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朱高煦被朱元璋讨厌,被朱棣诓骗,被仁宗捧杀,最后被侄子烤死

  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朱元璋的一周年祭日即将到来。朱棣身为藩王,不能擅自离开封地。于是,他决定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同往南京,代替自己祭拜明孝陵。
  当时,建文帝的削藩大政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燕王势大,早就被建文帝视为眼中钉。朱棣这个时候派三个儿子入京,看似"送羊入虎口"。实际上,朱棣是希望通过此举来麻痹建文帝。
  待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到了南京后,兵部尚书齐泰立即建议将这三人扣押,用以要挟朱棣就范。建文帝心慈,并没有这么做。这时,徐达的长子、魏国公徐辉祖慌忙进宫对建文帝说:
  "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
  上述这段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徐辉祖是朱棣的大舅哥,更是朱高炽兄弟三人的亲舅舅。他对建文帝说:"我这三个外甥中,朱高煦最为凶悍无赖,为人不忠,还多次违逆他父亲朱棣。如果现在不除掉,今后必为大患。"
  都说知甥莫若舅,徐辉祖的这一番话,建文帝没有听进去,多年后,后悔已来不及。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第一位汉王朱高煦,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来和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明朝藩王。一、被朱元璋厌恶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众臣反对,坚持重拾封藩制度。朱元璋把几位年长的皇子都分封到了关键区域,以便拱卫京师。例如,当时的四皇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现北京)。
  朱棣被封王时年仅10岁,按照朱元璋的规定,藩王16岁便要前往封地。洪武九年,朱棣16岁,朱元璋为其在京城举办婚礼,燕王妃是徐达之女徐氏(后来的徐皇后)。大婚过后,朱棣便带着妻子北上就藩。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
  成祖四子。仁宗、汉王高煦、赵王高燧俱文皇后生。高爔未详所生母。
  根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一共有4个儿子,长子朱高炽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次子朱高煦封汉王,三子朱高燧封赵王,这三位都是徐皇后所生。朱棣还有一个儿子叫朱高爔,生母不详,但年幼时便夭折了。
  朱高煦出生于洪武十三年,他比大哥朱高炽小两岁,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在史书记载中,朱高煦和朱高炽虽然是亲兄弟,但各方面都截然不同。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记载:
  太子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
  意思是说,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从小生得肥胖,而且有足疾,走路不稳,经常失足跌倒。
  而朱高煦呢,他"性凶悍",不仅生得威猛,而且尚武,骑马射箭都不在话下,颇有乃父之风。朱棣对朱高煦也非常喜欢,对文弱的朱高炽则略有遗憾。
  不过,藩王家庭不比寻常人家,嫡长子从一出生起就注定要拥有更多的资源,所以,朱高煦虽然看起来更"优秀",但注定无法逾越兄长的地位。
  在仅有的史书记载中,明太祖朱元璋对朱高煦是十分厌恶的。《明宣宗实录·卷二十》记载:
  初,太祖皇帝召秦、晋、燕、周四府世子及郡王之稍长者,就学京师,高煦与焉,而与晋恭王第三子济熿、周定王第二子有爋相好,言动皆轻佻,素不为太祖所爱。
  洪武年间,皇子无诏不得离开封地,随着几位皇孙逐渐长大,朱元璋思念孙子,便召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几位年长的皇子之子入京读书。这期间,朱高煦和几位堂兄弟,包括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都很熟悉,朱高煦言语和行为都非常轻佻,多次惹得朱元璋不高兴,朱元璋对其他皇孙都十分宽厚,唯独对朱高煦却非常不喜。
  在封建王朝,明朝皇室成员的待遇相对是比较优厚的,这是朱高煦值得庆幸的地方,他身为朱元璋的孙子,从一出生就拥有亿万百姓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然而,朱高煦的"不幸"是他生下来就是次子,更不幸的是,他心比天高。二、被朱棣诓骗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旨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继承燕王爵位的将是朱高炽,而朱高煦一脉,则会沦为旁支。
  这是正常的藩王传承秩序,朱高煦也只能认命。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此刻,朱高煦并没有对自己的兄长表现出觊觎之心,或者说,他的野心并没有被激发出来。直到几年后,他被父亲朱棣的话所诱导,开启了他的觊觎之路。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撒手人寰,朱标之子朱允炆登基,改次年为建文元年,因而朱允炆又被称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后,采纳齐泰、黄子澄的意见,积极削藩,一时间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
