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1982年,一农妇病逝,留下八路军打的7000斤欠粮票,儿子直接烧毁

  1983年,李运昌找到时任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的赵锡廷和党史办主任李景珍说:"拜托你们,一定要帮我找到"麻利嫂"与冰儿母子!"
  李运昌
  可惜,赵锡廷与李景珍整整找了两年,也没有完成老首长交代下来的任务。
  1985年春节刚过,李景珍要调任其他地方了。
  此时他仍念念不忘找"麻利嫂"与冰儿母子,于是他又找到了兴隆县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说:"请你一定要帮我们找到他们母子啊!"
  然而,找人无名无姓,又无相关资料与详细地址,仅凭老首长只言片语的模糊记忆与描述,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佟靖功还是对照着首长留下只言片语的线索,一样一样去套,终于在1987年9月18日,在平安堡铁厂找到了"冰儿"。
  李运昌,曾任热河省委书记、热河省政府主席、热河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1980年时,已经是中央的首长。
  这话又说回来了,这"冰儿"到底是何许人也,值得这位来自中央的首长如此重视?他的母亲又是什么样的人物?她与李运昌之间,曾经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本篇文章,笔者将带领大家走近"河北十大爱国拥军杰出人物"之一的"麻利嫂"张翠萍,再为大家讲述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红色故事。
  张翠萍,1912年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五指山区的一户贫苦农民家。
  农村的娃娃,不同于大城市的娇宝宝,他们不仅更能吃苦自力更生,意志力与动手能力上也往往强得多。
  这些都是苦难生活的馈赠。
  张翠萍就是这样的女娇娥。
  她家虽然很贫穷,经常温饱不济,但她的父母却拥有着这世界上最高超的育儿智慧。
  在父母的熏陶下,小翠萍不仅穷且志坚,而且勤奋刻苦,善良纯朴,很招十里八乡长辈们稀罕。
  那么为什么后来大家叫她"麻利嫂"呢?
  原来,张翠萍打小的表现,全然没有半点女娃娃的娇滴滴,做事一贯是雷厉风行,干劲十足,不论是下地收庄稼还是家里针线活,人家才刚开始没多久,她就已经搞定完工了,做的功夫干净利落,让大家看了直道一声"麻利儿"!
  久而久之,张翠萍也成为了十里八乡干活的一把好手,大家也纷纷尊称其为"麻利嫂"。
  张翠萍成年之后,和村里的劳模朱殿昆结婚。
  据说当时张翠萍可是十里八乡的"老红娘"挤破门槛也想说媒的对象,但是她最终却看上了朱殿昆,完全是瞅上了他勤奋踏实,积极向上。
  后来丈夫朱殿昆的表现,也没有辜负妻子张翠萍的厚望。
  1943年,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的李运昌带领着300多位八路军战士在兴隆县雾灵山东南方的五指山开展抗日游击根据地。
  因为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加之抗日游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群众基础,因此一位当地靠得住的联络员是必须的。
  关键时刻,还是朱殿昆挺身而出表示自己愿意做这位联络员,只要为了抗日,其他的他都不在乎。
  就这样,朱殿昆成为了迁(西)遵(化)兴(隆)三地抗日联合县的地下交通员,负责辗转于三地,秘密运输各种情报。后来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朱殿昆加入组织之后,他与妻子张翠萍的家渐渐开始热闹起来,很快就成为了八路军游击队和县、区工作人员落脚的地方,隔三差五总有几位同志或士兵来到她家,要么是辗转休息,要么是开会。
  渐渐地,"麻利嫂"的工作也忙了起来。
  那时候我八路军战士之间,感情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大家来了都亲切地称呼"麻利嫂"为一声嫂嫂。
  大家出门在外打仗不容易,自己妇道人家,做的不多,但是也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保障大家的温饱问题。
  于是,只要有同志来她家,"麻利嫂"是先张罗着饭食,忙完了没来得及休息一下又紧赶着帮大家洗衣服,缝缝补补。
  等忙了一夜,第二天大家出发时,穿上嫂嫂洗漱缝补得焕然一新的衣服,那叫一个高兴满足。
  "麻利嫂"看在心里,也乐在心里。
  然而抗日战争毕竟是残酷的,这样温情和睦的日子没过多久,危险就悄然来袭。
  那是1943年1月21日,冀东军分区的司令员李运昌刚刚带领战士们在五指山东麓的达峪村布置好相关抗日游击的工作,正要出发和大部队会师,就被一名通讯员拦下。
  李运昌接过一封鸡毛信一看,大吃一惊。
  原来是有坏人告密,泄露了他们的行踪,日本关东军第108师团和热河讨伐大队大约7000多人早已悄然来袭,眼下已经封死了大家下山的每一条山路,目的就是要堵死大家的退路,扬言"活捉李运昌!"。
  敌人有7000人,装备精良,来势汹汹又堵住了下山的每一条路。
  而我方只有300人,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弹药方面都不占优势。
  因此,此次想要从敌人的眼皮底下突围出去,只能智取,不宜强攻。
  那么该如何智取呢?
