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投稿投诉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国学影视

十面埋伏炒房客的末日,终于到了

  中国楼市的杠杆,已经来到了悬崖边上。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2020年末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已经超过60%,相比2008年的18%,翻了3倍多。增速之快,位居世界前列。
  贷款的钱大部分都流向了楼市。 截至2020年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多达33.7万亿元,较2015年净增长157%。有7个城市的资金杠杆率(居民贷款/居民存款)超过了100%。
  在加杠杆冲向楼市的大潮中,一条灰色产业链格外扎眼:
  高评高贷、气球贷、加按揭、月供贷、消费贷、信用卡套现、循环贷、P2P众筹……
  这是过去数年,炒房客们的"魔术"。
  同时手握数十套房产,对他们来说,司空见惯。他们是一群赌徒,对"买房是普通人致富的唯一途径"深信不疑。他们最大的砝码,就是笃定房价会一直涨。
  但现在,他们的信仰,似乎正在崩塌。
  楼市,进入了一个"十面埋伏"的时代。
  1
  开发商:三道红线   杠杆游戏。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这四个字。   作为这个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在很长一段时间,房企快速发展的秘诀都是"三高":   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   在楼市上涨周期的催化下,一个个"黑马""新秀"横空出世,狂奔向前。销售额三年翻三倍的不在少数,甚至还有三年翻了五倍的。   但2020年8月的一个深夜,一道惊雷从天而降,把房企从美梦中炸醒了。惊雷名为"三道红线"。   所谓的"三道红线",是指针对房企的三条限制:   红线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   红线2:净负债率大于100%;   红线3: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如果三道红线全部踩中,房企就不能再借钱;踩中两条,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 5%;踩中一条,增速不得超过 10%;一条未中,不得超过 15%。   这意味着什么?根据明源地产研究院当时的统计, 按照这个标准,百强中的61家上市房企,踩了一条以上红线的就有48家,接近80%,影响面非常广。   这也意味着,那些指望通过高杠杆老路进行疯狂扩张的中小房企,彻底没戏了。   "三道红线"就像一个紧箍咒,紧紧箍在"三高"房企的头上。   越来越多的房企感觉到,房地产正在褪去金融色彩,向制造业回归。   2
  银行:两道红线   开发商受限后,他们背后的大金主——银行,也很快迎来了调控。   2020年最后一天,两道红线从天而降。   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40%,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7.5%,小型银行不得超过22.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7.2%,村镇银行不得超过12.5%。   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大型银行不得超过32.5%,中型银行不得超过20%,小型银行不得超过17.5%,县域农合机构不得超过12.5%,村镇银行不得超过7.5%。   这两道红线来自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一则通知,通知中将银行划分为5档,针对每一档银行,都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银行规模越小,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上限越低。   这是一记砸向楼市的重锤。打蛇打七寸,信贷就是楼市的7寸。 可以说,过去这些年来,银行贷款是房价上涨的最大动力,没有之一。   一直以来,房地产也流传着"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说法,一旦失去信贷的支持,进入楼市的资金必然减少,高房价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专业机构曾测算过,如果2021年房贷增速从2010年的16%下降至15%,住宅销售额增速将从10%降至8.5%;如果房贷增速下降至13%,销售额则将同比下降6.9%。   卡紧银根,为的就是对楼市进行精准调控,让新增贷款资金更多地流入实体经济。   这样一记重锤,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影响确实不小。据安信证券研报数据,35家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里,踩中红线的多达10家,不仅有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等小银行,更有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等中大型银行。   这些不达标的银行势必要压降流向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根据安信证券的估计,这将导致2021年房地产贷款余额少增4000亿左右,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少增3500亿左右。假设按照50%首付规模计算,少增3500亿个人住房贷款,意味着将减少7000亿的商品房销售额,占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59725亿元)的4.3%。   这样一来,一些中小房企,将很难再感受到地方银行的大力支持,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而购房者,依靠贷款买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银根收紧后,楼市的三股力量——房企、银行和购房者,都被紧紧拴住。   3