  《明史·黄子澄传》记载,当时朱棣是朱元璋活着的诸子中,年龄最长的一个,是朱允炆的首要削藩对象,但是,燕王"势大难图",因此黄子澄才建议朱允炆从其他五王入手,例如,周王朱橚就是朱棣的同母弟,废朱橚的目的就是为了剪除朱棣的羽翼。
  建文帝的一系列动作,朱棣也心知肚明,到了建文元年,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潮涌动,相互之间各有准备。所以,到了朱元璋忌日的那天,朱棣本人称病,但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朱棣派了三个儿子前往南京祭祀明孝陵,这也就是本文开篇提到的部分,只可惜,朱允炆心慈,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正式起兵"靖难",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打响。《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成祖起兵,仁宗居守,高煦从,尝为军锋。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命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老巢,他带着次子朱高煦一路南下。朱高煦英勇善战,在战场上屡立奇功。例如,在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南军名将平安和瞿能夹击,几乎精疲力尽之时,朱高煦率领数千精骑杀来,《明史》云:
  高煦帅精骑数千,直前决战,斩能父子于阵。
  朱高煦一路杀伐,杀掉瞿能父子,救父亲于乱战之中,让朱棣感动不已。
  朱棣在靖难系列战争中,败得最惨的莫过于东昌之战。东昌,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聊城,当时,南军将领盛庸设下埋伏,引诱朱棣深入,几乎一举将朱棣击杀。朱棣侥幸逃脱,但朱棣麾下大将张玉战死,朱棣独自逃命,多亏朱高煦赶来,击退了南军。史载:
  及成祖东昌之败,张玉战死,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并不是一位养尊处优的二公子,而是朱棣的一把利刃,他锐不可当,一路为朱棣保驾护航。
  换句话说:朱高煦不仅仅是朱棣的儿子,他是战友,是功臣,更重要的是,他救过朱棣的命。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招降了江防都督陈瑄,顺利渡过长江,先拿下镇江,然后大军直逼南京浦子口,盛庸作困兽之斗,朱棣率领大军轮番攻击,拼尽全力也无法攻破浦子口的防线,这是,朱高煦来了。《明通鉴·卷十三》记载:
  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
  朱棣见朱高煦带兵前来,大喜过望,抚着朱高煦的后背说:"儿啊,接下来看你的了,你大哥身体不好。"
  朱棣是一位擅长驾驭人心的君主,他这句话说得颇有深意。看起来,是让次子朱高煦去破敌制胜,实际上是在承诺:这是我夺取皇位的最后一战,若我们赢了,少不了你的好处,毕竟你大哥身体不好,我夺下来的皇位将来不还是你的?
  朱棣一番话,说得朱高煦心潮澎湃,朱高煦带着部下玩命冲杀,最终攻破了浦子口防线。接下来,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朱棣顺利入城。从此改天换地,大明王朝进入永乐时代。三、被朱高炽捧杀
  上个世纪中期,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写了一部叫《在果树园里》的书籍,在这本书里,茹志鹃发明了一个词,叫"空头支票",现在,这个词已经被收录于《成语大词典》。意思是:比喻不能兑现的诺言。
  笔者认为,用这个词来形容朱棣在浦子口外对朱高煦的承诺,再合适不过。
  毫无疑问,虽然朱高炽镇守北平也有功劳,但相比较而言,朱棣能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的次子朱高煦的功劳更大。《明史》也评价说: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
  微妙的是,朱高煦之功,不仅仅朱高煦认可,朱棣也非常认可。
  朱棣登基后,由于朱高煦出身军旅,和武将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包括朱能、丘福在内的靖难名将几乎都支持朱高煦为太子,而那些文臣们则选择恪守古礼,认为朱高炽并无过错,若轻易废长立幼,将来势必会酿成大祸。
  自西周以来,皇位传承讲究"立嫡立长",朱棣有一个敦厚仁爱的嫡长子朱高炽,又有一个军功卓著的嫡次子朱高煦,永乐年间这种情形,像极了唐朝武德时期。不过,唐初的储位之争,最终以玄武门喋血而告终。很明显,朱棣不想酿成宗室喋血的局面。
  其实,朱棣一度认为,朱高煦"类朕",想立朱高煦为太子。只是,这种想法在古代礼制面前,承受着巨大的阻力。
  所以,所谓的"空头支票",朱棣最初并没有打算抵赖,只是到了最后,他犹豫了。
  从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到永乐二年,三年的时间,朱棣一直没有确立太子。但是,太子乃是国本,不能长久空悬,永乐二年,一个关键的人物,促成了朱棣的立储的决心,这个人就是明朝第一才子解缙。
  笔者之前曾写过解缙,解缙不仅有大才,而且性格非常耿直,当朱棣就太子人选询问解缙的意见时,解缙果断表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这样的回答朱棣听得太多了,他不满意,解缙最终脱口说出三个字:"好圣孙!"
