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中图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1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讲授新课: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现,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 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继续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约1.8万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针的出土说明了什么?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骨针的出土说明了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能力。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了他们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 称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谋人170万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1.8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巩固: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实物图片或考古纪录片,让学生观察、复述原始农耕文化产生、发展的概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与前人在衣食住等生产生活方面的比较,概括出中国远古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人类进步的规律,初步培养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境内河姆渡、半坡居民为代表的原始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们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类由采集到农耕生活的转变过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状况,说明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探索和艰苦的劳动实践取得的。通过学习感受劳动和创造的艰辛与价值,培养百折不挠的奋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要点
  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状况所反映出的原始农耕生活的状况。这是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知识。
  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这是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中国远古人类,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稍稍停顿,让学生来回答。)――元谋人,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170万年。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他们使用的石器――旧石器,打制石器,他们已经会用――火。
  讲授新课:
  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后至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农耕时代,为了大家学习这一时代的历史,教材精心挑选了两个文化遗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他们分别代表中国的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长江流域)。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图"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分布图",在图中找到这两个文化遗址。
  这两个遗址展现了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学习比较来认识两个时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区、原始农耕工具、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等方面的不同。
  文化
  代表距今
  时间生活
  地区原始
  农耕原始家畜
  饲养业原始
  手工业房屋
  式样
  河姆渡
  居民
  半坡
  居 民
  让学生看课本第9页"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XX年的稻谷",这说明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完成填表)
  生回答师归纳为:出土的约70XX年的水稻说明河姆渡居民距今月70XX年,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9页下面的图,让学生说出河姆渡居民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作比较,总结出河姆渡居民所使用的工具的特点。
  同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河姆渡居民使用的工具也是有了很大进步。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骨耜、石斧、木铲。人们把使用磨制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时代也就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时期时代。
  思考课本第10页的"想一想"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师归纳:农耕确实是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出土实物证明采集和渔猎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仍十分重要,农耕并不能彻底解决河姆渡居民的生存问题。
  学生自学半坡居民部分的内容,完成下表。
  文化
  代表距今
  时间生活
  地区原始
  农耕原始家畜
  饲养业原始
  手工业房屋
  式样
  河姆
  渡居民约七千年长江流域
  浙江余姚骨耜、石斧、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制造陶器
  织布制衣干栏式
  半坡
  居民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磨制石器
  种植粟饲养猪、狗、羊、鸡制造彩陶
  刻画符号
  织布制衣半地穴式
  指导学生回答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特征。学生在回答时进行以下的说明。
  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气候差异很大,这种气候的差异对原始人类的影响很大。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有限,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别在北方和南方的种植,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自然的依赖。一方面也说明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我们的祖先们都创造了灿烂的原始农耕文化。
  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拿着两个时期的居民住的房子一样吗?看课本11页至12页。
  房屋样式的不同,也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要定居下来的人们,在北方和南方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北方主要是解决取暖的问题,南方主要是解决雨水的问题,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解决的方式就不一样。
  小结: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特征,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来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
  第3课 中华祖先的传说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知道炎帝部落和黄帝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简述尧、舜、禹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历史传说和历史史实进行初步比较,做出分析、判断和解释,培养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正确论证的科学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培养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思想感情,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智慧的民族,学习中华祖先身上的高贵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懂得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要点
  重点:炎帝和黄帝是活动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部落的首领;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感是这节课的重点。
  难点:"传说"与"史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要让七年级的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别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了解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炎帝、黄帝、尧、舜、禹都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们生活在什么历史年代?他们为祖国做出过哪些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帝和黄帝
  1、相传距今年代:四五千年前
  2、生活地点:黄河流域
  3、部落和部落战争
  黄帝 —————————————— 蚩尤
  涿鹿之战
  发生地点:今河北涿鹿一带
  4、相传炎帝和黄帝的创造发明
  炎帝:制农具、种五谷、发明医药等
  黄帝:建造宫室、打井、发明舟船和车辆、指南车等
  思考:黄帝对中华民族有哪些贡献?