  就在大家冥思苦想的时候,"麻利嫂"张翠萍站了出来,搭着七八个月身孕的大肚子拍着胸脯说:"我知道路,我能带你们下山。"
  李运昌一听,也很心动。
  可是转念一想,且不说山路崎岖危险重重,嫂嫂又是妇道人家,还搭着大肚子,真要有个万一,那自己可真的是百死莫赎,如何对得起朱殿昆同志啊!
  这时候,"麻利嫂"好像看出了李运昌的犹豫,爽朗地说:"我们山里人身子骨硬朗得很,快别婆婆妈妈的啦,我虽然没念过书,肚子里没文化‘水儿’,可我看过皮影戏里唱的花木兰、穆桂英呀。他们能上阵杀敌,我就不能给你们带路?快!麻溜儿跟我走!"
  这时候,敌人说话就赶到,两权相害取其轻,倘若再不走,自己300多人的队伍就要悉数被敌人活捉,那就真的是奇耻大辱了。
  相反,如果现在走,自己路上多照看着点儿嫂嫂,赢面还是很大的。
  于是在"麻利嫂"的带领下,大家赶紧截小径往山后赶去。
  还别说,这条山路可谓是曲径通幽,没人带领,寻常人还真不一定走得过来。据"麻利嫂"说,这条路是自己丈夫朱殿昆平时外出送信的专用道路,村里人也就他们夫妻两知道。
  可是当大家来到山崖下,又犯了难。
  山崖巍峨陡峭,有好几丈高,该怎么上去呢?
  这时候只见"麻利嫂"丝毫不慌,她手里正拿着一捆大麻绳,一边撸起袖子作势就要往上爬,一边吩咐大家赶紧把绑腿解下来拧成一股绳。
  李运昌一看嫂嫂挺着大肚子要爬山崖,吓得心里咯噔一跳。
  万一有个失脚,那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
  于是李运昌赶紧一把拦住,表示要自己去爬。
  这时候"麻利嫂"只能表示,这个山崖,自己和丈夫爬了无数遍了,眼下也只有自己知道哪个地方落脚,哪个地方搭手,才能爬上去,否则谁也上不去。
  大家一听,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能屏气凝神地看着嫂嫂挺着大肚子一点一点往上爬。
  当时的雪花纷飞,打白了十里八川,分外寒冷,可大家看着山崖上的嫂嫂,紧张得后背竟冷汗直冒,好容易看嫂嫂爬到山顶,大家这才长吁一口气。
  上山后,"麻利嫂"赶紧把绳子系在一棵大树上,然后往下搭绳子。
  绳子果然不够长,这时候大家的绑腿拧成的绳子就派上用场了。
  于是大家赶紧用绑腿绳接上绳子,一个一个按着嫂嫂落脚的足迹,爬上山绝尘而去。
  另一面,敌人好不容易摸上村子后,却连我八路军的影子也没看到,气得跳脚。
  就这样,大家在"麻利嫂"的带领下,又翻过了一道山梁,越过黑河谷,刚刚踏上一道冰川时,意外果然还是出现了。
  只见走在最前头带路的"麻利嫂"突然"啊 "地一声,然后便忍不住要倒下。
  李运昌走在最前面,搀扶着嫂嫂,赶紧一把接住,这时候才发现是刚刚爬山崖又一路颠簸,动了胎气,嫂嫂恐怕要早产了。
  可是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家没有办法,只能背过身去,围成一圈,帮嫂嫂挡着寒风,寄希望于嫂嫂能挺过去。
  在嫂嫂痛苦的呻吟声中,众人分外煎熬,不知过了多久,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终于打破了山川冰谷的寂静。
  众人听罢,无不欢喜。
  这时候,"麻利嫂"又凭借着自己的意志,亲口咬断了脐带。
  几位士兵赶紧小心翼翼地接过小娃娃,裹在棉大衣里,大家又找来木枝做了担架,李运昌脱下自己的大衣,把嫂嫂裹得严严实实的抬着走。
  谁也没有想到,一位母亲竟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意志,诞出新生儿。
  "我中华民族的母亲真伟大啊!"