  朱元璋驾崩的那年(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炽之妻张氏生下长子,取名朱瞻基,这是朱棣的第一个孙子。朱瞻基出生当天,朱棣梦见朱元璋将大圭传给自己。大圭乃是皇家祭祀之重器,寓意不言自明。因此,朱棣对朱瞻基一直非常喜欢。
  解缙的意思是:因为你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所以要选择朱高炽为太子!
  耿直的解缙说出了朱棣的心声:既然不确定两个儿子到底谁更合适,那就从孙子辈开始选择。就这样,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太子。
  太子名分已定,朱高煦被封为汉王,两兄弟的身份,从此判若云泥。
  朱高煦不服,可以想象,若以朱高煦和朱棣的性格,永乐二年,大明朝的皇宫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对话:
  "父皇,当年你不是说大哥身体不好……"
  "胡说八道,你大哥是太子,你岂能乱说!"
  "可是,当年在浦子口,你不是这么说的……"
  "我当年并没有承诺你什么,是你自己想多了!"
  朱高煦语塞,从此朱高煦变了一个人,他要夺回"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朱棣将朱高煦的藩地设在云南,朱高煦哭诉道:"我何罪之有,要被贬到万里之外?"朱棣心软,便让朱高煦暂时留在京城。在朱高煦的迫害下,立储的"罪魁祸首"解缙被贬。《明史》云:
  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朱高煦赖在京城不走,他居功自傲,在京城多行不法之事。朱棣心中有愧,对次子多有纵容。越是如此,朱高煦越是桀骜。他出入之间都效仿太子仪仗,而且对太子出言不逊,颇为不敬。
  当时,一些文臣劝朱高炽要提防朱高煦,朱高炽却选择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捧杀。
  朱高煦犯错,朱高炽替弟弟求情;朱高煦给朱高炽使绊子,朱高炽选择微笑应对;朱高煦打压对他不利的文臣,朱高炽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朱高煦越来越无法无天,在京城横行了十一年。直到永乐十三年,朱高煦的行径终于引起了朱棣的不满。《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请得天策卫为护卫,辄以唐太宗自比。己,复乘间请益两护卫,所为益恣。
  朱高煦上书给朱棣,恳请朱棣将天策卫送给自己做护卫。
  唐朝时期,李世民功高,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朱高煦此举,其实大有效仿李世民之意。
  不久,朱高煦在府中自比李世民的言语传到了朱棣耳中,朱棣惊惧不已。试问:若朱高煦是李世民,那朱棣是什么?是那个被架空的太上皇吗?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目空一切的皇子,但是,能和朱高煦并肩的,寥寥无几。事实证明,朱高煦可以居功自傲,可以僭越礼仪,甚至可以不尊重兄长,但是,他不能引起父亲的猜疑。因为一旦他这么做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四、被时代遗弃
  永乐十三年,朱棣不顾朱高煦的哭诉,坚持将朱高煦的封地改到青州,要求朱高煦必须到封地就藩。朱高煦无奈,只得挑选精兵强将三千人,决然离开京城。半路上,朱高煦劫掠百姓,兵马指挥使徐野驴带兵阻止,不料朱高煦直接将徐野驴一刀两断,手段之狠辣,让山东官吏无不骇然。到了封地后,朱高煦更加狂妄,他抢占民田,烧杀抢掠,视百姓如草芥,犯下种种恶行。
  第二年,朱高煦回京,朱棣历数朱高煦的十大罪状,褫夺朱高煦的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若不是太子朱高炽哭着为他求情,朱高煦或许已经被贬为庶人。
  事后,朱棣削去朱高煦两卫,诛杀他左右的亲信之人,改封到乐安州。《明史》云:
  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朱高煦到了乐安之后,并不感激兄长的相救之情,他怨气日重,和属下多人在酝酿"异谋"。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为了防止朱高煦叛乱,杨荣、张辅等大臣一方面秘不发丧,另一方面紧急派人赴京通知太子朱高炽,待朱高炽派儿子朱瞻基迎回朱棣的灵柩后,大局已定,朱高煦已经没有了机会。是年,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
  《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仁宗知之,顾益厚遇。遗书召至,增岁禄,赐赉万计,仍命归籓。封其长子为世子,余皆郡王。
  意思是说,朱高炽登基后,朱高煦非常不安,他派心腹之人潜入京城,伺机发动叛乱。朱高炽明知弟弟有歹心,但仍旧加封朱高煦,不仅追加他的俸禄,而且还封赏了朱高煦的诸位儿子。
  实际上,这就是明仁宗朱高炽的聪明之处。俗话说,疑罪从无,朱高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若贸然对弟弟出手,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名声,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他继续封赏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感念自己的恩情,从此放下觊觎之心。
  朱高炽对弟弟拳拳之心,并没有让弟弟感动。10个月后,朱高煦再一次看到了叛乱的希望。洪熙元年,朱高炽在位不满一年就驾崩了。
  朱高煦骤闻消息,大喜过望,他果断派出杀手,打算截杀朱瞻基。
  原来,朱高炽驾崩前,朱瞻基被派往南京视察,朱高炽病重时,急召朱瞻基返回北京,没等朱瞻基返回,朱高炽已经驾崩。所以,从南京赶回北京的路上,是朱高煦下手的绝佳机会。不过,一方面因为朱高煦准备得太仓促,另一方面是朱瞻基返回的速度太快,朱高煦派去的杀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躲过二叔的追杀,朱瞻基回到京城,成功登基,是为明宣宗。《明史》记载:
  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视他府特厚。
  朱瞻基登基后,效仿父亲的做法,对二叔朱高煦和三叔朱高燧的封赏特别优厚。接下来,朱高煦又提出了一些"安民"的要求,朱瞻基都欣然应允。几个回合下来,朱高煦认为,他这个侄子不过是个软柿子。也许,朱高煦从朱瞻基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堂兄朱允炆的影子。
  同样是叔叔夺侄子的江山,父亲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于是,朱高煦决定复制朱棣的故事,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役"。五、被朱瞻基炙烤
  明朝宣德元年八月,汉王朱高煦联合山东都指挥使靳荣,掠夺周边的所有马匹,设前后左右中五军,密谋造反。《明史·朱高煦传》记载:
  御史李濬以父丧家居,高煦招之,不从,变姓名,间道诣京师上变。帝犹不忍加兵,遣中官侯泰赐高煦书。
  意思是,当时,朝中有一位官员名叫李濬,因丧父在家丁忧,朱高煦派人招揽李濬共谋大事,李濬没有答应。后来,李濬改名换姓,从朱高煦手中逃脱,走小路逃到京师,将朱高煦叛乱的事情上报给了朱瞻基。朱瞻基的表现和当年建文帝如出一辙,他不忍对叔叔下手,只是派宦官侯泰带着诏书去质问朱高煦。结果,朱高煦强硬回怼:
  "永乐中信谗,削我护卫,徙我乐安。仁宗徒以金帛饵我,我岂能郁郁居此!汝归报,急缚奸臣夏原吉等来,徐议我所欲。"
  朱高煦的意思是说:永乐年间,朝廷削我护卫,将我迁到乐安州。洪熙时期,朝廷用锦帛收买我,我岂能受你们摆布?你且回去告诉朱瞻基,让他把夏原吉等奸臣绑起来交给我,我再和他慢慢计较!