  土地:迎来大变革   更重要的变革,发生在楼市链条的起点——土地。   牛年伊始,楼市就传来了重磅消息。   2月24日,一份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在地产圈快速流传。其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一年三次"和"两集中"——   "一年三次":全国重点城市土地出让,原则上一年不超过3次。   "两集中":集中发布出让公示,集中组织出让活动。   按照惯例,所谓的重点城市就是以下22个一二线城市——   这个消息传播影响重大,很快青岛、郑州和天津等城市就陆续有相关文件流出。   在过去,地方卖地,一年四季都可以;而如今,这些城市一年只能卖三次,而且必须做到"完全透明",难怪被业内人士称作——   土地供给侧历史级改革。   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个政策的影响绝不亚于"三道红线"。   如果说三大红线是对地产行业的金融侧改革,从融资端口调控并限制行业杠杆。那么集中供地就是对地产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从投资端口调控土地溢价,并最终影响房价。   当然,首当其冲的还是房企。   土地是房地产行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市场也一直是楼市的重要晴雨表。在过去,土地的供应都是比较分散的,全年各个时间、各个城市都有土地在供应。   而这个政策出台后,这22个城市将在某一时间集中供地。假设3、6、9三个月份分别集中供地一次,那么,每次平均1300块地皮,每个城市平均59块。   这样一来,每一次拿地,都是所有房企的一次"争夺战",而且由于土地的集中供应,对优质土地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一旦拿错地,对小房企来说,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打击。   集中供地的影响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在杭州知名房企滨江集团的2020年业绩说明会上,有人问道:   杭州集中土拍,滨江拿下的几块地,净利润能有几个点?   滨江董事长戚金兴回答:   杭州土拍,公司获取了5块地,凭借团队精干、高效管理、融资能力强、品牌影响大等优势,将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要知道,克而瑞榜单上,滨江是杭州销售额排名第一的房企,主打的产品也偏高端。正是这样一家房企,净利润率只有1-2%,连制造业都不如,着实令人惊讶。   还有宋都股份,拍下地后因怕亏损,5000万的保证金都不要了,直接退地。   集中供地后,土拍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这还不是最绝的。就在此前的6月4日,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四部委一起发布了一个通知,核心信息只有一个:   国有土地出让收入,自2022年起,全面划转税务部门征收;2021年7月1日起,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点。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卖地的钱,不再是由地方政府征收了,而是由税务部门来收。   要知道,如今的税务部门经过改革后,国地税合并,现在是中央直管。   有人打了一个比方——   以前,你的工资是直接发到你手里,自己花;而现在,工资先发到你老婆手上,你老婆再给你花。钱一点也不会少,但真的和以前一样吗?   这个政策以后,我们在打破土地财政魔咒的道路上,又近了一步。   4
  炒房客:围追堵截   被整顿最凶的,还得是上蹿下跳的炒房客。   8月7日,深圳发布的情况通报显示,此前惊动七部门联合调查的"深房理"案件取得阶段性进展:   对于"深房理"案件中涉嫌犯罪的相关人员,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逮捕2人,刑事拘留3人。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中。   这是炒房大军,又一次受到重大摧毁。2021年4月初,有网友公开举报"深房理"违法违规炒房。深房理认为勤劳不能致富,声称只有炒房才是致富的唯一渠道,并且要用银行的钱来炒房。里头提到的炒房手段令人大开眼界,甚至还涉嫌"野生房产证券化"。   活生生把炒房玩成了炒股。   从更大范围来看,深房理的覆灭只是炒房客命运的一个缩影。   去年7月15日,被称作"史上最严调控"的新政在深圳降临。1626个字的通告,每一句都暗藏玄机:   深圳户口3年社保才能买房、750万以上为非普通住房、免征增值税2年改5年、离婚3年内不得买房……   与此同时,一场信贷资金大清查在全国蔓延。   今年3月以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全都传出了严查经营贷、消费贷购房的消息。哪怕是直系亲属给你买房的钱,都得穿透资金来源。炒房客感到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向北看,在环京,炒房客已经哭了无数次。   2016年前后,燕郊的房价一度冲到了近4万元每平方米。到了2018年10月,燕郊房价已从当初的最高点,跌到了1.9万元,跌幅接近40%。   如今,三年过去了,燕郊房价不但没有等来回春,反而等来了"腰斩"。2017年前后的那批燕郊购房者,成了名副其实的"高位接盘侠"。   而在江湖上更早出名的"温州炒房团",甚至已经消失了。温州这个10年前的房价冠军,如今成了房价跌幅最大的城市。   炒房客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5
  尾声   这是一场早已埋下伏笔的定向狙击。   过去的大半年,一场史上最严的调控潮席卷中国大地。   3月26日,三大中央机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核心只有一个:   敲打银行,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   管住信贷,就抓住了楼市的七寸。过去的很多楼市乱象,都是炒房客们钻了信贷的空子。   截至2021年7月, 有媒体统计,全国房地产市场累计调控次数超过了320次,国家各部门直接下发的调控政策就有46次。   房地产税,更是呼之欲出。在5月11日,财政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税务总局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就谈一个事:房地产税改革试点。   四大部委齐出动,左右房产税立法、征收的单位都聚齐了。这一次,房地产税恐怕是真的要来了。   如今的楼市,像极了大闹天宫之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的悟空,动弹不得。   随着灰色地带的缩小,游走其中的炒房客,注定要成为历史的一缕烟尘。