  在场的所有人一边走着,眼里无不噙着满满的泪花,大家对嫂嫂张翠萍那是打心底里的尊崇与敬佩。
  部队最终落脚在五凤楼山脚的一个小村庄。
  当大家安顿好嫂嫂后,战士们蹑手蹑脚地揭开大棉衣给嫂嫂看孩子,当见到小娃娃嗲声嗲气地嘬着手指睡得香甜时,在场的所有人笑得那叫一个开心啊!
  这时候李运昌回想种种,心有余悸,十分自责地对嫂嫂说:"大嫂,都怨我一时疏忽,没能看出大嫂已经临近产期,叫你蒙受了这么大的苦难,我这里向大嫂道歉!"
  说着向"麻利嫂"深深地鞠了一躬。
  安顿好嫂嫂母子之后,李运昌就要带着战士们开拔与大部队会师,"麻利嫂"这才想起来还没给孩子取名字,于是赶紧请求李运昌给取个名字。
  李运昌想了一会,眼睛一亮说:"娃娃是在冰川上诞生的,为了让我们的子弟兵永远记住人民群众无私支援的鱼水深情,我看这个孩子就叫"冰儿"吧!"
  从此,这个娃娃就有了名字——"冰儿"!
  然而李运昌带领大部队走后,由于有村里坏蛋的告密,"冰儿"母子安稳的日子也彻底结束,"麻利嫂"从此只能带着娃娃东躲西藏,躲避敌人的搜捕,给"冰儿"取了另一个乳名"胡林子"。
  1945年4月,李运昌得到一个噩耗,"冰儿"的父亲朱殿昆在一次给组织送鸡毛信的路上,由于坏人的告发,被日军抓捕。
  抓捕时,朱殿昆为了销毁情报,把鸡毛信撕碎吞下了肚子。
  敌人为了获取鸡毛信的内容,将他开场剖腹,活活把他剐死,却一无所得。
  朱殿昆同志,壮烈牺牲!
  朱殿昆同志牺牲之后,李运昌尤为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嫂嫂张翠萍与冰儿了。
  他们怎么样了?他们在哪里?生活与安全有保障么?
  这些都是李运昌最关心的问题。
  可是,另一面"麻利嫂"张翠萍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早已隐姓埋名,带着冰儿远走他乡。
  据下面的同志传回来的消息说,嫂嫂张翠萍最后一次还帮大家运送了大量的弹药,累得吐了一大口血,再也干不了重活。
  李运昌听了,更加心疼不已,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他们母子。
  1960年,"麻利嫂"张翠萍终于将冰儿抚养长大,那时候闹天灾,村里颗粒无收,都快饿死人了,张翠萍只能带着冰儿搬到了距老家100多里外人口不多的北营房荒地沟村,在这里定居。
  那时候他们母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困难啊,莫说像样的吃食,几乎天天都是糟糠菜,家里甚至连副像样的碗筷都没有。
  直到后来冰儿结婚娶了媳妇,这才勉强添置了一副新碗筷。
  建国之后,原本国家有指示,对烈士家属是有抚恤补贴的,对那些于人民于国家有贡献的有功之臣,更是有一整套成熟的生活保障制度。
  因此,仅凭丈夫朱殿昆的身份与"麻利嫂"张翠萍之前的贡献,她是有足够的资格与权利享受国家的保障与补贴的。
  然而自打隐居起来后,"麻利嫂"非但没有向国家与组织伸手,相反连吱都没一声,弄得当年知晓情况的同志苦苦地寻找了他们母子多年而不得。
  更加令人钦佩的是,"麻利嫂"不仅将一切的功与名深藏起来,对自己的儿子儿媳也是只字不提。
  冰儿年近40还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曾经有过那样光荣的事迹,但他一生踏踏实实地做农民,对母亲张翠萍的爱戴与敬佩却一点不少。
  "冰儿"朱海清勤奋踏实,善良纯朴,在思想上一直积极上进,在行动上也雷厉风行,这是秉持了父亲母亲品性的缘故,也与母亲张翠萍的悉心教育分不开。
  1982年春,"麻利嫂"张翠萍罹患重病,自知时日无多的她这才把自己与丈夫的故事一一告诉"冰儿"与儿媳。
  说完后,张翠萍深情地握着儿媳儿子的手说:"过去不和你们说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是因为怕你们拿这些东西去瞎吹乎,去摆功。"
  "同样今天之所以说出来,也是怕我走之后,组织找到你们,你们给组织和国家添麻烦,伸手要东西。"
  "我和你们的爸爸抗日做这些事是应该的,如果你们后辈子人再向政府去讨要什么那就不对了。你们听明白了吗?"