  1、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进部落的强大;
  2、与炎帝联合,打败了蚩尤;
  3、和炎帝部落结合,形成华夏族。
  想一想:历史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历史传说被考古资料证明了的是可信的,没有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 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出现文字等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仓颉和伶伦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改进,都是累月经年,积无数人之力,经过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一时之功劳。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叫做"禅让"?(历史上把通过推荐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做"禅让"。)
  2、"禅让"的实质:部落联盟民主推荐首领的制度。
  三、大禹治水
  治水方法:"疏"、"堵"结合
  治水效果:把洪水引入大海,百姓过上了安康的生活。
  巩固练习:
  1、"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此诗为孙中山先生拜黄帝陵而作。结合此诗与可文内容,谈谈皇帝时代的历史状况,对此你有何认识?
  炎黄时代的人们已从事农业、建造房屋、养蚕缫丝、发明医药、创制文字、制造车辆等,开创了中华文明,也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人,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
  2、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智能开发)
  远古传说: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的神话传说, 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期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历史事实:被考古资料证明的、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奴隶制国家机器初具规模。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朝 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 商灭夏与周灭商
  1、 汤灭夏,建商 公元前16XX年
  2、暴君商纣 "炮烙"之刑
   3、武王伐纣,建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定都镐京
  4、 牧野之战
  讨论: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统治者的暴政是他们失去民心,最终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周初大分封
  1、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西周疆域十分广大,周王很难对所有的地区特别是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①分封的范围:周王对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授民授疆土",分封他们为诸侯。②诸侯的义务: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定期朝觐、交纳贡税等义务。
  3、分封的作用:①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对于维护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控制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②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与分封制紧密联系的是继承法。周朝的继承法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与名分的制度,主要特征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其他诸子的分封制。继承法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不变。其他诸侯的封爵也由嫡长子继承,五世而迁。继承法是维系分封制度的。表面上看,似乎就是以血统关系衡量亲疏远近,其实它的真正目的,不在分别亲疏,而在通过亲疏的血缘关系确定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所以,继承法是分封制的基础,它们都是维护周王朝统治的支柱,继承法的实质是为巩固统治秩序服务的。
  4、西周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771年 直接原因:犬戎的入侵
  东周的开始:公元前770年
  课堂小结:
  朝 代都 城开 始 时 间结 束 时 间开国君主末代君主
  夏阳 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XX年禹桀
  商亳(殷)公元前16XX年公元前1046年汤纣
  周镐 京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武王幽王
  智能开发: 周幽王点烽火戏弄诸侯的故事反映了周朝分封制的内容: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要承担保卫王室的义务。所以当周幽王点起烽火发出被敌人入侵的信号时,邻近的诸侯必须马上赶来救驾。周幽王视军事为儿戏的做法,必然损害自己在诸侯中的威信,引起诸侯们的反感。幽王戏弄诸侯,结果却戏弄了自己。后来犬戎真的来侵犯了,诸侯们以为还是在戏耍他们而不再派出援兵,周幽王最终招致杀身灭国之祸。从这个历史故事中学生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诚信是做人之本。
  第2课 精湛的青铜器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的形制特征和重要历史价值。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搜集、展示各类青铜器的外形图片来感知、归纳青铜器的分类特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和资料查询及初步判断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分类标准的介绍认识青铜器的分类概况,学会分辨鼎、尊、爵等典型器物;通过使用合范铸造方法浇铸的操作尝试,了解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青铜器形制、纹饰、功能的了解,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通过对合范铸造方法原理的了解和简单浇铸操作的尝试,认识我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对商、周著名青铜器的了解,认识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史,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要点
  重点: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人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分类概况;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类型、含义、用途;鼎、尊、爵等主要礼器的典型器物型制特征和用途。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的学校应指导学生尝试使用此法进行浇铸的操作。
  难点: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青铜器使用范围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与存在状况;合范铸造方法的原理和简单操作。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东面,有我国最大的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里珍藏着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你知道这是哪个时代的杰作吗?青铜器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2课——《精湛的青铜器》。
  讲授新课:
  1、让学生看书p28页司母戊鼎的图片和书29页的四羊方尊的图片,了解夏商周青铜器的高超技艺,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分析青铜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艺。
  2、老师简介青铜器的一般制作工艺:
  (一)塑模:将准备铸造的器形先塑出泥模。
  (二)翻范:在泥模上翻出外范,在泥模或外范上雕刻所需的花纹。然后,将泥模外表刮去一层做内范,或另外制作内范,内范与外范之间的距离,即为浇注后铜器器壁的厚度。
  (三)烘烧:将外范和内范阴干,晾晒后,组合放入烘范窑中烘烧,使之脱水、定型。
  (四)浇注:经常是出窑后趁热浇铸。从浇注口注入青铜液,待液体凝固后,将外、内范打破,取出所铸器皿,对器皿的表面加工整理,青铜器便制造出来了。
  3、说一说:你是如何看司母戊鼎的铸造的?