  从朱高煦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朱高煦不仅对自己的父兄充满怨怼,还大言不惭,认为朱瞻基绝不是自己的对手。
  尽管如此,朱高煦造反的窗户纸当时并没有被完全捅破,因为侯泰不过是一介宦官,他回京后,不敢据实以告,朱瞻基仍不相信朱高煦已经造反。
  根据《明史·张辅传》记载:
  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朱高煦知道,若要造反,京城没有人相应是不行的。朱高煦派人进京联系英国公张辅,希望张辅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业。
  事实证明,朱高煦有着乃父一样的机会,但没有乃父的脑子。因为他的这一步棋非常不高明。
  张辅是张玉之子,因平定安南有功,被朱棣封为英国公。在永乐、洪熙年间,英国公张家的地位已经超过魏国公徐家,称得上是朝廷第一勋贵。朱高煦这个时候寄希望于张辅,无疑是一步臭棋。
  试想:张辅已经是明朝第一勋贵,即使他冒着巨大风险帮助朱高煦造反成功,朱高煦又能给他什么呢?所以,老成谋国的张辅在接到朱高煦的书信后,第一时间冲向皇宫,将朱高煦造反的罪名坐实。
  朱瞻基在拿到证据后,第一时间召集张辅、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人商量,张辅的意思是"陛下只要给我两万兵马,我便能将朱高煦活捉"。但是,"三杨"之一的杨荣却不这么认为,杨荣分析形势,最终给出四个字的建议:御驾亲征!
  杨荣为什么一定要劝明宣宗御驾亲征?这是有深度原因的。27年前,靖难之役爆发后,南军之所以失败,本质上还是建文帝偏信耿炳文和李景隆等人。所以,同样是藩王之乱,这一次,皇帝谁也别信,御驾亲征才是最好的良方。
  事实证明,杨荣是正确的,因为朱瞻基的御驾亲征,这场战争很快平定。《明史》记载:
  及闻亲征,始惧。时有从乐安来归者,帝厚赏之,令还谕其众……前锋至乐安,高煦约诘旦出战。
  朱高煦看似志在必得,实际上是个色厉内荏之徒,他听闻朱瞻基竟然亲自前来,在气势上先弱了几分。接下来,有叛军投降了朝廷,被朱瞻基厚赏,朱高煦军心登时大乱,一时间,很多将领弃城逃走,主动投奔朝廷,大战未打,朱高煦身边的将领已经走了一半。待朱瞻基来到乐安城北,朱高煦只得关闭城门,不敢出战。
  接下来,朱瞻基下令围而不打,继续施展攻心计,城内叛军自知不是朝廷的对手,竟然打算活捉朱高煦献给朝廷,以图戴罪立功。朱高煦大惊失色,只得烧毁信件,选择逃跑。在逃跑无望之后,朱高煦果断认怂,宣布投降。
  很多人喜欢把"朱高煦之乱"和"靖难之役"相提并论,实际上,笔者认为,不管是从战争规模还是从发起战争的藩王的能力来看,前者和后者都不是一个量级的。
  朱高煦被抓后,群臣上奏要杀之,朱瞻基将大家的奏折拿给朱高煦看,朱高煦叩首道:"罪臣罪该万死,一切都听皇上旨意。"
  在班师回朝之前,朱瞻基并没有杀掉二叔,只是下旨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押回京城看管。所有参与叛乱的主谋皆被处死,余则不论。
  在《明史》等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朱高煦的最终结局,但是在《国朝献徵录·汉庶人传》中,朱高煦之死颇为另类,书中记载:
  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
  意思是,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到牢里去看望二叔朱高煦,待朱瞻基离开时,朱高煦突然伸腿将朱瞻基绊倒。朱瞻基大怒不已,认为二叔其心可诛,于是命人取一口三百斤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朱高煦勇猛异常,差点顶缸而出。朱瞻基怒火中烧,下令在铜缸外生火,可怜明朝初代汉王朱高煦,最终被活活烤死。六、如何看待朱高煦
  明朝历史学家焦竑曾评价朱高煦:
  其凶横、淫荒、狡黠、险狠、跋扈,不可御久矣。
  受朝廷的影响,有明一朝,人们对朱高煦的看法大多和焦竑一样,史学家几乎把所有的贬义词标签都贴给了朱高煦。
  笔者认为,朱高煦凶悍、狡黠、跋扈,这是不可否认的。他觊觎皇位,发动叛乱,并且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的故事,是明朝藩王的最佳反面教材,同时,也是历史上很多野心家的缩影。
  朱高煦和朱棣不同,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役,虽然也有不可取之处,但朱棣是在建文帝力主削藩、步步紧逼、不进则退的情况下才决定清君侧的。而朱高煦深受仁宗、宣宗恩赏,只要他安安分分地做他的藩王,朝廷并不会挤压他的利益。在这种情形下,朱高煦仍然宣宗造反。
  换句话说,朱棣造反,有被迫的成分,而朱高煦造反,完全是利欲熏心。这是他最不可取之初。
  历史上的朱高煦,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反面人物吗?其实不是。