千万保护好自己征信,网贷太可怕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金钱观念和消费方式,其中,过度消费和提前消费已经成为了现在年轻人的主要消费方式。随着各种借贷平台的兴起,年轻人也越来越依赖这些借贷平台,这些人民币市场汇价(3月31日)新华社北京3月31日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3月31日受权公布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澳元新西兰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加元林吉特卢布兰特韩元迪拉姆里亚尔福林兹罗提丹麦克朗瑞典克朗挪威克朗消费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来源经济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活力,激发消费潜力,营造愿消费敢消费能消费的良好政策氛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稳金融如何撬动降碳大市场?多家银行试水个人碳账户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绿色信贷低碳金融逐渐成为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曲线。近日,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推出碳账户方案。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开展碳账户金融服务量质并举做大中欧经贸合作蛋糕来源国际商报原标题量质并举做大中欧经贸合作蛋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世界经济复苏放缓背景下,中欧贸易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多领域合作彰显出活力韧力与潜力。业界普遍认为,作为世界两大新华财经早报3月29日重点关注国务院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国资委做好2022年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做好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有关工作。国家炒股8年的老股民,从长年亏损到稳健盈利,只因改正了这5个错误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位老股民的故事。这位朋友,已经拥有8年的炒股经历,但是刚进入股市的那几年,成绩一直不理想,亏了很多钱。不过好在磕磕碰碰一路走来,总结了很多经验和教训,让他在不断地犯供应链被困,但不摆烂樱花开了,但我们被困了。肉降价了,但蔬菜涨价了。谁也没有想到,2022年开年之后,疫情的爆雷,让不少城市和产业再度面临着停摆之困。上周C2CC传媒X新妆资讯组记者,选取部分疫情之下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开启,油价或七连涨,加满一箱或多花4。5元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3月31日24时,国内成品油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开启。油价或七连涨加满一箱或多花4。5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收盘,参考的原油变化率为2。19,预计汽柴油上调中国股市无论你愿不愿意相信,这就是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交易之路本是场学习之路,对每个人而言,失败几乎都是自己造成的,在市场上,你就得把自己的频率改变却追随市场。很多投资者都学习过许多理论技巧,策略方法,但在实际投资中却完全派不上用场,创新药第一股被打回原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文市界,作者丨曾嘉艺,编辑丨廖影头顶科创板创新药第一股光环的微芯生物,上市后股价已大跌约80。3月29日晚间,上市近三年的微芯生物发布2021年财报。根据财报,20
深入发掘碳中和背后的商机,如何与双碳产生经济效益?碳中和这个词相信就目前为止,大家都已经不算陌生了,从我国承诺双碳目标以后,无论是国家级部委,还是地方性机关,到我们平时看到的城市宣传口号,低碳两个字,似乎出现的越来越频繁了。但是,下周行情将保持震荡,解读两会和东数西算潜在机会春节之后,不知不觉,两个星期的交易时间过去了,市场表现与我们节前的分析比较一致,走出了一波反弹修复行情。接下来,A股市场在目前这个位置展开震荡概率较大,风险较大,不要过于乐观。核心婴儿喝雅培旗下奶粉出现感染,海关总署提醒立即暂停食用极目新闻记者云迎日前,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立即暂停食用美国雅培公司旗下相关婴幼儿产品。此前,雅培官网宣布召回3款婴儿配方奶粉,中国市场涉及1款,雅培方面称消费者可找雅培中国股海无涯回头是岸最近身边的亲戚朋友很多都在买股票,有挣的也有赔的我也有下载了一个炒股APP观察了一下近半年的几个股票但是没有开通,我早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跟家里人买过一段时间股票那个时候还是去营第一批70后已经50岁,应该要有多少存款才安心养老,你达到了吗?有话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无论男女,只要提到关于年龄的话题,无一不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人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老了。如果说老百姓在孩子受教育的时候希望幼有所教,平日生病的时候希望病有所医展望2022美联储的底牌和中国的应对文沈建光本文首发于FT中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2022开年,美国增长和就业数据均超市场预期,复苏态势良好,但1月通胀却创下了近四十年来的新高。上述情况似乎支持美联储加速加息,诚如美联换工作地了,养老保险怎么转?国务院政策问答平台推出部委专业讲解视频啦!希望能为大家讲讲生活中那些经常有人问但总也搞不懂的问题,以及最新出炉的重要政策。有用户留言离职去外地上班社保必须要转吗?转的话缴费时长是计新规出炉了,55。60。65岁可一次性补缴纳社保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比较大,近年来在国内,老龄化问题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进入养老状态,人们希望自己退休后能安享晚年,但是,从现在的社会状况来看,退休老人东数西算受益产业链事件发改委等多部委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算力持续增长数字技我炒股八年了,能坚持炒股八年以上的人多吗?我93年入市。当时入市只有。三万块钱。后来陆陆续续。往里又放了。有20万吧!现在有100多万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股市里边有人能挣钱。我为什么不能挣所以我现在随时可以退出股市。福建男人,21岁逃往印尼,79岁身家180亿,员工60万,成华人首富提起华人首富,我们总是能第一时间想到马云马化腾等人。再往前几年,有人会认为李嘉诚才是当之无愧的首富。华人富裕区也总是在香港中国内地或者新加坡这些地方。但实际上,印度尼西亚曾经出现过