若说起汉武帝,众人都会想起他的雄韬武略,想到他给汉朝带来的盛世景象。倘若谈起汉武帝的感情生活的话,人们更多想到的便是卫子夫了,此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贤良淑德的真谛。很多人都认为,李陵的选择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塞,在天山一带袭击匈奴右贤王,并准备让李陵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是李广的孙子,精通骑马射箭之术,爱护士卒,汉武帝认为李陵颇资治通鉴富二代如何守住基业?原文1酂文终侯萧何病,上亲自临视,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译文汉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春季,正月,癸酉(初四抗美援朝非打不可?20年后美国才明白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登峰造极1953年的一天,毛主席吃完午饭刚准备休息一会,一纸电报送进来,瞬间让毛主席精神抖擞,随后喜笑颜开对旁边的卫士长李银桥说我们终于可以把军装脱下来了,一起脱掉吧。李银桥立马就明白,这读书笔记毛泽东选集1卷(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比心一写作背景1935年夏秋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12月9日,北平爆发一二九运动,1万多名学生举行抗日示威游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毛泽东的一首词引发的国共笔墨大战文王树人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27日组成了以毛泽东为政委彭德怀为总指挥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队,并决定渡过黄河东征一组二战时期的老照片,特别是日本人的罪行,让人愤怒到了极点1945年在苏联西伯利亚拍摄的照片,持枪站岗的是一名苏联士兵,正在扫雪的是被俘虏的德国士兵,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牺牲了2600多万人,苏联人恨透了这些纳粹士兵,他们让这些德军战三国时期魏蜀吴领土分别在今天的哪些省份?首先魏国占据了全国的23的土地面积,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省份安徽江苏的北部以及甘肃陕西的大部还有湖北的一小部分以及辽宁的部分地区。其次面积第二大的是吴国,占据了今天的江南北朝的人中之杰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魏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年),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拓跋宏出生。皇兴三年(469年),3岁的拓跋宏便早早地被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5岁的拓跋宏即皇帝位,是为孝文帝。孝文帝之所以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中国历史上有三个著名的军阀割据时期,一个是非刘姓不封王的东汉末年,一个是节度使叛乱的唐朝末年,还有一个就是民国军阀混战。所有军阀割据的形成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殊起因,今天我们谈谈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