  冰儿与媳妇这才含泪保证:绝不给国家添麻烦!
  原本按照"麻利嫂"之前的安排,他们母子这辈子都会销声匿迹,组织上恐怕永远也不会找到他们。
  然而,最终冰儿还是因为母亲"麻利嫂"留下的一个箱子而被组织找到。
  原来"麻利嫂"死后,留下一口黑匣子。
  箱子通体溜黑,没有钌吊也没有锁,看起来是暗栓,谁也不知道怎么开。
  冰儿担心这里面有母亲留下来的什么重要物件,因此最终只能一斧头把它劈开。
  箱子里有两样东西。
  一样是油皮纸包着的地图,冰儿猜想应该是父亲生前传递情报用的地图。
  另一样是用牛皮纸包着,里面是一大卷泛黄的票据。
  村里有见地的人一看,这一沓票据,居然都是借据。
  后来,大家又拿着这些借据到当地政府去看,当地同志这才确认这都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游击队和县、区工作人员在她家吃饭时打的欠粮条,粗略合计,7000多斤竟有!
  冰儿一听,也有点吃惊。
  按照票据,八路军承诺是有借有还的,尽管过了这么多年,这份票据,依然有效,只要冰儿愿意,组织上不仅会悉数偿还所欠粮食,相关的补贴也会给足。
  但是关键时刻,冰儿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绝不倚功给组织添麻烦。
  这份借据,母亲在最困难的灾荒时期,也没拿出来。
  眼下自己有手有脚,衣食无忧,就更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了。
  于是冰儿一股脑抱回了借据,回家把它们一把火烧掉。
  而另一面,兴隆县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自上任就没放弃过寻找冰儿,后来终于也是听当地工作人员说曾经有个人拿来过这样一沓借据,这才怀疑是冰儿。
  1987年9月18日,组织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44年后找到了冰儿。
  喜讯传到北京,李运昌欣喜难耐,当即乘坐专车抵达河北兴隆县。
  1988年4月17日上午9时,老司令员李运昌终于与阔别45年的"冰儿"团聚,两人哭得像个泪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
  尽管冰儿不情愿,但是后来国家与组织一直对冰儿关怀备至,他后来的人生总得来说还是幸福美满的。
  而李运昌与冰儿的感情,不是父子,却胜似父子。
  致敬朱殿昆同志与张翠萍同志,他们对国家与人民的贡献必将彪炳千古,他们的伟大人格也必将照耀后人,光辉永传。
  编者简介:宋小乐,一位90后奶爸,普通家庭出身,专职写作5年,靠自媒体写作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与多家新媒体公司有合作。如果你对自媒体、写作、赚钱感兴趣,想每个月都能靠下班时间做副业、兼职,可以微信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今日人物志",一起探讨一起进步。

百年瞬间丨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1986年7月17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中,62岁的邓稼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这也是七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第一个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邓稼先激动地说,三湾改编用光影铭刻百年党史的经典瞬间三湾改编是我党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成功探索与重要开端,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近日全国公映的电影三湾改编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实现杨家将三代人没打败的萧太后,有着怎么样的传奇人生01hr萧燕燕绝对是上帝的宠儿,如果说人生如戏,给她的剧本就是玛丽苏加大女主。爱情,事业,富贵一股脑的都发给她。上天大概还嫌她的人生虽然完美但不够辉煌,27岁时丈夫耶律贤去世,从此1967年一可疑男子带2只老鼠出境,周恩来指示一定把案子查到底1967年某天,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人来人往,海关检验员林华像往常一样忙碌着。突然,一位携带两只老鼠过关的英国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发现异常的他立刻将情况上报。很快,这件事便汇总到了北京江苏父子接力寻人70余年,只为归还半条毛毯仅以先辈名,重诉来时路。最近,我们联合6位烈士后人,通过我的先辈是烈士系列短视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先辈们为国奋斗流血牺牲的往事。视频中的讲述者,是通过头条寻人寻找烈士后人计划找鸣警钟勿忘国耻悼先烈砥砺前行纪念九一八事变爆发九十周年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九十年前的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百年瞬间九一八事变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九一八事变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中尉河本末守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42包黄色炸药司马懿当初为何不敢起兵谋反,非要等到熬死了曹家三代人才动手?