  关于司母戊鼎的铸造给学生的启示是本课教学的重心所在,建议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
  ①器物本身的规模、型制所反映的有关技术和由此体现的人类智慧与协作精神。
  ②器物用途所反映的社会意识、观念。此鼎是用于祭祀的,以如此重器施祭,可见商人对神明和祖先的敬畏程度之高。
  ③器物的社会背景所反映的商代社会阶级构成。结合当时的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仍大量使用石器的社会背景,可见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很充分,奴隶主阶级聚集最大份额的社会财富构成了青铜器文明的物质载体。
  ④器物的出土和流转经历所反映的当代国情、民族精神、国运兴衰。
  4、青铜器的用途:
  按用途可将青铜器分为: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炊饮器、工具等。
  说一说:商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青铜器的使用范围虽广,但主要用于维护国家权力,原因主要有:在当时巩固国家的大事"祀"与"戎",对青铜器有着十分强烈的需求;除少数手工业行业外,青铜工具的使用尚无优于石器和陶器的绝对优势;当时的劳动力补充相对青铜工具而言是十分容易和廉价的,并无使用金属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当时的国家范围尚小,有充分的扩展空间满足其发展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如对土地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并无明显优点;青铜器的生产仍属昂贵,无更广泛使用。青铜器大多源于炊饮器不是偶然的,这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水平的体现。
  青铜器长生于阶级社会形成过程中,其华美的外表、复杂的制作工艺、稀微的产量都使其自生产之日起,即成为社会等级名分制度的重要物质标志,时代赋予了青铜器"名贵贱,辨等列"的特殊意义,被视为"器以藏礼"的所谓名物礼器。
  礼器主要用于贵族统治阶级宴饮或祭祀等各种礼仪场合,从本质上说是"寓食于礼"的具体体现,用以表明使用者的社会地位和衡量等级关系的准则。其实在青铜礼器出现之前,器中藏礼的观念即已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形成并日益强化。时代愈后,器具制作愈精,器类愈齐备。
  课堂巩固:
  选一选
  1、我国从( )开始掌握了青铜铸造技术。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商周青铜器主要用于
  a.玩赏和日常生活 b.祭祀和战争 c.生产和饮食 d.生产和战争
  3、青铜器的成分中不包括
  a.铜 b.铅 c.铁 d.锡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大盂鼎、大克鼎等商、周著名青铜器。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分类概况,认识到我国古代工匠的杰出才智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为我国具有如此灿烂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第3课 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出现的背景和时间;能够讲述"问鼎中原"、"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等成语故事;识读春秋战国形势图,找出主要诸侯国家的地理位置。
  2.过程方法与能力
  以小组的形式,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能力;以"齐桓公为什么能够成为第一个霸主"为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论据进行思考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征战的作用,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管仲改革"、"胡服骑射"、"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中认识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对国家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树立开拓进取、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解一系列的争霸战争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敢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结合历史地图,使学生掌握"春秋争霸"、"战国七雄"的基本史实;知道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重要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历史事件;以丰富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理解春秋、战国争霸混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老马识途"的故事吗?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讲述?(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成语,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什么是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段历史。(板书课题)
  讲解新课:
  一、春秋争霸
  (1)齐桓公称霸
  到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下降,"礼乐征伐由天子出"转向"礼乐征伐由诸侯出"的趋势,周天子越来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了,于是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脑地位。
  同学们,假若你是齐国的国君,要想成为第一个霸主,需要做什么工作?为什么?(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从齐国的地理位置临海国、资源、人才的状况,讨论齐国发展经济的优势。)
  师小结:齐桓公率先称霸的原因:那就是齐国负山面海,是东方的一个大国,有丰富的鱼、盐和矿藏,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其次齐国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这是齐桓公称霸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齐国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你是怎样看齐桓公的"尊王攘夷"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尊王"在当时是一面"正义"旗帜,在此旗号下,齐国打败山戎,保护燕国;击退楚国,保护中原,在诸侯国中威望大增。齐国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召集诸侯会盟,正式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当时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表示认可。
  (2)晋楚争霸
  假若你是晋国的国君,要想使晋国能够迅速强大,成为中原霸主,该怎么办?