  笔者认为,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的功劳还是需要历史认可的,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造成朱高煦悲剧的,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欲望,更是封建时代"立嫡立长"的制度。朱高煦的不甘心,虽然不合理,但合情。
  蔡东藩先生在《明史演义》中用一首诗来评价朱高煦,我认为非常确切:
  庸材也欲逞强梁,暴骨扬灰枉自伤。
  莫向釜中悲煮豆,追原祸始是文皇。
  朱高煦不满于现状,欲壑难填,最终一败涂地。我们在感慨明朝宗室内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朱高煦之祸,实际上是朱棣一手造成的。
  作为父亲,倘若朱棣不给次子这么多纵容,朱高煦也不至于目空一切。倘若朱棣不给朱高煦留下继位的希望,朱高煦也不至于心有不甘。
  其实,不仅仅是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也有"捧杀"朱高煦的嫌疑,也就是说,明朝的三位帝王联手,造就了一个时代的"弃子"。这才是汉王朱高煦之祸的本源。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冲在《论衡》中曾说过:
  "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朱高煦的人生虽然曲折,但是,造成朱高煦之祸的根本,才是最值得后人思考的地方。

为什么鸦片战争中,道光下了血本清军却一败再败?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呼焉。历史周期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清帝国在康雍乾时期达到了鼎盛王朝的魔幻风景线。然富二代乾隆皇帝是个大大的败家子,不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闭关锁国,以天朝上毛泽东战争年代失散的儿子毛毛找到后,为什么父子没有相见1950年,朝鲜战争暴发,毛主席义无反顾将自已的儿毛岸英去参加志愿军到朝鲜战场,毛岸英不幸牺牲在敌机的轰炸下,年仅28岁。至此,毛主席的身边只剩下唯一的儿子毛岸青。其实,毛主席还另为什么没有关于古代农民或底层人的电视剧?这个问题比较有代表性,我也经常纳闷为啥关于古代农民和底层人的电视剧就很少呢?后来我历史书看多了以后就明白了,古代底层人的电视剧少是因为不能拍拍不了拍了会严重影响大家的民族自豪感,估毛泽东连发两份电报批评广西剿匪,30天后英雄虎胆原型毙命1950年11月14日,广西省委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电报,电报内容是毛泽东主席对广西的剿匪工作极为严厉的批评。毛主席用罕见的严厉语气批评道,广西解放在西南之前,而剿匪成绩则落在胡乔木陪伴毛主席25年,主席因何事批评胡乔木你不过是个秘书图丨毛主席和胡乔木前言对于胡乔木而言,一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便是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从此,毛主席便深刻地影响了他,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受益匪浅。可以这么说,胡乔木能够成为中共中央一支笔,也杨开慧29岁牺牲,60年后重修故居,遗留手稿被发现1927年8月的一天晚上,长沙板仓的一座老宅,杨开慧站在门前,看着即将离去的杨开明和毛泽东,突然拉住了丈夫毛泽东的手臂,依依不舍地看着他。而毛泽东此时却顾不上儿女情长,因为他要急着雍正王朝雍正升李卫为两江总督,这官位放到现在是什么职位?清朝的总督是军政一把手,军政不分家!新中国成立后,党政军分开的协调管理。如果放在现在。从军队来说就是东部战区司令员。从政府来说就是江苏,浙江,江西,安徽部分省委书记!而且当时的两江大汉奸周佛海之子,转了一百八十度的相反方向,走上了革命道路周之友(19221985),原名周幼海,祖籍湖南沅陵,生于日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周幼海大汉奸周佛海有一个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儿子周幼海。周幼海是汉奸家庭的叛逆者,但家庭背景却曾是纵横川陕两湖的大盗,当官后传檄天下州县为自己销案罗思举是清代嘉庆道光两朝的名将,原本是江湖巨盗,中年时投入行伍,在参与镇压白莲教和赵金龙领导的瑶族起义中战功卓著,受到清廷青睐,官至武职的巅峰提督,并世袭一等轻车都尉。罗思举的成功战地记者回忆上甘岭谁送进一个苹果就记二等功本文摘自烙刻记忆中的影像作者巴义尔作家出版社出版上甘岭志愿军阵地一角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我当时是15军(军长是秦基伟)45师(师长是崔建功)的摄影员,那时鲁肃向孙权提出一个建议,曹操惊掉手中毛笔现实生活中,有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鲁肃是一位忠厚长者。但陈寿眼里,鲁肃却是一位奇才。他在三国志中说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那么,鲁肃这位奇才奇在哪儿呢?我以为,主