很多人都是从三国演义当中才知道中国有三国这个时代,但它只不过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比较短暂的历史时期,只有不到60年的时间。那时候只要分为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政权,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天下87年,陕西小混混入室偷走三颗兵马俑头,卖了五万块,终被判死刑1973年3月份,一群村民在西安骊山脚下打井时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在县文化馆工作的考古专家谢康民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一番勘察过后,他将一些陶片收集起来带回了办公室修复。在修复1972年,尼克松会见周恩来,恳请中方释放两个人,这二人是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如河海,有时表面平静无波,水底暗潮汹涌有时波涛汹涌,互不相让。在中美交往历史上曾有过一个长达几十年的要人故事,故事的最后竟然是中美建交时尼克松总统亲自向周总理请名人趣事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杰出代表伯里克利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代表,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德服人伯里克利经常和普通百姓交流,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因此深得民心。为此,很
苏联解体时,俄罗斯境内一片混乱,日本为何不趁机夺回北方四岛?1991年,曾与美国针锋相对的超级大国苏联,因为西方各国的围追堵截,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轰然解体。从一个实力雄厚的超级大国,沦落成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国家。身为继承主体的俄罗斯,在这次伪满洲国刚成立时,国际上有两个国家表示承认,除了日本还有谁?伪满洲国成立时,国际上只有两个国家承认它,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打死你也想不到。日本抢了我们的东三省之后,我们立刻跑去国际联盟那里告状。1932年国联派出专家团前去调查,发现确实是日毛主席回韶山不见堂弟,急得反复询问,干部他是富农1959年,毛主席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韶山,满怀着期待和诚挚。在这个他所思念的淳朴的小乡村,一一见到了许多青年时代熟悉的苍老的面孔,也有不熟悉的新的年轻面孔,流水般细腻而永不枯竭的乡毛主席晚年最后一次看电影,10分钟不到便痛哭不止,只得中止放映让毛主席落泪的电影1974年,82岁的毛主席患上白内障后,眼神就不大好了,但是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有时也会看几部电影。在他人生的最后4年,曾因为3部电影痛哭不止。尤其是最后一次看电袁绍为何会落得一个惨败的下场,他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说起东汉末年,当董卓在朝堂上嚣张跋扈的时候,曹操也不过是一名不起眼的小角色,当时有实力能与董卓进行对抗的,还是袁绍。袁绍此人,并不是没有能力,至少他懂得利用家世优势,也懂得利用政治图说辽宁丨丹东日本守备队,1909年设立,山上街兴七路一带安东日本守备队,原址位于今丹东市振兴区山上街和兴七路交汇处南侧一带,相邻铁路线。1909年3月,日本独立守备队在安东成立,下设6个大队,分别驻安东凤凰城等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追随者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郑士美,1903年生于福建晋江安海的一个华侨家庭。郑士美年少时,在南洋经商的父亲从菲律宾运回房屋建材,为家人在晋江建成了首座番仔楼(民国时期闽南地区对华侨回安徽出的名人中间,你最欣赏的是哪位?安徽籍名人中,陈独秀不应忘却而应欣赏的历史人物!陈独秀(18791942)从1915年起,陈独秀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深刻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61师炮兵团老营房,还有多少人记得?编发拂晓战友汇(IDfxhj1111)作者成科峰原题怀念第二故乡炮兵团团部大门,现已成为甘谷县第一中学侧门。今天风和日丽,驱车去甘谷参加亲朋的干事,顺道去看了一下我曾经生活战斗的6外国军事人物1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50前486)古代波斯敝国国王,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庭支系。前525年随冈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任万人不死军总指挥。前522年冈比西斯二世去世后回国,联合部分波斯贵浅淡粟裕在华野的指挥权问题粟裕在华东野战军的指挥权,曾有4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指挥华野全军。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成立,中央指令(华野)大政方针由陈毅决定,战场指挥由粟裕负责。粟裕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