  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内陆国不利的方面。(离东周王室较近,不能太过分,西有秦国,东有卫国,南有楚国,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唯一的出路就要靠自己发展。)
  当晋国发展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时,南方的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利益冲突,矛盾尖锐,双方进行了一场决战——城濮大战。(出示《城濮大战形势图》)
  看课本了解"退避三舍"等故事。
  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持续了近百年,后来,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做了中原霸主。
  (3)吴越争霸、秦霸西戎
  春秋末年,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的行列。(出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和蒲松龄书斋对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先让学生了解吴越的地理位置,再自学书中楷体字内容,然后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中学到要胸怀大志,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秦统一,是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成之为战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东、南、西、北、上中下)七个大国。
  让学生比较"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形势图"有哪些不同?(一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目减少,春秋时期的宋、卫、吴、越等都消失了。二是春秋时期曾为霸主的晋国被韩、赵、魏取而代之。进而引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开始被诸侯所取代,诸侯争霸。到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的地位又开始被卿大夫所取代,权力中心继续下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并立的局面,历史上叫做战国七雄。
  2、著名的战役:战国时期究竟有哪些典型的、著名的战役呢?出示《围魏救赵形势图》让同学们先仔细读图,之后了解"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说一说你知道的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成语?(负荆请罪、纸上谈兵、窃符救赵、三令五申、完璧归赵、退避三舍、朝秦暮楚、邯郸学步、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
  课堂总结(争霸战争的历史作用):一方面争霸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社会的动荡,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积极的作用:(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大国在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实现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2)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3)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富国强兵,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第4课 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
  -、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通过商鞅变法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情况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过程;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战国时期,新兴封建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封建制度下农民的地位比奴隶制度下的奴隶有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社会经济空前繁荣。这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由此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生产工具从石、木到铁制农具的不断变革以及农耕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先进的生产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战国时期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是在进步和反复、成功和失败的矛盾中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创新的意识和为实现理想不怕挫折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作用。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初期,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夺取了政权,但奴隶制的旧传统在各方面还有着很深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革除奴隶制残余,发展封建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各国先后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就是商鞅变法。
  难点: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要真正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抽象概念有一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课,揭示课题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铁器牛耕与社会变革"。
  学习新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产工具的变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引导学生了解早在春秋时,劳动人民就摸索出了牛耕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使用木制、石制工具时,奴隶们怎样才能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集体合作,共同劳动)
  当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并推广后,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需要奴隶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吗?(不需要,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如果奴隶主仍然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奴隶们会有生产积极性吗(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是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积极性)
  如何调动奴隶们的生产积极性呢?于是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劳动者通过一年的耕耘,也可以留下一小部分收获物供自己支配。你们觉得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劳动者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可见,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叫农民,那些开明的奴隶主就成了新兴地主,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发展生产,富国强兵)
  为了富国强兵,战国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主要有: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的改革,一时出现了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在众多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各国为什么要变法?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两点:第一,新兴地主要想建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就必须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各种特权;第二,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迫使各国变法。这也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商鞅原是卫国没落贵族的后代,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因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孝公封他商地等十五邑,因此称为商鞅。商鞅从小就立下了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当听到秦孝公下令求贤的消息,便来到秦国,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孝公的信任,进行变法)