你知道天安门上的挂像,都挂过谁的照片吗?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颁发诏令之地,也是咱中国的象征。从民国到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天安门曾挂过不同人的画像。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及画像挂上天安门城楼,开启了天安门他割下项羽的大腿被刘邦封侯,800年后他的子孙称帝,一统中国楚汉相争的历史非常有名,而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项羽身为西楚霸王与刘邦分庭抗礼,不曾想一代霸王却因自负输给了刘邦,不仅葬送了江山还包括自己的性命。关于项羽生前的事迹成吉思汗究竟是蒙古国的,还是中国的?现在终于弄清楚了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4个朝代,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回顾这些朝代中,论疆域最大的当属元朝,史料上记载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蒙古铁骑最远曾达黑海海滨,沿途的国家日本人真的很优秀吗?日本人优秀这五个字,我想,很多朋友可能不会有异议。但是,日本人为什么优秀呢?对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答不上来。今天,老冯告诉你答案。首先,有人说日本民族天生优秀。这个说法,显然是错的百岁抗战老兵周福康孤身苦等日本女友74年,最后心愿是再见一面2015年5月,浙江萧山的一处垃圾场里,一名95岁的老人步履蹒跚,在一堆肮脏的废品中找出了一块牌子举在胸前,上面写着边见须惠子。没有人知道,这名年仅百岁的老人,是当年抗日战争中幸存湖南神秘的三线厂,生产的穿甲弹曾用于战场,如今旧址却破败萧条提起三线建设,很多人想必是一脸茫然,十分陌生的,那是属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间的一段辉煌历史。在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剑拔弩张的情形下,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府兵制古代最优秀的兵制,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倚仗唐朝初期武功强盛,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更是带着军队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建国后在对周边民族的战争中也是战无不胜,除了李世民出色的军事水平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合理的军制府兵制。府兵制清朝灭亡后,百万清军去往何处?直到1987年才被人们发现古人常说的士农工商,就是古代社会阶级地位的一种划分,那么在古代军队中的士兵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呢?其实士兵的社会地位非常低,除非你能够拥有极大的军功而封爵封侯,否则寻常小兵,是最为人根号2的的发现第一次数学危机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希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数学家叫毕达哥拉斯,他创立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勾股定理。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主张万物皆数,也小小的井冈山却让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久攻不下,其中原因是什么1928年2月18日清晨,雾气笼罩在宁冈新城。驻守在城内的国民党赣军第三军独立营向往常一样,到南门外的操场出早操。突然之间,枪声大作,工农革命军第一团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向新城发动突袭首次出土金龙帝玺!两位副总理亲自批示,一个103岁的长寿帝王1山腹中的古代大墓1983年6月8日,广州市中心的象岗山建筑工地。推土机过后,工人们在平整土地时,突然在地下发现了一些形状规则的巨大石板。谁都没有想到,这座已经施工了三年的小山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