  现在我们一起把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来归纳一下: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民间自由买卖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4、实行连坐制
  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请学生们想一想,哪些地方与以前不一样了?(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政治制度是县制;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和伟大功绩。
  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但却触犯了哪些人的利益?(旧贵族的利益)
  旧贵族会怎样对待商鞅呢?看书43面。
  (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
  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同学们讨论一下,商鞅为变法而死,值得吗?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商鞅为实现抱负不怕牺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资料 。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课、 秦的统一
  -、课程标准
  (一)内容标准
  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要求对本课教材内容整体把握,培养综合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问题的思考,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所学秦始皇的主要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要点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思考:
  (1)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战国七雄是哪七雄?(生答。《战国形势》图依次显示七雄)
  (2)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师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师补充归纳)
  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割据称雄,不断兼并,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统一,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问)那么,在七国中哪一个国家最有条件实现统一呢?(生答:秦)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咏鹅最新教案教材简析咏鹅是我国唐代诗人骆宾王7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分别写鹅的样子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鹅的喜爱之情。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aoouiu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习声母与aoou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ouiu的发音。拼读有关小学语文百花园六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学一年级活动教案这是一篇有关革命领袖毛主席关心老百姓,老百姓饮水思源,怀念毛主席的故事,课文的语言浅近易懂,课文中的生字也很简单。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生字词,进行了以下课堂巩固复习(请8个孩子一按规律演奏的幼儿园教案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按图标规律演奏乐器,并演奏出243444节奏的强弱规律。2正确使用和演奏打击乐器。3培养幼儿轻拿轻放物品的良好习惯。活动背景幼儿对IBM中的打击乐感兴趣,与音乐教陋室铭教案模板一文学常识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二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大班优秀语言活动秋风吹教案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初步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大班优秀语言活动秋风吹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活动目标(一)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诵儿歌。(二)能根据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初中的文言文是语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而相关的教案应该要及时制定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文言文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科学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们对科学现象有更多的了解,下面是关于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p5253例1例2内容。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拔萝卜的优秀教学反思幼儿对于拔萝卜这个故事一点也不陌生,在活动中幼儿也能稍微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内容,因此对于本次的音乐活动拔萝卜小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而且在今天的音乐活动之前,我们的语言活动就是讲拔萝卜的
课文月亮的心愿优秀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的1。会认14个生字。会写女太等6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月亮的心愿是什么。教学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课前准备生字卡月亮挂图教学思路小学课文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会认壁虎等9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教学重点识字和写字。教具准备图片生字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胖乎乎的小手的课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胖等13个生字,会写看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亲情。2过程与方法围绕手抓主线快速读懂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表演朗读的方式感悟亲情借助综合性课文梅花魂的教学设计模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情感,理解梅花魂的含义。3学习文中托物言志首尾呼应的写法。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难点体会老人的情感韩向红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例2例3及练习目标1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重点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过程一复习1汇报课外认方向满井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满井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写景层次分明,比喻新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心情。教读本文,怎样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会本文准确湘教版六年级海峡两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感受中国民间音乐特有的风格,想象乐曲所表现的南方山区茶园的迷人风光和人们劳动时的愉快场面,并了解茶的生长区域和茶乡的风俗民情。2通过模仿律动等实践我国的世界遗产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本组说明本组同步阅读教材千纸鹤中的文章是配合人教版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主题选编的。武夷撑排人秦将军俑泰山斩云剑庐山落霞雾中情黄山记仰望布达拉七篇文章,进一步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春雨莎莎音乐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4通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一引入1生字检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小卡片)(补充音节,补充生字)(注音处死拄着拐杖仅仅堵塞)(缺笔画田野野少右边逃荒荒少中间堵塞堵少偏旁英雄雄少左下角)2回忆一下昨天的课堂除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